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二十二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二 (6)

1. 發瘭證治

癰疽、癌、瘭、惡瘡妙方

生髮(燒,留性,三分),皂莢刺(燒,帶生,二分),白芨(一分)

上細末,乾摻或井水調敷。皂莢刺能行諸藥。

瘭方,

白話文:

癰疽、癌、瘭、惡瘡妙方

方劑:

  • 生髮(焙燒,保留藥性,三分)
  • 皁莢刺(焙燒,帶著生藥成分,二分)
  • 白芨(一分)

製法:
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。

用法:

  • 乾撒或用井水調和後敷用。
  • 皁莢刺能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。

瘭方,

生髮(燒,留性),皂莢刺(燒,留性。各二分),赤蜈蚣(半燒),厚黃柏(各一分)

上細末,雄豬膽汁調敷。

又方

白話文:

生髮(燒成灰,保留其藥性),皁莢刺(燒成灰,保留其藥性。各二分),赤蜈蚣(半燒),厚黃柏(各一份)

再傳授一個方劑:用精細研磨的豬膽汁調敷。

雞內金,生髮(各燒,留性,夾和),大南星,半夏(生)

白話文:

雞內金(炒製),生髮(分別煅燒,保留藥性,混合均勻),大南星,半夏(生用)。

上為細末摻。

又方

皂莢刺(燒,帶生),白芨(少許)

上為細末摻。諸瘡通用。

又方,燕窠和百雀兒糞,研膏敷。

又方,生髮燒,留性,末之,米湯調服,兼敷。漏瘡亦效。

諸發諸瘡,蠟礬丸冷酒入麝香送下。

洗盪瘭瘡方

白話文:

方劑一

生皁角刺(燒製,帶有生的部分),白芨(少量)

將上述藥材搗成細末,摻敷使用。可治療各種瘡瘍。

方劑二

燕窩和百雀兒糞,研磨成膏狀,敷於患處。

方劑三

生髮草燒製後,保留草藥的性質,研磨成粉,用米湯調服,同時敷於患處。對漏瘡也有療效。

方劑四

各種發炎或瘡瘍,服用「蠟礬丸」送服「麝香」,再以冷酒送下。

洗滌膿瘡方劑

荊芥穗,白芷,漢椒(去目),蔥白連根

白話文:

荊芥穗:又稱荊芥子、荊芥行,是脣形科植物荊芥的果實。具有疏散風熱、宣肺通竅、殺蟲止癢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感冒、鼻炎、鼻塞、咽喉腫痛、咳嗽、氣管炎等症狀。

白芷:是傘形科植物白芷的根莖,具有祛風散寒、通鼻、止痛、消腫止咳的作用。常用於治療感冒、鼻炎、鼻塞、頭痛、牙痛、咽喉腫痛、咳嗽、支氣管炎等症狀。

漢椒(去目):是指四川省產生的辣椒,去掉辣椒籽後,具有溫中散寒、行氣消食、燥濕殺蟲的作用。常用於治療胃寒腹痛、腹瀉、痢疾、腸炎、消化不良等症狀。

蔥白連根:是指蔥的莖和根,具有發汗解表、通陽散寒、殺菌消炎的作用。常用於治療感冒、鼻炎、鼻塞、頭痛、咽喉腫痛、咳嗽、支氣管炎等症狀。

上用井水煎,入鹽候溫,自手臂上蕩下,日三次。瘭疽毒氣走臂,腫所至處緊繫之。

又洗方

山灶屋垂塵,灶煙,釜下土(各半升)

上研和,分兩次井水煮沸,溫洗,日如是。

瘭方

生井蛙(取皮,曬乾,燒,帶生)

上細末摻,或蜜水調敷。又通用方在前。

是齋立應散(方見瘭癧門)。

白話文:

用井水煎藥,加入鹽巴,等到藥水溫熱後,從手臂上往下沖洗,一天三次。瘭疽的毒氣會沿著手臂往下走,腫脹的地方要緊緊地綁住。

另外,還可以用這個方法洗患處:

取山灶屋的屋頂灰塵、灶煙和釜下土,各取半升,研磨成粉,分成兩份,用井水煮沸,溫熱後洗患處,每天一次。

治療瘭疽的藥方:

取活井蛙的皮,曬乾後燒成灰,研成細末,直接撒在患處,或用蜂蜜水調和後敷在患處。也可以使用前面提到的洗藥方。

另外,還可以參考《立應散》的藥方。

瘭瘡灸法,瘭瘡自手發者,毒走至心不救;自足發者,毒走至腎不救。各有小紅筋,湯洗,再尋其筋之住處,灸小艾柱三壯,即瘥,此即蛇瘴

白話文:

瘭瘡的灸法,瘭瘡從手上發作的,毒素走向心臟就無法挽救;從腳上發作的,毒素走向腎臟就無法挽救。瘭瘡都有細小的紅色筋路,用熱水清洗後,再尋找那些紅筋的所在處,用艾灸灸三壯,瘭瘡就會痊癒,這種瘭瘡就是「蛇瘴」。

瘭瘡方論,瘭瘡一名蛇瘴,南地多有毒蛇,吐毒於蠻煙瘴雨之鄉,人有伏水土、風氣而感觸之者,數月以還,未有不發為蛇瘴也。唯赤蜈蚣、伏蛇最為上藥,雄黃、白芷次之,諸蛇藥亦可以制其毒矣。(雄黃有毒,爛肌,但夾和蛇藥用。)

白話文:

瘭瘡方論:瘭瘡又稱蛇瘴,在南部地區有很多毒蛇,毒蛇在煙霧瀰漫、瘴氣籠罩的地方吐出毒液,人若接觸到潮濕的土地、風氣而受到影響,幾個月之後,幾乎都會發作蛇瘴。只有赤蜈蚣、伏蛇是最主要的藥物,雄黃、白芷次之,其他治蛇藥也能夠抑制其毒性。(雄黃有毒性,會腐蝕皮膚,但與其他治蛇藥一起用,可以減輕毒性。)

2. 疔瘡方論

疔瘡含蓄毒氣,突出兩寸,痛癢異常,一、二日間害人甚速,是尤在癰疽之上也。《內經》以白疔發於右鼻,赤疔發於舌根,黃疔發於口唇。黑疔發於耳前,青疔發於目下,蓋取五色之應五臟,各有所屬部位而已,然或肩或腰或足,發無定處,在手足頭面骨節間者最急,其餘尚庶幾焉。

白話文:

疔瘡蘊含毒氣,突出兩寸,疼痛和瘙癢異常,一、兩天內侵害人體的速度很快,比癰疽更加嚴重。《內經》中記載,白色疔瘡發於右鼻,赤色疔瘡發於舌根,黃色疔瘡發於口脣,黑色疔瘡發於耳前,青色疔瘡發於眼睛下面。這是根據五色對應五臟的原理,每個疔瘡都有其所屬的部位。但是,疔瘡也可能發於肩、腰、足等部位,沒有固定的位置。其中,發於手、足、頭、面、骨節等部位的疔瘡最為緊急,其他部位的疔瘡還比較好治療。

疔曰五疔,類分數種,如臼、如豆、如葩、如箔金、如茱萸、如石榴子,或發疹搔破而青黃汁出,或衣物觸著而疼痛忽生,或白而腫實,或赤而浮虛,其狀不一,大抵瘡頭黑硬如釘,四畔帶赤如火,盤根突起,隨變焦黑,未幾腫大而光,轉為濕爛,深孔透肌,如大針穿之狀,外證心驚頭痛,拘急惡寒,四肢痛強,或寒熱交作,頰舌間赤黑,點點如珠。若毒入腹心,則煩悶嘔逆,恍惚癡眠,其斃可立待也。

白話文:

疔瘡又稱五疔,分為很多種,有像臼、像豆的,好像花瓣、像金箔、像茱萸、像石榴籽的樣子。有的發出疹子後,搔抓破了而流出青黃色的汁液,有的衣物碰觸時會突然疼痛,有的發白且腫脹堅硬,或發紅且浮腫空虛,其形狀不一。總的來說,瘡頭部分黑色硬硬的,就像釘子一樣;四周發紅,像火一樣,根部盤踞著突起,隨之變成焦黑色,沒多久腫脹並發亮,轉變成潮濕腐爛,深孔穿透肌肉,就像大針穿過一樣。外在的症狀是心悸頭痛,四肢拘急惡寒,疼痛難耐,或寒熱交替,臉頰和舌頭之間發紅發黑,一點一點的就像珍珠。若毒素進入腹心,則會煩悶嘔吐,恍惚癡迷,死亡很快就會來臨。

此疾雖自風毒而來,其諸觸犯,不可不信,如石疔之忌瓦礫、磚石;麻子疔之忌麻衣、麻仁;火疔之忌火光、炙爆;水疔之忌飲水渡河。惡眼鹹食,爛帛刀鐮,色色見忌。又不特雌雄二疔,戒謹房事而止,一有觸犯,難以有瘳,其或背脊拘強,瘡痛徹骨,此觸犯之候也。治法以調平心氣為上,蓋疔瘡蓄毒,壅結於心,如茯苓、茯神、遠志、益智、蓮子、石菖蒲之類,佐以川芎、當歸,皆舒豁心經之劑也,心氣一清,毒自消散。外所敷者,用銷蝕惡肉輩,如膽礬、綠礬、鉛霜、斑蝥等類,以餅藥調和而筆敷之。

白話文:

這種疾病雖然是由風毒引起的,但那些禁忌事項,不可不信,比如生石瘡忌諱瓦礫、磚石;麻瘡忌諱麻衣、麻仁;火瘡忌諱火光、炙烤爆炒;水瘡忌諱飲水渡河。爛瘡忌諱鹹食、爛布刀鐮,各種各樣都忌諱。不光只是男女兩種瘡,要戒除房事,如果有一件忌諱觸犯了,就難以痊癒,或者背脊疼痛,瘡痛徹骨,這都是觸犯忌諱的症狀。治療方法,以調平心氣為上,蓋瘡瘡積毒,壅結於心,如茯苓、茯神、遠志、益智、蓮子、石菖蒲之類,輔以川芎、當歸,都是舒暢心經的藥物,心氣一清,毒自然消散。外敷的藥,用銷蝕惡肉的藥物,如膽礬、綠礬、鉛霜、斑蝥等類,用膏藥調和而用筆塗抹。

爛其肉而後剪,隨敷隨爛,次第剪平。卻以生髮、蛇皮、土蜂窠、皂莢刺,各燒,留性,白芨減半,併為細末,以平瘡口,或銷蝕惡肉輩敷之。作痛,則以排膿內補散,多用酒調以醉之矣。又有一種瘡頭黑深,形如魚臍,破之黃水滲出,四畔浮漿,是曰魚臍疔瘡,其毒尤甚,通前治法,即癰疽方中萬病解毒丸,以清心行血湯使服之,以井花水磨敷之,是為神仙妙藥。

白話文:

先將潰爛的肉剪除掉,依照潰爛的狀況,逐漸剪平。接著,將生髮、蛇皮、土蜂窩、皁莢刺等材料分別焚燒後,保留其藥性,再加入白芨,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,敷在傷口上,可以平復傷口,或是腐蝕壞死的組織。如果傷口疼痛,則使用排膿內補散,加大量米酒調和,讓患者喝醉後,疼痛感就會減輕。還有一種瘡的瘡頭黑且深,形狀像魚的肚臍,破開後會滲出黃色膿水,周圍浮腫,這種瘡叫做「魚臍疔瘡」,它的毒性尤其強烈。可以用前面介紹的治療方法,也可以使用癰疽方的「萬病解毒丸」,搭配「清心行血湯」服用,並用井花水研磨藥材敷在傷口上,這可是神仙的妙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