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一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8)

1. 附論五篇(出《丹溪心法》)

欲後之學者,望而切之,以相合也。厥後,扁鵲明乎此,述之曰:望而知之謂之神,切脈而知之謂之巧。深得《內經》之理也。下迨後世,有立方者,目之曰神巧萬全,厥有旨哉!

治病必求於本

將以施其療疾之法,當以窮其受病之源。蓋疾源之源,不離於陰陽二邪也,窮此而療之,厥疾勿瘳者鮮矣。良工知其然,謂夫風熱火之病,所以屬乎陽邪之所客,病既本於陽,苟不求其本而治之,則陽邪滋蔓而難制。濕燥寒之病,所以屬乎陰邪之所客,病既本於陰,苟不求其本而治之,則陰邪滋蔓而難圖。

誠能窮原療疾,各得其法,萬舉萬全之功可坐而致也。治病必求於本見於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者如此。夫邪氣之基,久而傳化,其變證不勝其眾也。譬如水之有本,故能薦至汪洋浩瀚,派而趨下以漸大。草之有本,故能薦生莖葉,實秀而在上以漸蕃。若病之有本,變化無窮,苟非必求其本而治之,欲去深感之患,不可得也。

今夫厥陰為標,風木為本,其風邪傷於人也,掉搖而眩轉,瞤動而瘛瘲,猝暴強直之病生矣。少陰為標,君火為本,其熱邪傷於人也,瘡瘍而痛癢,暴注而下迫,水液渾混之病生矣。少陽為標,相火為本,其火邪傷於人也,為熱而瞀瘛,躁擾而狂越,如喪神守之病生矣。善為治者,風淫所勝,平以辛涼。

熱淫所勝,平以鹹寒。火淫所勝,平以鹹冷。以其病本於陽,必求其陽而療之,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。太陰為標,濕土為本,其濕邪傷於人也,腹滿而身腫,按之而沒指,諸痓強直之病生矣。陽明為標,燥金為本,其燥邪傷於人也,氣滯而恚郁,皮膚以皺揭,諸澀枯涸之病生矣。

太陽為標,寒水為本,其寒邪傷於人也,吐利而腥穢,水液以清冷,諸寒收引之病生矣。善為治者,濕淫所勝,平以苦熱。燥淫所勝,平以苦溫。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。以其病本於陰,必求其陰而治之,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。豈非將以施其療疾之法當以窮其受病之源者哉?抑嘗論之邪氣為病,各有其候,治之之法,各有其要,亦豈止於一端而已。

其在表者,汗而發之;其入里者,下而奪之;其在高者,因而越之,謂可吐也;剽悍者,按而收之,謂按摩也。臟寒虛奪者,治以灸爇;脈病攣痹者,治以針刺;血實蓄結腫熱者,治之砭石;氣滯痿厥寒熱者,治以導引;經絡不通,病生於不仁者,治以醪醴;血氣凝泣,病生於筋脈者,治以熨藥。始焉求其受病之本,終焉蠲其為病之邪者,無出於此也。

噫!昔黃帝處於法宮之中,坐於明堂之上,受業於歧伯,傳道於雷公,曰: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綱紀萬物變化生殺之妙。蓋有不測之神,斡旋宰制於其間也。人或受邪生病,不離於陰陽也。病既本於此,為工者豈可他求哉?必求於陰陽可也。《至真要大論》曰: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。

白話文:

希望後來的學習者,能透過望診和切脈,相互印證。扁鵲就精通此道,他曾說:「望診而知病謂之神,切脈而知病謂之巧。」這充分體現了《內經》的精髓。後世一些人制定治療方法,稱之為「神巧萬全」,確實很有道理!

治療疾病必須追究病根

要施以治療方法,就必須徹底探究疾病的根源。疾病的根源,不脫離陰陽二邪的範疇。徹底探究病根再治療,很少有不痊癒的。精通醫術的人明白這個道理,認為風、熱、火引起的疾病,屬於陽邪侵犯,疾病源於陽邪,如果不追究其根源而治療,陽邪就會蔓延難以控制。濕、燥、寒引起的疾病,屬於陰邪侵犯,疾病源於陰邪,如果不追究其根源而治療,陰邪就會蔓延難以應對。

如果能夠徹底探究病根再治療,都能找到恰當的方法,就能輕鬆取得萬全之功。治療疾病必須追究病根,這在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中也有記載。邪氣的基礎,久而久之會轉化,其變證多得不勝枚舉。譬如水有源頭,才能匯聚成汪洋大海,水流向下,逐漸增大。草木有根,才能生長莖葉,果實茂盛在上,逐漸繁茂。同樣,疾病也有根源,變化無窮,如果不追究其根源而治療,想消除深層的病患,是不可能的。

現在,厥陰是表象,風木是根本,風邪侵犯人體,就會頭暈目眩,抽搐痙攣,突然發作的強直性疾病就產生了。少陰是表象,君火是根本,熱邪侵犯人體,就會出現瘡瘍疼痛瘙癢,突然向下衝擊,水液渾濁的疾病就產生了。少陽是表象,相火是根本,火邪侵犯人體,就會發熱神志不清,躁動狂妄,如同失去神志的疾病就產生了。善於治療的人,風邪盛行,就用辛涼之物平復;

熱邪盛行,就用鹹寒之物平復;火邪盛行,就用鹹冷之物平復。因為疾病源於陽,就必須針對陽邪來治療,這樣是不會有治不好的疾病的。太陰是表象,濕土是根本,濕邪侵犯人體,就會腹部脹滿,全身浮腫,按壓下去指頭陷進去,各種痙攣強直的疾病就產生了。陽明是表象,燥金是根本,燥邪侵犯人體,就會氣機阻滯,鬱鬱寡歡,皮膚皺裂脫屑,各種乾燥枯竭的疾病就產生了。

太陽是表象,寒水是根本,寒邪侵犯人體,就會嘔吐腹瀉,排泄物腥臭,水液清冷,各種寒邪收引的疾病就產生了。善於治療的人,濕邪盛行,就用苦熱之物平復;燥邪盛行,就用苦溫之物平復;寒邪盛行,就用辛熱之物平復。因為疾病源於陰,就必須針對陰邪來治療,這樣是不會有治不好的疾病的。難道不是要施以治療方法,就必須徹底探究疾病的根源嗎?此外,還論及邪氣致病,各有其徵候,治療方法各有其要訣,也不僅僅侷限於一種方法。

在體表的,用汗法發散;深入臟腑的,用瀉下之法;在高位的,用向上提升之法,也就是說可以催吐;病情急劇發展的,用按壓的方法收斂,也就是按摩。臟腑寒冷虛弱的,用灸法溫補;脈絡病變攣縮疼痛的,用針刺療法;血液瘀滯腫脹發熱的,用砭石療法;氣機阻滯痿弱厥冷的,用導引療法;經絡不通,感覺麻木的,用酒療;血氣凝滯,病在筋脈的,用熱熨藥物治療。治療的開始在於探求疾病的根本,治療的結束在於消除致病的邪氣,都離不開這些方法。

唉!從前黃帝在法宮中,坐在明堂之上,向岐伯學習,傳授給雷公,說:「陰陽是天地之道,是統率萬物,主宰變化生殺的奧妙。其中有不測的神妙,斡旋主宰於其間。人受邪氣而生病,都離不開陰陽。疾病的根源在此,醫生怎麼能另尋他途呢?一定要從陰陽著手。《至真要大論》說:有的就尋找它,沒有的也尋找它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