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三 (6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62)

1. 附諸方

散腫潰堅湯,治馬刀瘡結,硬如石,或在耳前後上下,及肩、脅、背、手足少陽經,及瘰癧遍於頭,或頰車,堅而不潰,在足陽明經。一瘡已破,乃流膿水,並皆治之。

草龍膽(酒洗,炒四次),桔梗(各五錢),升麻(六錢),甘草(炙),柴胡(各五分),連翹(三錢),葛根,白芍藥,黃連(各二錢),黃芩梢(錢半酒,錢半生),昆布,知母(酒洗),栝蔞根(酒洗),黃栝(各五錢),京三稜(酒洗),廣茂(酒洗。各三錢),當歸梢(酒洗,半錢)

上㕮咀。每帖七錢,水二盞,煎八分,去渣,食遠熱服,於臥處伸足於高處,頭微低,每噙一口,作數次嚥下,至服畢,如常安臥,取藥在胸中停蓄也。另攢一料作細末,煉蜜丸。每服百丸,此藥湯留一口送下,更加海藻五錢炒。

白花蛇散(《三因方》),治久漏瘰癧發於項腋之間,癢痛,憎寒發熱。

青皮(半兩),生犀(鎊,半錢),黑牽牛(半兩,一半生用,一半炒熟),白花蛇(酒浸軟,去皮骨,焙乾,秤二兩)
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膩粉五分,研勻,五更糯米飲調下,以利下惡毒為度,十餘日再進一服,可絕病根。

梅花點舌丹,治男婦惡瘡瘰癧。

蟾酥(二錢),粉霜,沒藥,輕粉(各六分),麝香,冰片,血竭(各四分),乳香,雄黃(各一錢)

上為細末,用男人乳,丸如茄子大。每服一丸,含一丸在舌上,待自化。瘰癧,可先食胡椒麵,然後含之,其瘡自消神效。

針灸法,治瘰癧,以手仰置肩上,微舉,肘尖上是穴,隨患處左即灸左,右即灸右,艾炷如箸頭大,再灸如前三次,永無恙。如患四五年,用藥不退,辰時著灸,申時即落,所感稍深,三灸即安,法仍以蒜切片,貼癧瘡上,灸七壯,易蒜,多灸取效。

白話文:

[附諸方]

散腫潰堅湯,用於治療馬刀瘡(一種皮膚病)引起的腫塊,堅硬如石,可能出現在耳前、耳後、上下,以及肩、脅、背、手足少陽經循行部位,甚至頸部淋巴結腫大(瘰癧)遍布頭部或頰部,腫塊堅硬不潰爛,也適用於足陽明經循行部位的此類病症。即使瘡瘍已破潰流膿,也能以此方治療。

藥方組成:草龍膽(酒洗,炒四次)、桔梗、升麻、甘草(炙)、柴胡、連翹、葛根、白芍藥、黃連、黃芩(一半酒洗,一半生用)、昆布、知母(酒洗)、栝蔞根(酒洗)、黃栝、京三稜(酒洗)、廣茂(酒洗)、當歸梢(酒洗),各藥用量詳見原文。
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劑七錢,用兩杯水煎煮至八分,去渣,飯後趁熱服用。服藥後應將雙腳抬高,頭部略低,每次含一小口藥汁,分數次吞咽,直至服完藥。然後保持正常的臥姿,讓藥物停留在胸中。另取一部分藥材研成細末,用蜂蜜製成藥丸,每次服用一百丸,用剩餘的藥湯送服,並加入炒製的海藻五錢。

白花蛇散,治療久治不愈的頸腋部淋巴結腫大(瘰癧),伴有瘙癢疼痛、畏寒發熱等症狀。

藥方組成:青皮、生犀角(刮削成薄片)、黑牽牛(一半生用,一半炒熟)、白花蛇(酒浸軟,去皮骨,焙乾)。各藥用量詳見原文。
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加入五分膩粉,研勻,清晨空腹用糯米湯送服,以促進毒素排出為度。十多天后再服用一次,即可根治。

梅花點舌丹,治療男女惡瘡、頸部淋巴結腫大(瘰癧)。

藥方組成:蟾酥、粉霜、沒藥、輕粉、麝香、冰片、血竭、乳香、雄黃。各藥用量詳見原文。
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人乳調和,製成如茄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一丸,含在舌上,待其自行溶化。對於瘰癧,可在服用藥丸前先吃些胡椒粉,然後再含藥丸,效果顯著。

針灸療法,治療瘰癧。將患側手背放在肩上,稍微抬起,肘尖上方的穴位便是施灸部位。用艾絨做成如筷子頭大小的艾炷,灸三次。如果病程已達四五年,服用藥物無效,可在辰時(早上7-9點)施灸,申時(下午3-5點)即可痊癒。如果病情較深,灸三次即可。同時,可用切片的蒜頭貼在患處,灸七壯,更換蒜片,反覆施灸直至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