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6)

1. 胃風方論

丹溪云:此因初飲食訖,乘風涼而致。其證:脹滿,食飲不下,形瘦腹大,惡風,頭多汗,膈塞不通。胃風湯正始此。然亦看挾證加減。脈右關弦而緩,帶浮。

白話文:

丹溪說,這是由於剛吃完飯,又吹了冷風引起的。證明:肚子脹滿,吃不下飯,體型消瘦肚子很大,怕風,頭多汗,膈肌阻塞不通。胃風湯是治療此病的正方。但也需要根據伴隨的證狀加減藥物。脈象是右關脈弦而緩,兼帶有浮脈。

胃風湯(《拔粹》方),治虛風證,能食,麻木,牙關急搐,目內蠕瞤。胃風面腫。白芷(一錢二分),葛根蒼朮當歸身(各一錢),升麻(二錢),甘草(炙,一錢半),柴胡藁本羌活黃柏,草豆蔻(各三分),麻黃(五分,不去節),蔓荊子(一分)上㕮咀。水二盞,姜三片,棗一枚,煎至一盞,去滓,溫服。

白話文:

胃風湯(出自《拔粹》方):治療虛風證,能進食,麻木,牙關緊閉,抽搐,眼中蠕動閃爍。胃風導致面部腫脹。白芷(1錢2分)、葛根、蒼朮、當歸身(各1錢)、升麻(2錢)、甘草(炙,1錢5分)、柴胡、藁本、羌活、黃柏、草豆蔻(各3分)、麻黃(5分,不去節)、蔓荊子(1分)以上研成粗末。加水2碗,姜3片,棗1枚,煎至1碗,去渣,溫熱服用。

胃風湯,治風冷入於腸胃,泄下鮮血。或腸胃濕毒,下如豆汁或淤血。(方見瀉痢門。)

白話文:

胃風湯,治療風寒入侵腸胃,導致鮮血腹瀉。或是腸胃濕毒,腹瀉物如豆汁或淤血。(詳見「瀉痢門」)。

2. 傷風方論

《內經》曰:風為百病之長。又曰:風勝則動。又曰:賊虛邪者,陽受之。又曰: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:風是導致百病的第一因素。又說:風盛則會導致人體動作異常。又說:外來的邪氣會侵襲身體時,陽氣會先受到影響。又說:受到風邪侵襲時,上半身會先受到影響。

丹溪云:傷風屬肺者多,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,如桂枝湯參蘇飲消風散羌活散,究證施治。

白話文:

丹溪說:傷風多屬於肺經受邪,宜用辛溫或辛涼的藥物發散,如桂枝湯、參蘇飲、消風散、羌活散,詳察證候後再施以相應的治療方法。

3. 附諸方

桂枝,治太陽經,傷風頭疼、身痛,或翕翕發熱,或洒洒惡風,自汗(無汗者不可服。)桂枝,芍藥(各三兩),甘草(炙,一兩)

白話文:

桂枝,適合用來治療太陽經的症狀,包括傷風頭痛、身體疼痛、忽冷忽熱、或惡風怕冷、自汗(沒有出汗的人不可服用)。桂枝、芍藥(各三兩)、甘草(炙,一兩)

上㕮咀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,姜三片,棗二枚,煎七分,去滓,溫服,不拘時服。惟春初依此方。自春末夏至以前,加黃芩半兩;夏至後,加知母半兩、石膏二兩,或升麻半兩。若病人素虛寒,不用加減。

白話文:

上方的藥方:每次服用三錢,水一碗,生薑三片,紅棗二枚,煎煮七分,去除藥渣,溫服,不拘時間服用。只有春天才能按照這個藥方服用。從春末到夏至之前,增加黃芩半兩;夏至後,增加知母半兩、石膏二兩,也可以增加升麻半兩。如果病人體質虛寒,則不用加減藥物。

神朮散(《和劑方》)治四時瘟疫,頭痛發熱,及傷風鼻塞聲重。

白話文:

神朮散(出《和劑方》)治療四季瘟疫,頭痛發燒,以及傷風、鼻塞、聲音沙啞。

蒼朮(米泔浸,五兩),藁本(去土),香白芷細辛(去葉土),羌活(去蘆),川芎,甘草(炙。各二兩)

白話文:

蒼朮(以米泔浸泡,五兩),藁本(去除泥土),香白芷,細辛(去除葉子和泥土),羌活(去除蘆頭),川芎,甘草(炙烤過,各二兩)

上為細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,姜三片,蔥白三寸,煎七分,溫服,不拘時。如傷風鼻塞,用蔥茶調下二錢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。每次服三錢,加水一碗、生薑三片、蔥白三寸,煎煮至七分之二,溫熱服用,不限時間。如果有傷風鼻塞的症狀,可以用蔥茶送服二錢。

定風餅子(《簡易方》)治風客陽經,邪傷腠理,背膂強直,言語謇澀,體熱惡寒,痰厥頭痛,肉瞤筋惕,手顫,鼻淵。及飲酒過多,嘔吐涎沫,頭目暈眩。常服消風去邪。

白話文:

定風餅子(出自《簡易方》):

適用於風寒侵襲陽經,邪氣傷及皮膚肌肉,導致背部和脊椎僵硬、言語困難、身體發熱卻又怕冷、痰多頭痛、肌肉顫抖、眼睛肌肉跳動、手顫抖、鼻淵。還適用於飲酒過多,導致嘔吐涎沫、頭暈目眩。經常服用可以消風祛邪。

川烏,南星,川芎,乾薑,甘草,半夏天麻,白茯苓(各等分,生用),加白附子上為末,薑汁丸,如龍眼大,作餅子,生硃砂為衣。每服一餅,細嚼,熱生薑湯下,不拘時服

白話文:

川烏、南星、川芎、乾薑、甘草、半夏、天麻、白茯苓(各等份,生用),再加入白附子研磨成粉末,以薑汁和成丸,如龍眼般大小,做成餅狀,再以生硃砂作為外衣。每次服用一餅,細細咀嚼,用熱生薑湯送服,不受時間限制。

金沸草散(《和劑方》)治肺經受風,頭目昏痛,咳嗽聲重,涕唾稠黏,及治時行寒疫,壯熱惡風。

白話文:

金沸草散(出自《和劑方》)用於治療因肺經受風引起的頭目昏痛、咳嗽聲重、涕唾稠黏等症狀,以及治療時行寒疫、壯熱惡風等症狀。

旋覆花(去梗,二兩),荊芥穗(四兩),麻黃(去節),前胡(去蘆。各三兩),甘草(炙),赤芍藥,半夏(湯洗七次,薑汁浸。各一兩)

白話文:

旋覆花(去除花梗,二兩),荊芥穗(四兩),麻黃(去除節,三兩),前胡(去除蘆頭,三兩),甘草(炙,一兩),赤芍藥(一兩),半夏(用沸水洗七次,再用薑汁浸泡,一兩)。

上㕮咀。每服五錢,水一盞,姜三片,棗一枚,煎八分,溫服。參蘇飲(《和劑方》)治感冒風邪,發熱頭疼,咳嗽聲重,涕唾稠黏。此藥大解肌熱,寬中快膈。或欲成癆瘵,潮熱往來,並能治之。木香紫蘇葉,乾葛(洗),半夏(湯泡七次,薑製),前胡(去苗),人參(去蘆),茯苓(去皮。各七錢半),枳殼(去穰,麩炒),桔梗(去蘆),甘草(炙),陳皮(去白。

白話文:

上好的葛根,每次服用五錢,水一碗,放三片薑,一顆紅棗,煎煮到剩下的藥汁有八分滿,溫服。參蘇飲治感冒風寒,發熱頭痛,咳嗽聲音嘶啞,鼻涕唾液濃稠粘膩。這味藥可以很好地緩解因肌肉受熱而引起的發熱症狀,同時可以舒緩胸膈。或是有可能患有癆瘵(肺消耗性疾病),潮熱往來,也能夠治療。木香、紫蘇葉、乾葛(洗過)、半夏(用熱水浸泡七次,用生薑加工)、前胡(去掉苗)、人參(去掉蘆頭)、茯苓(去掉皮。各七錢半)、枳殼(去掉核,用麩皮炒過)、桔梗(去掉蘆頭)、甘草(烤過的)、陳皮(去掉白色的部份)。

各半兩)

上㕮咀。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姜七片,棗一枚,煎六分,去滓,熱服,不拘時。(《易簡方》以氣盛,不用木香。)

白話文:

將上端藥材放入藥碗中。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盞半,加入七片生薑,一顆紅棗,一起煎煮,煮到只剩下六分之一的量,過濾掉渣滓,趁熱服用,不限時間。(《易簡方》認為患者氣盛,就不使用木香。)

沖和散(《簡易方》)治感冒風濕之氣,頭目不清,鼻塞聲重,肢體倦怠,欠伸出淚。

蒼朮(米泔浸,炒,六兩),荊芥穗(二兩),甘草(一兩一錢半)

上㕮咀。每服五錢,水一盞,煎八分,去滓,熱服,不拘時。

白話文:

沖和散(《簡易方》)治療感冒引起的風濕之氣,導致頭腦不清醒,鼻塞聲音沙啞,肢體疲倦,打哈欠、流淚的症狀。

用藥:蒼朮(用米湯浸泡後炒過,六兩),荊芥穗(二兩),甘草(一兩一錢半)

上藥研成細末,每劑用五錢,加水一碗,煎煮至剩八分,去掉殘渣,趁熱服用,不受時間限制。

消風百解散(《和劑方》)治四時傷寒,頭疼發熱,惡寒,及風壅咳嗽,鼻塞聲重。

白話文:

消風百解散(《和劑方》):治療四時傷寒、頭痛發燒、畏寒怕冷,以及風寒引起的咳嗽、鼻塞聲音沙啞的藥方。

荊芥,白芷,陳皮(去白),麻黃(去節),蒼朮(各四兩),甘草(炙,二兩)上㕮咀。每服五錢,水一盞,姜三片,蔥白三莖,煎七分,不拘時服。如咳嗽,再加烏梅煎

白話文:

荊芥、白芷、陳皮(去掉白色的果皮)、麻黃(去掉莖節)、蒼朮(每味藥材各四兩)、甘草(經過炙烤後,二兩)以上藥材搗碎成小塊。每次取五錢藥材,加水一碗,姜三片,蔥白三根,煎至七分滿,不拘時間服用。如果咳嗽,再加入烏梅煎服。

川芎茶調散(《和劑方》)治諸風上攻,頭目昏重,偏正頭疼,鼻塞聲重。

白話文:

川芎茶調散(《和劑方》)治療各種風邪上攻,引起頭目昏重、偏正頭痛、鼻塞聲重。

薄荷(去梗,不見火,八兩),川芎(四兩),羌活(二兩),甘草(二兩),細辛(去葉,一兩),防風(去蘆,一兩半),白芷(二兩),荊芥(去梗,四兩)

白話文:

  • 薄荷(清除莖梗,避免接觸到火,八兩)

  • 川芎(四兩)

  • 羌活(二兩)

  • 甘草(二兩)

  • 細辛(清除葉子,一兩)

  • 防風(清除蘆葦,一兩半)

  • 白芷(二兩)

  • 荊芥(清除莖梗,四兩)
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。食後,茶清調下。常服清頭目。一方無細辛。消風散(《和劑方》)治諸風上攻,頭目昏眩,項背拘急,鼻嚏聲重,耳作蟬鳴,及皮膚頑麻,瘙癢癮疹,婦人血風,頭痛腫癢,並皆治之。

白話文:

以上將藥物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重。飯後,用茶湯送服。經常服用可以使頭腦清醒,耳目明瞭。一方沒有細辛。消風散(出自《和劑方》)治療各種風邪上攻,頭暈目眩,項背拘急,鼻孔噴嚏聲響,耳朵像蟬鳴,以及皮膚頑固麻木,瘙癢癮疹,婦女血風,頭痛腫癢等症,都可以治療。

荊芥穗,甘草(炒。各二兩),陳皮(去白,半兩),人參(去蘆),茯苓(去皮,用白者),白殭蠶(炒),防風(去蘆),芎藭,藿香葉(去梗),蟬蛻(去土,炒,各一兩),厚朴(去皮,薑製,半兩),羌活(一兩)上為細末。每服二錢。感風頭痛,鼻流清涕者,用荊芥湯、茶清調下。

白話文:

荊芥穗,甘草(炒過。各二兩),陳皮(去白色粗皮,半兩),人參(去蘆頭),茯苓(去皮,用白色的),白殭蠶(炒過),防風(去蘆頭),芎藭,藿香葉(去梗),蟬蛻(去土,炒過,各一兩),厚朴(去皮,用薑汁製,半兩),羌活(一兩),上列藥材磨成細末。每服二錢。感冒頭痛,流清水鼻涕的,用荊芥湯或茶水送服。

遍身瘡癬,溫酒下。大辰砂丸(《御藥院方》)清頭目,化痰涎,及感冒風寒,聲重,頭目昏眩,項背拘急,皮膚瘙癢,並皆治之。天麻(去苗,一兩),防風(去蘆,二兩),細辛(去葉土,半兩),薄荷葉(半兩),川芎,甘草(炙),吳白芷,硃砂(各一兩。為衣)上以七味為細末,煉蜜丸,如彈子大,硃砂為衣。

白話文:

全身瘡癬,用溫酒送服。大辰砂丸(《御藥院方》)能清頭目,化痰涎,及感冒風寒,聲音沙啞,頭目昏眩,頸、背拘急,皮膚瘙癢等均能治療。天麻(去除芽苗,一兩),防風(去除蘆葦,二兩),細辛(去除葉和泥土,半兩),薄荷葉(半兩),川芎,甘草(炙),吳白芷,硃砂(各一兩。為衣)。以上七味藥材研磨成細末,煉製成蜜丸,如彈子般大小,最後用硃砂為外衣包裹。

每服一丸,細嚼,食後,生薑湯下,茶清亦可。人參敗毒散(《和劑方》)治傷寒頭痛,壯熱惡寒,及風痰咳嗽,鼻塞聲重。如心經蘊熱,口舌乾燥者,加黃芩。柴胡(去苗),甘草(炙),桔梗,人參(去蘆),芎藭,茯苓(去皮),枳殼(去穰,麩炒),前胡(去苗,洗),獨活(去蘆。各等分)

白話文:

每次服用一丸,細嚼慢嚥,飯後,用生薑湯送服,也可以用清茶送服。

人參敗毒散(《和劑方》)用於治療傷寒頭痛、壯熱惡寒、風痰咳嗽、鼻塞聲音沉重。

如果心經蘊熱,口舌乾燥,則加入黃芩。

柴胡(去除莖葉)、甘草(炙甘草)、桔梗、人參(去除蘆頭)、芎藭、茯苓(去除外皮)、枳殼(去除內瓤,麩皮炒製)、前胡(去除莖葉,清洗)、獨活(去除蘆頭),各等分。

上㕮咀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,姜三片,薄荷少許,同煎七分,去滓,溫服。羌活散(《和劑方》)治風氣不調,頭目昏眩,痰涎壅滯,遍身拘急,及風邪塞壅,頭痛項強,鼻塞聲重,肢節煩疼,天陰風雨,頓覺不安。

白話文:

藥方名:上㕮咀

服用方法:每次服用三錢,加水一杯,姜三片,薄荷少許,一起煎煮至七分(約三分之一的水量),去渣,溫熱服用。

藥方出處:《和劑方》

用途:治療風氣不調,頭目昏眩,痰涎壅滯,遍身拘急,以及風邪塞壅,頭痛項強,鼻塞聲重,肢節煩疼,天陰風雨時,頓覺不安。

前胡(去蘆),羌活(去蘆),麻黃(去根、節),白茯苓(去皮),川芎,黃芩,甘草(炙),蔓荊子(去白皮),枳殼(去穰,麩炒),細辛(去苗),石膏(另研),菊花(去梗),防風(去蘆。各一兩)

白話文:

  • 前胡(去除蘆葦): 0.5兩

  • 羌活(去除蘆葦):0.5兩

  • 麻黃(去除根部和節):0.5兩

  • 白茯苓(去除皮):0.5兩

  • 川芎:0.5兩

  • 黃芩:0.5兩

  • 甘草(炙):0.5兩

  • 蔓荊子(去除白色外皮):0.5兩

  • 枳殼(去除果穰,麩炒):0.5兩

  • 細辛(去除幼苗):0.5兩

  • 石膏(另研):0.5兩

  • 菊花(去除梗):0.5兩

  • 防風(去除蘆葦):0.5兩

上㕮咀。每服一兩,姜四片,薄荷三葉,水二盞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白話文:

服藥一次一兩,加入四片薑片、三片薄荷葉,加兩杯水煎煮至一杯,溫熱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