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三 (1)
卷之三 (1)
1. 附諸方
加減四物湯,治腸風下血不止。
側柏葉,生地黃,當歸(酒侵,去蘆),川芎(各一兩),枳殼(去白,炒),荊芥穗,槐花(炒)甘草(炙。各半兩)
上㕮咀。每服四錢,水一鍾,姜三片,烏梅少許同煎,空心溫服。
腸風黑散(《和劑方》),治腸風下血,或在糞前後,並皆治之。
荊芥(二兩),亂髮,槐花,槐角(各一兩。燒),甘草(炙),蝟皮(炒。各兩半),枳殼(去白,二兩,炒一兩)
上將所燒藥同入瓷瓶內,鹽泥固濟,燒存三分性,出火毒,同甘草、枳殼搗羅為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鍾,煎七分,空心服。
結陰丹(《拔粹方》),治腸風下血,臟毒下血,諸大便血疾。
枳殼(去瓤,麩炒),威靈仙,黃耆,陳皮(去白),椿根白皮,何首烏,荊芥穗(各半兩)
上為末,酒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,陳米飲入醋少許煎過,要放溫水送下。
黃連貫眾散(張子和方),治腸風下血。
黃連,雞冠花,貫眾,大黃,烏梅肉,枳殼,荊芥(各一兩),甘草(炙,七錢五分)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溫米飲下,食前。
一方,治臟毒下血。
用黃連四兩,酒侵,春秋五日,夏三日,冬七日,曬乾為末,以烏梅肉六兩同搗為膏,丸如梧子大。每二三十丸,空心白湯下。
一方,治腸風下血。
滑石,當歸,生芐,黃芩,蒼朮(各等分)
上以水煎服,或以蒼朮、生芐不犯鐵器為末,丸服。
一方,治腸風臟毒。
用茄蒂燒灰存性為末,米飲調下二錢,小兒服半錢。
白話文:
附諸方
加減四物湯,用於治療腸風下血不止。藥方組成:側柏葉、生地黃、當歸(酒浸,去蘆頭)、川芎(各一兩),枳殼(去白,炒)、荊芥穗、槐花(炒)、炙甘草(各半兩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碗,加薑三片,烏梅少許同煎,空腹溫服。
腸風黑散(出自《和劑方》),用於治療腸風下血,無論出血在糞便之前或之後,皆可使用。藥方組成:荊芥(二兩),人髮(燒成灰)、槐花、槐角(各一兩,燒成灰)、炙甘草、蝟皮(炒,各半兩)、枳殼(去白,二兩,炒一兩)。將燒過的藥材放入瓷瓶中,用鹽泥封好,燒至三分之二,取出去除火毒,再與甘草、枳殼一起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一碗煎至七分,空腹服用。
結陰丹(出自《拔粹方》),用於治療腸風下血、臟腑毒邪引起的出血,以及各種大便出血疾病。藥方組成:枳殼(去瓤,麩炒)、威靈仙、黃耆、陳皮(去白)、椿根白皮、何首烏、荊芥穗(各半兩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酒糊做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十至七十丸,用陳米飲加少許醋煎煮,溫水送服。
黃連貫眾散(出自張子和方),用於治療腸風下血。藥方組成:黃連、雞冠花、貫眾、大黃、烏梅肉、枳殼、荊芥(各一兩),炙甘草(七錢五分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溫米飲送服,飯前服用。
一方,用於治療臟腑毒邪引起的出血。藥方組成:黃連四兩,用酒浸泡(春秋五天,夏天三天,冬天七天),曬乾研磨成粉末,與烏梅肉六兩一起搗成膏狀,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三十丸,空腹用白開水送服。
一方,用於治療腸風下血。藥方組成:滑石、當歸、生薑、黃芩、蒼朮(各等分)。將藥材用水煎服,或者將蒼朮、生薑(不接觸鐵器)研磨成粉末,製成藥丸服用。
一方,用於治療腸風臟毒。藥方組成:將茄子蒂燒成灰,研磨成粉末,用米湯調服,每次二錢,兒童服用半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