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三 (14)
卷之三 (14)
1. 附:諸賢論
賈真孫曰:濕為土氣,火熱能生濕土,故夏熱則萬物濕潤,秋涼則萬物乾燥。濕病本不自生,因熱而怫鬱,不能宣行水道,故停滯而生濕也。況脾土脆弱之人,易為感冒,豈必水不流而後為濕哉?人只知風寒之威嚴,不知暑濕之炎暄,感人於冥冥之中也。《病式》云:諸痓強直、積飲等證,皆屬於濕。
白話文:
賈真孫說:濕氣是土的氣質,火熱可以產生濕氣和土壤,所以夏天炎熱,萬物潮濕;秋天涼爽,萬物乾燥。濕氣本不自行產生,而是由於熱氣而鬱結,無法宣暢水路,所以停滯而產生濕氣。況且脾胃脆弱的人,容易感冒,豈一定是水不流動以後才成為濕氣嗎?人們只知道風寒的嚴峻,卻不知道暑濕的炎熱,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人。《病式》上說:各種痓痹強直、積飲等症狀,都屬於濕氣。
或胕腫體寒而有水氣,里必小便赤少不通,或渴,是蓄熱入里極深,非病寒也。大抵治法,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,故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宜桂苓甘露、木香、葶藶、木通治之。守真師曰:葶藶木香散下神芎丸,此藥下水濕,消腫脹,利小便,理脾胃,無出乎此也。腹脹腳腫甚者,舟車丸下之。
白話文:
四肢或小腿腫脹、體質虛寒且伴有水氣,小便一定是赤色且量少不通暢,或口渴,這是積熱進入體內很深,不是得了寒病。治療的方法,應該是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策,所以若是治療濕氣卻不利小便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應該用桂苓甘露、木香、葶藶、木通來治療。守真師說:葶藶木香散加上神芎丸,這藥可以化解水濕,消腫脹,利小便,理脾健胃,沒有比這更好的了。腹脹腳腫嚴重的,用舟車丸治療。
濕熱內深發黃,茵陳湯下之,或佐以防己、黃耆。一身盡腫痛,或無汗,是濕流關節,邪氣在表,宜五苓散加官桂、蒼朮,微汗之,不可大汗。若自汗出多,熱燥津液,內水不利,切勿利之,重損津液也,宜防風白朮甘草湯主之。其濕證有二,濕熱證多,濕寒證少,當以脈證明辨之。
白話文:
如果濕熱之邪侵入到身體深部,會出現黃疸症狀,這時可用茵陳湯來攻下,或者輔以防己、黃耆。如果全身都腫痛,或者沒有汗,這是濕邪流註關節,邪氣在體表,應使用五苓散加官桂、蒼朮,微微發汗,但不可大汗。如果自汗過多,會消耗體內津液,導致水液運行不暢,此時切不可再用攻利的方法,以免進一步損傷津液,應使用防風、白朮、甘草湯來治療。濕證主要分為濕熱證和濕寒證,其中濕熱證較多,濕寒證較少,在臨牀中應通過脈象來辨別。
如脈滑數,小便赤澀,引飲,為濕熱證;若小便自利清白,大便瀉利,身疼,自汗,為寒濕證。治之宜五苓散加生附、蒼朮、木瓜主之。
白話文:
如果脈象滑數、小便赤紅澀痛、引動飲水,這是濕熱的症狀;如果小便自然通暢清白、大便瀉利、身體疼痛、自汗,這是寒濕的症狀。治療時應該使用五苓散加上生附子、蒼朮、木瓜治療。
2. 附諸方
防己黃耆湯(《金匱》方)治風濕,脈浮,身重,汗出惡風,或痛少力。
白話文:
防己黃耆湯(《金匱要略》方劑)
**主治:**風濕痺證,脈浮沉無力,身體沉重,出汗怕風,或疼痛無力。
防己(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,白朮(七錢半),黃耆(一兩)
白話文:
防己(60 克),甘草(炙,30 克),白朮(45 克),黃耆(60 克)
上㕮咀。每服一兩,入薑、棗煎。喘者加麻黃;胃氣不和加芍藥;氣上衝加桂枝;下有寒加細辛。按:濕勝身重,陽微中風則汗出惡風,故用黃耆、甘草實表,防己、白朮勝濕也,足三陰例藥。
白話文:
上臂部位。每服一兩,放入薑、棗煮。如果喘息,則添加麻黃;胃氣不調,則添加芍藥;氣往上衝,則添加桂枝;下身有寒則添加細辛。根據:濕氣重則身體沉重,陽氣虛弱中風則汗出惡風,因此使用黃耆、甘草益氣去風,防己、白朮祛濕,屬於足三陰經的常用藥物。
五積散(《和劑方》)治外感風寒,冒寒濕身體重痛。(見寒類。)按:海藏云:麻黃、桂、芍、甘草,即麻黃桂枝各半湯也;蒼朮、甘草、陳皮、厚朴,即平胃散也;枳殼、桔梗、陳皮、茯苓、半夏,即桔梗半夏等湯也。又川芎、當歸治血,兼乾薑、厚朴散氣,此數藥相合,為解表、溫中、泄濕之劑,去痰、消痞、調經之方。雖為內寒外感,表裡之分之所制,實非仲景表裡麻黃、桂枝、薑附之的方也。
白話文:
五積散(出自《和劑局方》)治療因風寒引起的感冒,冒著寒冷潮濕的情況下引發全身疼痛。(可見於風寒感冒的條目中。)
註解:海藏說:麻黃、桂枝、芍藥、甘草,就是麻黃桂枝各半湯;蒼朮、甘草、陳皮、厚朴,就是平胃散;枳殼、桔梗、陳皮、茯苓、半夏,就是桔梗半夏等湯。另外川芎、當歸治療血證,配上乾薑、厚朴散發氣滯,這些藥物合用,成為瞭解表、溫中、祛濕的藥劑,具有祛痰、消痞、調經的功效。雖然是內寒外感,表裡之氣各有所制,但實際上並非仲景治療表裡寒證的麻黃、桂枝、附子的特效方劑。
至於積冷嘔泄,時疫項背拘急,如蔥白、豆豉。厥逆加吳茱萸;寒熱,咳逆加棗;婦人之產加醋。始知用之非一途也,惟知活法者其擇之。滲濕湯(《和劑方》)治寒濕所傷,身重腰冷如坐水中,小便或澀,大便溏泄。皆坐臥濕地,或陰雨所襲之也。
白話文:
至於堆積的寒氣,引起嘔吐、腹瀉,時疫導致頸項、背部拘急,疼痛如蔥白、豆豉。如果出現厥逆,就加吳茱萸;寒熱,咳嗽逆亂,就加棗;婦女分娩後,就加醋。由此可知,使用它不限於一種方法,只有懂得靈活變通的人,才能選擇適當的方法。滲濕湯(出自《和劑方》)用於治療寒濕所傷,症狀是身體沉重,腰部寒冷如同坐在水中,小便或阻塞,大便溏泄。這些都是由於坐臥在潮濕的地方,或被陰雨侵襲所造成的。
蒼朮,白朮,甘草(各一兩),乾薑,茯苓(各二兩),陳皮,丁香(各二錢半)
白話文:
蒼朮、白朮、甘草(各 30 克),乾薑、茯苓(各 60 克),陳皮、丁香(各 7.5 克)。
上㕮咀。每服四錢,入棗煎。
按:此足陽明、太陰藥也,溫中勝濕之劑。
茵陳五苓散,治濕熱勝,發熱黃疸。
茵陳蒿(十分),五苓散(五分)
白話文:
每服四錢,加入紅棗煎煮。
說明:此藥方針對足陽明經及太陰經臟腑,適用於溫暖中焦,化解濕氣。
【茵陳五苓散】用於治療因濕熱過盛導致發熱、黃疸的疾病。
【茵陳蒿】十分,【五苓散】五分。
上二物和勻,水煎服。桂苓甘露飲(《宣明方》)治濕熱內甚,煩渴,瀉利,小便澀,大便急痛,霍亂吐下,頭痛,口乾。(方見暑門。)清燥湯(東垣方)治表裡有濕熱,痿厥癱瘓,不能行走,或足踝、膝上、背腫痛,口乾瀉痢。(方見痿門。)
三花神祐丸(《宣明方》)治一切水濕腫病,大腹實脹喘滿。
白話文:
將以上兩種藥物混合均勻,用水煎服。
桂苓甘露飲(《宣明方》)治療濕熱內盛、煩渴、腹瀉、小便困難、大便急痛、霍亂吐瀉、頭痛、口乾。(方見暑病類。)
清燥湯(東垣方)治療表裡有濕熱、身體萎縮、癱瘓、不能行走,或足踝、膝蓋以上、背部腫痛、口乾腹瀉。(方見痿痺類。)
三花神祐丸(出自《宣明方》)
治療一切水濕腫脹的疾病,如大腹便便、腹脹、呼吸不順、胸悶等症狀。
輕粉(一錢),大黃(一兩),牽牛(二兩),芫花(醋炒),甘遂,大戟(各半兩)
白話文:
輕粉(0.3克),大黃(3克),牽牛(6克),芫花(醋炒),甘遂,大戟(各1.5克)
上為末,滴水丸小豆大。初服五丸,每服加五丸,溫水下,無時,日三服。
平胃散(《和劑方》)治脾胃不和,不進飲食。常服暖胃消痰。
白話文:
以上方藥研磨成細末,滴水丸成小豆大小。第一次服用五丸,之後每次增服五丸,用溫水送服,不拘任何時間,每日服用三次。
平胃散(《和劑方》):治療脾胃不和,導致食慾不振。長期服用可以溫暖胃部,化解痰液。
蒼朮(米泔浸,五斤),厚朴(薑製,炒),陳皮(各三斤二兩),甘草(炒,三十兩)上為末。每五錢,薑三片,棗一枚,煎服。入鹽一捻,沸湯點服亦得。一方加草果,名平胃草果散。
白話文:
蒼朮(用米泔浸泡,五斤),厚朴(用薑汁製過,炒),陳皮(各三斤二兩),甘草(炒過,三十兩)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五錢,加三片薑和一顆棗,煎煮後服用。也可以加入少量鹽,沸水沖服。另一種做法是加入草果,稱為平胃草果散。
升陽除濕湯(東垣方)
升陽除濕防風湯(東垣方。俱見泄瀉門。)
白話文:
升陽除濕湯(東垣方)
升陽除濕防風湯(東垣方。均見於泄瀉門。)
煮酒應效方,治諸般濕氣,筋骨疼痛。(方見風門。)秘授仙方萬應膏,貼一切濕氣襲於肌肉,入於筋骨,疼痛不常,貼之神效。(方見疽疸門。)神芎導水丸,治濕熱內郁,胸膈痞滿,鼽衄,口舌生瘡,咽喉不利,牙疳齒蝕,口臭,或遍身生濕瘡乾疥,睡語咬牙,驚惕怔忡,大小便滯澀,風熱酒毒蘊熱等證。
白話文:
煮酒應效方:治療各種濕氣引起的筋骨疼痛。(方劑見《風門》篇。)
祕授仙方萬應膏:治療一切濕氣侵襲肌肉,侵入筋骨,疼痛不定,貼敷此膏藥有奇效。(方劑見《疽疸》篇。)
神芎導水丸:治療濕熱內鬱,胸膈痞滿,鼻出血,口舌生瘡,咽喉不利,牙齦腫痛,牙齒腐蝕,口臭,或遍身生濕疹乾癬,睡覺咬牙,驚悸不安,大小便不通暢,風熱酒毒蘊熱等症狀。
大黃,黃芩(各二兩),牽牛(頭末),滑石(各四兩)
上為末,水丸如桐子大。每服四五十丸,溫水下。虛實隨證臨時加減。
白話文:
大黃、黃芩(各 2 兩),牽牛(頭與尾端),滑石(各 4 兩)
到了最後,水丸大小與桐子相似。每次服用四五十丸,用溫水送服。虛實症狀依據實際情況臨時加減。
舟車丸大黃(二兩),甘遂,大戟,芫花,青皮,陳皮(各一兩),牽牛(頭末四兩),木香(五錢)
白話文:
舟車丸:
- 大黃:四兩
- 甘遂:二兩
- 大戟:二兩
- 芫花:二兩
- 青皮:二兩
- 陳皮:二兩
- 牽牛(頭末):八兩
- 木香:一兩
上為細末,水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六七十丸,白沸湯下。隨時加減。
白話文:
研成細末,製作成如梧桐子大小的水丸。每次服用六十或七十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可以隨時根據情況增減劑量。
經驗祛濕煮酒方,治風濕相搏,遍身手足疼痛者,服之神效。川芎,威靈仙,荊芥,麻黃,防風,天麻,青木香,金毛狗脊,羌活,獨活,枳殼(各五錢),川烏,草烏(各四錢),蒼朮,陳皮,川當歸(各五錢)上㕮咀,用好頭酒五壺,將藥用絹袋懸於壇口,再用重紙裹壇口,再用麵糊密糊,勿令泄氣,用文武火煮熟,每服五盞為度。
白話文:
經驗祛濕煮酒方,治療風濕相搏,遍身手足疼痛者,服用它有奇效。川芎、威靈仙、荊芥、麻黃、防風、天麻、青木香、金毛狗脊、羌活、獨活、枳殼(各五錢),川烏、草烏(各四錢),蒼朮、陳皮、川當歸(各五錢)用布包起來,將藥包懸掛在壇口,再用重紙包裹壇口,再用麵糊密封,不要讓氣體洩漏,用文火煮熟,每次服用五杯為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