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十三 (3)
卷之十三 (3)
1. 泄瀉證治
上末。每二錢,薑棗煎,食前服。
實腸散,治泄瀉不止。
川厚朴(制,一兩半),肉豆蔻,訶子(炮),縮砂,橘紅,蒼朮(炒),茯苓(各一兩),木香(半兩),甘草(炒,四錢)
上粗末。每三錢,薑棗煎服。手足冷加炒乾姜。
安腎丸(方見水飲門),治腎泄,腹痛無定處,似痢非痢,骨痛面黧,腰腳時冷,用和劑七氣湯送下。(方見氣門。)
震靈丹,治腎泄,證候同前。
禹餘糧(火煅,醋淬,不計遍次,手拈得碎為度。),丁香,代赭石(如上修制),赤石脂,紫石英(杵碎。以上各四兩。入坩堝內,以瓦蓋口,鹽泥固濟,候乾用硬炭一十斤煅通紅,火盡為度,入地坑埋,出火毒二宿,研末。),乾的乳香(另研),沒藥,五靈脂(並去砂石,研。各二兩),硃砂(一兩,研)
上併為細末,糯米粉糊丸小雞頭大,風乾。每服三丸,用炒故紙入棗煎湯,調鍾乳粉少許,空心送下。小兒腎泄白膿褐汁,面黯齒脫,畏人怯寒,震靈丹末,入些鍾乳粉,以棗煎炒故紙,取熱汁調下。
木香散,治脾腎俱虛泄瀉。
肉豆蔻(麵裹紙煨),故紙(炒),白朮,白茯苓(各半兩),木香,甘草(炙。各一分)
上銼細。每三錢,食前薑棗煎,溫服。
二神丸,治脾腎俱虛,泄瀉不食。
破故紙(四兩,炒),肉豆蔻(二兩,生)
上末,用肥棗蒸爛,取肉研膏,夾和,杵丸桐子大。每服四十丸,清米湯下。若飯食後常一泄,服此頓愈。
當歸厚朴湯,治肝經受寒,面色青慘,厥而泄利。
當歸(炒),厚朴(制。各二兩),官桂(三兩),良薑(五兩)
上銼散。每三錢,食前服。
白話文:
泄瀉證治
上方劑量:每次用藥二錢,以生薑、大棗煎水送服,飯前服用。
實腸散,治療泄瀉不止。
藥物組成:川厚朴(制,一兩半)、肉豆蔻、訶子(炮)、縮砂仁、橘紅、蒼朮(炒)、茯苓(各一兩)、木香(半兩)、甘草(炒,四錢)。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粗粉,每次服用三錢,以生薑、大棗煎水送服。手腳冰冷者,需加入炒乾薑。
安腎丸(處方見水飲門),治療腎虛引起的泄瀉,症狀為腹痛部位不定,似痢疾而非痢疾,骨痛、面色晦暗、腰腿時冷,用七氣湯(處方見氣門)溫和的藥物送服。
震靈丹,治療腎虛引起的泄瀉,症狀與安腎丸相同。
藥物組成:禹餘糧(火煅,醋淬,反复多次,直至用手能捏碎為止)、丁香、代赭石(按上述方法炮製)、赤石脂、紫石英(研碎,以上各四兩)。將藥材放入坩堝中,用瓦片蓋住,用鹽泥封固,待乾燥後,用十斤硬炭煅燒至通紅,火熄滅後埋入地坑中,去除火毒兩夜,研磨成粉。另將乾乳香、沒藥、五靈脂(去砂石,研磨,各二兩)、硃砂(一兩,研磨)研磨成細粉。
用法:將所有藥粉混合,用糯米粉糊做成雞頭大小的丸藥,風乾。每次服用三丸,用炒過的舊紙與大棗煎水,調入少量鍾乳粉,空腹服用。小兒腎虛引起的泄瀉,排出白色膿狀或褐色稀便,面色暗淡、牙齒脫落、害怕見人、怕冷,可用震靈丹研磨成粉,加入少量鍾乳粉,用炒過的舊紙與大棗煎水,取熱汁調服。
木香散,治療脾腎兩虛引起的泄瀉。
藥物組成:肉豆蔻(麵裹紙煨)、炒舊紙、白朮、白茯苓(各半兩)、木香、炙甘草(各一分)。
用法:將藥材切細,每次服用三錢,飯前用生薑、大棗煎水溫服。
二神丸,治療脾腎兩虛引起的泄瀉,伴有食慾不振。
藥物組成:炒舊紙(四兩)、生肉豆蔻(二兩)。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粉,用肥棗蒸爛,取棗肉研磨成膏,與藥粉混合,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四十丸,用清水送服。如果飯後經常腹瀉一次,服用此藥可立即痊癒。
當歸厚朴湯,治療肝經受寒引起的泄瀉,症狀為面色青白、手足厥冷、腹瀉。
藥物組成:炒當歸、制厚朴(各二兩)、官桂(三兩)、良薑(五兩)。
用法: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三錢,飯前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