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之三

2. 諸風

3. 風論

氣血痰水,受病於內者也;風寒暑濕,致寇於外者也。人之一身血氣既虛,陰陽不守。飲食居處,嗜欲無節,衝風臥地,調護不加,於是經絡空疏,腠理開徹,風邪乘其虛而入之,中風諸風皆是物耳。風之為病,善行數變,其中人也猝,其眩人也暈,激人之涎浮,昏人之神亂。

挾熱則痿惰緩弛,挾寒則急痛拘攣。自其邪氣之入人也,邪氣反緩,正氣反急,正氣引邪為喎僻、為竄視、為掣縱、為搐搦、為癱瘓、為反張。在於陽則皮膚緩,在於陰則腹裡急。緩則四肢不能收,急則一身不能仰。皆隨其邪氣所至表裡淺深而有證也。種類雖多,大要有四。

血氣偏虛,半身不遂,肌肉枯瘦,骨間疼痛,謂之偏枯;神智不亂,身體無痛,四肢不舉,一臂不隨,謂之風痱;(能言則可治。)忽然迷僕,舌強不語,喉中窒塞,噫噫有聲,謂之風癔;(身軟有汗則生。)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,其人肉厚,身頑不知痛癢。風多則走注,寒多則疼痛,濕多則重著,在筋則筋屈而不伸,在脈則血凝而不流,在肉則不仁,在骨則癃重,夫是之謂風痹。傷風一證,發熱煩躁,頭疼面光,惡風自汗,蓋風能散氣,故有汗也。

風家脈浮者,病在表;脈實者,病在裡;脈虛者,病在臟;脈促者,病在上。浮則發散,實則疏導,虛則溫之。促於上而病人壯盛,胸喉澎湃者,瓜蒂散少少吐之。俗謂熱則生風,大綱然爾。多有胃虛、氣虛、血虛,虛極而生風者。若諸虛證候,天雄、附子、官桂、川烏又不可缺。

治法大要,盡以消痰順氣為先。順氣用南木香、蘇合香丸輩;消痰用南星、半夏、細辛、殭蠶輩。如石綠、鐵焰、水銀、輕粉、鉛霜、朴硝等劑,謹勿妄施。寒毒入胃,則血脈凝澀,真氣消鑠,不旋踵而廢人。治風良劑,小續命湯為上,排風湯次之,然二藥主風不主氣,須以人參順氣散、烏藥順氣散佐助其間,氣一流行,則風亦疏散矣。

至若口開手散,瀉血遺尿,眼合不開,汗出不流,吐沫氣粗,聲如鼾睡,面緋面黑,髮直頭搖,手足口鼻清冷,口噤而脈急數,皆為不治之證。其餘諸風種類,余於《嬰兒驚風指要》備論之。

白話文:

風論

人體內部的氣血痰水失調,是疾病的內在因素;而外在的風寒暑濕等邪氣,則是疾病的外部致病因素。 人體氣血虛弱,陰陽失調,飲食起居不節,恣情縱慾,甚至睡卧於風寒之地,缺乏調養,就會導致經絡空虛,肌膚腠理疏鬆,風邪乘虛而入,導致中風及各種風病。風邪致病,善於遊走變幻,發病迅速,可引起頭暈眼花,唾液增多,神志恍惚等症狀。

風邪夾雜熱邪則導致肌肉鬆軟無力,夾雜寒邪則引起肢體疼痛痙攣。邪氣入侵人體後,邪氣緩慢而正氣急迫,正氣牽引邪氣可導致口眼歪斜、斜視、抽搐、癱瘓、反弓等症狀。邪氣在陽經則皮膚鬆弛,在陰經則腹部緊張。鬆弛則四肢不能收縮,緊張則全身不能仰臥。這些症狀都取決於邪氣侵犯的部位、深淺而有所不同。風病種類繁多,大致可分為四類:

血氣虧虛導致半身不遂,肌肉消瘦,骨骼疼痛,稱為偏枯;神志清楚,身體無痛,但四肢不能抬舉,單側肢體不聽使喚,稱為風痱(能說話則可治癒);突然昏迷,舌頭僵硬不能言語,喉嚨阻塞,並有呃逆聲,稱為風癔(身體軟弱出汗則可痊癒);風寒濕三邪合邪而致痺證,患者肌肉肥厚,身體強健,感覺遲鈍,不痛不癢。風邪盛則遊走迅速,寒邪盛則疼痛劇烈,濕邪盛則沉重滯著,侵犯筋脈則筋脈拘攣不能伸展,侵犯血管則血液凝滯不通,侵犯肌肉則感覺麻木,侵犯骨骼則肢體沉重,此即風痺。傷風初期症狀為發熱煩躁,頭痛面紅,怕風自汗,這是因為風邪能散發人體陽氣,故而出現汗出。

風病脈象,脈浮者病在表;脈實者病在裡;脈虛者病在臟腑;脈促者病在上焦。脈浮則需發散治療,脈實則需疏導治療,脈虛則需溫補治療。上焦脈象促數,病人氣盛,胸悶氣喘者,可用瓜蒂散少許催吐。俗語說「熱則生風」,大致如此。很多風病是因胃虛、氣虛、血虛,虛弱到極點而導致的。對於各種虛證,天雄、附子、肉桂、川烏等藥不可或缺。

治療風病的大原則,應以化痰順氣為先。順氣可用南木香、蘇合香丸等藥;化痰可用南星、半夏、細辛、僵蠶等藥。石綠、鐵粉、水銀、輕粉、鉛霜、朴硝等藥物,切勿濫用。寒邪入侵胃部,則血脈凝滯,真氣衰竭,很快就會導致身體機能衰退。治療風病的良方,小續命湯為最佳,排風湯次之,但這兩種藥物只治風邪,不治氣虛,需用人參順氣散、烏藥順氣散等藥輔助,氣血通暢,則風邪自然消散。

至於口張開、手腳散亂、大小便失禁、眼瞼閉合、汗出不暢、流涎氣粗、鼾睡樣呼吸、面部潮紅或發黑、頭髮豎立、頭部搖晃、手足口鼻冰冷、口緊閉、脈象急數等症狀,皆為不治之症。其他各種風病的種類,已在《嬰兒驚風指要》中詳細論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