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三 (65)
卷之三 (65)
1. 附諸方
秘傳薏苡仁湯,治腸癰,腹中㽲痛,煩毒不安;或脹滿不食,小便澀。婦人產後虛熱多有此病,縱非是癰證,疑似間便可服。
薏苡仁(五錢),牡丹皮,桃仁(去皮尖,炒,各三錢),瓜仁(四錢)
上㕮咀,分二帖,每帖水二盞,煎八分,去滓,溫服。
一方,治肚癰,便癰。
牽牛末(一兩),大黃(半兩),牛蒡子(二錢半),補骨脂(一錢二分半)
上為細末,冷蜜水調,空心服,每二錢。加芒硝妙。
牡丹湯,治腸癰,小腹腫痞,按之即痛,小便如淋,或小便自調,時時發熱,自汗出,復惡寒,其脈遲緊者,膿末成可下之,當有血;洪數者,膿已成,不可下。
大黃(蒸),桃仁(去皮尖。各五錢),牡丹(一錢一字),栝蔞實(三錢),芒硝(三錢三分,包)
上㕮咀,作一服煎,去滓,入芒硝,再煎沸,頻服。未效,再服敗毒散。(方見傷寒門。)
神效托裡散(《和劑方》),治癰疽發背,腸癰、奶癰、無名毒腫,焮作疼痛,憎寒壯熱,類若傷寒,不問老幼虛人並治之。
忍冬草(去梗),黃耆(各五兩。去蘆),當歸(八兩二錢),甘草(炙,八錢)
上為細末。每服二錢,酒一盞半,煎至一盞,病上食後,病下食前,少頃再進,滓外敷。未成內消,已成即潰也。
一方,治腹內癰腫。
大黃(一兩,取末四錢半),破故紙(一兩,取末二錢),牛蒡子(一兩,取末一錢),牽牛(一兩,取末二錢半)
上和作二服,蜜水調,空心服,以利為度。
丹溪云:
大腸有痰積死血流注,用桃仁承氣湯加連翹、秦艽,近肚門破入風者難治,防風之類。
桃仁承氣湯(方見血門。)
白話文:
[附諸方]
秘方薏苡仁湯,治療腸癰,腹部絞痛,煩躁不安;或腹部脹滿不食,小便澀痛。婦女產後虛熱常有此症,即使不是癰腫,若症狀相似也可服用。
薏苡仁五錢,牡丹皮、桃仁(去皮尖,炒)各三錢,瓜仁四錢。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分成兩劑,每劑用兩杯水煎煮至八分,去渣,溫服。
另一方,治療肚癰、便癰。
牽牛子末一兩,大黃半兩,牛蒡子二錢半,補骨脂一錢二分半。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冷蜂蜜水調服,空腹服用,每次二錢。加芒硝效果更佳。
牡丹湯,治療腸癰,小腹部腫脹疼痛,按壓即痛,小便困難,或小便正常但時常發熱,自汗,又感惡寒,脈象遲緩緊促者,膿未形成,可服用此藥使其排出,會有出血現象;脈象洪數者,膿已形成,不可服用此藥。
大黃(蒸),桃仁(去皮尖,各五錢),牡丹皮一錢一分,栝蔞實三錢,芒硝三錢三分(包好)。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煎成一劑,去渣,加入芒硝,再煎沸,頻頻服用。若無效,再服用敗毒散(方劑見傷寒門)。
神效托裡散(出自《和劑方》),治療癰疽、發背、腸癰、乳癰、無名腫毒,紅腫疼痛,惡寒發熱,症狀類似傷寒,不論老幼虛實均可服用。
忍冬藤(去梗),黃耆(去蘆)各五兩,當歸八兩二錢,甘草(炙)八錢。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杯半酒煎至一杯,飯後或飯前服用,服用後隔一會兒再服用一次,藥渣外敷。若癰腫尚未內消,服用後即可潰破。
另一方,治療腹內癰腫。
大黃一兩(取末四錢半),破故紙一兩(取末二錢),牛蒡子一兩(取末一錢),牽牛子一兩(取末二錢半)。
將藥材混合,分成兩劑,用蜂蜜水調服,空腹服用,以通便為度。
丹溪先生說:
大腸有痰積、死血瘀滯,可用桃仁承氣湯加連翹、秦艽治療。若癰腫近肚門,並受風邪侵襲則難治癒,需使用防風等藥物。
桃仁承氣湯(方劑見血門)。
2. 腸風
3. 腸風論
腸胃不虛,邪氣無從而入。人惟坐臥風濕,醉飽房勞,生冷停寒,酒面積熱,以致榮血失道,滲入大腸,此腸風、臟毒之所由作也。挾熱下血,清而色鮮,腹中有痛;挾冷下血,濁而色黯,腹內略疼。清則為腸風,濁則為臟毒。有先便而後血者,其來也遠;有先血而後便者;其來也近。
世俗糞前糞後之說非也。治法大要,先當解散腸胃風邪,熱者與敗毒散,冷者與不換金正氣散,風邪既去,然後隨其冷熱而對治之。或曰:血遇熱則行,止血多用涼藥,如地榆散、柏皮湯、黃連阿膠丸、酒蒸黃連丸輩施之,熱證固當,然爾其或陽虛陰走,正氣不得歸元,則用木香理中湯、附子理中湯、震靈丹、黑錫丹輩,如之何而廢之?要之,芎歸湯一劑,又調血之上品。熱者如茯苓、槐花,冷者加茯苓、木香,此則自根自本之論也。
雖然精氣、血氣生於穀氣,靖惟大腸下血,大抵以胃藥收功,真料四君子湯、參苓白朮散,以枳殼散、小烏沉湯和之,胃氣一回,血自循於經絡矣,抑猶有說焉。腸風之與蟲痔,特介乎毫芒之間,腸風之血,自腸中來;蟲痔之血,肛門邊旁別一小竅,射如血線是也。迨夫肛門既脫,腐血浸淫於其間,則俱化為蟲,蠹蝕腸口,滴血淋漓,自此又不能約而收之矣。善調理者,尤當以蕪荑、艾葉、苦楝根輩為之化蟲。
血屬於心,雖曰川芎、當歸主血,當以茯苓、茯神佐之。前輩止血亦不用甘草,但增棗入藥用。
白話文:
腸風論
腸胃功能正常,邪氣就無法入侵。人體若因久坐久臥、感受風濕,或飲酒過度、飽食、房事過度、食用生冷寒涼食物、飲酒後又吃辛辣炙熱食物,導致氣血運行失常,滲入大腸,就會引起腸風和臟毒。伴隨發熱而下血,血液顏色鮮紅明亮,腹部疼痛;伴隨畏寒而下血,血液顏色暗濁,腹部略微疼痛。血液鮮紅明亮者為腸風,血液暗濁者為臟毒。先排便後出血,則病邪入侵時間較久;先出血後排便,則病邪入侵時間較短。
民間所謂糞前糞後之說並不可靠。治療腸風的大原則,首先要疏散腸胃的風邪,若屬熱證,則使用敗毒散;若屬寒證,則使用不換金正氣散。風邪去除後,再根據寒熱症狀進行對症治療。有人說,血液遇熱則運行,因此止血多用涼藥,如地榆散、柏皮湯、黃連阿膠丸、酒蒸黃連丸等。熱證固然應該如此治療,但如果患者是陽虛陰寒,正氣不能歸元,則應該使用木香理中湯、附子理中湯、震靈丹、黑錫丹等溫陽藥物,怎麼能放棄呢?總之,芎歸湯是一劑調血的上品良方。熱證可加茯苓、槐花;寒證可加茯苓、木香,這是治療腸風的根本方法。
雖然精氣、血氣都來源於飲食,但治療大腸下血,大多以調理脾胃為重點。常用四君子湯、參苓白朮散,再配合枳殼散、小烏沉湯等藥物,使胃氣恢復正常,血液自然就能循經絡運行。還有一種說法:腸風與蟲痔之間,只有一線之隔。腸風的出血,來自腸道內;蟲痔的出血,則來自肛門周圍一個小的孔洞,出血如血線一般。等到肛門脫垂,腐敗的血液浸潤其中,就會化生為蟲,蛀蝕腸口,造成滴血不止,此時就更難以止血了。善於調理者,應當使用蕪荑、艾葉、苦楝根等藥物來殺蟲。
血液歸屬於心臟,雖然川芎、當歸是治療血證的要藥,但還需要用茯苓、茯神等藥物輔助。前輩治療出血時,也不使用甘草,而常用大棗替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