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三 (13)
卷之三 (13)
1. 中濕證治
加劑除濕湯,治氣虛傷濕,身重腰疼,四肢微冷,或嘔逆,或溏泄,並主之。
白話文:
加劑除濕湯:此方用於治療氣虛傷濕引起的症狀,包括身體沉重、腰部疼痛、四肢微涼、嘔吐或腹瀉。
方劑組成:
- 人參:補氣益元,增強體力。
- 白朮:健脾化濕,益氣生津。
- 茯苓:健脾利水,消腫除濕。
- 防己:祛濕散寒,利尿消腫。
- 蒼術:燥濕健脾,化痰止咳。
- 香附:理氣疏肝,止痛消脹。
- 陳皮:理氣健脾,化痰止咳。
- 半夏:化痰止咳,降逆止嘔。
- 甘草:補脾益氣,調和諸藥。
用法:將上述藥物混合,每天服用一次,溫水送服。
功效:加劑除濕湯具有補氣除濕、健脾利水、理氣疏肝的功效。可改善氣虛傷濕引起的各種症狀,如身體沉重、腰部疼痛、四肢微涼、嘔吐或腹瀉等。
蒼朮(炒),白朮,甘草(炙。各一兩),乾薑(炮),茯苓(各二兩),橘紅,辣桂,厚朴(制。各半兩)
白話文:
蒼朮(炒制),白朮,甘草(炙烤。各一兩),乾薑(炮製),茯苓(各二兩),橘紅,辣桂,厚朴(炮製。各半兩)
上銼。每服三錢,薑棗煎服。
茯苓白朮湯,治受濕身體痛重。
茯苓,乾薑(炮),甘草(炙),白朮,辣桂,蒼朮(炒,等分)
上銼。每三錢,水煎服。
腎著湯,治腎虛受濕,小便自利,腰冷而痛重。
乾薑(炮),茯苓(各二兩),甘草(炙),白朮(各一兩)
上銼。每二錢半,水煎服,加桂亦得。
黃耆建中湯,治傷濕,鼻塞身痛。
白話文:
茯苓白朮湯
治療受濕後身體疼痛加重。
茯苓、乾薑(炮製過)、甘草(炙製過)、白朮、肉桂、蒼朮(炒製過,各等分)
以上藥材研成粗末。每次取三錢,加薑和棗子煎煮服用。
腎著湯
治療腎虛受濕,小便頻多,腰部寒冷疼痛加重。
乾薑(炮製過)、茯苓(各二兩)、甘草(炙製過)、白朮(各一兩)
以上藥材研成粗末。每次取二錢半,加水煎煮服用,也可加入肉桂。
黃耆建中湯
治療傷濕,鼻塞身體疼痛。
黃耆(微炙),辣桂(各三兩),甘草(炙,二兩),白芍藥(六兩)
上粗散。每服三錢,薑四片,棗一枚煎,食前服。
白話文:
黃耆(炒到微焦)、肉桂(各三兩)、甘草(炒到微焦,二兩)、白芍藥(六兩)
每次服用三錢(藥材),加入四片生薑和一顆紅棗煎煮,於飯前服用。
不換金正氣散,治濕,益脾順氣,加茯苓、生薑。(方見寒類。)
白話文:
不換金正氣散,可治療濕氣過重,增強脾臟功能,使氣運行順暢,再加入茯苓和生薑。(詳細方劑請參閱寒症類。)
神術丸,治濕消飲。(方見痰涎類。)可用正氣散送下。
生附除濕湯,治寒濕交攻,身體冷痛。
白話文:
神術丸,治療潮濕導致飲食不化。(詳細的藥方請參考《痰涎類》。)可以用正氣散送服。
生附除濕湯,治療寒氣和濕氣交攻,身體感到寒冷和疼痛。
附子(生,一兩),蒼朮(制,一兩半),白朮,厚朴(制,半兩),宣木瓜,甘草(炙。各三錢半)
白話文:
附子(生,60公克),蒼朮(炮製,90公克),白朮,厚朴(炮製,30公克),宣木瓜,甘草(炙用。各21公克)
上銼。每服四錢,水二盞,薑十厚片,煎一盞,食前,微溫服。
桂枝附子湯,治風濕相搏,汗出氣短,身體煩疼,微腫,惡風不欲去衣。
辣桂(二兩),白朮,附子(熟。各一兩半),甘草(炙,一兩)
白話文:
桂枝附子湯
**功效:**治療風濕相搏,引致汗出氣短、身體痠痛、微腫、怕風不肯脫衣
組成:
- 桂枝(2 兩)
- 白朮(1 兩半)
- 附子(熟,1 兩半)
- 甘草(炙,1 兩)
用法:
每劑藥材 4 錢,加入兩碗水,再加入 10 片厚薑片,煎煮至剩下一碗。在飯前服用,微溫時即可。
上銼散。每服二錢半,水盞半,薑七片,棗二枚,煎一盞,食前,微溫服。小便不利、悸氣加茯苓;痹加防己,腹痛加芍藥。
白話文:
上銼散每次服二錢半,用水盞半的水,加薑七片,棗子二枚,煎成一盞湯,於飯前服用,稍微溫熱即可。如果小便不利,悸氣,就加茯苓;痹症則加防己;腹痛則加芍藥。
甘草附子湯,治中濕小便不利,大便自利。
附子(熟,一個七錢,淨者),白朮,甘草(炙。各一兩),辣桂(二兩)
上銼。每服三錢,薑七片煎,食前,微溫服。汗出加防風,悸氣加茯苓。
朮附湯,治傷濕,大小便皆自利。
白朮(二兩),甘草(炒,一兩),附子(熟,七錢半)
上銼細。每服三錢,薑七片,水盞半,煎一盞,食前,微溫服。
白話文:
甘草附子湯
治療因中濕導致小便不利、大便自行排出。
附子(已煮熟,一顆重七錢,去除雜質)、白朮、甘草(已烘烤,各一兩)、肉桂(二兩)
以上藥材研磨成碎末。每次取三錢藥材,加入七片生薑片煎煮,於飯前微溫服下。如果出汗,加入防風;如果悸動氣短,加入茯苓。
朮附湯
治療因傷濕導致大小便皆自行排出。
白朮(二兩)、甘草(已炒,一兩)、附子(已煮熟,七錢半)
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。每次取三錢藥材,加入七片生薑片,加入半碗水煎煮成一碗,於飯前微溫服下。
五苓散,治濕證,小便不利。經云:治濕之法,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(方見水飲類。)
茵陳湯,治濕氣淤熱發黃,小便秘澀,渴引水漿。
白話文:
五苓散,治療濕證,小便不利。經書上說:治療濕證的方法,不注重小便是否不利,不是真正的治療方法。(方子請參閱水飲類別。)
茵陳湯,治療濕熱蘊結導致黃疸、小便不利、口渴引飲。
茵陳蒿(一兩半),大黃(半斤),小紅梔子(十枚)
上銼。每服三錢,水煎服。五苓散亦治發黃,二藥夾煎尤穩。
濕瀉身痛方,五苓散加蒼朮,煎點隨意。
白話文:
取茵陳蒿一兩半、大黃半斤、小紅梔子十枚,將藥材切碎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五苓散也能治療發黃,將這兩種藥方一起煎煮效果更佳。
濕瀉身痛,可在五苓散中加入蒼朮,煎煮後依照個人情況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