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2)

1. 經常用藥自有奇功

人有中年以上,素挾風痰,腹中時痛,忽爾感冒,雖已發散寒邪,無復發熱頭疼之苦,奈何風痰嘔吐俱作,諸藥罔功。但用茯苓二陳湯加南木香、白豆蔻作劑,入生薑、烏梅同煎,調蘇合香丸二粒,嚥下白丸子二十丸,連續兩服,嘔止痰消,自然思食,繼是以北參、川芎、橘皮、白豆蔻、炙甘草調之。

若通小便,則於內加麥門冬;若通大便,則於內加枳殼,以咽神保丸四五丸,大小腑一通,頓遂勿藥之喜。

白話文:

中年以上的人,體內本來就帶有風痰,腹部時常疼痛,突然感冒,雖然寒邪已散,不再發熱頭痛,但是卻出現風痰嘔吐,各種藥物都無效。只要服用茯苓二陳湯,加入南木香、白豆蔻一起煎煮,再加入生薑、烏梅同煎,同時服用蘇合香丸兩粒,以及白丸子二十粒,連續服用兩劑,嘔吐就會停止,痰也會消除,自然就會想吃東西。接著再用人參、川芎、橘皮、白豆蔻、炙甘草調理身體。

如果小便不通暢,就在藥方中加入麥門冬;如果大便不通暢,就在藥方中加入枳殼,並服用神保丸四五粒,大小便暢通後,就能擺脫藥物的困擾,恢復健康。

2. 論肝脾生病

經曰:人迎緊盛,傷於寒;氣口緊盛,傷於食。蓋肝脈可以知風寒之出入,脾脈可以驗飲食之盈虧。肝亦主血,脾亦主痰,以其脈之虛實而益損之,以其病之關係而對治之。君請擇斯二者。

白話文:

論肝脾生病

經典記載:「人迎脈緊而有力,是受寒邪所傷;氣口脈緊而有力,是飲食過度所傷。」這是因為肝經脈象可以反映風寒的出入,脾經脈象可以反映飲食的盈虧。肝臟主管血液,脾臟主管痰液,根據脈象的虛實來判斷肝脾的損益,並根據疾病的相互關係來進行治療。 您需仔細辨別這兩種情況。

3. 病人尺脈洪大

此病在下部也。當疏利而出之。脈洪大主熱,多是大小便不通,或小腹結急,臍下蓄血;或腎氣攻刺,發作奔豚;或下焦停水,外腎虛腫;或風邪攻腎,腳痹腰疼;或腎臟風毒,身下瘡癢。當隨證體認,以對病之劑主之,大概通利為第一義,臨診精思而熟審焉。

白話文:

病人脈象洪大,病灶在下腹部。治療應以疏通利導為主。脈洪大代表體內有熱,常見症狀包括大小便不通暢,或小腹脹痛緊結,或臍下有瘀血積聚;也可能是腎氣上逆,導致奔豚病發作;或下焦積聚水液,造成外生殖器腫脹;或風邪侵犯腎臟,引起腳麻痺腰痛;或腎臟有風毒,導致下體搔癢。治療應根據具體症狀判斷,選用相應的藥物,總體而言,通利是首要的治療原則。診斷時務必細心思考,仔細審察病情。

4. 水氣、腎氣、血氣、風毒擒縱治法

此等證候,先以青皮、陳皮、枳殼、北梗、半夏、紫蘇、生薑、甘草解其寒邪,調其衛氣,然後斟酌,用十棗湯吞養正丹。輕者卻只用神保丸夾青木香丸,以五靈脂入烏梅、濃蜜煎湯嚥下錢氏宣風散,亦可以疏利風毒。俟大便通快流行,其病已減,繼是二陳湯加當歸、川芎、木香、縮砂輩調理之。

白話文:

這類症狀,首先用青皮、陳皮、枳殼、北五加皮、半夏、紫蘇、生薑、甘草來去除寒邪,調節衛氣。之後再視情況,服用十棗湯送服養正丹。症狀輕微的,只用神保丸搭配青木香丸,並用五靈脂加烏梅、蜂蜜煎成湯劑,送服錢氏宣風散,也能疏通風毒。等到大便通暢,病情減輕後,再用二陳湯加入當歸、川芎、木香、縮砂仁等藥調理。

5. 治痢要訣

痢出於積滯。積,物積也;滯,氣滯也。物積欲出,氣滯而不與之出,所以下墜裡急,乍起乍止,日夜凡百餘度。病家所請,莫不求其止,孰知物積氣滯致有如是之證耶?繼人但見有上項證候,不論色之赤白,脈之大小,一皆以通利。行之物積,用巴豆、大黃輩;氣滯用枳殼、桔梗、青皮、莪朮輩;二者兼濟,必能收功,其間佐以黃連阿膠丸效驗尤著。

蓋痢疾多因傷暑、伏熱、酒面、炙爆醞釀而成,其阿膠尤大腸之要藥,有熱毒留滯則能疏導,無熱毒留滯則能安平。市肆或無丸子,即以炒阿膠、當歸、青皮、赤茯苓、黃連作劑,入烏梅、濃蜜同煎,最能盪滌惡穢,積滯既去,遍數自疏,嗣是卻以木香、茯苓、縮砂、白豆蔻、陳皮、甘草調之,自然喜食,食則糟粕入於大腸,然後真人養臟湯、易簡斷下湯,可止則止矣。

白話文:

治痢要訣

痢疾是因為食物積滯引起的。積,是指食物積累;滯,是指氣機阻滯。食物積累想排出,但氣機阻滯阻礙它排出,所以才會出現下墜、裡急後重、腹瀉時發時止,一天一百多次的症狀。病人求醫,大多只想止瀉,卻不知道這些症狀都是因為食物積累和氣機阻滯造成的。醫生只要看到上述症狀,不管大便顏色是赤白,脈象是大小,都一概使用通利的方法。針對食物積累,使用巴豆、大黃等藥物;針對氣機阻滯,使用枳殼、桔梗、青皮、莪朮等藥物;兩種情況兼顧治療,一定能收到療效,其中佐以黃連阿膠丸效果尤其顯著。

痢疾大多是由於中暑、伏熱、飲酒過量、辛辣炙烤食物等因素釀成,阿膠是大腸的重要藥物,如有熱毒停滯就能疏導,無熱毒停滯就能安撫腸道。如果市面上沒有黃連阿膠丸,可以用炒阿膠、當歸、青皮、赤茯苓、黃連配伍,加入烏梅、蜂蜜一起煎煮,最能清除腸道污穢。積滯去除後,腹瀉次數自然減少,之後再用木香、茯苓、縮砂仁、白豆蔻、陳皮、甘草調理,就能自然恢復食慾。有了食慾,食物殘渣進入大腸後,再用真人養臟湯、易簡斷下湯等藥物,就可以止瀉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