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三 (3)
卷之三 (3)
1. 附:諸賢論
《病機機要》曰:治風須分在臟、在腑、在經之異。云風本為熱,熱勝則風動,宜以靜勝其燥,是養血也。治須少汗,亦宜少下。多汗則虛其衛,多下則損其營,宜治在經,雖有汗、下之戒,而有中臟、中腑之分。中腑者,多著四肢,有表證而脈浮,惡風,拘急不仁。中臟者,多滯九竅,唇緩失音,耳聾,鼻塞,目瞀,大便結閉。
中腑者宜汗之,中臟者宜下之,表裡已和宜治之在經,當以大藥養之。
《發明》云:中血脈則口眼喎斜,中腑則肢節廢,中臟則性命危,治各不同。中血脈,外有六經之形證,則從小續命加減;中腑,內有便溺之阻隔,宜三化湯等通利之;外無六經之形證,內無便溺之阻隔,宜養血通氣,大秦艽湯、羌活愈風湯主之。
劉宗厚曰:按此分在表、在裡、在經之三證,立汗、下、調養之三法,可謂開後世之盲聾。但所用諸方,學者宜詳審之。
河間曰:風病多因熱甚,俗云風者,言末而忘其本也。所以中風有癱瘓者,非謂肝木之風實,甚而猝中之也,亦非外中於風,良由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,腎水虛衰,不能制之,則陰虛陽實,而熱氣怫鬱,心神昏冒,筋骨不用而猝倒無知也。多因喜、怒、悲、憂、恐五志過極,而猝中者,皆為熱甚故也。
若微,則但僵仆,氣血流通,筋脈不攣。緩者,發過如故,或熱氣大盛,鬱滯不通,陰氣暴絕,陽氣後竭而死。
痰涎者,由熱甚則水化制火而生。
偏枯者,由經絡一側得通,痞者痹而癱瘓也。
口筋噤急者,由風熱太甚,以勝水濕。又津液滯於胸膈,以為痰涎,則筋太燥,然燥金主於收斂,勁切故也。或筋反緩者,乃燥之甚,血液衰少也。諸筋攣易愈,諸筋痿難復,以見燥之微甚也。
丹溪云:案《內經》以下,皆謂外中風邪,然地有南北之殊,不可一概而論。往劉守真作將息失宜,水不能制火,極是。由今而言之,西北二方,亦有真為風所中者,但極少爾。東南之人,多是濕土生痰,痰生熱,熱生風也。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風之傷人在肺臟為多。許學士謂:氣中者,亦有七情所傷。
脈微而數,或浮而緊、緩而遲必也。脈遲浮可治,大數而極者死。若果外中者,則東垣所謂中血脈、中腑、中臟之理。其於四肢不舉,亦有與痿相類者,當細分之。《局方》風、痿同治,大謬,《發揮》甚詳。子和用三法,如的系邪氣猝中、痰盛實熱者可用,否則不可。
河間曰:中風之人,不宜用龍、麝、犀朱,譬之提鈴巡於街,使盜者伏而不出,益使邪入於骨髓,如油入而莫能出也,此之類焉。若痰潮不省,昏憒不知事,宜用藥下其痰涎。故風者,乃百病之長,雖審經意,故莫不有疑者也。籲!醫之不明運氣造化地理病機之微,而欲行通變之法者,難矣哉!
白話文:
附:諸賢論
《病機機要》說:治療風證,必須區分是臟腑受風還是經脈受風。風本質上是熱,熱盛則風動,應該用靜來克制其燥熱,這就是養血。治療時汗出不宜太多,瀉下也不宜太多。汗出太多會損傷衛氣,瀉下太多會損傷營氣。治療應以經脈為主,雖然有汗出、瀉下的禁忌,但也要區分是臟腑受風。腑受風者,症狀多見於四肢,有表證,脈象浮,惡風,肢體拘緊麻木不仁。臟受風者,症狀多見於九竅不通,嘴唇緩慢無力,失音,耳聾,鼻塞,視力模糊,大便秘結。
腑受風者宜用汗法,臟受風者宜用下法,表裡已和則應以經絡為主,用大補之藥來調養。
《發明》說:風邪入血脈則口眼歪斜,入腑則肢體廢弛,入臟則性命危急,治療方法各不相同。風邪入血脈,如有六經的表現,則可用小續命湯加減;風邪入腑,如有大小便不通的症狀,則宜用三化湯等通利之藥;如果既無六經的症狀,又無大小便不通的症狀,則應養血通氣,可用大秦艽湯、羌活愈風湯等。
劉宗厚說:按照表、裡、經三種證候,分別採用汗法、下法、調養法,可以說開創了後世治療風證的先河。但所用的藥方,學習者應仔細研讀。
河間說:風病多因熱盛所致,俗話說“風”,只說其末而忘記其本。所以中風導致癱瘓,並非肝木之風實證,而是由於驟然發病,也不是外感風邪,而是由於生活起居不規律,心火暴盛,腎水虛衰,不能制約心火,導致陰虛陽實,熱氣鬱結,心神昏迷,筋骨不能活動而突然倒地昏迷。多數是因為喜怒悲憂恐五種情緒過度而突然發病,都是因為熱盛的緣故。
風邪輕微者,僅僅是肢體僵硬仆倒,氣血流通,筋脈沒有攣縮。病情緩解者,症狀消失如初,或熱氣盛極,鬱滯不通,陰氣暴絕,陽氣衰竭而死。
痰涎壅盛者,是因熱盛,水液不能制約火而產生。
半身不遂者,是因經絡一側不通,氣血阻滯而導致癱瘓。
口角歪斜、筋攣緊急者,是因風熱過盛,勝過水濕。又因津液滯留在胸膈,形成痰涎,導致筋脈燥急,燥金主收斂,所以肌肉緊縮。或筋脈反鬆弛者,是燥熱過甚,血液衰少。筋脈攣縮容易治癒,筋脈痿弱難以恢復,說明燥熱的輕重程度不同。
朱丹溪說:《內經》以下的醫書,都認為是外感風邪,但各地區地理環境不同,不能一概而論。劉守真所說的起居不節,水不能制火,非常正確。從現在來說,西北地區,確實有真正受風邪侵襲的,但很少。東南地區的人,多是濕土生痰,痰生熱,熱生風。邪氣容易侵犯體質虛弱的人,風邪侵犯人體,多累及肺臟。許學士說:因氣機鬱結而發病的,也有七情所傷。
脈象細弱而數,或浮而緊、緩而遲,都是風證的表現。脈象遲而浮可以治療,脈象數而極強則預後不良。如果確實是外感風邪,則應遵循東垣所說的入血脈、入腑、入臟的治療原則。四肢不舉,有的與痿證相似,應仔細區分。《局方》中風證與痿證同治,是錯誤的,《發揮》中講得很詳細。子和三法,適用於邪氣驟然侵襲、痰盛實熱者,其他情況則不宜使用。
河間說:中風病人,不宜使用龍腦、麝香、犀角、朱砂等藥物,如同提著鈴鐺在街上巡邏,使盜賊潛伏不敢出來,反而使邪氣侵入骨髓,如同油脂進入而無法排出,道理相類。如果痰盛昏迷,神志不清,應使用藥物瀉去痰涎。所以風邪是百病之首,即使仔細研讀經書,仍會有疑惑。唉!醫生如果不明白天氣變化、造化、地理以及疾病機理的微妙之處,而想要靈活運用治療方法,那是很困難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