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二十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二 (7)

1. 癰疽證治

何首烏(一兩),當歸,川芎,生地黃,川續斷(各洗,焙),茯苓,芍藥,白芷,半夏曲,藿香葉(各半兩),紫草茸,甘草(炙。各三錢半)

上粗末。每服三錢,新水二分、酒一分,薑、棗煎服。有熱者加燈心,只用水煎。

究原排膿內補散,活血排膿,扶養內氣。或大潰開爛,用此救里內塞,(方見腸癰門。)以加味不換金正氣散佐之。有熱證者勿用,以排膿內消散加燈心服。

五香散,治癰疽須用香氣透達經絡。

木香,丁香,藿香葉(各一分),沉香,乳香,連翹,木通,續斷,桑寄生,甘草(微炙。各半分)

上細銼。每服三錢,井水一碗,煎七分,入麝少許。患在上,食後服;患在下,食前服。五發證皆令人頭痛、噁心、寒熱、氣急、拘攣,此藥療之。如有熱,加燈心、桑白皮。

加味不換金正氣散,治癰疽寒熱往來,或內挾風邪,或內氣虛餒,通用。最能發出風毒,可與排膿內補散並行。

蒼朮(麩炒),橘紅,半夏曲,藿香葉,厚朴(制。各一兩),甘草(炙,七錢半),白茯苓,川芎(各半兩),木香(二錢半)

上為末。每服三錢,姜五片、棗二枚煎服。若瘡陷不發,多加辣桂、當歸。

二香散,風、氣、食三證通用。調暢胃氣,須兼服之。

木香,藿香葉,白豆蔻仁,半夏曲,厚朴(制),橘皮,茯苓,蒼朮(炒),甘草(炙。各半兩)益智仁,縮砂仁(各一兩),丁香(二錢半)

上粗末。每二錢半,薑棗煎服。

黃耆托裡散,托裡內虛止痛。

黃耆,白茯苓(各一兩),甘草(生,二錢半),乳香(另研,一錢半)

上末。每服二錢,酒小盞,慢火煎如膏,再添酒調服。內虛加當歸。

當歸酒,治癰疽陰證,頭平向內,沉黯不疼,渾身患處不熱。

辣桂(去粗皮,半兩),當歸(四錢),木香,白芷(各二錢)

上細銼。每服三錢半,醇酒一碗,慢火煎七分,入乳香末半錢,不飢飽溫服。以排膿內補散、加味不換金正氣散為佐,以熟鋪豬蹄、膂肉為養。蕎麥麵能發起,可煮食之。如更不發起,用局方姜附湯加當歸、木香、炙甘草煎服。又更不發起,用:

穿山甲(頭截片,蘸醋炒焦),生人牙(煅留性。各一分)

上為末,分作兩服,用辣桂、當歸、去節麻黃煎酒,食前調下。患處用生薑汁和麵厚塗,或用川烏、硫黃、人牙煅,並細末酒調敷之。

神授香附湯,治癰腫結硬,聚毒作痛。

香附(杵去皮,用生薑汁浸一宿,曬乾)

上末。每一錢半,米飲調下;或紫蘇、甘草煎湯調下,進數服腫硬自消,有膿即出,於氣證尤便,急用只小烏沉湯。

消毒散,內消癰疽惡毒。

當歸,白芷,甘草(生),赤小豆,紫草茸(各半兩),貝母(一兩)

上末,每二錢半,水酒煎,日二服。

白話文:

癰疽證治

排膿內補散:何首烏一兩,當歸、川芎、生地黃、川續斷(各洗淨烘乾)各半兩,茯苓、芍藥、白芷、半夏曲、藿香葉各半兩,紫草茸、炙甘草各三錢半。研成粗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二分水、一分酒,加薑、棗煎服。若有發熱,則只用水煎,並加燈心草。此方能排出膿液,滋補內臟,活血化瘀,扶助元氣。若癰疽潰爛,可用此方治療內塞(詳見腸癰門),並可配合加味不換金正氣散使用。若有熱症,則應避免使用此方,改用排膿內消散加燈心草服用。

五香散:此方用於癰疽,其香氣能通達經絡。組成:木香、丁香、藿香葉各一分,沉香、乳香、連翹、木通、續斷、桑寄生、微炙甘草各半分。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碗井水煎至七分,再加入少許麝香。若癰疽位於上半身,飯後服用;若位於下半身,飯前服用。此方可治療五發(癰疽的五種症狀),即頭痛、噁心、寒熱、氣急、肢體拘攣。若有發熱,則加燈心草、桑白皮。

加味不換金正氣散:此方用於治療癰疽寒熱往來,或兼有風邪,或內氣虛弱的症狀。此方最能發散風毒,可與排膿內補散同時使用。組成:麩炒蒼朮、橘紅、半夏曲、藿香葉、制厚朴各一兩,炙甘草七錢半,白茯苓、川芎各半兩,木香二錢半。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加五片薑、二枚棗煎服。若瘡瘍陷下不發,可增加辣桂、當歸用量。

二香散:此方通用於風、氣、食三種病因引起的癰疽。能調理胃氣,常需配合其他藥物服用。組成:木香、藿香葉、白豆蔻仁、半夏曲、制厚朴、橘皮、茯苓、炒蒼朮、炙甘草各半兩,益智仁、縮砂仁各一兩,丁香二錢半。研成粗末,每次服用二錢半,加薑、棗煎服。

黃耆托裡散:此方用於治療內虛、疼痛的癰疽。組成:黃耆、白茯苓各一兩,生甘草二錢半,另研乳香一錢半。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少許酒,慢火煎成膏狀,再加酒調服。若內虛較重,可加當歸。

當歸酒:此方用於治療癰疽陰證,症狀表現為腫塊平坦內陷,顏色暗沉無痛,全身及患處不發熱。組成:辣桂(去粗皮)半兩,當歸四錢,木香、白芷各二錢。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半,用一碗醇酒,慢火煎至七分,加入乳香末半錢,不論飢飽,溫服。可配合排膿內補散、加味不換金正氣散使用,並輔以食用熟豬蹄、豬肉等滋補食物。蕎麥麵有助於癰疽發起,可煮食。若仍不發起,則使用局方姜附湯加當歸、木香、炙甘草煎服。若仍無效,則使用:穿山甲(頭部切片,醋炒焦)、煅人牙(煅後保留藥性)各一分,研成細末,分成兩次服用,用辣桂、當歸、去節麻黃煎酒送服,飯前服用。患處可塗抹生薑汁麵糊,或用川烏、硫黃、人牙煅後研末,酒調敷。

神授香附湯:此方用於治療癰腫堅硬,毒氣聚集疼痛的症狀。組成:香附(去皮,用生薑汁浸泡一夜,曬乾)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錢半,用米湯或紫蘇、甘草煎湯送服。服用數次後,腫硬即可消退,膿液也會排出。此方尤其適用於氣滯引起的癰疽,緊急情況下可用小烏沉湯。

消毒散:此方用於內消癰疽惡毒。組成:當歸、白芷、生甘草、赤小豆、紫草茸各半兩,貝母一兩。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半,用水酒煎服,每日服用二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