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十九 (1)
卷之十九 (1)
1. 附:東垣頭痛論
《金匱真言論》云:東風生於春,病在肝,俞在頸項,故春氣者,病在頭。又諸陽會於頭面,如足太陽膀胱之脈,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,上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病沖頭痛。又足少陽膽之脈,起於目銳眥,上抵頭角,病則頭角額痛。夫風從上受之,風寒傷上,邪從外入,客於經絡,令人振寒頭痛,身重惡寒,治在風池、風府,調其陰陽,不足則補,有餘則瀉,汗之則愈,此傷寒頭痛也。頭痛耳鳴,九竅不利者,腸胃之所生,乃氣虛頭痛也。
心煩頭痛者,病在膈中,過在手太陽少陰,乃濕熱頭痛也。如氣上不下,頭痛癲疾者,下虛上實也,過在足少陰太陽,甚則入腎,寒濕頭痛也。如頭半邊痛者,先取手少陽陽明,後取足少陽陽明,此偏頭痛也。有真頭痛者,甚則腦盡痛,手足寒至節,死不治。有厥逆頭痛者,所犯大寒,內至骨髓,髓者以腦為主,腦逆,故令頭痛,齒亦痛。
凡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,總其大體而言之也。高巔之上,惟風可到,故味之薄者,陰中之陽,乃自地昇天者也。然亦有三陰三陽之異。故太陽頭痛,惡風,脈浮緊,川芎、羌活、獨活、麻黃之類為主;少陽經頭痛,脈弦細,往來寒熱,柴胡為主;陽明頭痛,自汗,發熱,惡寒,脈浮緩長實者,升麻、葛根、石膏、白芷為主;太陰頭痛,必有痰,體重,或腹痛,為痰癖,其脈沉緩,蒼朮、半夏、南星為主;少陰經頭痛,三陰三陽經不流行,而足寒氣逆,為寒厥,其脈沉細,麻黃、附子、細辛為主;厥陰頭痛,項痛,或痰吐涎沫,厥冷,其脈浮緩,吳茱萸湯主之;諸血虛頭痛,當歸、川芎為主;諸氣虛頭痛,人參、黃耆為主。為主者,主治也。
兼見何證,以佐使藥治之,此立方之大法也。氣血俱虛頭痛者,於調中益氣湯中,少加川芎、蔓荊子、細辛,其效如神。半夏白朮天麻湯,治痰厥頭痛藥也。青空膏,乃風濕熱頭痛藥也。羌活附子湯,治厥陰頭痛藥也。如濕氣在頭者,以苦吐之,不可執方而治。
加減三五七散(《和劑方》)治八風,五痹,肢體不仁。又治風寒入腦,陽虛頭痛,畏聞人聲,目旋暈轉,耳內蟬鳴。應風寒濕痹,腳氣緩弱,並皆治之。
山茱萸(去核),乾薑(炮),茯苓(去皮。各三兩),細辛(一兩半),防風(去蘆,四兩),附子(三個半,炮,去皮臍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溫酒食前調服。
仲景麻黃湯,治太陽傷寒頭痛無汗。
桂枝湯,治太陽傷風頭痛有汗(方見傷寒門。)
定風餅子(秘方),治偏正頭痛。(方見傷風門。)
川芎散(《聖惠方》),治頭風,偏正頭痛。
羌活,細辛,川芎,香附子,槐花,甘草(炙),石膏,荊芥穗,薄荷,菊花,茵陳,防風
白話文:
《金匱真言論》提到:春天東風起,疾病多發生在肝臟,穴位在頸項,因此春季的疾病,常表現為頭痛。另外,所有的陽氣都在頭面部匯聚,例如足太陽膀胱經的脈絡,起始於眼睛內角,向上延伸至額頭,交叉至頭頂,再深入腦部,然後繞回頭頸,如果這部分生病,就會出現頭痛。再如足少陽膽經的脈絡,起始於眼睛外角,向上至頭部,如果這部分生病,就會頭痛集中在頭角和額頭。風邪通常從上部進入,風寒影響上部,邪氣從外部入侵,停留在經絡中,使人感到寒冷,頭痛,身體沉重,怕冷,治療應在風池、風府穴,調整陰陽平衡,不足就補充,過剩就排泄,出汗後就會好,這是風寒導致的頭痛。頭痛伴有耳鳴,九竅不暢,是由腸胃產生,是氣虛導致的頭痛。
心煩頭痛,病在膈肌,問題出在手太陽和手少陰經,是濕熱導致的頭痛。如果氣血上升而不能下降,導致頭痛和癲狂,這是下虛上實,問題出在足少陰和足太陽經,嚴重的話,會進入腎臟,這是寒濕導致的頭痛。如果頭部一側疼痛,首先處理手少陽和手陽明經,然後處理足少陽和足陽明經,這是偏頭痛。有種真正的頭痛,嚴重時整個腦部都痛,手腳冰冷到關節,這種情況無法治癒。有種厥逆頭痛,是遭受極大的寒冷,侵入骨髓,髓以腦為主,腦部反常,所以頭痛,牙齒也會痛。
所有頭痛,通常用風藥治療,這是總體原則。在高處,只有風可以到達,所以味道淡薄的藥物,是陰中的陽,能從地面升至天空。然而,也有三陰三陽的差異。因此,太陽經的頭痛,怕風,脈象浮緊,川芎、羌活、獨活、麻黃等藥物是主要治療方式;少陽經的頭痛,脈象弦細,寒熱交錯,柴胡是主要治療方式;陽明經的頭痛,自汗,發燒,怕冷,脈象浮緩長實,升麻、葛根、石膏、白芷是主要治療方式;太陰經的頭痛,一定有痰,身體沉重,或者腹痛,是痰癖,脈象沉緩,蒼朮、半夏、南星是主要治療方式;少陰經的頭痛,三陰三陽經的氣血不流通,腳部寒冷,氣血逆流,是寒厥,脈象沉細,麻黃、附子、細辛是主要治療方式;厥陰經的頭痛,頸部疼痛,或者嘔吐泡沫,四肢厥冷,脈象浮緩,吳茱萸湯是主要治療方式;血虛導致的頭痛,當歸、川芎是主要治療方式;氣虛導致的頭痛,人參、黃耆是主要治療方式。所謂的主要,就是主要治療方式。
如果出現其他症狀,要用輔助藥物治療,這是制訂治療方案的基本原則。如果氣血都虛導致頭痛,在調中益氣湯中加入少量川芎、蔓荊子、細辛,效果神奇。半夏白朮天麻湯,是治療痰厥頭痛的藥物。青空膏,是治療風濕熱頭痛的藥物。羌活附子湯,是治療厥陰頭痛的藥物。如果濕氣在頭部,要用苦味藥物引導,不能固守一方治療。
加減三五七散,治八風,五痹,肢體麻木。又治風寒入腦,陽氣虛弱的頭痛,怕聽到聲音,視線旋轉,耳鳴。對於風寒濕痹,腳氣緩解,都能治療。
山茱萸(去核)、乾薑(炮)、茯苓(去皮)、細辛、防風、附子(炮,去皮臍)
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二錢,溫酒飯前服用。
仲景麻黃湯,治太陽經風寒頭痛,不出汗。
桂枝湯,治太陽經風邪頭痛,有汗。
定風餅子,治偏正頭痛。
川芎散,治頭風,偏正頭痛。
清空膏,治偏正頭痛,多年不愈。又治風溫,熱氣上湧及腦痛,除了血虛頭痛不能治療,其他的都能治療。
一方,治風邪感風引起的頭痛。
甘菊、細辛、甘草、白芷、香附子、羌活、薄荷、荊芥、茵陳、蒼朮、川芎
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茶清調和,飯後服用,忌吃會引起風邪的食物。
寶鑑石膏散,治頭痛。
川芎、石膏、白芷
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四錢,熱茶調和服用。
豆粉丸,治風熱頭痛。
川芎、細辛、甘草、白芷、豆粉、薄荷、石膏、朴硝
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,蜂蜜製成丸子,大小如彈子,外層裹上石膏粉。每次服用一丸,細嚼,茶清吞服。
徹清膏,
蔓荊子、細辛、薄荷葉、川芎、生甘草、炙甘草、藁本
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,茶清調和二錢服用。
半夏白朮天麻湯,治脾胃疾病,已經服用疏風丸,但原症狀未減,增加嘔吐、痰液濃稠,視線模糊,頭部旋轉,不敢睜眼,頭痛如裂,四肢冰冷,無法安睡,這是氣虛導致的頭痛。
黃柏、乾薑、澤瀉、白茯苓、天麻、黃耆、人參、蒼朮、炒神麯、白朮、麥芽、半夏、陳皮
以上藥物,每次服用五錢,水煎熱服。
順氣和中湯,治氣虛頭痛,此藥能提升陽氣,補充氣力,頭痛自然痊癒。
黃耆、人參、甘草、白朮、陳皮、當歸、芍藥、升麻、柴胡、細辛、蔓荊子、川芎
以上藥物,每次服用一劑,水煎飯後服用。也能治療氣血都虛導致的頭痛。
安神湯,治頭旋眼黑頭痛。
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升麻、黃柏、知母、生地黃、黃耆、甘草
以上藥物,每次服用半兩,水煎至一盞半,加入蔓荊子半錢,川芎三分,再煎至一盞,去掉渣滓,睡前熱服。
芎歸湯,治血虛頭痛。
川芎、當歸
以上藥物,每次服用五錢,水煎服用。
調中益氣湯,治氣血都虛導致的頭痛。
眉眶痛
丹溪說:眉眶痛,屬於風熱和痰造成的風痰,治療方式類似痛風。
一方
黃芩、白芷
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,茶清調和二錢服用。
選奇湯,治眉骨痛無法忍受,非常有效。
羌活、防風、甘草、黃芩
以上藥物,每次服用三錢,水煎七分,飯後溫服。
一方,治頭痛連眼痛,這是風痰上攻,必須使用白芷開通。
雨前茶、川芎、白芷、防風、藁本、細辛、當歸
以上藥物用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