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十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三 (1)

1. 泄瀉方論

胃為水穀之海,其精英則流布以養臟腑,其糟粕則傳送以歸大腸。腸胃虛弱,或挾風、挾寒,或傷暑、傷濕,停冷蓄熱,冷熱不調,泄瀉諸證,皆能致之。挾風者,自汗惡風,痛引腰背;挾寒者,筋節拘急,身體怯寒;傷暑者,面垢燥渴,泛引水漿;傷濕者,肌肉虛浮,肢體重著;冷則腸鳴肚冷而手足清;熱則煩躁肚熱而手足溫;冷熱不調者,由熱積於內,不能去其積,徒以冷藥水之,熱氣無所發泄,故冷與熱搏而下注。

其或冷積於中,不能去其滯,徒以熱藥壓之,冷積不得宣行,故熱與冷干而成泄,或澀或溏,裡急後重。是其候也。外此則傷食一證,失飢傷飽,胃不能消,心腹膨脹,所下酸臭可驗焉。治法當究其感受之源,然後為之固實。不窒其源,吾恐決潰四出,莫知其終者矣。雖然脾胃合氣,以消水穀,水穀既分,安有所謂泄?人皆以泄為脾恙,而不知腎病有泄焉。

腎泄何如?曰:腹痛無定處,似痢非痢,骨弱面黧,腳下時冷者是也。前件諸方,條例於後。至若泄利之後,腹滿身疼,是則為表裡俱病,先當溫里,急與四逆湯,然後解表,急以桂枝湯與之,《活人書》言之詳矣。抑猶有緒餘之論焉,肝者脾之賊,木能勝土,古人慮之固也。

經曰:肝腎氣虛,為病泄瀉。亦孰知腎者所以守司於下,而肝者又門戶要束之具,束則不泄也。不然,泄瀉而面色青慘者,古書謂肝經受寒所致,特設當歸厚朴湯以主之,果何意哉!(下利惡證具載《活人總括》。)

白話文:

泄瀉方論

胃是消化食物的器官,精華物質輸送全身滋養臟腑,糟粕則傳送到大腸排出。腸胃虛弱,或者感受風寒暑濕,或者因飲食停滯、寒熱不調,都會引起腹瀉。感受風邪者,會自汗、怕風,疼痛會延伸到腰背;感受寒邪者,關節肌肉拘緊,怕冷;感受暑邪者,面色灰暗、口乾舌燥、想喝水;感受濕邪者,肌肉腫脹,肢體沉重;寒邪盛則腸鳴腹冷,手腳冰冷;熱邪盛則煩躁腹熱,手腳溫熱;寒熱不調者,是因為體內積熱,卻用寒涼藥物治療,熱邪無法排出,寒熱交爭而下瀉。

也可能因為體內積寒,卻用溫熱藥物治療,寒邪無法疏通,寒熱交爭而下瀉,大便或稀或稠,裡急後重(便意頻繁而解不盡)。這是腹瀉的常見症狀。此外,還有飲食不節,暴飲暴食,胃無法消化,導致心腹脹滿,排泄物酸臭的情況。治療應該探究病因,再進行調理,使腸胃恢復正常。如果不找到病因就治療,恐怕會造成病情擴散,難以預料後果。雖然脾胃協同作用消化食物,食物消化吸收後,怎麼會有腹瀉呢?人們都認為腹瀉是脾胃問題,卻不知道腎臟疾病也會導致腹瀉。

腎臟導致的腹瀉是什麼樣的呢?腹痛的位置不定,像痢疾但又不是痢疾,骨骼虛弱、面色暗黑、腳底時常冰冷就是腎臟疾病引起的腹瀉。前面提到的各種情況,治療方法詳見後文。如果腹瀉之後,肚子脹痛,則表明是表裡同病,應先溫煦裡證,服用四逆湯,然後再治療表證,服用桂枝湯。《活人書》中詳細記載了這些。此外還有一些其他論述,肝臟是脾臟的剋星,木克土,古人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。

經書記載:肝腎氣虛會導致腹瀉。要知道,腎臟負責下面的功能,肝臟負責調節氣血,調節好就不會腹瀉。否則,腹瀉伴隨面色青慘,古書認為是肝經受寒引起,因此用當歸厚朴湯治療,其道理就在於此。(腹瀉的各種惡證詳見《活人總括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