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2)

1. 諸風證治

,中,風

心風偃臥熱而喑,唇赤其身有汗生,白黑青黃唇上見;停停時悚扁醫驚。

心中風,偃臥不能傾側,發熱失音,其舌焦赤。汗流唇赤者,可治,灸心俞。若唇上白黑青黃,乃心壞為水,面目停停時時悚動者,並不治。心俞二穴在第五椎骨下兩旁各一寸半。五臟俞穴《千金翼》所載與《六十七難》注同取分寸法,男左手女右手,以中指第一節為一寸。

,中,風

肝家踞怒不低頭,左脅偏疼筋急搜,額目唇青為可療,目黃目白使人愁。

肝中風,踞坐不能低頭,上視多怒,左脅偏疼,諸筋攣急,頭目瞤動,其目青繞。兩目連額微青,面黃者,可治,灸肝俞。若大勢青黑,其目一黃一白者,不治。肝俞二穴在第九椎骨下兩旁各一寸半。

,中,風

腎中踞而腰脊疼,面浮耳黑賊風生,脅無黃跡能痊愈,直髮泥容旦暮傾。

腎中風,踞坐腰脊痛引小腹,面上浮腫,其耳黑。視左右脅,未有點點黃色者,可治,灸腎俞。若脅上黃點,面如土色,鬢髮直,齒黃赤者,不治。腎俞二穴在第十四椎骨下兩旁各一寸半。

,中,風

肺風喘促滿胸堂,偃臥漐漐燥異常,口鼻之間須要白,尋衣肺壞色憂黃。

肺中風,偃臥胸滿氣短,喘息時嗽,燥悶汗出,其鼻白。目下及鼻四周,以至於口色白者,可治,灸肺俞。若色黃,乃肺壞為血,其與尋衣摸空者並不治。肺俞二穴在第三椎骨下兩旁各一寸半。

,中,風

脾中風兮肌肉瞤,踞而腹滿吐鹹酸,唇並肢體通黃瘥,手足眸青療已難。

脾中風,踞坐腹滿,皮肉瞤動,四肢放縱,其唇黃。身通黃,吐咸汁者,可治,灸脾俞。若手足青且冷,或目下青,並不治。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骨下兩旁各一寸半。

,中,風

胃病根源飲食來,抬肩喘息氣難開,口張額汗腹中滿,浮診雙關脈大哉。

胃中風,腹滿䐜脹,隔塞不通,張口喘息,額上多汗,孫地仙所謂新食竟取風為胃風是也。或曰風中諸臟不關諸腑是亦一說。然胃為水穀之海,五臟皆取風於胃,故並存之三因云。胃俞二穴在第十二椎骨下兩旁各一寸半。

,風,惡,證

中風惡證細推求,口噤須遲脈數憂,眼合不開並竄瞪,面緋面黑手難收。

口開吐沫氣粗大,髮直搖頭汗不流。

鼾䶎喉鳴兼鼻冷,遺尿瀉血並皆休。

中風多是惡風自汗,心風脈浮洪,肝風脈浮弦,腎風脈浮滑,肺風脈浮澀,脾風脈浮緩。或以三部候之,或以本臟取之,不可一概論也,醫者當明辨之。

,猝,中,法

圓白,天南星(濕紙裹煨),楠木香,蒼朮(生),白羊眼半夏(用百沸湯就銚蘸少頃。各一錢半)辣細辛,甘草(生),石菖蒲(細切。各一錢)。

上件銼散,分作二服,水一盞半,生薑七厚片,煎取其半,乘熱調蘇合香丸三丸灌下。痰盛者加全蠍二枚,炙。治一切猝中,不論中風、中寒、中暑、中濕、中氣及痰厥、飲厥之類,初作皆可用此。先以皂角去弦皮,細辛或生南星、半夏為末,揭以管子吹入鼻中,俟其噴嚏,即進前藥。牙噤者,中指點南星、細辛末,並烏梅肉,頻擦自開。

白話文:

諸風證治

心風:患者仰臥,發熱且聲音嘶啞,嘴唇發紅,全身出汗,嘴唇上出現白、黑、青、黃等顏色;時而身體發抖,好像受到驚嚇一樣。如果患者仰臥,無法翻身側臥,發熱失聲,舌頭乾燥發紅,並伴有汗流不止、嘴唇發紅的症狀,可以治療,灸刺心俞穴。如果嘴唇上出現白、黑、青、黃等顏色,表示心臟受損,面部時而發抖,則無法治療。心俞穴位於第五節胸椎骨下方兩側,各約一寸半。五臟俞穴的位置,《千金翼》及《六十七難》注釋中記載的取穴方法和尺寸相同,男性取左手,女性取右手,以中指第一節為一寸。

肝風:患者坐著,無法低頭,向上看,容易發怒,左脅疼痛,筋脈拘緊,頭目抽搐,眼睛周圍發青。如果兩眼及額頭微微發青,面色發黃,可以治療,灸刺肝俞穴。如果眼睛周圍發青發黑,一眼發黃一眼發白,則無法治療。肝俞穴位於第九節胸椎骨下方兩側,各約一寸半。

腎風:患者坐著,腰脊疼痛,並牽涉到小腹,面部浮腫,耳朵發黑。如果檢查左右脅部,沒有黃色斑點,可以治療,灸刺腎俞穴。如果脅部出現黃色斑點,面色如土,頭髮豎立,牙齒發黃發紅,則無法治療。腎俞穴位於第十四節胸椎骨下方兩側,各約一寸半。

肺風:患者仰臥,胸部滿悶,呼吸急促,喘息咳嗽,乾燥煩躁,出汗,鼻子發白。如果眼睛下方、鼻子四周以及嘴巴周圍發白,可以治療,灸刺肺俞穴。如果顏色發黃,表示肺臟受損,以及患者摸不到自己的衣服(形容病重),則無法治療。肺俞穴位於第三節胸椎骨下方兩側,各約一寸半。

脾風:患者坐著,腹部脹滿,肌肉抽搐,四肢無力,嘴唇發黃。如果全身發黃,吐出鹹液,可以治療,灸刺脾俞穴。如果手腳發青發冷,或眼下方發青,則無法治療。脾俞穴位於第十一節胸椎骨下方兩側,各約一寸半。

胃風:胃病的根本原因來自飲食,患者聳肩,呼吸急促,氣喘吁吁,張口喘息,額頭出汗,腹部脹滿,脈象浮大。孫思邈認為新近進食後受風導致胃風,也有人認為風邪侵犯臟腑互不相關。但胃是水穀之海,五臟皆受胃氣的影響,因此三者同時存在。胃俞穴位於第十二節胸椎骨下方兩側,各約一寸半。

中風惡證:中風惡證的表現為:口噤,脈搏數而急促,眼睛閉合不能睜開,或眼球震顫,面部發紅或發黑,手部僵硬;或張口吐沫,呼吸粗重,頭髮豎立,搖頭,不出汗;或鼾聲如雷,喉嚨有鳴聲,鼻子冰冷,遺尿,出血等症狀,預後不良。中風多為惡風自汗所致,心風脈浮洪,肝風脈浮弦,腎風脈浮滑,肺風脈浮澀,脾風脈浮緩。可以從三焦或本臟來判斷,不可一概而論,醫生必須明辨之。

猝中治療方法:取白芷、天南星(用濕紙包好煨)、楠木香、蒼朮(生)、白附子、半夏(用沸水燙一下)、細辛、甘草(生)、石菖蒲(切細),各一錢半。以上藥物研磨成粉,分成兩劑,用一盞半水,加生薑七片厚片煎至半盞,趁熱用蘇合香丸三丸調服。痰盛者加全蠍二枚(炙)。治療一切猝死,不論中風、中寒、中暑、中濕、中氣及痰厥、飲厥等,初期均可使用此方。先用皂角刺去除表皮的筋膜,細辛或生南星、半夏研末,用管子吹入鼻中,使其噴嚏,然後服用藥物。如果牙關緊閉,可以用中指沾南星、細辛末及烏梅肉頻頻擦拭,使其張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