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二十二 (2)
卷之二十二 (2)
1. 癰疽證治
灸法癰疽初發小點,一二日間,急以大蒜頭橫切如錢,貼其中心,頓小艾柱灸之,五壯而止。若形狀稍大,以黃稈紙蘸酒全貼,認先干處為筋腳,於先干處灸之,或兩處先干皆灸,但五七壯而止。又法:屈指從四圍尋按,遇痛處是根,就此重按,深入自覺輕快,即此灸之,更於別外尋灸。
白話文:
對於癰疽初發的小點,在一、二天之內,應立即將大蒜頭橫切成銅錢大小,貼在它的中心,然後用小艾柱灸,灸五次就可以止痛。如果腫塊形狀稍大,可以用黃稈紙蘸酒後將之全部覆蓋,觀察哪裡最先變乾,那裡就是筋腳,於是在先變乾處灸,或兩個地方都先變乾都灸,但只灸五至七次就可以止痛了。另一個方法:用手指從四面八方按壓,遇到疼痛的地方就是根部,就在那裡用力按壓,深入後自覺舒緩,就在那裡灸,再另外找尋別的地方灸。
若或大腫,即搗蒜為餅,焙乾,蘸法醋炙熱,更換頓罨,或以熨斗火於蒜餅上熨之,更換熱餅頻熨,如覺患處走散,即以綿帛覆蓋,勿令氣泄,俟少間敷藥。凡癰疽展大如龜之形,且看頭向上下,先灸其前兩腳,次灸其尾,或紅筋走緊而長,從盡處灸之,須留頭,並後兩腳勿灸。若盡灸之,不惟火氣壅聚,彼毒無所走散,又攻入里也。
或辨認不明,以:
白話文:
如果腫脹得很嚴重,就搗碎大蒜做成餅狀,烘乾後,蘸上醋汁烘烤加熱,更換新的餅狀大蒜繼續敷貼,或者用熨斗在蒜餅上熨燙,更換熱餅頻頻熨燙。如果感覺患處疼痛散開,就用棉布覆蓋,不要讓氣體泄漏,等一會兒再敷藥。凡是癰疽腫大如烏龜的形狀,先觀察頭部朝向上下,先灸其前兩腳,然後灸其尾部,或者有紅筋緊繃而長,從紅筋的盡頭灸之,但必須留下頭部,並且後兩腳不要灸。如果全都灸了,不僅火氣會壅聚,毒素無處可去,還會攻入體內。
無提供中醫古代文字。
白芷(三分),漢椒,桑白皮(各一分),連根蔥白(十片)
上取新水煎湯,入酸醋半盞,淋洗少頃,其筋自現,可以辨認頭尾。
白話文:
白芷(三分),辣椒,桑白皮(各一分),連梗蔥白(十片)
以新水煎成熱湯,倒入半杯酸醋,澆淋一下,筋脈就會浮現,可以辨識頭尾。
速消方,癰疽發背,已發未結,已結未潰,急以黃明牛皮膠新水溶,令稀稠得所,攤在抄紙上貼之,良久,以軟布二條,於釅醋中煮熱,互換漉出,罨在膠紙上,蒸熨,常要熱氣相接。若患處癢,乃藥氣透,須忍癢,頻蒸熨,直至消散。或破而膿出將盡,即以貫眾煎湯洗去膠紙,用退腫散、蠲毒散、沉水膏等類摻敷,或便用拔毒散隨意急服萬金一醉膏,或內消散、乳粉托裡散,破後以洗瘡方蕩洗,發散毒氣。
拔毒散,癰疽腫結通用,能散能潰。
白話文:
速消方,用於治療癰疽發背,無論是已經發作但還沒有化膿,還是已經化膿但還沒有潰爛,都可以使用。方法是,將黃明牛皮膠用新汲取的井水溶解,調整濃稠度適中,然後攤在抄紙上貼敷在患處。過一會兒,用兩塊軟布在濃醋中煮熱,交替浸泡後瀝乾,敷在膠紙上,並用蒸汽熨燙,保持熱氣不斷。如果患處發癢,說明藥物已經滲透,此時需要忍耐住瘙癢,繼續頻繁蒸熨,直到腫塊消散。如果膿液已經排出,則用貫眾煎湯洗去膠紙,然後使用退腫散、蠲毒散、沉水膏等藥物塗抹患處。或者直接服用拔毒散,或內服消散、乳粉託裡散。膿腫破裂後,使用洗瘡方清洗患處,以散發毒氣。
拔毒散,可用於治療一切膿瘡腫塊,既能消散腫塊,又能化膿潰破。
南星(上等大白者,一兩),草烏頭,白芷(各半兩),木鱉子仁(一個,研)
上細末,分兩次法醋入蜜調敷,紗貼之。
蠲毒散,治癰疽腫毒,未結則散,已結則潰,去風排膿。
白話文:
南星(選擇上等的大白者,一兩重),草烏頭,白芷(各半兩),木鱉子仁(一個,研磨成粉末)
蠲毒散,適用於治療癰疽等腫毒,未形成膿液時能使腫毒消散,已經形成膿液時能讓膿液排出,還可以祛除風邪,排出膿液。
敷用法
- 一次將醋放入蜂蜜中調勻,敷於患處。
- 用紗布覆蓋,固定敷料。
大南星(一兩),貝母(三分),白芷,赤小豆,直殭蠶(焙。各半兩),雄黃(二錢,研)
上細末,初用醋調敷,後用蜜水調敷。
癰疸宣毒方,諸癰疽已破未破通用。
白話文:
-
大南星(60克)
-
貝母(18克)
-
白芷(30克)
-
赤小豆(30克)
-
直殭蠶(焙製,30克)
-
雄黃(12克,研磨成粉末)
癰疽宣洩毒素方,適用於各種已破或未破的癰疽。
使用醋水調和藥物,初次敷用。後續則用蜂蜜水調和藥物,繼續敷用。
瓜蔞(一個,去皮,銼細),紫車蛾殼(一個,黃泥和鹽塗敷,煅通紅,用三錢),皂角刺,甘草(微炙。各二錢),乳香,輕粉(各半錢)
白話文:
-
絲瓜(一個,去皮,切碎)
-
紫車蛾殼(一個,用黃泥和鹽塗抹,煅燒至通紅,用三錢)
-
皁角刺,甘草(微炙。各二錢)
-
乳香,輕粉(各半錢)
上細末。先用老酒二碗煎栝蔞,濾清,取一大碗,五更暖栝蔞酒,調上項藥末,空心服,大便自下惡物如魚涎狀。
宣毒一醉膏
栝蔞(一個,去皮),老翁須(一倍半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。先用兩碗老酒煮栝蔞,濾清,取一大碗,在凌晨五更時將煮好的栝蔞酒加熱,加入研磨好的藥材,空腹服用,大便自然排出像魚涎狀的惡物。
栝樓:一個,去皮 老翁須:與栝樓的量相比較,老翁須為1.5倍
上銼,酒水等分同煎,少頃入開口真川椒四十九粒,臨熟又入乳香、沒藥末少許,任意服。
白話文:
將上方的藥材等份切碎,加水一起煮,煮一會兒後加入四十九粒打開口的真川椒,快要煮熟時再加入少許乳香和沒藥粉,可以隨意服用。
癰疽宣毒方
黑牽牛(去皮)
上取仁入豬腎中,線扎,濕紙包,熱火灰內煨香熟,候冷,溫酒嚼下。
宣毒方
白話文:
癰疽宣毒方
將去皮的黑牽牛籽放入豬腎中,用線綁好,再用濕紙包裹起來,在熱火灰中煨至香熟。等冷卻後,搭配溫酒嚼食。
斑蝥(一枚,只去翅),好大棗(一枚,去核,包裹斑蝥入豬腎中,線扎,青竹葉重包,濕紙裹煨熟,去蝥)
上空心吃豬腎,溫酒下。
又方,宣散癰疽腫毒
白話文:
斑蝥(一枚,只要斑蝥的頭胸部,去翅),取一顆新鮮大紅棗(一枚,去掉核),將斑蝥包在大棗內,再放入豬腎中,用線紮緊,再用青竹葉重包起來,用濕紙包好,用文火煨熟,將斑蝥取出。
另有方法,用於治療化膿性皮膚病和腫脹。
老翁須草(亦名金銀花、忍冬草、鷺鷥藤、水楊藤。其藤左纏,花五出而白,微香,蒂帶紅色,野生延蔓。)
上花與葉生搗,暖酒調服。無花只用葉。酒和葉烘暖可敷瘡。
白話文:
老翁須草(也叫金銀花、忍冬草、鷺鷥藤、水楊藤。它的藤條左旋纏繞,花朵有五片花瓣,花色潔白,有淡淡的香味,花蒂帶著紅色,野生狀態下會蔓延生長。)
若有花朵,將花朵和葉搗碎,用溫熱的酒調和後服用。
若沒有花朵,則只使用葉子。
將酒和葉子加熱烘暖後,可以敷在瘡口上。
穿山甲散,癰疽托毒排膿。治五毒附骨,在臟腑里,托出毒氣,止痛內消。
白話文:
穿山甲散,是治療癰疽、托出毒氣、排膿的藥方。用於治療五毒附著在骨頭上,在臟腑裡面的情況,可以將毒氣引出、止痛,並使毒氣在體內消退。
蜂房(一兩),蛇蛻,穿山甲,油發(並燒,帶生存性。各一分)
白話文:
蜂房(一兩):蜂巢,乾燥後入藥,有清肺止咳、化痰平喘的作用。
蛇蛻:蛇蛻下的皮,乾燥後入藥,有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的作用。
穿山甲:穿山甲的鱗片,乾燥後入藥,有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的作用。
油發(並燒,帶生存性):將頭髮燒成灰燼,入藥時要帶有活性,有烏髮養髮、滋補肝腎的作用。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入乳香末半錢,暖酒調下。
皂棘散,托毒排膿。
白話文:
【皁棘散】,(用於)排出毒素、排膿。每次服用二錢,加入乳香粉末半錢,用溫酒調和後服用。
川芎(半兩),甘草(生,一兩),乳香(一分),皂莢刺(燒,帶生存性。四兩)
上末。每二錢,溫酒調下。
芎歸托裡散,托裡排膿生肌。
白話文:
川芎(半兩)、生甘草(一兩)、乳香(一分)、燒過的皁莢刺(帶生存性,四兩)
芎歸託裡散主治託裡排膿生肌。
(用法):每服二錢,用溫酒調服。
川芎,當歸,白芍藥(炒),木香,白芷,茯苓(各半兩),人參,辣桂,丁香,甘草(生。各一分)
白話文:
川芎、當歸、炒白芍藥、木香、白芷、茯苓(各 60 克),人參、桂皮、丁香、生甘草(各 15 克)。
上末。每二錢,食前米湯調下。
癰疽毒入臟腑,嘔吐惡食方
甘草(焙,半兩),丁香(三錢半)
上銼。每服二錢,水煎,入麝少許,溫服。
癰疽腫毒敷藥仙靈散,收腫斂毒排膿。
滑蘭𣗬皮(末),紫貝草(搗)
上二味同搗,酒調為膏,敷。或蜜水調亦好。滑蘭托毒,紫貝散血。或單用紫貝草亦效。
妙勝散,收腫斂毒排膿。
落地茄花(去心),黃蜀葵花(去心並萼,曬乾,瓷器收)
白話文:
癰疽毒入臟腑,嘔吐惡食方
- 甘草(炒製,半兩)
- 丁香(三錢半)
將以上二味研碎。每次取二錢,用清水煎煮,加入少許麝香,溫服。
癰疽腫毒敷藥(仙靈散)
- 滑石粉
- 紫貝草(搗碎)
將以上二味研磨成膏狀,用酒調和敷敷在患處。或用蜂蜜水調和敷用亦可。滑石粉可排毒,紫貝草可活血散瘀。或單獨使用紫貝草也有效。
妙勝散
- 落地茄花(去心)
- 黃蜀葵花(去心和花萼,曬乾,用瓷器收納)
上為末,井水稀調,雞羽掃放患處,干則再敷,或收毒平散,或破潰出膿,神效。如瘡口開,用末摻,亦斂毒,不急澀。
白話文:
把藥物研磨成細末,用井水調勻,用雞毛掃敷患處,藥物乾了以後再敷上,或者可以祛毒消散,或者可以破潰出膿,效果顯著。如果瘡口已經破潰,用藥末摻入,也能夠祛毒,不會引起劇烈的疼痛和收斂。
消腫散,癰疽通用。
滑蘭皮,大南星,赤小豆,白芷,薑黃(各一分),白芨(半分)
上細末,酒調敷,或蜜水醋同調敷。
退毒散,癰腫通用。
木鱉子(去油),大南星,半夏(生),赤小豆,白芷,草烏(連皮尖。等分)
上細末,硬則法醋調敷,熱焮則蜜水調敷。
川烏散,癰腫初發急用。
川烏,螟蛉窠土(等分)
上細末,法醋調敷,未結則散,已結則潰。
夜明砂膏,潰腫排膿。
夜明砂(一兩),辣桂(半兩),乳香(一分)
上細末,八干砂糖半兩,研和,用井水調膏,敷。
乳豆膏,治癰疽腫節疼痛,入門先用此止痛。
綠豆(去皮取肉,一兩),乳香(竹葉裹,熨斗熨,一分)
上末,酒調敷,傘紙貼,干則再敷。續後卻換消腫排膿藥。
星烏散,治癰疽已結,未作穴潰。
大南星,草烏頭,辣桂(等分)
上末,用酒或醋調敷,軟白紙貼。未穴再用。
斂毒散,敷四圍收毒。
南星,赤小豆,白芨(等分)
上末,井水調敷四周,軟帛貼上。
退腫散,癰疽腫毒通用。
白話文:
消腫散(可用於各種癰疽)
- 滑石
- 南星
- 赤小豆
- 白芷
- 薑黃(各一份)
- 白芨(半份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酒或蜜水加醋調和敷於患處。
退毒散(可用於各種癰疽)
- 木鱉子(去除油脂)
- 南星
- 半夏(生用)
- 赤小豆
- 白芷
- 草烏(連同皮和尖端,各一份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如果腫塊較硬,用醋調和敷於患處;如果腫塊發熱,用蜜水調和敷於患處。
川烏散(癰疽初發時急用)
- 川烏
- 螟蛉窠土(各一份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醋調和敷於患處,未化膿時可消散,已化膿時可促使潰爛。
夜明砂膏(潰爛腫塊排出膿液)
- 夜明砂(一兩)
- 辣桂(半兩)
- 乳香(一分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加入半兩八角砂糖研磨混合,用井水調和成膏狀敷於患處。
乳豆膏(治療癰疽腫節疼痛,首次使用可止痛)
- 綠豆(去皮取肉,一兩)
- 乳香(包在竹葉中,用熨斗燙軟,一分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酒調和敷於患處,用傘紙覆蓋,乾燥後再敷。之後再使用消腫排膿的藥物。
星烏散(治療癰疽已化膿,未形成潰孔)
- 南星
- 草烏頭
- 辣桂(各一份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酒或醋調和敷於患處,用軟白紙覆蓋。尚未形成潰孔時可重複使用。
斂毒散(敷於腫塊周圍,抑制毒性蔓延)
- 南星
- 赤小豆
- 白芨(各一份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井水調和敷於腫塊周圍,用軟布覆蓋。
大南星(圓白者),半夏(生。各半兩),赤小豆,五倍子,白芷,貝母(各二錢半)
上細末,蜜醋調敷。
收毒外消膏
白話文:
大南星(淺黃色的),半夏(生的,各二兩),赤小豆,五倍子,白芷,貝母(各二錢半)
去毒消炎膏
黃明牛皮膠(以長流水半升溶開,一兩),虢丹(再煎,柳枝急攪,五六沸,一兩)
白話文:
黃明膠(用半升的長流水將膠融化,一兩),虢丹(用柳枝急速攪拌,煎五、六次沸騰後使用,一兩)
上候冷收入瓷合,以雞羽攤於瘡上留口,如未破敷,腫自消。
乳香膏,治癰疽腫毒惡瘡,排膿止痛,收縮筋腳。
白話文:
候冷後將藥膏塗於瓷器中,用雞毛攤開於患處,留下一口子讓藥膏滲入,若患處尚未破掉,敷上藥膏後,腫脹自然消退。
[乳香膏]可用於治療癰疽、腫毒、惡瘡,能排膿止痛,收縮筋腳。
乳香(竹葉包熨,研),沒藥(各一分),輕粉(一錢),麝(半錢),黃蠟(二錢),蓖麻子仁(一兩)
白話文:
*乳香(用竹葉包好熨熱,研磨成粉末)
*沒藥(各取一份)
*輕粉(一錢)
*麝香(半錢)
*黃蠟(二錢)
*蓖麻子仁(一兩)
上搗研極細成膏,以撫紙折薄攤藥,留眼貼之,日二換。或純用蓖麻子仁入沒藥研細,敷貼。
白話文:
將上方中藥材搗碎研磨成膏狀,用它塗在薄紙上,在生病的部位上貼起來,一天換兩次。或者也可以單獨使用蓖麻子仁,加入沒藥研磨成碎粉,敷在患處。
保安妙貼散,治癰疽發背腫毒。
透明硫黃(為細末),蕎麥麵(各二兩)
白話文:
保安妙貼散
- 治療背上或身體其他部位的膿腫、腫脹
成分:
- 硫磺粉(研磨成粉末):2 兩
- 蕎麥粉:2 兩
上用井花水調和作餅,焙乾收下,要得硫黃性和,用時再末之,入乳香少許,井水調,厚敷瘡上。如干,以雞羽蘸新水潤之。如此至瘡愈方歇。通則不痛,不通則痛,神驗。
白話文:
將井水燒開,製成井花水。將井花水和麵粉和在一起,做成餅,烘乾後收起來備用。使用前,研磨井花水餅成粉末。加入少量乳香,用井水調和,厚厚敷在傷口上。如果感到乾燥,就用雞毛蘸新水潤濕傷口。如法炮製,直到傷口癒合為止。傷口通暢則不會疼痛,不通暢則會疼痛。療效神奇。
蜀葵膏,治癰疽腫毒惡瘡。
黃蜀葵花
白話文:
蜀葵膏
治療癰疽腫毒惡瘡。
材料:
黃蜀葵花
上用鹽摻,收入瓷器密封,經年不壞,患處敷之,自平自潰。蜀葵子炒碎,入宣毒藥中尤驗。
白話文:
用鹽巴拌勻,收進瓷器裡面密封起來,可以保存好幾年都不會壞,有疼痛的地方敷上它,腫脹自會消退。蜀葵子炒碎了,加到藥方裡使用特別有效。
皂角膏,癰疽腫結通用。
不蛀皂角(滿尺者,捶碎,去弦核)
上以法醋煮爛研膏,敷之自消。
四虎散,治發疽腫硬,厚如牛皮,按之方痛。
大南星,草烏頭,半夏(生),狼毒(等分)
上細末,醋蜜調敷,留頭出毒氣。
沉水膏,癰疽發背,排膿斂毒。
白話文:
皁角膏
皁角(長一尺者)捶碎,去除果肉和果核。
用醋煮爛後研磨成膏狀,敷上患處即可自行消散。
四虎散
用於治療發疽腫硬,像牛皮一樣厚,按壓感到疼痛。
大南星、草烏頭、生半夏、狼毒(各等份)
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,用醋和蜂蜜調和成膏狀敷上患處,並露出頭部以排出毒氣。
沉水膏
用於治療發疽背部,排出膿液和減輕毒性。
大南星(三分),白芨,白芷,赤小豆,半夏(生),貝母(各半兩),木鱉子仁(去油),乳香,沒藥(各二錢半),雄黃(一錢)
上細末,井水入蜜調敷,紗貼。
爐峰散,治癰疽腫毒等患。
白話文:
取大南星三分、白芨、白芷、赤小豆、生半夏、貝母各半兩、去油的木鱉子仁、乳香、沒藥各二錢半、雄黃一錢,研磨成細粉,用井水調和蜂蜜,敷於患處,再用紗布包紮。此藥方名為爐峰散,可治療癰疽腫毒等疾病。
爐甘石(綠者,十分細,一兩),大南星,半夏(生。各半兩),五倍子,赤小豆,片薑黃,直殭蠶,貝母,白芨(各四錢),乳香(二錢半)
白話文:
爐甘石(綠色的,非常細,一兩),大南星,半夏(生,各半兩),五倍子,赤小豆,片薑黃,直殭蠶,貝母,白芨(各四錢),乳香(二錢半)
上細末,未破者酸醋調敷,已潰者清蜜調敷,半乾濕只摻。若紅腫多汁,生地黃研汁調敷,仍煎苦參、桑白皮湯淋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未破的傷口用醋調敷,潰爛的傷口用蜂蜜調敷,半乾狀態時只敷藥粉。如果紅腫多汁,將生地黃研磨成汁再調敷,並且煎煮苦參和桑白皮的湯液淋洗傷口。
麝香散,癰疽已結而頭不破用此。
直雀屎(研,一錢),斑蝥(去頭、足、翅,一錢半)腦,麝(隨意)
上細末,法醋調少許,點在有頭處,立破,急用煎黃連湯洗去。
湧泉膏,治癰疽軟而瘡頭不破,或已破而瘡頭腫結無膿。
斑蝥(去頭、足、翅,焙)
白話文:
麝香散:用於癰疽已經形成但頭部尚未破潰的情況。
材料:
- 直雀屎(研成細末,一錢)
- 斑蝥(去除頭、足、翅,一錢半)
- 麝香(適量)
做法: 將以上材料磨成細末,用醋調和少量,點在有頭處,很快就會破潰,然後立即用煎好的黃連湯清洗傷口。
湧泉膏:用於癰疽軟化但瘡頭未破,或已破潰但瘡頭腫脹結塊無膿的情況。
材料:
- 斑蝥(去除頭、足、翅,焙)
上為末,揉和蒜膏似小豆許,點在膏藥中,准瘡口處貼之,少頃出膿即去藥。或用綠礬、直雀屎少許,用餅藥調一點,敷瘡頭軟處,亦破,須四圍塗藥護之。
蚣蠍散,治癰疽瘡口小而硬,貼膏藥膿不出,是為風毒所勝用。
白話文:
上方的藥材弄成粉末,與蒜頭膏一起揉捏成小豆大小的藥丸,貼在膏藥中間,藥物會對準瘡口的位置,過一會膿就會流出來,膿流出後立即拿掉藥。也可以用綠礬、直雀屎少許,用餅藥調和少許,敷在瘡口變軟的地方,這樣瘡口也會破掉,必須在瘡口四周塗藥來保護它。
蚣蠍散
主治:癰疽瘡口小而硬,貼膏藥膿不出,此為風毒所勝所致。
赤足蜈蚣(一條,去頭、足),全蠍(三枚,實全尾者,並生用),木香(一錢)
白話文:
-
赤足蜈蚣(一條,去掉頭和足)
-
全蠍(三隻,必須是完整尾巴的,直接生用)
-
木香(一錢)
上細末,每用一字摻於膏藥錢上,准瘡口貼。如瘡口開闊不硬勿用。若是風邪所搏,即煎連根蔥白五莖,次入白芷末半兩,少頃,濾清淋洗!明日又洗,仍服不換金正氣散。
護肌膏,收暈斂毒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使用一字的分量混入藥膏中,按照瘡口的尺寸貼敷。如果瘡口較大且堅硬,則不要使用前者。如果是風邪引起的瘡,就煎煮連根的蔥白五莖,然後加入半兩的「白芷」粉末,稍後將藥液過濾後洗淨瘡口!第二天再次清洗,繼續服用「金正氣散」,並且不要更換藥方。
護肌膏,收斂毒素。
大南星(二兩),明白礬(並生用,七錢半),白蘞,白芨,雄黃
白話文:
大南星(80 公克),明礬(原生的,37.5 公克),白藥、白芨、雄黃
上細末,每半兩,生地黃取汁調敷瘡暈外舊肉上,自外圓而促斂之。又驗瘡:用新水調筆蘸敷瘡,藥力勝則腫消皮皺易療;若腫處皮急暈開,難療。
神功妙貼散,塗敷癰疽暈內,使膿血化為水出,收暈斂毒。
白話文:
將藥研磨成細末,每次用半兩,用生地黃汁液調和,敷在瘡口外舊肉上,從外圍逐漸向內收縮包覆。另外,測試瘡口是否適當:用清水調和藥末,用筆蘸取藥液敷在瘡口上,如果藥效強盛,則腫脹消退,皮膚皺縮,容易治療;如果腫脹處皮膚緊繃,瘡口擴大,則難以治療。
神功妙貼散
塗抹於膿腫的化膿部位,使膿液轉化為水液排出,消散腫脹,收斂毒性。
大南星(圓白者),蓖麻子仁(各四錢),五倍子(淡紅者),白芷(消片),薑黃,半夏(生),貝母,白芨(各二錢),沒藥,乳香(各三錢),花蕊石散(二貼)
白話文:
-
大南星(圓白色的):四錢
-
蓖麻子仁:四錢
-
五倍子(淡紅色):二錢
-
白芷(削成薄片):二錢
-
薑黃:二錢
-
半夏(生的):二錢
-
貝母:二錢
-
白芨:二錢
-
沒藥:三錢
-
乳香:三錢
-
花蕊石散:二貼
上細末,夾和井水入蜜調敷。瘡色黯晦,薑汁調敷,從暈邊抹收入里,留中間如錢大貼膏藥。若瘡開大,全用紗攤藥以舊茶籠內,白竹葉尾剪兩片如瘡勢,先貼藥上,然後貼瘡。久年蓬仰上竹葉亦得。竹葉出水,藉藥以行之。凡敷藥,須是細末則不痛。
白話文:
將藥物研磨成細末,加入井水和蜂蜜調和後敷在患處。如果瘡口顏色暗沉,用薑汁調和後敷在患處,從瘡口周圍抹入瘡口內部,留下中間部分像銅錢大小,貼上膏藥。如果瘡口很大,全部用紗布攤開藥物,放在舊茶籠內。將白竹葉的尾部剪成兩片,與瘡口大小一致,先將藥物貼在竹葉上,然後貼在瘡口上。如果瘡口多年未癒合,也可以直接貼在竹葉上。竹葉會吸收水分,並通過藥物將水分排出。在敷藥時,必須將藥物研磨成細末,這樣纔不會疼痛。
內消散,癰疽惡瘡方萌,才覺便服。
穿山甲(插入谷芒熱灰中,候焦黃)
上為末,入麝隨意。每服二錢半,溫酒調下,或栝蔞煎酒調下尤妙。日兩服。
大全內消散,內消癰疽惡毒,才覺便服。
穿山甲(截片,以谷芒糠炒脆,一兩),當歸(半兩),甘草(二錢半,生)
上末,每服三錢,溫酒調下。
小車螯散,內消癰疽,取下惡毒。首初便服。
白話文:
消散內熱的方劑,可以治療癰疽和惡瘡,只要感覺到症狀,服用後很快就能見效。
穿山甲散
將穿山甲插入帶谷芒的熱灰中,等到烤焦變黃。
將烤焦的穿山甲研磨成粉末,加入麝香(用量隨意)。每次服用二錢半,用溫酒調服,或者用栝蔞煎煮的湯液調服效果更好。每天服用兩次。
大全內消散
消散全身熱毒的方劑,能治療內部的癰疽惡毒,只要感覺到症狀,服用後很快就能見效。
穿山甲(切成片,用谷芒糠炒脆,一兩),當歸(半兩),甘草(二錢半,生用)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溫酒調服。
小車螯散
消散內部癰疽的方劑,能清除惡毒。服用後很快就能見效。
紫貝大車螯(生取殼一合,鹽泥塞滿,相合,麻線纏,鹽泥塗外,曬乾,炭火煅通紅,去泥,冷地出火毒一伏時)
白話文:
紫貝大車螯(活取一合殼,用鹽泥塞滿,黏合,用麻線纏上,外層塗上鹽泥,曬乾,用炭火煅燒至通紅,取出殼內鹽泥,放在陰涼處去除火毒一伏天的時間)
上細末。每服三錢,入生甘草末一錢,輕粉一字,用栝蔞一枚、燈心三十莖,分兩次煎,酒乘熱調下。五更溫服。天明又服。日中大便下黑苔惡物。或不用甘草,入蜜二匙。
皂刺散,治癰疽等患。宣毒排膿,首初便服。
皂角刺(紫黑色者),連皮栝蔞(等分),北五靈脂(減半)
上銼細。每服四錢,酒二大盞,煎六分,入乳香少許,溫服。皂刺亦能宣毒。
萬金一醉膏,治癰疽發背。宣導惡毒,始初便服神妙。
栝蔞(一個,去皮,碎研),甘草(生,粗末,半兩),沒藥(水中研,二錢半)
白話文:
皁刺散
- 用於治療癰疽等疾病。能消炎排膿,初期就可服用。
- 成分:
- 皁角刺(紫黑色的)
- 帶皮的栝蔞(等量)
- 五靈脂(減半)
- 製法:將所有成分研成細末。
- 用法:每次服用 4 錢,配上 2 大碗酒,煎煮至剩餘 6 分,加入少量乳香,熱服。皁刺也能消炎排毒。
萬金一醉膏
- 用於治療癰疽發背。能消炎排膿,初期服用效果顯著。
- 成分:
- 栝蔞(去皮,研碎,1 個)
- 生甘草(粗末,半兩)
- 沒藥(研磨成水,2.5 錢)
- 製法:將栝蔞研碎,加入甘草末和研磨成水的沒藥。
- 用法:每服 3 錢,加入生甘草末 1 錢,輕粉 1 字(約 0.03 克),配上 1 個栝蔞、30 根燈心草,分 2 次煎服,趁熱加入黃酒調和。在凌晨 5 點溫熱服用。天亮後再服用一次。中午會排出黑色黏稠的便便。有些人不用甘草,而是放 2 匙蜂蜜。
上用紅酒三大碗,煎取其半,分兩服,溫服之。在上食後服,在下食前服。重者再劑,以瘥為度。又方加當歸、白芷,並些乳香。更要宣毒,加紫皂角刺一分。
白話文:
將紅酒煮成三碗,煎煮至一半後,分為兩次服用。於用餐後及用餐前服用。病情嚴重者,重複服用一次,以痊癒為止。另一個方法是加入當歸、白芷和少量的乳香。如果需要更強的解毒效果,則加入少許的皁角刺。
粉乳托裡散,癰疽初發便服,或毒氣入里衝心,煩悶吃嘔嗽喘以至泄瀉,急用此頻服,托裡返出毒氣,自內發起於外,此藥又能消,已發、未發皆可服,神妙。
真綠豆粉心(二兩),明乳香(半兩,以竹葉包,熨斗火熨,乃研細)
白話文:
粉乳託裡散:用於癰疽初起時服用,或毒氣進入體內、衝擊心臟,導致煩悶、嘔吐、咳嗽、氣喘,甚至腹瀉等症狀時,立即服用此藥,可以將毒氣排出體外,使內部的毒氣從內部發出到外部,此藥還能消解毒氣,已經發作或未發作的都可以服用,非常神妙。
綠豆粉二兩,明乳香半兩(用竹葉包好,用熨斗熨過,然後研磨成細粉)。
上末。每服二錢,熟新水調下,或生甘草煎湯調,食後少時細呷。常要藥味在胸膈間,則毒氣不能攻心。或瘡已沉晦,用當歸一錢,辣桂二錢,煎湯調下,仍以加味不換金正氣散,為佐。小兒豆瘡陷,入粉乳散能救之;瘰癧攻心嘔悶通治。
白話文:
服完後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熱開水調服,或者用生甘草煎湯調服,飯後少時間慢慢喝。藥味必須停留在胸膈之間,毒氣才能不能攻擊心臟。或者瘡口已經隱晦,用當歸一錢、辣桂二錢,煎湯調服,仍然以加味不換金正氣散作為輔助藥物。小兒的天花凹陷下去,用珍珠散能夠救活;瘰癧攻心嘔悶,也能通治。
蠟礬丸,治癰疽、發背、瘰癧、漏瘡、惡瘡。衛護內膜,驅解諸毒,自然內消。神妙。
通明白礬(生用,二兩)
白話文:
蠟礬丸,是一種治療癰腫、背部膿瘡、淋巴結結核、漏瘡和惡瘡的藥丸。它能保護內膜,驅散各種毒素,自然而然地使疾病消退。非常神奇。
生用白礬,二兩
上細末,黃蠟一兩二錢,溶汁,就爐上,入礬拌和,眾手丸桐子大。每服十五丸,熟水下,或冷酒下,常常服之。漏瘡用油發,又和雞內金末外塞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入一兩二錢的黃蠟,在爐子上溶化,加入明礬攪拌均勻,用手搓成桐子般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十五丸,用煮沸放涼的水或冷酒送服,經常服用。如果是漏瘡,可以用油脂敷在患處,並在外面塞入雞內金研磨成的細末。
明膠酒,治癰疽等患,使毒氣不攻於內,不轉惡證。
通明牛皮膠(每用一兩,截片)
上,醇酒一大碗,入膠重湯銚,令溶散,通口服。
排膿內消散,治癰疽發背,活血排膿消毒,紅腫內消。
白話文:
明膠酒
**用途:**治療癰疽等疾病,使毒氣不侵入體內,不轉化為惡性病變。
材料:
- 牛皮膠:每次使用一兩,切片
做法:
- 將一大碗醇酒倒入盛放牛皮膠的重湯銚。
- 加熱使牛皮膠溶解。
- 口服。
排膿內消散
**用途:**治療癰疽發背,活血排膿,消炎止痛,消退腫脹。
何首烏(一兩),當歸,川芎,生地黃,川續斷(各洗,焙),茯苓,芍藥,白芷,半夏曲,藿香葉(各半兩),紫草茸,甘草(炙。各三錢半)
上粗末。每服三錢,新水二分、酒一分,薑、棗煎服。有熱者加燈心,只用水煎。
白話文:
何首烏(一兩),當歸、川芎、生地黃、川續斷(各洗淨,焙乾),茯苓、芍藥、白芷、半夏曲、藿香葉(各半兩),紫草茸、甘草(炙。各三錢半)
每次服用三錢,加上三分之二的水、三分之一的酒,再加入薑和紅棗煎煮後服用。如果有上火的症狀,則加入燈蕊,僅使用水煎服。
究原排膿內補散,活血排膿,扶養內氣。或大潰開爛,用此救里內塞,(方見腸癰門。)以加味不換金正氣散佐之。有熱證者勿用,以排膿內消散加燈心服。
五香散,治癰疽須用香氣透達經絡。
白話文:
究原排膿內補散活血排膿,用來扶養補養病人的內氣,適用於大潰爛的腸癰,症狀內塞者。需要配合加味不換金正氣散來服。有熱證者不可服用,應改用排膿內消散,同時服用燈心。
五香散
用於治療癰疽時,需要採用香氣通透經絡的藥物。
木香,丁香,藿香葉(各一分),沉香,乳香,連翹,木通,續斷,桑寄生,甘草(微炙。各半分)
白話文:
-
木香、丁香、藿香葉(各五公克)
-
沉香、乳香、連翹、木通、續斷、桑寄生、甘草(略微烘烤,各二點五公克)
上細銼。每服三錢,井水一碗,煎七分,入麝少許。患在上,食後服;患在下,食前服。五發證皆令人頭痛、噁心、寒熱、氣急、拘攣,此藥療之。如有熱,加燈心、桑白皮。
白話文:
把藥材上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井水一碗,煎至七分,加入少許麝香。病在上面,飯後服用;病在下面,飯前服用。五種發作的症狀都會讓人頭痛、噁心、寒熱、氣急、拘攣,此藥可以治療。如果有熱,加燈心、桑白皮。
加味不換金正氣散,治癰疽寒熱往來,或內挾風邪,或內氣虛餒,通用。最能發出風毒,可與排膿內補散並行。
白話文:
加味不換金正氣散:治療癰瘡寒熱往來,或合併有風邪,或體質虛弱,通用。最能發散風毒,可與排膿內補散一起使用。
蒼朮(麩炒),橘紅,半夏曲,藿香葉,厚朴(制。各一兩),甘草(炙,七錢半),白茯苓,川芎(各半兩),木香(二錢半)
白話文:
蒼朮(用麩子炒過的),橘紅,半夏曲,藿香葉,厚朴(用酒洗過後製作過的。各一兩),甘草(用火烤過的,七錢半),白茯苓,川芎(各半兩),木香(二錢半)
上為末。每服三錢,薑五片、棗二枚煎服。若瘡陷不發,多加辣桂、當歸。
二香散,風、氣、食三證通用。調暢胃氣,須兼服之。
白話文:
每次服用三錢,搭配五片薑、兩枚紅棗煎煮服用。如果瘡口凹陷,不易發作,可多加辣桂、當歸。
[二香散]:可通用於風、氣、食三種證候。調暢胃氣時,建議同時服用。
木香,藿香葉,白豆蔻仁,半夏曲,厚朴(制),橘皮,茯苓,蒼朮(炒),甘草(炙。各半兩)益智仁,縮砂仁(各一兩),丁香(二錢半)
白話文:
木香、藿香葉、白豆蔻仁、半夏曲、厚朴(炮製過)、橘皮、茯苓、蒼朮(炒過)、甘草(炙烤過的。各半兩)益智仁、縮砂仁(各一兩),丁香(二錢半)
上粗末。每二錢半,薑棗煎服。
黃耆托裡散,托裡內虛止痛。
黃耆,白茯苓(各一兩),甘草(生,二錢半),乳香(另研,一錢半)
上末。每服二錢,酒小盞,慢火煎如膏,再添酒調服。內虛加當歸。
當歸酒,治癰疽陰證,頭平向內,沉黯不疼,渾身患處不熱。
辣桂(去粗皮,半兩),當歸(四錢),木香,白芷(各二錢)
白話文:
黃耆託裡散,治療腹中虛寒疼痛。
黃耆、白茯苓(各60公克)、甘草(生,15公克)、乳香(另研成細末,9公克)
以上研成細末。每次服用12公克,用小杯加酒,慢火煎煮至濃稠,再加酒調勻服用。如果身體虛弱,可加當歸。
當歸酒,治療癰疽陰證,症狀為頭部向下,顏色暗沉沒有疼痛感,全身患處不發熱。
花椒(去粗皮,30公克)、當歸(24公克)、木香、白芷(各12公克)
上細銼。每服三錢半,醇酒一碗,慢火煎七分,入乳香末半錢,不飢飽溫服。以排膿內補散、加味不換金正氣散為佐,以熟鋪豬蹄、膂肉為養。蕎麥麵能發起,可煮食之。如更不發起,用局方薑附湯加當歸、木香、炙甘草煎服。又更不發起,用:
穿山甲(頭截片,蘸醋炒焦),生人牙(煅留性。各一分)
白話文:
把上藥材細心地切碎。每次服用三錢半,用醇酒一碗,用小火煎至藥液只剩七成,加入乳香末半錢,在不飢餓也不飽腹的情況下溫服。用「排膿內補散」和「加味不換金正氣散」作為佐藥,用煮熟的豬蹄和豬脊肉作為補養食物。蕎麥麵能夠促進藥效發揮,可以煮食。如果藥效仍舊沒發揮出來,使用《局方》中的「薑附湯」,加入當歸、木香、炙甘草煎服。如果還不起作用,使用:
穿山甲(頭截片),蘸醋炒至焦黑。 人牙(焚燒後留下的殘餘物,磨成粉)各一分。
上為末,分作兩服,用辣桂、當歸、去節麻黃煎酒,食前調下。患處用生薑汁和麵厚塗,或用川烏、硫黃、人牙煅,並細末酒調敷之。
白話文: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末,分成兩份,用桂皮、當歸、去枝節的麻黃加酒煎煮,在飯前服用。在患處塗上生薑汁和麵粉混合物,或者將川烏、硫磺、人牙煅燒成細末,再用酒調和敷於患處。
神授香附湯,治癰腫結硬,聚毒作痛。
香附(杵去皮,用生薑汁浸一宿,曬乾)
白話文:
神授香附湯
治療癰腫結硬,聚毒作痛。
香附(用杵臼去掉皮,用生薑汁浸泡一宿,曬乾)
上末。每一錢半,米飲調下;或紫蘇、甘草煎湯調下,進數服腫硬自消,有膿即出,於氣證尤便,急用只小烏沉湯。
白話文:
上完藥末。每次一錢半,用米湯調勻後服用;也可放入紫蘇、甘草,煎湯後調勻後服用,服用數次,腫塊可自行消退,如有膿液則會排出,對因氣滯所導致的腫塊尤其有效,急用時只使用小烏沉湯就可以了。
消毒散,內消癰疽惡毒。
當歸,白芷,甘草(生),赤小豆,紫草茸(各半兩),貝母(一兩)
上末,每二錢半,水酒煎,日二服。
瞿麥散,排膿止痛,通利小便,從小便出毒氣。
白話文:
消毒散:內服,可以消散癰瘡惡毒。
當歸、白芷、生甘草、赤小豆、紫草茸(各半兩)、貝母(一兩)
研磨成細末,每次取二錢半,用加水的酒煎煮,每天服用兩次。
瞿麥散:促進膿液排出,止痛,通利小便,從小便排出毒素。
瞿麥穗,赤小豆,當歸,川芎,白芷,黃耆,赤茯苓(各半兩),辣桂,甘草(各二錢半)
上末。每二錢半,酒調下。
白話文:
-
瞿麥穗:半兩
-
赤小豆:半兩
-
當歸:半兩
-
川芎:半兩
-
白芷:半兩
-
黃耆:半兩
-
赤茯苓:半兩
-
辣桂:二錢半
-
甘草:二錢半
每二錢半重,用酒調和服用。
萬病解毒丸,治癰疽發背,魚臍毒瘡,藥毒、草毒、挑生毒、獸毒、蠱毒、瘵蟲諸惡病。
白話文:
萬病解毒丸,可以治療癰瘡、發背、魚臍毒瘡、藥物中毒、草毒、挑生毒、動物毒、蠱毒、瘵蟲等各種惡性疾病。
文蛤(即五倍子,一兩半),山慈菇(即金燈花根。一兩,洗,焙),紅牙,大戟(洗,焙,七錢半),全蠍(五枚),大山豆根,續隨子(取仁,去油留性。各半兩),麝香(一錢),硃砂,雄黃(各二錢)
白話文:
蛤蜊(即五倍子,一兩半),山慈菇(即金燈花根,一兩,洗淨曬乾),紅花,大戟(洗乾淨,曬乾,七錢半),全蠍(五隻),大山豆根,續隨子(取果仁,去除油膩,保持香味,各半兩),麝香(一錢),硃砂,雄黃(各二錢)
上件先以前五味入木臼搗羅為細末,次研後四味,夾和糯米糊丸,分作三十五丸,端午、七夕、重陽、臘日,淨室修合。每服一丸,生薑、蜜、水磨下,井水浸研敷患處,解毒收瘡,救病神妙。硃砂、雄黃功能醫五毒、攻瘍中物也。
紅內消散,癰疽內蘊熱、外發熱用此。
白話文:
先將前五味藥搗成細末,然後研磨後四味藥,加入糯米糊丸,分成三十五丸,在端午、七夕、重陽、臘日這四個節日,在淨室中修合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生薑、蜂蜜和水磨成粉末,用井水浸泡研磨後塗敷患處,可以解毒收瘡,具有很好的救病功效。硃砂和雄黃的功能是治療五毒,攻克瘡瘍中的病物。
紅色內消散
用於癰疽內部積聚有熱,外部發作有熱的情況。
紅何首烏(半兩),遠志(水浸,取肉,蘸薑汁焙),赤茯苓,川芎,北梗,苦參,赤小豆,赤芍藥,蔓荊子,威靈仙(各三錢),生甘草(半兩)
白話文:
-
紅何首烏(15克)
-
遠志(用清水浸泡,取肉,沾薑汁烘焙)
-
赤茯苓(15克)
-
川芎(15克)
-
北梗(15克)
-
苦參(15克)
-
赤小豆(15克)
-
赤芍藥(15克)
-
蔓荊子(15克)
-
威靈仙(15克)
-
生甘草(15克)
上末。每服二錢,麥門冬十四粒煎湯調下。
清心散,治癰疽有熱證。
白話文:
清心散,治療癰疽發熱症狀。每劑用二錢,麥門冬十四顆,煎湯後加入服下。
遠志(制),赤茯苓,赤芍藥,生地黃,麥門冬(去心),知母,甘草(生。各等分)
上銼。每三錢,薑棗煎服。小便秘加燈心、木通。
癰疽大便秘導毒方
紫草,栝蔞(連皮)
白話文:
遠志(經過加工處理),赤茯苓,赤芍藥,生地黃,麥門冬(去除中心),知母,甘草(生用。各等份)
癰疽大便不通,導引毒素的藥方:
當歸、栝蔞(連同表皮)各三錢,用薑和棗煎熬後服用。
如果大便小不通暢,可加入燈芯草和木通。
上銼。新水煎服,或用黑豆一盞,入生薑、紫蘇煎湯亦得。
白話文:
上方的方劑。用新水煎服,也可以用黑豆一茶杯,加入生薑、紫蘇煎湯服用。
癰疽煩渴方
參苓白朮散
上以栝蔞根、綠豆、烏梅煎湯調下。
白話文:
癰疽煩渴方
參苓白朮散
將栝樓根、綠豆、烏梅煎湯調服用。
加味八味丸,降心火,生腎水,治諸渴疾。癰疽未發前、已瘥後渴證通用。
白話文:
加味八味丸,能降心火、生腎水,用於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口渴症狀。無論是癰疽未發作前,還是已經痊癒後的口渴證狀,都可以使用。
好熟地黃(洗、焙,二兩),山藥(銼,微炒),山茱萸(蒸,取肉,焙。各一兩),辣桂(去粗皮,半兩),澤瀉(切作塊,酒蘸,瓷器盛,甑內蒸五次,銼,焙),牡丹皮(焙),白茯苓(各八錢),真北五味子(慢火焙透,另研,一兩半)
白話文:
-
好熟地黃(洗淨、烘焙,二兩)
-
山藥(切碎,微炒)
-
山茱萸(蒸熟,取出果肉,烘焙。各一兩)
-
桂皮(去除粗皮,半兩)
-
澤瀉(切成塊狀,浸泡在酒中,放入瓷器盛裝,在蒸籠內蒸五次,切碎,烘焙)
-
牡丹皮(烘焙)
-
白茯苓(各八錢)
-
真北五味子(以慢火烘焙至全熟,另外研磨,一兩半)
上為末,煉蜜候冷,和丸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鹽湯下。
癰疽腹痛方
辣桂(一分),木香,芍藥,北五靈脂(各半分)
上銼散。每服三錢,薑棗煎服。
癰疽泄瀉方
粉乳托裡散
上用木香、白茯苓煎湯調下,加味不換金正氣散佐之,嘔惡通用。
癰疽虛證寒戰方
明乳香(研細,半兩)
上每服一錢,熟水調下。戰發於肝,乳香著肝而溫之,寒戰隨止。
白話文:
癰疽腹痛方
辣桂(一錢),木香、芍藥、北五靈脂(各五分)
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薑和棗煎煮後服用。
癰疽泄瀉方
粉乳託裡散
以上藥材用木香、白茯苓煎煮成湯劑服用。如果症狀嚴重,可以加味不換金正氣散一同服用,對嘔吐和噁心都有效。
癰疽虛證寒戰方
明乳香(研磨成細粉,半兩)
每次服用一錢,用熱水調和後服用。寒戰是由肝臟引起的,乳香具有溫暖肝臟的功效,可以緩解寒戰症狀。
山藥丸(見漏濁門。)治癰疽,因腎虛勞損所發。每服七十丸,五更初腎氣開時,端坐,勿言勿動,勿咳勿唾,侍側有人進藥,鹽湯下,日間以排膿內補散加川芎、當歸、白茯苓佐之,最療勞損證。
內托黃耆丸,癰疽因針砭錐割傷其經絡,白膿赤汁逗留不止用此。
白話文:
山藥丸(參考治療漏濁的篇章。)治療因腎虛勞損引起的癰疽。每次服用七十丸,在夜半五更腎氣初開時,端坐不動,不說話,不咳嗽,不吐痰,旁邊有人把藥送進口中,用鹽湯送服。白天服用排膿內補散,加入川芎、當歸、白茯苓作為輔助藥,最能治療勞損的症狀。
內託黃耆丸
癰疽因針砭錐割傷及經絡,白膿赤汁逗留不止,用此方治療。
黃耆(二兩),當歸(生,七錢半),肉桂,木香,沉香,乳香(另研。各二錢半)
白話文:
黃耆(100 公克),當歸(生用,37.5 公克),肉桂、木香、沉香、乳香(另磨粉。各 12.5 公克)
上末,綠豆粉一兩,生薑汁煮糊丸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溫熟水下。
特異萬靈散,治癰疽發背、腫毒等患、神妙。
白話文:
特殊萬靈散,用於治療癰疽、發背、腫毒等疾病,效果顯著。
用法: 末,綠豆粉一兩,生薑汁煮糊,丸成桐子大小。 每次服用七十丸,用溫熱的水送服。
軟石膏(燒通紅,碗覆在泥地上一宿),大白南星,赤小豆,草烏(連皮尖。各半兩),乳香(另研,二錢)
白話文:
-
軟石膏(燒到通紅,再用碗蓋在泥地上悶一夜)
-
大白南星
-
赤小豆
-
草烏(連皮和尖端。各半兩)
-
乳香(另研,二錢)
上細末,蜜水調膏,以外抹收入,留最高處如錢勿敷。如已破,切忌藥入瘡口,恐痛。斂毒排膿,不致潰爛,屢效。
洗瘡方
白話文:
(上表示的上藥)打成細末,用蜂蜜水調成膏狀,塗在瘡口周圍,留出最高處,像銅錢大小的地方不要塗。如果瘡口已經破了,一定要注意不要讓藥進入瘡口,以免疼痛。這樣可以收斂毒素,排出膿液,防止潰爛,屢次見效。
洗瘡方
【配方】
- 丁香、血竭、沒藥、乳香、兒茶、雄黃(各等分)
【製法】
將上記藥材研為細粉。
【使用方法】
用米醋調成糊狀,塗於瘡口上。
【功效】
- 消炎殺菌
- 止血止痛
- 促進傷口癒合
莽草,苦參,貝母,射干,木通,蜂房,大腹皮,桑白皮,漢椒,連根蔥白(多用),白芷
白話文:
-
莽草: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,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的功效。
-
苦參: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,具有清熱燥濕、殺蟲止癢的功效。
-
貝母:一種百合科植物,具有清熱化痰、止咳平喘的功效。
-
射干:一種鳶尾科植物,具有清熱利尿、通淋消石的功效。
-
木通:一種馬兜鈴科植物,具有清熱解毒、利尿通淋的功效。
-
蜂房:蜜蜂築造的巢穴,具有消腫止痛、清熱解毒的功效。
-
大腹皮:一種常綠喬木,具有健脾消食、化痰止咳的功效。
-
桑白皮:一種桑科植物,具有清熱解毒、利尿通淋的功效。
-
漢椒: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,具有溫中散寒、止痛止瀉的功效。
-
連根蔥白(多用):連根的蔥白,具有發汗解表、散寒通陽的功效。
-
白芷:一種傘形科植物,具有祛風散寒、止痛消腫的功效。
上煎湯,密室中淋洗。
又方
白芷(一兩),新桑白皮(三分),貝母(半兩),漢椒(三兩),紫蘇(三莖)
上銼碎,分兩次入連根蔥煎,以蔥蘸湯洗。潰爛者,豬蹄煎湯洗,或水膠煎湯洗亦好。
北艾湯,癰疽瘡口冷滯,膿血少,肉色白,久不合,逐日用。
北艾(一把)
上煎湯,密室中洗,仍以白膠燒煙燻之,續貼膏藥,仍多服排膿內補散、加味不換金正氣散。
又方,瘡口已成大窟,以:
桑白皮(一分),當歸(半分)
上為末,乾摻,外用北艾蘸蜜水,研細塞口。
桑皮散,治瘡口有熱,攻焮作痛,赤爛淫汁。
白話文:
處方一
材料: 白芷(一兩),新桑樹白皮(三分),貝母(半兩),漢方辣椒(三兩),紫蘇(三莖)
作法: 將以上材料切碎,分兩次放入連根蔥中煎煮,用蔥沾取藥湯來清洗患處。潰爛的傷口可以用豬蹄煎煮的湯液來清洗,或者用糯米糊煎煮的湯液清洗也可以。
北艾湯
材料: 北艾(一把)
作法: 將北艾煎煮成湯汁,在密閉的房間中用湯汁清洗傷口,並用白膠燃燒產生煙燻,然後敷上膏藥。此外,還要多服用排膿內補散和加味不換金正氣散。
處方二
材料: 桑樹白皮(一分),當歸(半分)
作法: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,直接敷於傷口上。外用北艾沾取蜂蜜水,研磨成細末後填塞傷口。
桑皮散
應用: 治療傷口有熱,化膿疼痛,發紅潰爛,有大量分泌物。
桑白皮(新者,一兩),苦參,槐花,天花粉(曬。各半兩)
白話文:
桑白皮(新的,一兩),苦參,槐花,天花粉(曬乾。各半兩)
上杵細末,乾摻,仍煎苦參、桑白皮湯蕩洗,癢者加檳榔、輕粉。
又癰疽方
白芷,桑白皮
上煎湯洗,以桑白皮末摻效。
又瘡口大窟方,專以:
大桑葉(曬乾)
上末之,頻摻,效。經霜黃桑葉尤好,摻敷、煎湯皆可用。
又方
生絲瓜或生地黃、或芭蕉根取汁,筆蘸抹。
消蝕散,消蝕惡肉,淫蟲朽骨,先用洗瘡方,然後敷此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乾燥後混合,再用煎煮苦參和桑白皮的湯汁清洗患處,如果很癢就加檳榔和輕粉。
另外,治療癰疽的藥方:
白芷和桑白皮,用它們煎煮成湯汁清洗,並將桑白皮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。
治療瘡口很大洞的藥方:
將曬乾的大桑葉研磨成粉末,經常敷在患處,效果很好。經霜的黃桑葉效果更佳,可以用來敷或煎湯。
另一個藥方:
取新鮮絲瓜、生地黃或芭蕉根的汁液,用毛筆塗抹在患處。
消蝕散可以消蝕惡肉、去除蟲蛀骨頭,先用清洗瘡口的藥方清洗,然後再敷上消蝕散。
明白礬(入銀窩內,瓦蓋,煅令性盡,一兩),綠礬(煅熱),雄黃,乳香,好胭脂,遠志(水浸,取肉,焙。各二錢)
白話文:
明礬(放在銀窩內,用瓦片蓋住,燒製到火性消失,一兩) 綠礬(燒熱) 雄黃 乳香 上等胭脂 遠志(用水浸泡後,取出肉,烘乾。各二錢)
上細末,蜜水研膏,敷惡肉上,麻油調亦得。
又消蝕方,臘月收獖豬糞,燒存性。
獖豬糞(臘月取,一兩),雄黃(研),雞心檳榔(各二錢)
上細末,濕者摻,乾者麻油輕粉調抹。蝕惡肉,䕡茹好。
白話文:
用蜂蜜將藥材搗成膏狀,敷在壞死的肉上,也可以用麻油調製。
另外提供一種腐蝕藥方:
在臘月收集野豬糞便,燒製後保存備用。
野豬糞便(臘月收集,一兩)、雄黃(研磨)、雞心檳榔(各二錢)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濕的話加入,乾的話用麻油和輕粉調製後塗抹。用來腐蝕壞死的肉,效果很好。
茶蠟丸,諸瘡潰後,孔中以熔蠟和好茶捏尖丸塞其中,以牛角內粉屑夾天花粉、真蚌粉乾摻。消毒生肌。
斂瘡散
白話文:
茶蠟丸:適用於瘡瘍潰爛後,在瘡孔中將熔化的蠟和茶末捏成尖頭丸,塞入瘡孔。然後在牛角內粉末中加入天花粉和真珠粉,混合後撒在瘡口上。此藥具有消毒和生肌的作用。
斂瘡散
組成:
- 熟乾地黃 三兩
- 血竭 三兩
- 沒藥 三兩
- 乳香 三兩
- 松香 三兩
- 生大黃 一兩
- 甘草 五錢
製法: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,混合均勻。
功效:
收斂潰瘍,止血止痛。
主治:
- 潰瘍瘡面不收斂
- 出血不止
- 疼痛難忍
用法:
外敷於患處,每日換藥一次。
注意事項:
- 避免與其他中藥同時使用。
- 皮膚有破損者慎用。
- 不適合長期使用。
軟滑石,花蕊石,雞內金(各半兩),白芨(三錢半),白蘞(二錢半),虢丹(煅),滴乳香(各一錢)
白話文:
軟滑石、花蕊石、雞內金(各半兩),白芨(三錢半),白蘞(二錢半),虢丹(煅),滴乳香(各一錢)。
上滑石、花蕊石炭燒通紅,碗覆泥地一伏時,為細末,次入余藥末研和,乾摻,神妙。保安斂瘡方
白蘞,白芨(各一兩),雞內金(一兩),厚黃柏(半兩)
上細末,井水調敷,須膿盡乃用,潰者亦能斂。
硬瘡生肌方
白話文:
滑石、花蕊石炭燒到變通紅,用碗覆蓋在泥地上悶一會,等其冷卻後研磨成細末,再加入其他藥材末研磨混合,乾敷在傷口上,治療效果很神奇。這是治療傷口收斂傷口的祕方。
白蘞、白芨(各一兩),雞內金(一兩),厚朴(半兩)
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井水調和敷在傷口上,等膿液排盡後再使用,潰爛的傷口也能收斂。
降真香(一兩,紫赤大片者,油處更好),桑白皮(新者),半夏(生。各半兩),乳香,當歸,五倍子(各二錢)
上細末,乾摻。
又方
白話文:
降真香(一兩,選擇質地紫紅且成完整大片的,品質更佳),桑白皮(選用新採摘的),半夏(取生的半夏。各半兩),乳香、當歸、五倍子(各二錢)
另一藥方
大南星,半夏(生),五倍子,雞內金(各半兩),南木香,當歸,厚黃柏,降真香節,白蘞,白芨(各二錢半)
白話文:
大南星、半夏(生)、五倍子、雞內金各半兩,南木香、當歸、厚黃柏、降真香節、白蘞、白芨各二錢半。
上細末,先蕩洗,後摻藥,傷撲通用。
生肌散
老狗頭生腦骨(截碎,新瓦煅透,二兩),桑白皮(新者,一兩),當歸(二錢半)
上細末,麻油調敷,瘡深則摻,傘紙護之。
太乙膏,治癰疽發背惡毒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先用清水洗淨,再混合藥粉,可治療跌打損傷。
生肌散:
取老狗頭骨(切碎後用新瓦煅燒至透,二兩),桑白皮(取新鮮的,一兩),當歸(二錢半),研磨成細粉,用麻油調和敷於患處,如果傷口較深,就將藥粉摻入傷口,用傘紙保護。
太乙膏可以治療癰疽發背等惡性瘡毒。
好虢丹(二兩半),男生髮(洗,焙,二錢),木鱉仁(碎,三枚),肥白巴豆肉(十八粒)
白話文:
好的虢丹(二兩半)、男生的頭髮(洗過、烘焙過,二錢)、木鱉仁(搗碎,三枚)、肥白巴豆肉(十八粒)
上用麻油四兩,慢火先煎巴豆、木鱉、發團,更換柳枝攪准發耗五分,頓冷爐,絹濾,再暖,入淨虢丹,換柳枝頻攪,候色變,滴入水成珠,隨意入乳香末,再煎沸,傾入瓷器候凝,覆泥三日貼用。凡修合膏藥密室中,勿令貓、犬、婦人見之。
白話文:
用四兩的麻油,用小火慢慢煎巴豆、木鱉、發團,然後換柳枝攪拌均勻,煎熬到減少五分之ㄧ,關火冷卻,用絹布過濾,再加熱,加入淨虢丹,繼續用柳枝頻繁攪拌,注意觀察顏色的變化,直到滴入水時能凝結成珠子,隨意加入乳香末,再煮沸,倒入瓷器中等待凝固,用泥巴封住,貼敷三天後即可使用。
всех видах смешивания мазей в закрытом помещении, не позволяйте кошкам, собакам и женщинам видеть это.
神應膏,治癰疽發背惡毒。
龍泉,好光粉(二兩),真麻油(三兩)
上慢火同熬,更換柳枝頻攪,滴入水成珠,方入白膠末少許,徐徐傾入瓷器,以水浸兩日,抄紙攤貼。
神異膏,治癰疽發背,惡毒瘡癤。
白話文:
神應膏
配方:
- 龍泉(2兩)
- 好光粉(2兩)
- 真麻油(3兩)
做法:
用文火慢熬,並用柳枝經常攪拌,直到滴入水中能成珠狀,再加入少許白膠末,緩慢倒入瓷器中,浸泡於水中兩天,取出後攤貼於紙上。
神異膏
用法:
治療癰疽、發背及惡毒瘡癤。
黑參,白芷實,露蜂房,杏仁(不去皮),木鱉仁,男生髮(洗,焙。各二錢),蛇蛻(鹽水洗,焙,一錢),肥白巴豆(一十五粒)
白話文:
-
黑參:一種名貴的參類藥材,具有補氣益血、強精壯骨的功效。
-
白芷實:白芷的果實,具有健脾益氣、祛風明目的功效。
-
露蜂房:一種蜂類巢穴中的物質,具有清熱解毒、止咳平喘的功效。
-
杏仁(不去皮):杏子的種仁,不去除外皮,具有潤肺止咳、平喘化痰的功效。
-
木鱉仁:木鱉果的種仁,具有潤腸通便、消積化積的功效。
-
男生髮(洗,焙):男性頭髮,經過清洗和烘烤,具有補益氣血、烏髮生髮的功效。
-
蛇蛻(鹽水洗,焙):蛇蛻,用鹽水清洗後烘烤,具有清熱涼血、祛風止痙的功效。
-
肥白巴豆(一十五粒):一種瀉下藥,具有逐水消腫、通便導滯的功效。
上銼細,麻油五兩,同藥入瓷銚浸一宿,慢火煎,更換柳枝攪,候藥色焦黑,頓冷爐,生絹濾,再入銚暖,入淨虢丹二兩,柳枝急攪,候黑,滴入水成珠,入乳香末二錢,拌和,傾入瓷器候凝,覆泥地三日,貼用。
白話文:
將藥材上層磨成細末,加上五兩麻油,把藥材和麻油一起放入瓷製的藥壺中浸泡一晚。
用小火慢慢煎煮,並用柳枝攪拌,直到藥材的顏色變成焦黑色,然後將藥壺移到爐子外,等它自然冷卻。
用生絲布過濾藥液,再把藥液倒回藥壺中加熱。
趁熱加入淨虢丹二兩,並用柳枝快速攪拌,直到藥液變成黑色,然後把藥液滴入水中,如果藥液能凝結成珠狀,就表示藥已煎好。
加入二錢乳香末,攪拌均勻,然後將藥液倒入瓷器中,等它凝固。
將瓷器埋入泥土中三天,就可以使用了。
遇仙膏,治癰疽發背毒瘡等。
川五靈脂,白芷,貝母(各半兩),當歸(二錢半)
白話文:
遇仙膏,治療癰疽發背、毒性瘡瘍。
川穹五靈脂,白芷,貝母(各 30 克),當歸(15 克)
上銼,細柳枝截二十四寸,麻油六兩,同上藥入瓷銚一宿,慢火煎,柳枝攪,藥色稍焦,入肥白巴豆二十一粒,木鱉仁碎五個,攪煎令黑,頓冷爐,生絹濾,再暖,入蠟半兩溶盡,再頓冷爐,入淨虢丹二兩半,更換柳枝急攪,候色黑,滴入水如珠,入乳香、沒藥末各二錢,拌和,傾入瓷器候凝,覆泥地三日,貼服皆好。柳枝止痛。
白話文:
上銼:將細柳枝截成二十四寸長。
麻油六兩:加入六兩麻油。
同上藥入瓷銚一宿:將上述藥材放入瓷銚中浸泡一夜。
慢火煎:用慢火煎煮。
柳枝攪:用柳枝攪拌。
藥色稍焦:藥色稍微焦黃。
入肥白巴豆二十一粒:加入二十一粒肥白巴豆。
木鱉仁碎五個:加入五個木鱉仁,搗碎。
攪煎令黑:繼續攪拌煎煮,直到藥液變成黑色。
頓冷爐:移至冷爐上。
生絹濾:用生絹過濾。
再暖:再次加熱。
入蠟半兩溶盡:加入半兩蠟,加熱至溶化。
再頓冷爐:再次移至冷爐上。
入淨虢丹二兩半:加入二兩半淨虢丹。
更換柳枝急攪:更換柳枝,快速攪拌。
候色黑:等待藥液顏色變黑。
滴入水如珠:滴入水,水珠能凝結成球狀。
入乳香、沒藥末各二錢:加入二錢乳香末和二錢沒藥末。
拌和:攪拌均勻。
傾入瓷器候凝:將藥液倒入瓷器中,等待凝固。
覆泥地三日:將瓷器埋入泥土中三天。
貼服皆好:敷貼患處,都能治癒。
柳枝止痛:柳枝具有止痛的作用。
神仙截法,治癰疽發背毒瘡,發作便服,使毒氣不內攻,可保。
真麻油(銀器內煎十餘沸,傾出候冷,一斤)
上和醇酒二碗,分五次蕩、溫,日夜服盡,解陰證沉毒。
將理法
白話文:
神醫截法,用來治療毒瘡發作在背部的疾病。服用此藥可以防止毒氣向內侵襲,保證安全。
真麻油(用銀器煎煮沸騰十多次,倒出後等涼了再用,一斤)
把以上藥材和醇酒二碗混合,分成五次服用。藥液溫服,晝夜服用,直到全部服用完畢。此方可以解除血熱毒盛。
避風邪,少睡臥,勿驚憂,勿嗔怒,徐行動,省言語,戒閨房,絕思慮,防觸穢,聽好事,瘡頻洗,藥常助,盥漱,聞香,二便順序,擇飲食內充,無飢飽失度,敷藥、運掉屈伸,瘡口常加愛護,妄用惡草愈滋其毒,不忘飲食,反害其瘡,皆非正法。
白話文:
-
避免感冒:注意防寒保暖,少吹風,避免受寒。
-
減少睡眠:不要長時間臥牀,適當活動。
-
不要驚憂: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過度緊張、焦慮和憂愁。
-
不要嗔怒:控制情緒,避免生氣和發怒。
-
行動緩慢:動作輕柔緩慢,避免劇烈運動和勞累。
-
少說話:不要過多說話,以減少消耗元氣。
-
戒除房事:暫時禁止性生活,以避免加重病情。
-
停止思考:不要過度思考和鑽牛角尖,以減少精神負擔。
-
避免接觸穢物:注意個人衛生,避免接觸不潔的東西。
-
聽好話:多聽一些正能量的話,以保持心情愉悅。
-
經常清洗傷口:用溫水清洗傷口,保持傷口清潔。
-
經常服用藥物:遵醫囑服用藥物,以促進傷口癒合。
-
注意飲食:選擇容易消化、營養豐富的食物,避免飢餓或暴飲暴食。
-
適當運動:適當地伸展和活動身體,以促進氣血流通和傷口癒合。
-
妥善護理傷口:注意傷口的清潔和保護,避免感染和惡化。
-
不要盲目使用草藥:不要隨意使用草藥,以免加重病情。
-
不要忘記飲食:即使生病也不要忘記進食,以補充能量。
-
不要讓飲食影響傷口癒合:注意飲食清淡,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-
保持大便通暢:保持大便通暢,避免便祕。
-
選擇適宜的食物:選擇易於消化、營養豐富的食物,避免過度飢餓或暴飲暴食。
癰疽發背龜形灸法,凡發背如龜形,辨認龜頭,不論左右上下,但以腫高處為頭,或有疑似,即以黃稈紙蘸醋掩之,先干處為頭,把筆點定,男女皆取左手中指,用草比量全指為度,一樣剪草十二片。六片安頓在外,合作龜背形六片,安頓於龜背之內,中心直頓二片,四方分頓四片,內外各相連合,如是則頭尾四足定矣。
白話文:
癰疽發背龜形灸法
凡是發背如龜形的,辨認龜頭,不論左右上下,只以腫高處為頭,或有疑似,即以黃色的稻稈紙蘸醋掩蓋患處,先乾的地方為頭,用筆點定,男女皆取左手中的中指,用草比量全指的長度,一樣剪下十二片草葉。
把六片草葉安置在外側,合作龜背的形狀;六片草葉安置於龜背之內,中央直頓二片,四方分頓四片,內外各相連合,這樣頭尾四足就固定了。
以筆點其尾足,抹蒜膏灸之,先灸其尾七壯,火未滅,便灸後一腳七壯,火未滅,又灸後一腳七壯,迤邐如是,灸至前兩腳而止,須留龜頭莫灸,以出毒氣,法艾捍實如筋,中間大,剪作艾柱。此法合陰陽氣候,可用灸之,省力療理。
白話文:
用筆尖點龜的尾巴和四隻腳,塗上大蒜汁,再進行灸療,先灸龜尾七壯,火還沒熄滅,便灸後面一條腿七壯,火還沒熄滅,再灸後面另一條腿七壯,依此類推,灸到前面兩條腿為止,必須留住龜頭不要灸,以便排出毒氣,灸條要很實,像筋一樣,中間大,剪成艾柱。此法符合陰陽氣候,可用於灸療,省時省力,療效好。
論熱,背發大瘡,惟發熱則謂之背,若不發熱皆癤也。其有陰證於五臟內發者,卻又沉睡無熱,大凡癰疽惟藉有熱則發,熱則氣血行,冷則氣血滯,熱則能生肌,冷則瘡不合。遇有熱者,切不可退熱,但用溫藥以微涼少濟之,是為和劑。
白話文:
談到熱症,只有生長在背部的才叫做瘡,如果沒有發熱,都叫做癰疽。如果有陰證的證狀,從五臟內部發作的瘡,卻又有昏睡、不發熱的現象。大體上來說,癰疽只有藉由發熱才會發作,熱則氣血運行,寒則氣血凝滯,熱則能生肌,寒則瘡口難以癒合。遇到有發熱的瘡,切不可退熱,只用溫藥來稍微緩和熱度,這稱為和劑。
論暈,癰疽發背,俗以腫痕所至為暈,非真暈也。暈生於瘡口之旁,如紅筋之狀,才見暈則非美證矣。一暈、二暈以至三暈尚可措手,若四暈、五暈是臟腑蘊受銳毒,斷斷難醫。
白話文:
討論暈症,癰疽生長在背部,一般認為是腫脹痕跡引起的,這並不是真正的暈症。暈症出現在瘡口旁邊,像紅筋一樣,一旦出現暈症,就不是好的症狀了。一暈、二暈直到三暈還可以想辦法醫治,如果出現了四暈、五暈,就是臟腑蘊藏著劇毒,肯定很難醫治了。
保安炙甘草方,癰疽漏瘡,通用神妙。
粉草(以山泉溪澗長流水一小碗,徐蘸,慢火炙,水盡為度,秤一兩)
上銼粗末,用醇酒三碗,煎二碗,空心隨意溫服,最活血消毒。
癰疽方
赤小豆,綠豆,黑豆,川薑黃
上為細末。未發起,薑汁和井水調敷;已發起,蜜水調敷。
諸癰疽大便秘方
甘草(生,一兩)
上銼碎,井水濃煎,入酒溫服。能疏導惡物。
蝕漏方
生油發(燒,留性,四錢),白芨一錢,細末,摻敷。
去水膏,治癰疽破穴後,誤入皂角水及諸毒水,以致疼痛。
甘草(生,為末,一分),砂糖,糯米粉(各三分)
上為膏,攤在絹上貼,毒水自出。驢馬汗及尿糞,一切毒水,皆治之。
木香摻收瘡口方
木香,雞心檳榔,虢丹(煅。各一錢),輕粉(半錢)
上細末,摻。
秦艽摻方,治一切瘡口不合。
秦艽細末,摻之。
蕩洗方
蜂房,白芷,苦參,川椒
上煎洗,熱焮加荊芥。
癰疽瘡口深大方
深山黃牛糞(塞滿瘡,藤紙貼上三四日後),蜂房,白芷,大腹皮(三件煎湯淋洗,拭乾)
白話文:
保安炙甘草方
癰疽漏瘡的通用神妙方。
甘草(取一小碗山泉溪水,慢慢浸泡甘草,慢火烘烤,直到水乾為止,稱重一兩)。
將其研成粗末,用三碗醇酒煎煮至二碗,空腹溫服不拘時,能活血消毒。
癰疽方
赤小豆、綠豆、黑豆、川薑黃
研成細末。未化膿時,用薑汁和井水調和敷貼;已化膿時,用蜂蜜水調和敷貼。
諸癰疽大便祕方
甘草(生的,一兩)
研碎,用井水煎煮濃縮,加入酒溫服。能疏通惡物。
蝕漏方
熟油髮(燒烤,留其焦性,四錢),白芨一錢
研成細末,敷貼。
去水膏
治療癰疽破裂後,不慎接觸了皁角水及其他有毒液體,導致疼痛。
甘草(生的,研成粉末,一錢),砂糖、糯米粉(各三錢)
以上材料製成軟膏,塗抹在絹布上貼敷,毒水會自行排出。驢馬汗液、尿糞,及各種有毒液體,皆可治療。
木香摻收瘡口方
木香、雞心檳榔、虢丹(煅燒,各一錢),輕粉(半錢)
研成細末,敷貼。
秦艽摻方
治一切瘡口不癒合。
秦艽研成細末,敷貼。
蕩洗方
蜂房、白芷、苦參、川椒
煎煮洗浄,熱敷時加入荊芥。
癰疽瘡口深大方
深山黃牛糞(塞滿瘡口,用藤紙貼上三天到四天後),蜂房、白芷、大腹皮(三味藥煎湯淋洗,擦乾)。
上以黃桑葉(曬乾),為細末,撒摻,常服酒調排膿內補散,飲醇酒,食肥肉,自然生肌。深山黃牛吃百草,平田牛隻吃禾藁。
白話文:
把黃桑葉曬乾,磨成細末,加入散劑中,經常服用,配合著醇酒和肥肉,自然可以生肌補肉。深山裡的黃牛吃了各種草藥,而平地的牛隻只能吃到禾稈。
諸惡核方,或在上,或在下,頑結留滯,不潰不散,用瘰癧門立應散宣毒從小便出,非用一醉膏之類宣毒從大便出也。先以大戟、草烏為末,酒調敷,仍服蠟礬丸,或穿山甲炙焦為末,溫酒調下佐之,在上者加皂莢刺帶生灰,煎蔥湯熏洗。
癰疽惡核,男以左邊為重,女以右邊為重。
白話文:
各種惡核的治療方法,有的在身體的上部,有的在下部。頑固的結塊停留不化,不潰散不消失,使用瘰癧門立應散,讓毒從小便排出,而不是用一醉膏之類的藥物讓毒從大便排出。先用大戟、烏頭研成細末,用酒調敷,同時服用蠟礬丸。或者用穿山甲炙焦研成細末,用溫酒調服以佐助治療。長在上部的惡核,再加皁莢刺帶生灰,煎蔥湯燻洗。
癰疽惡核,男人以左側較嚴重,女人則以右側較嚴重。
發頤方,此瘡最險,毒氣灌注頭面,腫大可畏,牙齒亦脫。治法:解開頭髮,尋頂螺中灸二十一壯,如不透達,灸至四十九壯而止。其瘡開口大孔,用東向石榴皮,曬,為細末,撒摻其中。特異萬靈散,本方加煅過石膏半倍,蜜水少許,調敷四周;不換金正氣散、排膿內補散,二藥各加川續斷、皂角刺燒去半帶生灰,相間煎服。皂莢刺性上行,主上焦病。
白話文:
發頤瘡: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瘡,毒氣會散佈到頭部和臉部,導致腫脹非常大,牙齒也會脫落。
治療方法:解開頭髮,在頭頂的螺中穴灸二十一壯,如果沒有效果,灸到四十九壯為止。瘡口很寬大,可以使用東向生長的石榴皮,曬乾後磨成細末,撒在患處。
可以使用特異萬靈散,在原方中加入煅燒過的石膏半倍,少許蜜水,調勻後敷在患處。
不換金正氣散、排膿內補散,兩種藥物都加入川續斷、皁角刺燒去一半帶點生灰,一起煎服。皁角刺的特性是向上行,主治上焦疾病。
凡癰疽藥太溫,加干薄荷煎服。石膏性寒,始亦疑之,然火煅通紅,盆覆地上,以出火毒,最能收暈,使瘡口把就,不至爛肌。
白話文:
所有的癰瘡藥物,如果藥性太燥熱,可以加點幹薄荷一起煎服。石膏性寒,所以剛開始也用半信半疑的態度,但是把它用火炒到通紅,然後用盆子蓋住放地上,等火毒出來之後,有很好的收斂效果,能使傷口癒合,不會爛掉肌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