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一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7)

1. 附論五篇(出《丹溪心法》)

諄諄然若有不能自已者,是豈聖人私憂過計哉?以醫道之要,悉在乎此也。觀乎《原病式》一書,比類物象,深明乎氣運造化之妙,其於病機氣宜之理不可以有加矣。

能合色脈可以萬全

欲知其內者,當以觀乎外,診於外者,斯以知其內。蓋有諸內者形諸外,苟不以相參而斷其病邪之逆順,不可得也。為工者,深燭厥理。故望其五色以青黃赤白黑,以合於五臟之脈,窮其應與不應。切其五脈急大緩澀沉,以合其五臟之色順與不順。誠能察其精微之色,診其微妙之脈,內外相參而治之,則萬舉萬全之功可坐而致矣。

《素問》曰:能合色脈,可以萬全,其意如此。原夫道之一氣,判而為陰陽,散而為五行,而人之所稟皆備焉。夫五脈者,天之真,行血氣,通陰陽,以營於身。五色者,氣之華,應五行,合四時,以彰於面。惟其察色按脈而不偏廢,然後察病之機,斷之以寒熱,歸之以臟腑,隨證而療之,而獲全濟之效者,本於能合色脈而已。

假令肝色如翠羽之青,其脈微弦而急,所以為生,若浮澀而短,色見如草滋者,豈能生乎?心色如雞冠之赤,其脈當浮大而散,所以為順,若沉濡而滑,色見如衃血者,豈能順乎?脾色如蟹腹之黃,其脈當中緩而大,所以為從;若微弦而急,色見如枳實者,豈能從乎?肺色如豕膏之白,其脈當浮澀而短,所以為吉;若浮大而散,色見如枯骨者,豈能吉乎?從至腎色見如烏羽之黑,其脈沉濡而滑,所以為生,或脈來緩而大,色見如炱者死。死生之理,夫惟診視相參。

既以如此,則藥證相對,厥疾弗瘳者,未之有也。抑嘗論之:容色所見,左右上下各有其部,脈息所動,寸關尺中皆有其位。左頰者,肝之部,以合左手關位;肝膽之分,應於風木,為初之氣。顏為心之部,以合於左手寸口,心與小腸之分,應於君火,為二之氣。鼻為脾之部,合於右手關脈,脾胃之分,應於濕土,為四之氣。

右頰肺之部,合於右手寸口,肺與大腸之分,應於燥金,為五之氣。頤為腎之部,以合於左手尺中,腎與膀胱之分,應於寒水,為終之氣。至於相火,為三之氣,應於右手命門、三焦之分也。若夫陰陽五行相生相勝之理,當以合之於色脈而推之也。是故《脈要精微論》曰:色合五行,脈合陰陽。

《十三難》曰:色之與脈,當參相應。然而治病萬全之功,苟非合於色脈者,莫之能也。《五臟生成》篇云:心之合脈也,其營色也。夫脈之大小、滑澀、沉浮,可以指別;五色微診,可以目察。繼之以能合色脈,可以萬全。謂夫赤脈之至也,喘而堅;白脈之至也,喘而浮;青脈之至也,長而左右彈;黃脈之至也,大而虛;黑脈之至也,上堅而大。此先言五色,次言五脈。

白話文:

這篇文章論述了中醫診斷治療的重要觀點,強調了「合色脈」的重要性,才能達到治療的萬全之效。文章認為,觀察病人的面色(五色)和脈象(五脈),並將其與臟腑陰陽五行理論結合,才能準確判斷病症,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。

文章詳細闡述了如何通過觀察面色和脈象來判斷臟腑的健康狀況,例如,肝色青、脈弦急為正常;心色赤、脈浮大散為正常;脾色黃、脈緩大為正常;肺色白、脈浮澀短為正常;腎色黑、脈沉濡滑為正常。如果面色和脈象與正常的表現不符,則可能代表疾病的存在。

文章進一步指出,面部的不同部位與不同的臟腑經絡相應,例如左頰與肝、顏面與心、鼻與脾、右頰與肺、頤與腎等。通過觀察這些部位的面色變化,可以進一步判斷臟腑的病變。 文章也強調了陰陽五行學說在判斷病症中的作用,並引用了多部醫學典籍佐證其觀點,最終總結出只有將色脈診斷結合起來,才能達到治療的萬全之效。 文中詳細描述了不同脈象的具體表現,例如赤脈、白脈、青脈、黃脈、黑脈的特征,進一步說明了如何通過觀察脈象來診斷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