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一 (19)
卷之一 (19)
1. 附論五篇(出《丹溪心法》)
此求其病機之說,與夫求於本其理一也。
大抵四時以胃氣為本,然治病必須先診六脈,皆有胃氣,外證雖重,病亦可治。胃氣未絕,則藥力運行而輸散於皮毛經絡,故易治而生。胃氣既絕,則藥雖對證,不能使其運用以輸精於皮毛經絡。真臟獨見而藥不及矣,遂成不治之證也。東垣曰:脈貴有神。有神者,有胃氣之謂也。
故諸經方論皆曰有病早治療,不令邪氣深入。所以聖人治未病,不治已病,正謂此也。
白話文:
探究疾病的病理機制,與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,其實是一回事。
總的來說,人體的四時運作以胃氣為根本,但治療疾病必須先診斷六脈,因為六脈都反映著胃氣的強弱。即使外在的病症很嚴重,只要胃氣未絕,就能夠治療。因為胃氣尚存,藥物就能夠運行,並輸送到皮膚、毛髮和經絡,所以容易治癒。但如果胃氣已絕,即使藥物對症,也不能夠讓藥力運行,把精氣輸送到皮膚、毛髮和經絡,臟腑的功能單獨顯現,藥物也無法到達病灶,於是就成了無法治療的危重症狀。東垣先生說:「脈象貴在有神」,有神就代表著有胃氣。
所以各種經方都主張,疾病要及早治療,不要讓邪氣深入。因此,古聖人提倡治未病,而不治已病,道理就在這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