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1)

1. 諸氣

(附梅核氣、積聚、癥瘕、痞塊)

白話文:

古代中醫文字

梅核氣、積聚、癥瘕、痞塊

現代白話文翻譯

  • **梅核氣:**喉嚨中有異物感,像是梅核卡住。
  • **積聚:**體內積聚的病邪,導致氣血不通。
  • **癥瘕:**指身體內形成的腫塊或硬結。
  • **痞塊:**腹部有壓迫感或脹塊的感覺。

2. 諸氣方論

人以氣為主,一息不運則機緘窮,一毫不續則穹埌判。陰陽之所以升降者,氣也;血脈之所以流行者,亦氣也。營衛之所以運轉者,氣也;五臟六腑之所以相養相生者,亦此氣也。盛則盈,衰則虛,順則平,逆則病。氣也者,獨非人身之根本乎?人有七情,病生七氣。七氣者,寒、熱、怒、恚、喜、憂、愁,或以為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驚、恐,皆通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以氣為根本,呼吸稍一停止,生命就會終結;血液稍一中斷,人就會死亡。陰陽升降的規律是由氣這個因素決定的;血脈流行的通暢是由氣這個因素決定的;營衛之氣運行不息是由氣這個因素決定的;五臟六腑相互滋養、相互生長也是由這個氣決定的。氣盛則身體健康,氣衰則身體虛弱,氣順則身心平和,氣逆則生病。這個氣,難道不是人體生命的根本嗎?人有七種喜怒哀樂的情志,不同的情志會產生不同的病氣。七種病氣包括:寒、熱、怒、恚、喜、憂、愁等,有人認為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驚、恐等都可以概括。

然則均調是氣將何先焉?曰:氣結則生痰,痰盛則氣愈結,故調氣必先豁痰,如七氣湯半夏主治,而官桂佐之,蓋良法也。況夫冷則生氣,調氣雖用豁痰,亦不可無溫中之劑,其間用桂,又所以溫其中也,不然七氣相干,痰涎凝結,如絮如膜,甚如梅核窒礙於咽喉之間,咯不出咽不下,或中滿艱食,或上氣喘急,曰氣隔、曰氣滯、曰氣秘、曰氣中,以至五積六聚,疝癖瘕症,心腹塊痛,發即欲絕,殆無往而不至矣。

白話文:

那麼應該先調節什麼呢?

答案是痰。痰濁交結就會生出痰,痰越盛,氣越結,所以調氣一定要先化痰。像七氣湯用法半夏為主藥,用吳茱萸做輔藥,就是良方。

同樣的,寒則生痰,調氣雖然要用化痰的藥,但也不能沒有溫中散寒的藥,所以七氣湯中間還要用肉桂來溫中。

如果不這樣做,七氣相干,痰濁凝結,像絮、像膜,甚至像梅核那樣堵塞在咽喉之間,吐不出來,嚥不下去,或胸悶腹脹,吃不下飯,或上氣喘急,說什麼「氣隔」、「氣滯」、「氣祕」、「氣中」……以至於五積六聚,疝氣、痞塊、燥症、心腹腫塊疼痛,發作起來就快死了,幾乎沒有什麼病不到的了。

冷氣者,生冷傷脾,風冷入胃,或血海虛冷,冷則生氣,用和劑七氣湯、治中湯沉香降氣湯大沉香丸

白話文:

所謂的「冷氣」,是指生冷、寒涼之物會損傷脾臟,風寒進入胃中,或者血海虛寒,就會產生冷氣,導致氣機不暢。治療方法:和劑七氣湯、治中湯、沉香降氣湯、大沉香丸。

痰結者,三因七氣湯、指迷七氣湯、易簡二陳湯

白話文:

  • 痰結:三因七氣湯、指迷七氣湯、易簡二陳湯。

  • 翻譯:痰結的證型,可以服用三因七氣湯、指迷七氣湯、易簡二陳湯。

中滿者,痞滿不食,水氣腫脹,面目俱浮,枳殼散南木香、大流氣飲、指迷七氣湯、順氣木香散三和散五皮散加半夏、茯苓。上氣者,氣逆而上,呼吸喘促,分氣紫蘇湯蘇子降氣湯,或嚼蘇合香丸秘傳降氣湯送下。

白話文:

  • 中滿:

症狀:腹部飽脹,不思飲食,水腫,臉部浮腫。

處方:

  1. 枳殼散,加入南木香和大流氣飲。

  2. 指迷七氣湯。

  3. 順氣木香散。

  4. 三和散。

  5. 五皮散,加入半夏和茯苓。

  • 上氣:

症狀:氣逆上升,呼吸急促。

處方:

  1. 分氣紫蘇湯。

  2. 蘇子降氣湯。

  3. 嚼服蘇合香丸,並且以祕傳降氣湯送服。

氣隔者,陰陽不和,中脘窒塞,五膈吐噫,食不能下,五膈寬中散、和劑七氣湯加木香、縮砂,間以紅丸子佐之。

白話文:

氣隔是指陰陽之氣不調和,中脘部位氣機不通暢,表現為五膈部位吐噫,食物無法向下運化。治療時可以使用「五膈寬中散」或「和劑七氣湯」加入木香、縮砂,再搭配「紅丸子」輔助來治療。

氣滯者,滯於胸膈則脹滿,滯於手足則浮腫,滯於腰間則墜痛。脹滿用異香散調氣散沉香降氣湯,仍與神保丸,或少蓬煎丸利之;浮腫用三和散夾生料五苓散,或五皮散加桂吞青木香丸,局方流氣飲加赤茯苓枳殼;腰痛,俞山人降氣湯、局方七氣湯加橘核或辣桂煎湯,點調氣散,吞青娥丸

白話文:

氣滯的人,氣滯在胸膈就會脹滿,氣滯在手足就會浮腫,氣滯在腰間就會墜痛。脹滿要用異香散、調氣散、沉香降氣湯,再配上神保丸,或少蓬煎丸來促進排氣;浮腫要用三和散搭配生料五苓散,或五皮散加上桂枝,吞青木香丸,局方流氣飲加上赤茯苓、枳殼;腰痛,用俞山人降氣湯、局方七氣湯加上橘核或辣桂煎湯,點服調氣散,吞服青娥丸。

氣秘者,停宿不消,腸胃留滯,大便不通,蘇合香丸夾和感應丸,或楊氏麝香丸,局方麻仁丸,並用枳殼散送下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便祕症狀,大便不通暢,腸胃裡有宿便積滯,可以使用蘇合香丸和感應丸,或者使用楊氏麝香丸、局方麻仁丸,並配合枳殼散一起服用。

氣疾之人,多因氣不歸元,遂成氣中。狀如中風,仆倒昏迷,牙關緊急,只是無痰。此為氣中,不得誤用風藥及通關利腠等輩。先以薑汁泡湯,調蘇合香丸,次用七氣湯、大流氣飲加石菖蒲,繼之氣順而蘇,即以治中湯加木香,以和其中,使氣歸常道。若更不能調,則氣逆而厥,又有變證。

白話文:

患有氣疾的人,多是因為氣不歸回丹田,於是形成氣中。症狀就像中風一樣,突然倒地昏迷,牙關緊閉,但沒有痰。這纔是氣中,不能誤用治療風疾的藥物和通關利腠等類的藥物。先用薑汁泡湯,調和蘇合香丸,然後用七氣湯、大流氣飲加上石菖蒲,接著氣順了就清醒,再用治中湯加上木香,以調和體內氣機,使氣歸於常道。如果還不能調整,則氣逆而引起厥證,又有變化的症狀。

五積者,五臟之所積,其病難醫;六聚者,六腑之所聚,其病易治。挾水為癖,挾血為症,氣血水飲皆能結塊。輕者神保丸以麝香湯送下,或少與蓬煎丸、撞氣阿魏丸三稜煎丸;重者如意丸頂珠丸酌量用。

白話文:

五積:是指五臟瘀積,其疾病難以治癒。六聚:是指六腑瘀積,其疾病容易治癒。水飲與邪氣相合就叫做癖,血與邪氣相合就叫做症,氣、血、水飲都能夠凝聚成塊。輕症的,可以用神保丸搭配麝香湯服用,或者少量服用蓬煎丸、撞氣阿魏丸、三稜煎丸。重症的,可以使用如意丸、頂珠丸酌量服用。

又一證漉漉作聲,腹中纏滯,他無所苦。此為水飲,消飲丸、倍術丸、(方並見水飲類。)二姜丸夾和用之。

白話文:

還有另外一種,水往積聚的水飲,肚子裡面的氣體運作緩慢,患者也沒有其他地方不適。這是水飲造成的,可用消飲丸、倍術丸(詳細方劑請參閱水飲類),與二姜丸一起服用。

人有血氣心知之性,而無哀樂喜怒之常。一種婦人,平時任氣,易為七情所傷,適月事經季不行,一身百病,胸臆氣填,嘔惡全不入食,入食則吐痰涎。或一塊如核,窒塞胸喉而痛;或一塊如卵,築觸心下而疼;或腹中塊物,動而作痛,攻刺腰背,時發哄熱,四肢乏力,腳不能行,小便白濁浮油,帶下淋瀝,日就瘦弱,全似虛勞。然而谷雖不入,果子雜物常喜食之,卻只是有孕。

白話文:

人有血氣心智,但沒有固定不變的哀樂喜怒。有一名婦女,平常任性妄為,容易被七情所傷,適逢月經季候,沒有來潮,身體出現各種疾病,胸中氣體鬱結,嘔吐噁心,完全不能進食,勉強進食就會吐出痰涎。有時出現一塊像果核的東西,堵塞在胸喉之間而疼痛;有時出現一塊像雞蛋的東西,壓迫在心臟下方而疼痛;有時腹部出現塊狀物,移動時會疼痛,並刺痛腰背,時常感到燥熱,四肢無力,腳部無法行走,小便呈現白色混濁並浮有油脂,帶下淋漓不絕,日漸消瘦虛弱,完全像虛勞症的症狀。然而,雖然她不將米飯之類的主食入口,卻常常喜歡吃水果雜物,結果發現她懷孕了。

諺所謂:孕婦做得百般病者,此也。用藥但以二陳湯加縮砂、桔梗、薑、棗、烏梅同煎。半夏理氣消痰,縮砂安胎順氣,北梗以開胸喉之隔,服之自然安平。若妄以剛劑溫胃,胎氣必煩,病無由愈。白濁一節,謹勿燥澀,二陳湯加白茯苓以下白丸子(方並見痰涎類)可也。若夫七情所發,逆氣填胸,不惟核膜上塞咽喉,甚者攻擊滿悶欲絕,產後尤多有之。

白話文:

古諺說:懷孕的婦女百病齊發,是因為懷孕引起的。治療時,可以用二陳湯加上縮砂、桔梗、薑、棗、烏梅等一起煎服,使產婦的氣血平和,促進消化。如果錯誤地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胃病,會加重胎氣的煩躁,很難治好。治療白濁病時,要注意避免使用燥熱收斂的藥物。方劑二陳湯加上白茯苓以下白丸子(具體方劑可參見痰涎類)就可以了。如果由於七情所致,胸中逆氣橫生,不僅會導致喉嚨腫脹疼痛,嚴重的還會導致胸悶氣短到昏迷的程度,產後更常見。

故曰產前安胎,產後調氣。(男女或有胸喉間梅核作恙者,觸事勿怒,飲食勿冷。)

白話文:

昔人說,在分娩之前要安養胎氣,分娩之後要調理氣息。(無論男女,若有胸喉間像梅核一樣的異物作祟,應避免生氣,飲食不要過於寒冷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