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二十三 (7)
卷之二十三 (7)
1. 便毒證治
雙解散,治便毒內蘊熱氣,外挾寒邪,精血交滯,腫結疼痛。
辣桂,川大黃(生),白芍藥,澤瀉,牽牛(炒,取末),桃仁(去皮,炒乾。各一分),甘草(半分)
上為粗末。每服三錢,姜五片,食前煎服,日兩服。先小便快,熱從小便出,後大便利,皆是稠毒。
連翹湯,治便毒腫結。
連翹,獨活,川升麻,射干,木通,桑寄生,赤茯苓,甘草(炙。各七錢半),大黃(生用),木香,乳香,沉香(各半兩)
上銼細。每服三錢,慢火煎服。
復元通氣散,便毒初發用此方。
穿山甲(酒浸,炙焦,二兩),天花粉(酒浸一宿,焙),白芷,舶上茴香(炒),白牽牛末(炒)延胡索(擦去皮),南木香,當歸,甘草(炙。各一兩),青木香(半兩)
上為細末。每服二錢,溫酒調,食前服,不飲酒,南木香煎湯下。
退毒飲,治便毒腫結。
穿山甲(半兩,蘸法醋炙焦),木豬苓(三錢,法醋微炙)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食前老酒調下,次以法醋煮肥皂,研膏敷之妙。
五苓散,疏利小便,以泄敗精。(方見飲水門。)用蔥二莖,煎湯調下。
追風毒銼散,治便毒熱證,大便秘結。(方見腳氣門。)又清涼飲通用。(方見痔門。)
和劑流氣飲,治便毒,大便不通加生大黃,食前服。(方見脹滿門。)
究原排膿內補散,便毒已消,常服之。(方見腸癰門。)潰處以白蘞、白芨、沒藥、乳香、血竭為末,敷之。
蠟礬丸,治腫核、痔漏、諸癰。(方見痔門。)
四聖散,治便毒、癰疽、腸癰,神效。(方見腸癰門。)
敷方,治便毒腫痛。
雄黃,乳香(各二錢半重),黃柏(一錢)
上為細末,分作兩服,以新水調敷,自平。
皂角膏,治癰疽、便毒等。
皂角一條,長尺以上者,捶碎,法醋煮爛,研成膏敷之,屢效。
膠方,便毒初發。
水膠用水溶開,塗敷。若便毒已大而軟,則用魚鰾膠於熱湯中煮軟,乘熱研爛敷之。或要換藥,以熱湯洗去。
蕉葉方,治便毒。
蕉弓葉乾者,焙焦為末,法醋、生薑自然汁等分調敷。
又方
紫背草研,醋調敷。
白話文:
便毒證治
雙解散,治療便毒因體內蘊藏熱氣,體表又夾雜寒邪,精血運行不暢,導致腫脹疼痛。藥方組成:辣桂、生川大黃、白芍藥、澤瀉、炒牽牛子(研末)、去皮炒乾桃仁(各一錢),炙甘草(半錢)。將藥材研成粗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五片生薑煎服,飯前服用,每日兩次。若先小便通暢,熱氣隨小便排出,之後大便也順利排出稠狀毒物,則為療效。
連翹湯,治療便毒腫脹結塊。藥方組成:連翹、獨活、川升麻、射干、木通、桑寄生、赤茯苓、炙甘草(各七錢半),生大黃、木香、乳香、沉香(各半兩)。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慢火煎服。
復元通氣散,便毒初期使用此方。藥方組成:酒浸炙焦穿山甲(二兩)、酒浸一夜焙乾天花粉、白芷、炒舶上茴香、炒白牽牛子末、刮去皮的延胡索、南木香、當歸、炙甘草(各一兩)、青木香(半兩)。將藥材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溫酒調服,飯前服用。若不飲酒,則用南木香煎湯送服。
退毒飲,治療便毒腫脹結塊。藥方組成:法醋炙焦穿山甲(半兩)、法醋微炙木豬苓(三錢)。將藥材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飯前用老酒調服,然後再用法醋煮肥皂,研成膏狀敷患處,效果甚佳。
五苓散,疏通小便,排出濁氣。(方劑詳見飲水門。)用兩根蔥煎湯送服。
追風毒銼散,治療便毒熱證,大便秘結。(方劑詳見腳氣門。)清涼飲亦可通用。(方劑詳見痔門。)
和劑流氣飲,治療便毒,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黃,飯前服用。(方劑詳見脹滿門。)
究原排膿內補散,便毒痊癒後,可常服此方。(方劑詳見腸癰門。)潰爛處可用白蘞、白芨、沒藥、乳香、血竭研末敷貼。
蠟礬丸,治療腫核、痔漏、各種癰疽。(方劑詳見痔門。)
四聖散,治療便毒、癰疽、腸癰,療效顯著。(方劑詳見腸癰門。)
敷藥方,治療便毒腫痛。藥方組成:雄黃、乳香(各二錢半)、黃柏(一錢)。將藥材研成細末,分成兩份,用清水調勻敷貼患處,直至腫痛消退。
皂角膏,治療癰疽、便毒等。將一尺以上長的皂角捶碎,用法醋煮爛,研成膏狀敷貼,療效顯著。
膠方,便毒初期使用。用水膠用水溶解後塗敷。若便毒已腫大且柔軟,則用魚鰾膠在熱水中煮軟,趁熱研爛敷貼。如需換藥,則用熱水洗淨。
蕉葉方,治療便毒。將乾燥的芭蕉葉焙焦研末,用法醋、生薑汁等量混合調勻敷貼。
另附一方:紫背草研末,用醋調勻敷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