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十二 (2)
卷之十二 (2)
1. 痎瘧方論
表裡俱虛,真元未復,疾雖暫止,小勞復來,謂之勞瘧。法當調養氣血,川芎、當歸、官桂、芍藥輩所不可無。彌年閱歲,經吐汗下,營衛虧損,邪氣伏藏脅間,結為症癖,謂之瘧母。此證未可直攻,急作烏頭七棗湯,以扶其里,俟其內氣已充,繼此經效瘧丹或消癖丸下之取愈。大抵瘧之初得三數日間,如火燎原,不可向邇,波濤洶湧,未易回瀾,當俟其稍定而圖之。
經所謂,其盛者可待衰而已。瘧方耒,與正發及將解,不可投藥耗其真氣,投藥當於未發以前,兩時之先,或遇發日凌晨,空心與之。諸瘧之脈,大約尺寸俱弦,或浮數,或緊實,或緩澀,或虛遲,或左手濡而右手盛,或尺寸盛而關中濡,不可定名以為弦也。總前治法,弦數多熱者寒之,弦遲多寒者溫之。
浮弦、浮緊、浮數,其邪在表者,可汗。弦實、沉實、數實,其邪在裡者,可下。若夫調胃氣,利痰水,分陰陽,行三焦,是又治法之綱領也。渴欲水漿,藥入輒吐,人參煎湯效,抑猶有說焉。嘗讀二廣攝生》,見其論議,若瘴瘧,若暑毒,每用疏轉之劑,取下根源。里有先傷暑,後發瘧,涉年餘者,度其腹中有癖,水磨沉香下解毒雄黃丸,黑血如泥,泄下極臭,由是獲愈。因知諸瘧皆有根,在治法之外,又當隨輕重而利導之。
實者與巴豆、大黃;虛者用養正丹輩。不然,常山於瘧每每作效何耶?蓋瘧家多蓄黃水,常山為能破其癖而下其水也。
白話文:
痎瘧方論
瘧疾若表裡都虛弱,元氣尚未恢復,病症雖然暫時停止,但稍微勞累就會復發,這叫做勞瘧。治療方法應當調養氣血,川芎、當歸、官桂、芍藥等藥是必不可少的。如果多年患病,經常用吐瀉、汗療的方法治療,導致營衛之氣受損,邪氣就會潛伏在脅肋之間,形成症瘕,稱為瘧母。這種情況不能直接攻邪,應先服用烏頭七棗湯,以扶助內臟元氣,待內氣充盈後,再服用經效瘧丹或消癖丸治療,直到痊癒。總之,瘧疾發病初期三四天內,病情如同烈火燎原,難以控制,病情波濤洶湧,不易平息,應當等到病情稍緩和再進行治療。
古籍記載:「病情正盛時,可以等待其衰退。」治療瘧疾,在瘧疾發作時或將要痊癒時,不可服用藥物耗損元氣,用藥應在發作前或發作前兩小時,或者在發作當日凌晨空腹服用。各種瘧疾的脈象,大致都是寸脈和尺脈都弦急,或者浮數,或者緊實,或者緩澀,或者虛弱遲緩,或者左手脈濡弱而右手脈盛,或者寸脈和尺脈盛而關脈濡弱,不能一概而論為弦脈。總的治療方法是:脈象弦數而多熱的,用寒涼之法治療;脈象弦遲而多寒的,用溫熱之法治療。
脈象浮弦、浮緊、浮數,邪氣在表證,可用發汗法治療;脈象弦實、沉實、數實,邪氣在裡證,可用下瀉法治療。至於調和胃氣、利水消痰、區分陰陽、疏通三焦,則是治療瘧疾的總綱領。如果患者口渴想喝水,服藥後就嘔吐,可用人參煎湯治療,這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。我曾經讀過《二廣攝生》,裡面記載,對於瘴瘧或暑毒,常用疏通藥物,以去除病根。如果患者先前受暑邪侵襲,之後發瘧,持續一年多的,推測其腹中有症瘕,可用水磨沉香、下解毒雄黃丸治療,排出黑血如泥,臭氣沖天,之後就能痊癒。由此可知,各種瘧疾都有病根,除了主要的治療方法外,還應根據病情輕重,輔以疏導的方法。
實證的可用巴豆、大黃;虛證的可用養正丹之類藥物。否則,常山為什麼對瘧疾常常有效呢?因為瘧疾患者多積聚黃水,常山能破除症瘕,排出積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