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5)

1. 附諸方

上為極細末,煉淨蜜入豬脊髓三條,和前藥杵勻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八十丸,空心淡鹽湯下。寒月可用溫酒送下。

如夢遺白濁加牡蠣一兩,白朮、山茱萸各一兩五錢,茯苓二兩。

秘傳當歸膏,治五勞七傷,諸虛勞極,脾胃虛弱。養血和中,滋榮筋骨,養陰抑陽。

當歸(酒洗,一斤六兩),生地黃(一斤,酒洗),熟地黃(三兩,酒洗),薏苡仁(八兩,米粉同炒),白芍藥(一斤,粉炒),白茯苓(十二兩),白朮(一斤),蓮子(四兩,去心),山藥(五兩),人參(四兩,加洗用。),甘草(三兩),枸杞子(一斤四兩,甘州者佳),貝母(三兩,去心),地骨皮(四兩),麥門冬(五兩,去心),天門冬(二兩,去心)五味子(一兩),琥珀(一錢二分)

上各細銼,和足,以水十斤,微火煎乏如,再加水十斤,如此四次,如法濾去滓,取汁,文武火煎之,漸加至三分,後以文武火煎之,如法為度,每斤加煉熟淨蜜四兩,春五兩,夏六兩,共熬成膏如法。吐血加牡丹皮二兩;骨蒸加青蒿汁二碗,童便二碗;勞痰加鍾乳粉一兩。

秘傳遠志養心丹,治心虛手振。

生地黃(酒洗),遠志(甘草湯煮,去心),當歸(酒洗),甘草(炙。各一兩五錢),柏子仁,酸棗仁(各三兩),川芎,人參(去蘆。各一兩),茯神(去木,七錢),半夏(薑汁泡七次),南星(炮),硃砂(研末為衣。以上各五錢),麝香(一錢),石菖蒲(六錢),琥珀(三錢),真金箔(二十片)

上為細末,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。每服四、五十丸,津唾嚥下。痰用薑湯送下。

茯苓補心湯,治心虛耗,不藏精血,以致面色黃悴,五心煩熱,咳嗽唾血,及婦人懷孕惡阻嘔吐亦服之。

人參,茯苓,陳皮,桔梗,枳殼,前胡,川芎,地黃,川歸,芍藥,甘草(減半),半夏,紫蘇,乾葛(各等分)

上㕮咀,水二盞,姜三片,棗一枚,煎服。

平補鎮心丹(《和劑方》)治心血不足,時或怔忡,夜多異夢,如墮層崖。常服安心腎,益營衛。

白茯苓(去皮),五味子(去梗),車前子,茯神(去皮木),肉桂,麥門冬(各一兩二錢半),遠志(去心,甘草湯煮,兩半),天門冬,山藥(洗,薑製),熟芐(酒蒸。各一兩半),酸棗仁(去殼,炒,二錢半),人參(去蘆,五錢),龍齒(二兩半),硃砂(半兩,別研為衣)

上為末,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空心米飲、溫酒下。

八物定志丸(《拔粹》方)補益心神,安定魂魄,去邪熱,治痰。

人參(一兩半),石菖蒲,遠志(去心),茯苓(去皮),茯神(去心。各一兩),硃砂(一錢),麥門冬(去心),白朮(各半兩),牛黃(二錢,別研)

白話文:

附諸方

將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,再加入煉好的蜂蜜及三條豬脊髓,充分攪拌均勻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八十丸,空腹以淡鹽湯送服。寒冷的月份可以用溫酒送服。

若夢遺或白濁,可加入牡蠣一兩、白朮一兩五錢、山茱萸一兩五錢、茯苓二兩。

秘傳當歸膏,可治療五勞七傷、各種虛勞、脾胃虛弱等症狀,具有養血和中、滋養筋骨、養陰抑陽的功效。

藥材包括:當歸(酒洗,一斤六兩)、生地黃(一斤,酒洗)、熟地黃(三兩,酒洗)、薏苡仁(八兩,與米粉同炒)、白芍藥(一斤,粉炒)、白茯苓(十二兩)、白朮(一斤)、蓮子(四兩,去心)、山藥(五兩)、人參(四兩,加洗用)、甘草(三兩)、枸杞子(一斤四兩,甘州產的最好)、貝母(三兩,去心)、地骨皮(四兩)、麥門冬(五兩,去心)、天門冬(二兩,去心)、五味子(一兩)、琥珀(一錢二分)。

將所有藥材切碎,混合均勻,加水十斤,小火慢煎至藥汁濃縮,再加水十斤,如此反覆四次,過濾掉藥渣,取藥汁,用文武火煎熬,逐漸濃縮至三分之一,再用文武火煎熬至所需濃度。每斤藥汁加入煉好的淨蜜四兩(春五兩,夏六兩),熬製成膏。吐血者加牡丹皮二兩;骨蒸者加青蒿汁二碗、童便二碗;痰嗽者加鍾乳粉一兩。

秘傳遠志養心丹,可治療心虛手抖。

藥材包括:生地黃(酒洗)、遠志(甘草湯煮,去心)、當歸(酒洗)、甘草(炙,各一兩五錢)、柏子仁、酸棗仁(各三兩)、川芎、人參(去蘆,各一兩)、茯神(去木,七錢)、半夏(薑汁泡七次)、南星(炮製)、硃砂(研末為衣,以上各五錢)、麝香(一錢)、石菖蒲(六錢)、琥珀(三錢)、真金箔(二十片)。

將藥材磨成細粉,用湯浸泡蒸餅,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四、五十丸,以唾液送服。痰多者用薑湯送服。

茯苓補心湯,可治療心虛耗損,精血不足,導致面色萎黃、五心煩熱、咳嗽咯血等症狀,孕婦懷孕期間的惡阻嘔吐也可服用。

藥材包括:人參、茯苓、陳皮、桔梗、枳殼、前胡、川芎、地黃、當歸、芍藥、甘草(減半)、半夏、紫蘇、葛根(各等分)。

將藥材咀嚼,加水二盞,薑三片,大棗一枚煎服。

平補鎮心丹(出自《和劑方》),可治療心血不足,心悸怔忡,夜多異夢等症狀,常服可安心寧神,益氣養血。

藥材包括:白茯苓(去皮)、五味子(去梗)、車前子、茯神(去皮木)、肉桂、麥門冬(各一兩二錢半)、遠志(去心,甘草湯煮,減半)、天門冬、山藥(洗,薑製)、熟地黃(酒蒸,各一兩半)、酸棗仁(去殼,炒,二錢半)、人參(去蘆,五錢)、龍齒(二兩半)、硃砂(半兩,另研為衣)。

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空腹用米湯或溫酒送服。

八物定志丸(出自《拔粹》方),可補益心神,安定魂魄,去除邪熱,治療痰濁。

藥材包括:人參(一兩半)、石菖蒲、遠志(去心)、茯苓(去皮)、茯神(去心,各一兩)、硃砂(一錢)、麥門冬(去心)、白朮(各半兩)、牛黃(二錢,另研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