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二十四 (2)
卷之二十四 (2)
1. 附諸方
陽毒升麻湯,癍在面,傷寒一二日,或吐下後變,或陽毒,腰背痛,煩悶不安,面赤,狂言見鬼,下痢,脈浮大,咽痛。
白話文:
陽毒升麻湯,適用於癍病在面部,發病在傷寒一、二日之內,或吐瀉後變證,或陽毒,腰背疼痛,煩悶不安,面部發紅,胡言亂語,見到鬼怪,腹瀉,脈象浮大,咽喉腫痛。
人參,黃芩,麝香,犀角,甘草(各二錢五分),升麻(半兩)
上㕮咀。水煎,取飲半盞,刻許,再進,溫覆手足得汗出解。
白話文:
人參、黃芩、麝香、犀角、甘草(各15克),升麻(30克)。
細細咀嚼。用水煎煮,取半杯藥湯服用。過一會兒,再服用一次。溫暖蓋住手腳,待出汗後解除症狀。
玄參升麻湯,癍在身,治汗下吐後,毒不散,表虛里實發於外,甚則煩躁譫妄。
白話文:
玄參升麻湯,是針對身上長癍(毒瘡),用於治療汗下吐後,毒氣無法散去,身體外表虛弱、內裡實熱,而發病於體外,嚴重時會煩躁不安、胡言亂語的疾病。
玄參,升麻,甘草(各等分)
上㕮咀。水煎服。
陽毒梔子湯,治傷寒壯熱,百節疼痛而發癍。
白話文:
玄參、升麻、甘草(各等分)
磨碎後用水煎服。
陽毒梔子湯,用於治療傷寒壯熱,全身關節疼痛而發膿瘡。
升麻,梔子仁,黃芩,芍藥,石膏,知母,杏仁,柴胡,甘草(各等分)
白話文:
升麻:可以疏風解表,清熱解毒。
梔子仁:可以清熱瀉火,除煩止渴。
黃芩:可以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。
芍藥:可以養血柔肝,緩急止痛。
石膏:可以清熱瀉火,涼血止血。
知母:可以清熱生津,滋陰降火。
杏仁:可以止咳平喘,潤肺化痰。
柴胡:可以疏肝解鬱,清熱退黃。
甘草:可以益氣補中,調和諸藥。
上為粗末。每五錢,入薑五片,豉百粒,煎服。
消毒犀角飲子,治癍及癮疹。
白話文:
消毒犀角飲劑,用於治療癍瘡和癮疹。每五錢,放入五片生薑,一百粒豆瓣,煎煮後服用。
牛蒡子(六錢),荊芥,防風(各三錢),甘草(一錢)
上㕮咀。水煎服。
解毒防風湯,治癍及癮疹癢痛。
白話文:
-
牛蒡子:6 錢
-
荊芥:3 錢
-
防風:3 錢
-
甘草:1 錢
[解毒防風湯]:用於治療癤瘡和癮疹引起的瘙癢疼痛。將藥材煎煮後服用。
防風(一兩),地骨皮,黃耆,芍藥,荊芥,枳殼,牛蒡子(各半兩)
上為粗末。每四五錢,水煎服。
調中湯,治內傷外感而發陰癍。
白話文:
防風(6克),地骨皮,黃耆,芍藥,荊芥,枳殼,牛蒡子(各3克)
每四或五錢,以水煎煮後服用。
調中湯,用於治療因內傷外感而引起的陰癍。
蒼朮(一錢半),陳皮,砂仁,藿香,芍藥(炒),甘草(炙),桔梗,半夏,白芷,羌活,枳殼(各一錢),川芎(五分),麻黃,桂枝(各五分)
上㕮咀。薑三片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蒼朮(一錢半),陳皮、砂仁、藿香、芍藥(炒)、甘草(炙)、桔梗、半夏、白芷、羌活、枳殼(各一錢),川芎(五分),麻黃、桂枝(各五分)
以三片生薑,加水煎煮後服用。
2. 丹毒方論
丹之為候,由熱毒之氣搏於榮血而風乘之,所以赤浮肌肉而為之走注也。然丹有五丹,不特色赤,或青,或黃,或白,或黑,是血熱風毒,有盛有衰,挾冷挾熱,故其色變易又不同焉。要之,諸瘡皆屬於心,心為血之主,血為熱之媒,古人以丹命名,蓋謂心應火,色尚赤,揣本揆元,大概心家血熱所致,風以動之,於是遊走而遍體也。蔓衍而不歇則爛肌,自四肢而入腹、入腎則殺人。
惟初生於胸腹,然後流散於四肢者易愈。
白話文:
丹毒的形成,是由於熱毒之氣衝擊榮血,風邪乘虛而入,所以皮膚發紅浮腫,並沿著經絡擴散。丹毒有五種顏色,除了常見的紅色之外,還可以是青色、黃色、白色或黑色。這是因為血熱風毒的盛衰不同,挾冷挾熱的情況不同,所以顏色變化也不同。總之,所有的瘡瘍都與心臟有關,心臟是血液的主宰,血液是熱毒的媒介。古人將丹毒命名為「丹」,是因為心臟對應五行中的火,顏色為紅色。根據病因學的推論,丹毒的發生主要是由於心臟血熱,風邪煽動,於是遊走全身。丹毒如果蔓延不息,就會腐爛肌肉,從四肢進入腹部和腎臟,最後導致死亡。
若疾病最初發生在胸腹部位,之後才擴散到四肢,此類疾病較容易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