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附:痹證

2. 痹證方論

《袖珍方》曰:凡痹疾,病目有五種,筋痹、脈痹、骨痹、皮痹、肌痹是也。多由體虛之人,腠理空疏,為風寒濕三氣所侵,不能隨時驅散,流注經絡,久而為痹病者也。風多則引注;寒多掣痛;濕多則重著。治之當辨其所感風寒濕三氣注於何部分,其表裡須從偏勝者主之藥餌。如有此證,治之宜早為貴乎。

五痹湯(《和劑方》)治風寒濕之氣各留肌體,手足緩弱,麻頑不仁。

羌活,白朮,防己(各一兩),片子,薑黃(一兩,洗去灰土),甘草(微炙,半兩)

上㕮咀。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姜七片,煎八分,去渣。病在上食後服,病在下食前服。防風湯(《宣明方》)風寒濕三氣合為痹,風氣勝者行痹,上下左右無留,隨所至作,防風湯主之。治行痹行走無定。防風,甘草,當歸,赤茯苓(去皮),杏仁(去皮,炒熟),桂(各一兩),黃芩,秦艽,葛根(各三錢),麻黃(去節,半兩)

上為末。每服五錢,酒水各二盞,棗三枚,姜五片,煎至一盞,溫服。茯苓湯(《宣明方》)寒氣勝者為痛痹,大宜宣通。陰寒為痛,宜通氣溫經而愈,茯苓湯加減主之。治痛痹四肢疼痛,拘倦浮腫。

赤茯苓(去皮),桑白皮(各二兩),防風,官桂,川芎,芍藥,麻黃(去節。各一兩半)

上為末。每服五錢,水一盞,棗一枚,煎至八分,溫服。以姜粥投之,汗泄為度,效矣。

茯苓川芎湯(《宣明方》)濕氣勝者為著痹,濕地水氣甚重,著而不去,多汗而濡者,茯苓川芎湯主之。治著痹留注不去,四肢麻木,拘攣浮腫。

赤茯苓,桑白皮,防風,官桂,川芎,麻黃,芍藥,當歸,甘草(炙。各五分)

上為末。每服四錢半,水二盞,棗三枚,同煎至一盞,去滓,空心溫服。如欲出汗,以粥投之。

蠲痹湯(《濟生方》)治手足冷痹,腰腿沉重及身體煩疼,背項拘急。

當歸(去蘆,酒洗),赤芍藥,黃耆(去蘆),防風(去蘆),片子,薑黃,羌活(各一兩半),甘草(炙,半兩)

上㕮咀。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姜五片,棗一枚,煎八分,去渣溫服。

防風湯(《濟生方》)治血痹,皮膚不仁。

川當歸(去蘆,洗),赤茯苓(去皮),川獨活(各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,防風(一兩),赤芍藥,黃苓(各一兩),杏仁(去皮尖,半兩),秦艽(去蘆,一兩),桂心(不見火,半兩)

上㕮咀。每服四錢,水一盞,姜五片,煎七分,去渣溫服,不拘時。

續斷丸(《本事方》)治風濕流注,四肢浮腫,肌肉麻痹。

當歸(炒),川續斷,萆薢(各一兩),川芎(七錢半),乳香(半兩),天麻、防風、附子(各一兩),沒藥(半兩),

上為末,煉蜜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四十丸,溫酒或飲任下。

黃耆酒(《濟生方》)治風濕癢痛,筋脈攣急,或身體頑痹。

當歸(去蘆),雲母粉,茵芋葉,白朮,虎骨,萆薢,木香(不見火),仙靈脾,川續斷,甘草(炙),白芍藥,黃耆(去蘆),防風(去蘆),官桂(不見火),天麻,石斛(去根。各一兩)

上㕮咀,用絹袋盛,以好酒一斗浸之,春五、夏三、秋七、冬十日。每服一盞,溫暖服之,常令酒氣相續為佳。

茯苓湯(《濟生方》)治停蓄支飲,手足麻痹,多睡眩冒。半夏(湯洗七次),赤茯苓(去皮),陳皮(各一兩),枳實(去穰,麩炒),桔梗(去蘆),甘草(炙。各半兩)

上㕮咀。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姜七片,煎七分,溫服。

增損續斷丸(《本事方》)治寒濕之氣痹滯關節,麻木疼痛。

人參,防風,鹿角膠,白朮(炮。各七兩),麥門冬,乾地黃,黃耆,續斷,薏苡仁,山芋,牡丹皮,桂心,山茱萸,白茯苓,石斛(各二兩)

上為末,煉蜜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溫酒空心下。

羌活湯(《濟生方》)治白虎歷節,風毒攻注,骨節疼痛,發作不定。羌活(去蘆。二兩),附子(炮,去皮臍),秦艽(去蘆),桂心,木香(不見火),川芎,當歸(去蘆),牛膝(川者,去蘆,洗),桃仁(去皮尖,麩炒),骨碎補,防風(去蘆。各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

上㕮咀。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姜五片,煎七分,溫服。

虎骨散(《濟生方》)治白虎風,肢節疼痛,發則不可忍。(方見白虎歷節風門。)

謹按:痹病蓋因風寒濕三氣,客於經絡,為病不一,或為痛,或為癢,或為麻痹不仁,或為手足緩弱,所以然者,有新久輕重之分,有濕痰死血之異。《濟生》防風湯、茯苓湯所治已露端倪也,學者細心求之。仁齋先生不言痹病,蓋已中風、白虎歷節風條內矣。但所言病之見證,古人所言病之原因,即中庸費隱之義也。

白話文:

【痹證方論】

《袖珍方》指出:所有痹疾,病症主要分爲五類,分別是筋痹、脈痹、骨痹、皮痹、肌痹。這些疾病大多發生在體虛的人身上,因爲他們的皮膚腠理較爲鬆散,易被風、寒、溼三種邪氣侵襲,如果無法及時驅散,邪氣就會流入經絡,長時間後形成痹病。其中,風邪多導致牽引痛,寒邪多引發掣痛,溼邪則使病情加重。治療時,應辨別患者感受的風、寒、溼三氣影響的是身體哪一部位,根據症狀偏重的部分來選擇相應的藥物。

五痹湯(出自《和劑方》)用於治療風、寒、溼三氣留在肌體,造成手腳無力,麻木無感的情況。

藥方包括羌活、白朮、防己、薑黃、甘草等。使用方法爲將藥材研磨成末,每次服用一定量,加入適量的水和薑片煎煮後去渣飲用。如果病在上半身,應在飯後服用;如果病在下半身,則應在飯前服用。

防風湯(出自《宣明方》)針對風、寒、溼三氣合併導致的痹症,特別是風邪佔主導的行痹,即病痛部位不固定的情況。該方主要成分有防風、甘草、當歸、赤茯苓、杏仁、桂枝、黃芩、秦艽、葛根、麻黃等。使用方法爲將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取一定量,加入酒水、棗子和薑片煎煮至一定濃度,溫服。

茯苓湯(出自《宣明方》)適用於寒氣爲主導的痛痹,即四肢疼痛且伴有浮腫的情況。藥材包括赤茯苓、桑白皮、防風、官桂、川芎、芍藥、麻黃等。使用方法爲將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取一定量,加入水、棗子煎煮後溫服,配合姜粥食用,直至汗出爲止。

茯苓川芎湯(出自《宣明方》)適用於溼氣爲主導的著痹,即四肢麻木、拘攣浮腫的症狀。藥材包括赤茯苓、桑白皮、防風、官桂、川芎、麻黃、芍藥、當歸、甘草等。使用方法爲將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取一定量,加入水、棗子煎煮至一定濃度,空腹溫服。

蠲痹湯(出自《濟生方》)用於治療手足冷痹、腰腿沉重以及身體煩疼、背項拘急的情況。藥材包括當歸、赤芍藥、黃芪、防風、薑黃、羌活、甘草等。使用方法爲將藥材研磨成末,每次取一定量,加入水、薑片、棗子煎煮後去渣溫服。

防風湯(出自《濟生方》)用於治療血痹,即皮膚失去知覺的情況。藥材包括當歸、赤茯苓、獨活、甘草、防風、赤芍藥、黃芩、杏仁、秦艽、桂心等。使用方法爲將藥材研磨成末,每次取一定量,加入水、薑片煎煮至一定濃度,溫服,不限時間。

續斷丸(出自《本事方》)用於治療風溼流注,四肢浮腫,肌肉麻痹的情況。藥材包括當歸、川續斷、萆薢、川芎、乳香、天麻、防風、附子、沒藥等。使用方法爲將藥材磨成粉末,加入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。每次服用40粒,溫酒或飲服。

黃芪酒(出自《濟生方》)用於治療風溼癢痛,筋脈攣急,或身體頑痹的情況。藥材包括當歸、雲母粉、茵芋葉、白朮、虎骨、萆薢、木香、仙靈脾、川續斷、甘草、白芍藥、黃芪、防風、官桂、天麻、石斛等。使用方法爲將藥材研磨成末,裝入布袋,浸泡在優質酒中。根據季節的不同,浸泡時間有所不同。每次服用一杯,保持酒氣連續爲佳。

茯苓湯(出自《濟生方》)用於治療體內滯留的支飲,手足麻痹,多睡眩暈的情況。藥材包括半夏、赤茯苓、陳皮、枳實、桔梗、甘草等。使用方法爲將藥材研磨成末,每次取一定量,加入水、薑片煎煮至一定濃度,溫服。

增損續斷丸(出自《本事方》)用於治療寒溼之氣痹滯關節,麻木疼痛的情況。藥材包括人參、防風、鹿角膠、白朮、麥門冬、乾地黃、黃芪、續斷、薏苡仁、山芋、牡丹皮、桂心、山茱萸、白茯苓、石斛等。使用方法爲將藥材磨成粉末,加入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。每次服用50粒,溫酒空腹服下。

羌活湯(出自《濟生方》)用於治療白虎歷節,風毒攻注,骨節疼痛,發作不定的情況。藥材包括羌活、附子、秦艽、桂心、木香、川芎、當歸、牛膝、桃仁、骨碎補、防風、甘草等。使用方法爲將藥材研磨成末,每次取一定量,加入水、薑片煎煮至一定濃度,溫服。

虎骨散(出自《濟生方》)用於治療白虎風,肢節疼痛,發作時難以忍受的情況。具體配方請參考“白虎歷節風”條目。

總結:痹病的病因主要是風、寒、溼三種邪氣,它們侵犯人體經絡,引發的疾病類型多樣,可能表現爲疼痛、瘙癢、麻痹或手腳無力等症狀。治療痹病時,需要仔細分析病情的新舊、輕重以及是否伴有溼痰、死血等因素。《濟生》中的防風湯、茯苓湯等方劑已經提供了初步的治療思路,學習者應深入研究,理解病因與症狀之間的關係。仁齋先生雖然沒有明確提及痹病,但在“中風”、“白虎歷節風”等條目中已經有所涉及。理解疾病的表現與古人對病因的描述,正是遵循中庸之道,探索隱祕與顯見的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