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三 (11)
卷之三 (11)
1. 暑病治例
(出《明醫雜著》)王節齋曰:夏至日後,病熱為暑。暑者,相火行令也。夏日人感之,自口齒而入,傷心包絡之經。其脈虛,或浮大而散,或弦細芤遲。蓋熱傷氣,則氣消而脈虛弱。其為症:汗,煩則喘、渴,靜則多言,身熱而煩,心痛,大渴引飲,頭疼,自汗,倦怠少氣,或下血,發黃,生斑。甚者,火熱致金不能平木,搐搦不省人事。
治暑之法,清心利小便最好。暑傷氣,宜補真氣為要。又有惡寒,或四肢逆冷,甚者迷悶不省,而為霍亂、吐利、痰滯、嘔逆、腹痛、瀉利,此則非暑傷人,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。以其因暑而得,故亦謂之暑病,然治法不同也。若行人或農夫,於日中勞役得之者,是動而得之,陽證也。
其病必苦頭痛,發燥熱,惡熱,捫之肌膚大熱,必大渴引飲,汗大泄,無氣以動,乃天熱外傷元氣也。宜清暑益氣,用香薷、黃連、扁豆、人參、黃耆、五味、知母、石膏之類。
暑熱發渴,脈虛,用人參白虎湯或用竹葉石膏湯亦好。(俱見前。)東垣清暑益氣湯,治長夏濕熱蒸人,人感之四肢困倦,精神少,胸滿氣促,肢節痛,或氣高而喘,身熱而煩,心下痞悶,小便黃而數,大便溏而頻,或痢,或渴,不思飲食,自汗,體虛,此湯最好。(見前。
)若暑熱之時,無病之人,或避暑熱,納涼於深堂大廈、涼臺冷館、大扇風車得之者,是靜而得之,陰證也。其病必頭痛,惡寒,身形拘急,肢節疼痛而煩心,肌膚大熱,無汗。此為陰寒所遏,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。宜用辛溫之劑,以解表散寒,用厚朴、紫蘇、乾葛、藿香、羌活、蒼朮之類。
若外既受寒,內復傷冰水生冷瓜果之類,前藥再加乾薑、縮砂、神麯之類,此非治暑也,治因暑而致之病也。
若外不受寒,只是內傷冰水冷物,腹痛泄瀉,或霍亂吐逆,宜縮脾飲(見前)或理中湯(見中寒類)加神麯、麥芽、縮砂、蒼朮,此專治內,溫中消食也。若吐瀉,脈沉微甚者,不可用涼藥,可用大順散(見前)加熟附子等分,或附子理中,加炒芍藥。
夏月多食冷物,及過飲茶水,致傷脾胃,吐瀉霍亂。故治暑藥多用溫脾消食,治濕利小便之藥,醫者要識此意。
若既傷暑熱,復傷生冷,外熱內寒,宜先治其內,溫中消食,次治其外,消暑補氣,而以理脾為主,於前陰陽二條內相兼取用。東垣清暑益氣湯已兼此意,其用黃耆、升麻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麥門冬、當歸、五味、黃柏、葛根,是清暑補氣也;蒼朮、陳皮、神麯、澤瀉、青皮,是治內補脾也。
白話文:
暑病治例
明代醫家王節齋認為,夏至後,因暑熱而生病,稱為暑病。暑氣是心臟的相火亢盛所致。夏季人們感受暑氣,從口齒進入,損傷心包絡經脈。脈象虛弱,或浮大散漫,或弦細虛弱遲緩。這是因為暑熱傷及正氣,導致氣虛脈弱。症狀表現為:出汗,煩躁時喘息、口渴,平靜時卻話多,身體發熱煩躁,心痛,口渴欲飲,頭痛,自汗,倦怠乏力,或大便出血、黃疸、皮疹。嚴重者,因火熱太盛,金剋木失衡,出現抽搐、昏迷不醒。
治療暑病,以清心利尿為佳。暑氣傷及正氣,應以補益真氣為要。還有一些患者會出現惡寒、四肢冰冷,嚴重者神志不清,伴有霍亂、嘔吐、腹瀉、痰阻、嘔逆、腹痛、泄瀉等症狀,這並非暑氣直接傷人,而是因暑氣誘發的其他疾病,因其與暑氣相關,故也稱之為暑病,但治療方法不同。如在烈日下勞作的人,因活動而得病,屬陽證。
這種情況下,患者必感頭痛、發熱、燥熱、怕熱,皮膚觸摸起來很熱,非常口渴,大量出汗,氣力不足。這是暑熱外傷元氣所致。治療應清暑益氣,選用香薷、黃連、扁豆、人參、黃耆、五味子、知母、石膏等藥物。
暑熱口渴,脈象虛弱,可用人參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。張仲景的清暑益氣湯,適用於長夏濕熱蒸騰,導致患者四肢倦怠、精神不振、胸悶氣短、關節疼痛,或氣喘、煩熱、心下痞悶、小便黃赤而頻數、大便稀溏而頻發,或痢疾、口渴、不思飲食、自汗、體虛等症狀,此方療效最佳。
如果在暑熱季節,原本健康的人,為了避暑而待在陰涼的深堂大廈、涼亭、冷館,或使用大風扇等,導致生病,則屬陰證。其症狀表現為頭痛、惡寒、身體拘緊、關節疼痛煩躁,皮膚發熱,不出汗。這是由於陰寒之邪阻遏,使全身陽氣不得舒展。宜用辛溫解表散寒的藥物,如厚朴、紫蘇、葛根、藿香、羌活、蒼朮等。
如果既受寒邪,又誤食冰水生冷瓜果,則在上述藥方中再加入乾薑、縮砂仁、神麴等。這並非治療暑病本身,而是治療因暑而致的其他疾病。
如果沒有受寒邪,只是內服冰水冷物,引起腹痛腹瀉,或霍亂嘔吐,則可用縮脾飲或理中湯,並加入神麴、麥芽、縮砂仁、蒼朮等,專治脾胃虛寒,溫中消食。如果吐瀉嚴重,脈象沉微,忌用寒涼藥物,可用大順散加熟附子,或附子理中湯加炒芍藥。
夏季多食冷飲,或過量飲茶,易傷脾胃,引起嘔吐腹瀉霍亂。所以治療暑病的藥物,多用溫補脾胃、消食導滯、利濕的藥物,醫生必須明瞭這個道理。
如果既傷暑熱,又傷及生冷,外熱內寒,應先治其內,溫中消食,然後再治其外,消暑補氣,以調理脾胃為主,在陰陽兩種治療方案中兼取施用。張仲景的清暑益氣湯就兼顧了這一點,它使用黃耆、升麻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麥冬、當歸、五味子、黃柏、葛根,以清暑益氣;蒼朮、陳皮、神麴、澤瀉、青皮,則以溫中健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