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一 (23)
卷之一 (23)
1. 附:病機賦
)病有本標,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。法分攻補,虛而用補,實而用攻。少壯新邪專攻則是,老衰久病兼為補為規。
久病兼補虛而兼解鬱,陳症或盪滌而或消溶。積在胃腸可下而愈,塊居經絡宜消而痊。女人氣滯淤血宜開血而行氣;男子陽多乎陰,可補陰以配陽。蓯蓉、山藥,男子之佳珍,(補陰故也。)香附、縮砂,女人之至寶,(行氣故也。)氣病血病二者宜分,陽虛陰虛兩般勿紊。
陽虛氣病晝重而夜輕,(自子至巳為晝。)血病陰虛晝輕而夜重。(自午至亥為夜。)陽虛生寒,寒生濕,濕生熱。(陽為氣、為真火。)陰虛生火,火生燥,燥生風。(陰為血,為真水。)陽盛陰虛則生火,火逼血而錯輕妄行。陰盛陽虛則生寒,寒滯氣而周身浮腫。陽虛畏外寒,(陽氣虛不能外,故畏外寒。
)陰虛生內熱。(陰血虛不能配氣,故生內熱。)補陽補氣用甘溫之品,滋陰滋血以苦寒之流。調氣貴用辛涼,(氣屬陽,無形者也。氣鬱則發熱,故宜用辛涼之藥以散之。)和血必須辛熱。(血屬陰,有形者也。血積則作痛,故宜用辛熱之藥以開之。)陽氣為陰血之引導,陰血乃陽氣之依歸。
陽虛補陽,而陰虛滋陰;氣病調氣,而血病和血。陰陽兩虛,惟補其陽,陽生而陰長;氣血俱病,只調其氣,氣行而血隨。藏冰發冰以節陽氣之燔,滋水養水以制心火之亢。火降水升斯人無病,陰平陽秘我體長春。小兒純陽而無陰,老者多氣而少血。肥人氣虛有痰宜豁痰而補氣,瘦者血虛有火可瀉火以滋陰。
膏粱無厭發癰疽,熱燥所使;痰薄不堪生腫脹,寒濕而然。北地聳高宜清熱而用燥,南方洿下可散濕以溫寒。
白話文:
附:病機賦
疾病有本有標,病情緊急時治療標證,病情緩慢時治療本證。治療方法分為攻和補,身體虛弱則用補法,身體實證則用攻法。年輕人患急性病,應以攻為主;老年人患慢性病,則應攻補兼施。
久病需要同時補虛和解鬱,慢性病則需或盪滌或消溶。積聚在胃腸的病症,可以用瀉下法治療;阻塞在經絡的病症,則需消散才能痊癒。婦女氣滯血瘀,應以活血行氣為主;男子陽盛陰虛,則需補陰以平衡陽氣。肉蓯蓉、山藥是男子珍貴的補品(因為能補陰);香附、縮砂是女子珍貴的補品(因為能行氣)。氣病和血病的治療應區分開來,陽虛和陰虛的治療也應有所區別。
陽虛引起的氣病,白天症狀重,晚上症狀輕(從子時到巳時為白天);陰虛引起的血液病,白天症狀輕,晚上症狀重(從午時到亥時為晚上)。陽虛則生寒,寒則生濕,濕則生熱(陽氣主氣、主真火);陰虛則生火,火則生燥,燥則生風(陰血主血、主真水)。陽盛陰虛則生內火,內火逼迫血液,導致血液運行紊亂;陰盛陽虛則生寒,寒邪阻滯氣機,導致全身浮腫。陽虛的人怕冷(陽氣虛弱,不能溫煦體表,所以怕冷);陰虛的人則有內熱(陰血不足,不能滋潤陽氣,所以產生內熱)。補陽氣、補元氣用溫熱的藥物,滋陰養血則用苦寒的藥物。調氣宜用辛涼的藥物(氣屬陽,是無形的,氣鬱則發熱,故用辛涼藥散之);和血則需用辛熱的藥物(血屬陰,是有形的,血瘀則疼痛,故用辛熱藥開之)。陽氣是陰血的運行的動力,陰血是陽氣的依託。
陽虛則補陽,陰虛則滋陰;氣病則調氣,血病則和血。陰陽兩虛,則應先補陽,陽氣恢復後,陰氣自然會增長;氣血俱病,則應先調氣,氣機通暢後,血液運行也會恢復正常。用寒涼之法來抑制陽氣過盛,用滋陰之法來制約心火亢盛。心火下降,腎水上升,人就不會生病;陰平陽秘,才能保持身體健康長壽。小兒純陽而少陰,老年人則多氣而少血。肥胖的人氣虛痰多,應先化痰再補氣;消瘦的人血虛有火,應先瀉火再滋陰。
飲食過度,容易生癰疽,這是熱燥所致;身體虛弱,容易生腫脹,這是寒濕所致。北方高寒地區,宜清熱燥濕;南方濕熱地區,宜散濕溫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