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
1. 血
2. 血論
人具此陰陽即有此血氣。氣,陽也;血,陰也。男以陽為主,則陽勝乎陰;女以陰為主,則陰勝乎陽。氣血之為病,男女則同耳。人皆知百病生於氣,又孰知血為百病之胎乎?血猶水也,水行乎地中百川,理則無壅遏之患,人之血脈一或凝滯於經絡、腸胃之間,百病由此而根矣。
乍寒乍熱,發黃發斑,譫妄驚狂,煩悶嘔惡,癡痰,自汗,烘熱,虛勞,尿淋,漏崩,吐衄咳唾,以致眩暈厥冷,昏聵迷忘,塊痛淤疼,起止遺溺,凡此數證,非血而何?經所謂先去其血,然後調之,良有以也。夫血得寒則閉澀,得熱則宣流,營氣虛竭,風冷交侵,固易為虛勞月閉之證。
其若出血等類,大抵多因蓄熱致之,營道一開解,血亦為之不禁矣。川芎、當歸,血中上藥也,出血諸證,每每以胃藥收功。蓋心主血,肝藏血,胃者又所以生其血,而能使真氣歸元,故其血自止。經又云乎,血隨氣行,氣逆則血逆,於此尤當加意。
白話文:
血論
人體因為有陰陽,所以才有血氣。氣屬陽,血屬陰。男性以陽氣為主,所以陽盛於陰;女性以陰氣為主,所以陰盛於陽。氣血導致的疾病,男女是一樣的。大家都知道百病生於氣,卻很少有人知道血液是百病的根源!血液就像水一樣,水在地下流淌成百川,只要順暢就不會有阻塞的禍患,人的血液如果在經絡、腸胃中阻塞,百病就由此而生。
忽冷忽熱、皮膚發黃長斑、神志不清胡言亂語、煩躁不安嘔吐、痴呆痰多、自汗、燥熱、虛弱、尿頻、月經失調、吐血衄血咳嗽咳痰,以至於頭暈眼花、四肢厥冷、昏迷健忘、腫塊疼痛,大小便失禁等等,這些症狀,不都是因為血液出了問題嗎?古籍中說要先處理血液問題,然後再調理其他,是有道理的。血液遇到寒邪就會凝滯,遇到熱邪就會奔流。營氣虛弱,風寒侵襲,就容易導致虛弱、月經閉止等症狀。
至於出血等症狀,大多是因為體內積聚了熱邪造成的,營氣通道一旦暢通,血液也就不再失控了。川芎、當歸是治療血液的良藥,出血的各種症狀,往往通過調理脾胃來達到療效。因為心主血脈,肝藏血,而脾胃負責生血,並能使真氣歸於根本,所以血液才能自行止住。古籍也說,血隨氣行,氣逆則血逆,這點尤其要注意。
3. 血疾證治
血崩,芎歸湯加南木香,下震靈丹。
血崩帶下,膠艾湯,以海螵蛸炙黃刮碎,和入同煎,吞產寶固經丸,並局方澤蘭丸。
血氣虛損,腰腹疼痛,當歸建中湯加南木香,若自汗則去木香,加人參、白朮。
嗽血,咯血,局方大阿膠丸加木香末少許,略煎,食後服。
肺熱嗽血,金沸草散(方見咳嗽門),加桑白皮、天門冬去心同煎,乘熱調大阿膠丸服。
霍亂吐瀉,瀉血不止,正料治中湯。(方見諸氣類。)
大便下血,芎歸湯加炒槐花。
口舌出血方,槐花曬乾為末,敷之。
血遇熱則宣流,故止血多用涼藥,然亦有氣虛挾寒,陰陽不相為守,營氣虛散,血亦錯行,所謂陽虛陰必走是爾,外證必有虛冷之狀,法當溫中,使血自歸於經絡,可用理中湯加南木香,或局方七氣湯(方見諸氣類)加川芎,或甘草乾薑湯,其效甚著。又有飲食傷胃,或胃虛不能傳化,其氣逆上,亦令吐衄,木香理中湯、甘草乾薑湯通用。
五丹丸治虛極而壅氣不歸元,衄血,喘嗽痰作,來復丹、黑錫丹、震靈丹、金液丹各一帖,養正丹二帖,上件別研細末,米糊丸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空心生料理中湯加木香送下,或沸湯調蘇合香丸下。(方見諸氣類。)
出血諸證,每以胃藥收功,用木香理中湯,或參苓白朮散二分,枳殼散一分(方見諸氣類。)夾和米湯,乘熱調下,或真方四君子湯夾和小烏沉湯,米湯調下。以上並用薑棗略煎亦得。上藥不惟養胃,蓋以調氣輩與之並行,若夫桔梗枳殼湯方(見諸氣類。)夾和二陳湯,(方見諸氣類。)薑棗同煎,入蘇合香丸少許佐之,又調氣之上藥也。
蘇沒沉麝丸,治諸血諸氣痛不可忍。
血竭,沒藥,沉香,辰砂(各一分),木香,麝香(各半分)
上生為末,瓷器熬,生甘草膏丸如皂子大。每一丸,姜鹽湯嚼下。產後血痛、氣痛並主之,亦治脾痛。
桂香丸,治月事不調,心腹刺痛,寒熱間作。
當歸鬚,川芎,赤芍藥,牡丹皮,南木香,細辛,辣桂(並曬乾),延胡索(略炒),乳香,沒藥(等分)
上煮米醋,將乳香,沒藥為膏,余藥末之,揉和為丸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續斷煎湯送下。有熱多加生槐花煎湯。
調榮湯,治淤血不消,臍腹引腰背俱痛。
川芎,當歸,芍藥,生乾地黃,三稜,莪朮,白芷,延胡索,蒲黃,香附子,澤蘭,細辛,川白姜,厚朴(制),桃仁(浸,去皮,焙。各二分),辣桂,半夏(制),甘草(炙。各三分)
上銼散。每服三錢,薑棗煎,食前服。
縮砂湯,治胎動腹脅腰痛,或忍痛失氣,胎又不動,或血水間下。
縮砂,桑寄生(各半兩),當歸,川芎,艾葉(炒),阿膠(炒酥。各三錢),南木香,甘草(炙。各二錢)
上銼散。每服三錢,姜五片,棗二枚煎服。下血水者,更以真料理中湯加縮砂佐之。
交濟散,治血結作痛。
生地黃(生取,半斤),生薑(四兩,各洗淨,同杵治,留一夕,焙乾)
上末,每服二錢,溫酒調下,或男女血熱心煩,或產後傷風,則以荊芥煎湯調下。
小柴胡湯,男女諸熱出血,血熱蘊隆。
柴胡(二兩),黃芩,人參,甘草(炙。各七錢半),半夏(制,六錢一字)
上銼散。每服三錢,姜五片,棗二個,烏梅一個煎服。
桃仁承氣湯,治男女下焦蓄血,小腹急痛,內外有熱,大便秘結。
大黃(半兩),桂枝,甘草(炙。各二錢半),桃仁(浸去皮,炒),芒硝(別下。各一錢半)
上銼散,分作三服。每煎至臨熟入芒硝半錢,再煎沸,溫服,以通利為度。
甘草乾薑湯,男女諸虛出血,胃寒不能引氣歸元,無以收約其血。
甘草(炙),川白姜(炮。各等分)
上銼散。每服三錢,食前煎服。
加減四物湯,治血氣不足,肢體乏力,或淤血腹痛,或下血過多。
當歸,川芎,白芍藥,乾薑(炒。各半兩),南木香,甘草(炒。各二錢半)
上銼散。每服三錢,食前煎服。若腹不痛,則無淤血,更加人參,又能益血。
半夏丸,治吐血、下血、崩中帶下,喘急痰嘔,中滿虛腫,亦消宿淤,百病通用。
圓白半夏(刮淨,捶扁,以生薑汁調和飛白麵作軟餅,包掩半夏,慢火炙令色黃,去面,取半夏為末。)
上末。米糊丸綠豆大,曬乾。每三四十丸,溫熟水下。
黑散子,諸竅出血並主之。
隔年蓮蓬,敗棕櫚,頭髮(並燒存性,等分)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煎南木香湯調下。或只用棕櫚燒灰,米湯調下,亦可。
茅蘇湯,治吐血、衄血。
茅花(三錢),紫蘇莖葉(二錢)
上散。新汲水一碗,煎七分,乘熱調生蒲黃二錢,旋服,仍以大蒜兩顆煨熟,捶扁,貼敷兩腳心,少頃,自覺胸中有蒜氣,其血立止。若下部出血,可以煨蒜敷兩掌心。
豆蘇湯,治上焦有熱,咯血淤血,煩悶燥渴。
黑豆(三合),紫蘇莖葉(二條),烏梅(二個)
上,水大碗同煎,臨熟入薑汁三大匙,食後旋服。
阿膠散,治肺破嗽血、唾血。
人參,茯苓,生乾地黃,天門冬(水浸,去心),北五味子(各一分),阿膠(炒酥),白芨(各二錢)
上白芨別為末,余藥銼散。每服三錢,水大盞,入蜜二大匙,秫米百粒,姜五片同煎,臨熟入白芨少許,食後服。
地黃煎,治肺損吐血、嗽血。
生地黃(四兩,取汁),鹿角膠(一兩,搗碎,炒黃)
上為末,拌和。每服三錢,童子小便一盞,暖熱,入薑汁少許調下。無鹿膠,則以透明阿膠炒酥代用。
薏苡湯,治肺癰唾吐膿血。
薏苡(二合),黑豆(百粒),烏梅(一個)
上,水二盞,煎一盞,入透明阿膠、生蒲黃各一錢,再煎沸,食後服。
艾薑湯,治大便下膿血。
艾葉(一握),黑豆(百粒)
上,新水一大盞,煎六分,入生薑汁三大匙,稍熱服。
又方
黃連(一錢),南木香(一錢)
上銼細。慢火煎,食前服。
蒜連丸,治諸血妄行。
黃連(曬乾,為末),獨頭蒜(一顆,煨熟,取肉研細)
上,入米醋些子搗和為丸桐子大,曬乾,每三四十丸,陳米飲下。
人參湯,治吐血、咯血。
新羅人參,慢火煎服。
又方
人參,川芎,茯苓,半夏(制。各三分),甘草(炒,一分)
上銼。每服三錢,姜五片,煎服。
蘿蔔飲,治諸熱吐血、衄血。
生蘿蔔,取汁半盞,入白鹽少許服之,立效。如無生蘿蔔,只用蘿蔔子一分微炒,紫蘇莖半分銼散用,煎亦效。
血餘散,治吐血、衄血。
頭髮,燒存性。
上研細。每服二錢,米湯調下。衄者,更以少許吹入鼻。小便出血,則小腸氣秘,氣秘則小便難,其痛者謂之淋,不痛者謂之尿血。
頭髮燒存性,為末,新汲水調下,妙。
又方
車前子但曬乾為末,每二錢,以車前子葉煎湯調下。
又方
海金砂為細末,新汲水調下。五淋散夾五苓散,竹園尿、門冬草、燈心、蔥頭煎湯調下。
法制香附方,治諸下血。
大香附(杵去毛皮,以童子小便浸一日夜,曬乾,截碎,又用米醋蘸過,焙乾)
上為末。每二錢,米湯調下。治冷帶,用炒艾葉煎湯調下。
又方
淨香附,酒醋各半,煮透,焙。
上為末,黃秫米糊丸,桐子大。每四五十丸,米湯下。
又方,治血下、帶下。
香附(杵去皮,二分,童尿浸一日夜),艾葉(三分,米醋煮透,曬,焙)
上為末,秫米糊丸,桐子大。每五六十丸,艾醋湯或醋湯下。
燒鹽酒,治血閉腹痛,產後淤血腹痛。
新布數重包裹白鹽一合,炭火燒存性。
上研細末,溫酒調下。新布即青麻也,能逐淤血。
桂枝酒,治打撲傷墜,淤血溷悶,身體疼痛。
辣桂
上為末。每二錢,溫酒調下。或用辣桂一分,大黃,當歸各半分,每三錢,生薑、紫蘇煎服,取下黑物即安。或未有藥,倉猝且服米醋一小盞,亦散淤血。
硃砂丸,治打撲驚杵,血入心竅不能語言。
硃砂為細末。
上以雄豬心生血和丸麻子大,曬乾。每服七丸,石菖蒲煎湯下,棗湯亦可。
咯血方
天門冬(去心),青黛(曬乾。各四錢),生蒲黃,川薑黃,油發灰(各一錢)
上末,煉蜜丸桐子大。每五十丸,入松陽柿中,濕紙包,煨香,候冷,桑白皮煎湯,臨臥嚼下。柿能戀肺,咯血屬肺,嘔血屬脾。
九竅出血方
荊芥酒煎,通口服。
又方,暴驚風,九竅血,其脈虛者。
靈砂百粒,分三次,人參煎湯下。(此證不可錯認,血得熱則宣流,妄用涼藥,誤矣。)
又方,治傷寒嘔血,繼而齒縫皆流血不止。
開口川椒四十九粒。
上用法醋大盞同煎,臨熟入白礬少許,漱口,含在口中,少頃吐出,再啜漱而含。
和濟芎歸湯,治諸血作痛,血暈沉迷,血澀難產,一切出血過多
川芎,當歸(等分)
上為粗散。每服三錢,水盞半,取一盞,稍熱服,不拘時。加縮砂,治胎動腹痛漏血,又名芎藭湯。
膠艾湯,治勞傷血氣,月水過多,淋瀝漏下,連日不斷,臍腹疼痛,經血淋瀝不斷。
熟乾地黃,白芍藥(各四兩),當歸(去蘆頭),艾葉(微炒。各三錢),阿膠(搗碎,炒令黃燥),芎藭,甘草(炙。各二兩)
上為粗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,酒六分,煎至八分,去滓,熱服,空心食前,日三服。病甚者,連夜並服。
產寶固經丸
赤石脂(煅),艾葉,補骨脂(炒),木賊(各半兩),附子(炮,一枚)
上末,陳米飲和丸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食前溫酒送下。
澤蘭丸,治氣血不調,肢體瘦弱。
熟乾地黃(一兩半),澤蘭(去大枝梗),人參(去蘆頭),黃耆(去蘆頭,銼),牛膝(去蘆,酒浸一宿,焙),赤石脂(各一兩),白茯苓(去皮),木香,萆薢(酒浸一宿,銼),附子(炮,去皮臍),續斷(各三分),乾薑(炮),肉桂(去粗皮),芎藭,白朮,當歸(去蘆,酒浸一宿,銼碎,微炒),甘草(炙微赤。各半兩)
上為末,煉蜜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溫米飲下,空心食前。產一百日內,每日常服,壯氣益血。
當歸建中湯,治婦人一切血氣虛損。(方見虛汗門。)
和劑大阿膠丸(方見咳嗽門。)
理中湯,治胸脅逆冷,心腹㽲痛。(方見泄瀉門。)
和劑來復丹,配類陰陽,扶虛補損,治心腹冷痛,小兒慢驚風,或吐利不止,變成虛風。搐搦者,非風也,胃氣欲絕故也,用五粒研碎,米飲送下。老人伏暑迷悶,紫蘇湯下。婦人產後血逆,上搶悶絕,並惡露不下及赤白帶下,並用醋湯下。常服和陰陽,益精神,散腎陰濕,止腹脅冷疼。應諸疾不辨陰陽證,並宜服之。(方見暑門。)
震靈丹(方見濕門。)
和劑黑錫丹,升降陰陽,暖脾補腎,氣衝胸腹膨脹刺痛。(方見痼冷門。)
和劑金液丹,固其氣,治衄血。(方見脾胃類。)
養正丹,治婦人血氣,帶下腹痛,助陽接真,升降陰陽。(方見痼冷門。)
小烏沉湯,調中快氣,治心腹刺痛。
烏藥(一兩,去心),香附子(沙盆內,淅去皮毛,焙乾,稱二兩),甘草(一分)
上為細末。每服一錢,鹽少許,(或不著鹽)沸湯點,不拘時。
參苓白朮散(方見虛勞門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