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三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4)

1. 附:諸賢論

賈真孫曰:濕為土氣,火熱能生濕土,故夏熱則萬物濕潤,秋涼則萬物乾燥。濕病本不自生,因熱而怫鬱,不能宣行水道,故停滯而生濕也。況脾土脆弱之人,易為感冒,豈必水不流而後為濕哉?人只知風寒之威嚴,不知暑濕之炎暄,感人於冥冥之中也。《病式》云:諸痓強直、積飲等證,皆屬於濕。

或胕腫體寒而有水氣,里必小便赤少不通,或渴,是蓄熱入里極深,非病寒也。大抵治法,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,故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宜桂苓甘露、木香、葶藶、木通治之。守真師曰:葶藶木香散下神芎丸,此藥下水濕,消腫脹,利小便,理脾胃,無出乎此也。腹脹腳腫甚者,舟車丸下之。

濕熱內深發黃,茵陳湯下之,或佐以防己、黃耆。一身盡腫痛,或無汗,是濕流關節,邪氣在表,宜五苓散加官桂、蒼朮,微汗之,不可大汗。若自汗出多,熱燥津液,內水不利,切勿利之,重損津液也,宜防風白朮甘草湯主之。其濕證有二,濕熱證多,濕寒證少,當以脈證明辨之。

如脈滑數,小便赤澀,引飲,為濕熱證;若小便自利清白,大便瀉利,身疼,自汗,為寒濕證。治之宜五苓散加生附、蒼朮、木瓜主之。

白話文:

賈真孫認為:濕氣是土氣的特性,火熱可以產生濕土,所以夏天炎熱萬物就顯得濕潤,秋天涼爽萬物就乾燥。濕病並非自然產生,而是因為熱邪鬱結,影響水道運行,導致停滯而產生濕邪。況且脾胃虛弱的人,容易感冒,怎麼能說一定要水不流動才算濕病呢?人們只知道風寒的厲害,卻不知道暑濕的陰險,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人體。《病式》記載:各種疼痛、強直、積聚飲邪等症狀,都屬於濕邪。

有些腫脹伴隨身體寒冷和水腫,內在表現為小便短少顏色深,或口渴,這是熱邪深入臟腑,並非寒邪作祟。總的來說,治療濕病應該以調理脾胃、清熱利尿為首要方法,單純利尿而不調理脾胃,並非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可以使用桂枝茯苓甘露飲、木香、葶藶子、木通等藥物治療。守真師說:葶藶子木香散、下焦神芎丸,這些藥物可以瀉除水濕,消除腫脹,利尿,調理脾胃,治療濕病的藥物沒有比這些更好的了。腹部脹滿,腳腫嚴重者,可以使用舟車丸。

濕熱深入內裡導致黃疸,可以使用茵陳蒿湯,可以配合防己、黃耆。全身腫痛,或沒有汗,這是濕邪侵犯關節,邪氣在表,可以使用五苓散加桂枝、蒼朮,微微發汗即可,不可大汗。如果自汗出得多,熱邪耗傷津液,內裡水液不利,絕對不能再使用利尿的藥物,以免加重損傷津液,應該使用防風白朮湯治療。濕證分為濕熱和濕寒兩種,其中濕熱證較多,濕寒證較少,應根據脈象來辨證。

如果脈象滑數,小便短赤澀痛,口渴想喝水,就是濕熱證;如果小便自利清澈,大便稀溏,身體疼痛,自汗,就是濕寒證。治療濕寒證可以使用五苓散加附子、蒼朮、木瓜。

2. 附諸方

防己黃耆湯(《金匱》方)治風濕,脈浮,身重,汗出惡風,或痛少力。

防己(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,白朮(七錢半),黃耆(一兩)

上㕮咀。每服一兩,入薑、棗煎。喘者加麻黃;胃氣不和加芍藥;氣上衝加桂枝;下有寒加細辛。按:濕勝身重,陽微中風則汗出惡風,故用黃耆、甘草實表,防己、白朮勝濕也,足三陰例藥。

五積散(《和劑方》)治外感風寒,冒寒濕身體重痛。(見寒類。)按:海藏云:麻黃、桂、芍、甘草,即麻黃桂枝各半湯也;蒼朮、甘草、陳皮、厚朴,即平胃散也;枳殼、桔梗、陳皮、茯苓、半夏,即桔梗半夏等湯也。又川芎、當歸治血,兼乾薑、厚朴散氣,此數藥相合,為解表、溫中、泄濕之劑,去痰、消痞、調經之方。雖為內寒外感,表裡之分之所制,實非仲景表裡麻黃、桂枝、姜附之的方也。

至於積冷嘔泄,時疫項背拘急,如蔥白、豆豉。厥逆加吳茱萸;寒熱,咳逆加棗;婦人之產加醋。始知用之非一途也,惟知活法者其擇之。滲濕湯(《和劑方》)治寒濕所傷,身重腰冷如坐水中,小便或澀,大便溏泄。皆坐臥濕地,或陰雨所襲之也。

蒼朮,白朮,甘草(各一兩),乾薑,茯苓(各二兩),陳皮,丁香(各二錢半)

上㕮咀。每服四錢,入棗煎。

按:此足陽明、太陰藥也,溫中勝濕之劑。

茵陳五苓散,治濕熱勝,發熱黃疸。

茵陳蒿(十分),五苓散(五分)

上二物和勻,水煎服。桂苓甘露飲(《宣明方》)治濕熱內甚,煩渴,瀉利,小便澀,大便急痛,霍亂吐下,頭痛,口乾。(方見暑門。)清燥湯(東垣方)治表裡有濕熱,痿厥癱瘓,不能行走,或足踝、膝上、背腫痛,口乾瀉痢。(方見痿門。)

三花神祐丸(《宣明方》)治一切水濕腫病,大腹實脹喘滿。

輕粉(一錢),大黃(一兩),牽牛(二兩),芫花(醋炒),甘遂,大戟(各半兩)

上為末,滴水丸小豆大。初服五丸,每服加五丸,溫水下,無時,日三服。

平胃散(《和劑方》)治脾胃不和,不進飲食。常服暖胃消痰。

蒼朮(米泔浸,五斤),厚朴(薑製,炒),陳皮(各三斤二兩),甘草(炒,三十兩)上為末。每五錢,姜三片,棗一枚,煎服。入鹽一捻,沸湯點服亦得。一方加草果,名平胃草果散。

升陽除濕湯(東垣方)

升陽除濕防風湯(東垣方。俱見泄瀉門。)

煮酒應效方,治諸般濕氣,筋骨疼痛。(方見風門。)秘授仙方萬應膏,貼一切濕氣襲於肌肉,入於筋骨,疼痛不常,貼之神效。(方見疽疸門。)神芎導水丸,治濕熱內郁,胸膈痞滿,鼽衄,口舌生瘡,咽喉不利,牙疳齒蝕,口臭,或遍身生濕瘡乾疥,睡語咬牙,驚惕怔忡,大小便滯澀,風熱酒毒蘊熱等證。

大黃,黃芩(各二兩),牽牛(頭末),滑石(各四兩)

上為末,水丸如桐子大。每服四五十丸,溫水下。虛實隨證臨時加減。

舟車丸大黃(二兩),甘遂,大戟,芫花,青皮,陳皮(各一兩),牽牛(頭末四兩),木香(五錢)

上為細末,水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六七十丸,白沸湯下。隨時加減。

經驗祛濕煮酒方,治風濕相搏,遍身手足疼痛者,服之神效。川芎,威靈仙,荊芥,麻黃,防風,天麻,青木香,金毛狗脊,羌活,獨活,枳殼(各五錢),川烏,草烏(各四錢),蒼朮,陳皮,川當歸(各五錢)上㕮咀,用好頭酒五壺,將藥用絹袋懸於壇口,再用重紙裹壇口,再用麵糊密糊,勿令泄氣,用文武火煮熟,每服五盞為度。

白話文:

附諸方

防己黃耆湯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治療風濕引起的症狀,例如脈搏浮弱,身體沉重,容易出汗且怕風,或伴隨疼痛和乏力。

組成:防己一兩,甘草(炙甘草)半兩,白朮七錢半,黃耆一兩。用法:將藥材研磨後,每次服用一兩,加生薑、大棗煎服。如果患者喘息,可加麻黃;胃氣不和,可加芍藥;氣往上衝,可加桂枝;下焦有寒,可加細辛。 說明:此方用黃耆、甘草補益表氣,防己、白朮利水除濕,針對的是濕邪盛而導致身體沉重,陽氣不足而引起汗出惡風的病症,藥物組成符合足三陰經的藥物配伍。

五積散(出自《和劑局方》)治療外感風寒,感受寒濕導致身體沉重疼痛。(詳見寒證篇)說明:此方包含麻黃、桂枝、芍藥、甘草(相當於麻黃桂枝各半湯);蒼朮、甘草、陳皮、厚朴(相當於平胃散);枳殼、桔梗、陳皮、茯苓、半夏(相當於桔梗半夏湯);以及川芎、當歸(活血)、乾薑、厚朴(理氣)。這些藥物組合起來,具有解表、溫中、利濕、化痰、消痞、調經的作用,用於治療內寒外感,但其治療表裡的方法與仲景的麻黃、桂枝、薑附方不同。對於積滯、嘔吐腹瀉、時疫引起的項背拘緊等症狀,可根據情況加入蔥白、豆豉;厥逆加吳茱萸;寒熱、咳嗽加棗;婦女產後加醋。可見此方的應用範圍廣泛,需要醫生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。

滲濕湯(出自《和劑局方》)治療寒濕侵襲導致的身體沉重、腰部寒冷(如同坐在水中一樣)、小便不利、大便溏瀉等症狀,通常是由於長時間坐臥潮濕的地方或淋雨受寒所致。

組成:蒼朮、白朮、甘草(各一兩),乾薑、茯苓(各二兩),陳皮、丁香(各二錢半)。用法:將藥材研磨後,每次服用四錢,加棗煎服。說明:此方為足陽明、太陰經的藥物,具有溫中除濕的作用。

茵陳五苓散:治療濕熱盛而引起的發熱、黃疸。

組成:茵陳蒿十分,五苓散五分。用法:將兩種藥材混合均勻,水煎服。

桂苓甘露飲(出自《宣明論方》)治療濕熱內盛引起的煩渴、瀉痢、小便不利、大便急痛、霍亂樣嘔吐腹瀉、頭痛、口乾。(詳見暑證篇)

清燥湯(出自《東垣十書》)治療表裡濕熱引起的痿證、厥證、癱瘓,不能行走,或足踝、膝上、背部腫痛,伴有口乾、瀉痢。(詳見痿證篇)

三花神祐丸(出自《宣明論方》)治療各種水濕腫脹,大腹膨脹、呼吸困難。

組成:輕粉一錢,大黃一兩,牽牛二兩,芫花(醋炒)、甘遂、大戟(各半兩)。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製成小豆大小的水丸。初服五丸,每次服藥增加五丸,溫水送服,不限時間,每日三次。

平胃散(出自《和劑局方》)治療脾胃不和,飲食不振。長期服用可以溫胃、消痰。

組成:蒼朮(米泔水浸泡,五斤),厚朴(薑汁製,炒),陳皮(各三斤二兩),甘草(炒,三十兩)。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加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煎服。也可以加少許鹽,用沸水沖服。還有一個加草果的變方,稱為平胃草果散。

升陽除濕湯(出自《東垣十書》)

升陽除濕防風湯(出自《東垣十書》,詳見泄瀉篇)

煮酒應效方:治療各種濕邪引起的筋骨疼痛。(詳見風證篇)

秘授仙方萬應膏:外敷治療濕邪侵襲肌肉筋骨引起的疼痛,療效顯著。(詳見疽疸篇)

神芎導水丸:治療濕熱內蘊引起的胸膈痞滿、鼻衄、口舌生瘡、咽喉腫痛、牙齒疾病、口臭、濕疹、皮膚乾燥、夜間磨牙、驚悸、大小便不利,以及風熱酒毒等引起的症狀。

組成:大黃、黃芩(各二兩),牽牛(頭部研磨的粉末)、滑石(各四兩)。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製成桐子大小的水丸。每次服用四五十丸,溫水送服。根據虛實情況,可以臨時增減藥量。

舟車丸:組成:大黃(二兩),甘遂、大戟、芫花、青皮、陳皮(各一兩),牽牛(頭部研磨的粉末四兩),木香(五錢)。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水丸。每次服用六七十丸,用開水送服。可以根據情況隨時增減藥量。

經驗祛濕煮酒方:治療風濕引起的全身手足疼痛,療效顯著。

組成:川芎、威靈仙、荊芥、麻黃、防風、天麻、青木香、金毛狗脊、羌活、獨活、枳殼(各五錢),川烏、草烏(各四錢),蒼朮、陳皮、川當歸(各五錢)。用法:將藥材研磨後,用五壺好酒,將藥材用絹布袋包好懸掛在酒壇口,用厚紙包裹壇口,再用麵糊封嚴,防止酒氣外泄,用文火慢煮至熟,每次服用五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