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二十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二 (1)

1. 癰疽方論

癰疽五發,發腦、髮鬢、發眉、發頤、發背是也。人之一身,血氣周流而無間,稍有壅聚,莫不隨所至而發見焉,又豈特五者而已哉?俗以癌、痼、瘭附於癰疽之列,以是為五,豈知瘭與痼、癌不過癰疽之一物,古書所載,僅有所謂瘭疽,則瘭亦同出而異名也。若癌、若痼,前未之聞,合是以為五發,其可乎?癰者,壅也;疽者,沮也。

白話文:

癰疽有五種發作部位,分別是發在頭頂、發在鬢角、發在眉毛下、發在下巴、發在背上。人的身體,血氣運行流暢無阻礙,一旦稍微鬱積,就會隨著血氣運行到的部位而發作,又怎麼會僅只這五種部位呢?民間把瘡、痼、瘭歸類為癰疽的一種,以此作為五種發作部位,難道不知道瘭與痼、癌不過是癰疽的其中一種嗎?古書中記載的,只有所謂的瘭疽,因此瘭也是同出一源而有不同的名稱。至於瘡、痼,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,硬要把它們合稱為五種發作部位,怎麼可以呢?癰,是壅塞的意思;疽,是沮喪的意思。

血氣壅沮,寒熱不散,陰滯於陽則發癰,陽滯於陰則發疽,而所發無定處也。蓋衣服厚暖則易表招寒,滋味過多則里易生熱,感受日久,熱勝於寒,寒化為熱,六腑蘊熱,騰出於膚肉之間,其發暴盛,腫而光軟,皮薄以澤,侵展廣大者為癰,其患浮淺,不傷筋骨,此可治也。

白話文:

血氣鬱積不通暢,寒熱之邪不去,陰邪滯留於陽經,就會發為癰;陽邪滯留於陰經,就會發為疽,而發作的位置不定。因為穿衣太厚或者保暖過度,容易使外感風寒;飲食太過豐盛,容易導致內生濕熱。感受久了,熱邪勝過寒邪,寒邪化成熱邪,六腑蘊含熱氣,熱氣從皮膚肌肉之間發出,發作起來非常猛烈,腫脹而光滑柔軟,皮膚薄有光澤,蔓延廣泛的稱為癰,其患處淺浮不傷筋骨,這種是可以治癒的。

五臟蘊熱,攻焮乎肌骨之內,其發停蓄,狀如㾦癗,皮厚以堅,淡白焦枯者為疽,其患沉深,傷筋蝕骨,此不可治也。凡發熱憎寒,頭痛惡心,筋節拘牽,氣急悶悶,或病渴經年,是皆欲發癰疽之證。發於喉舌、頭面、腦項、肩背、胸腹、四肢大節,女子妒乳,數者為險,其他為緩。

白話文:

五臟積熱,內攻肌肉和骨骼,這種發作時停留在體內,樣子像膿瘡,皮厚而且堅硬,淡白焦枯的叫癤,這種病患的病情深沉,傷害筋骨,這是沒有辦法治好的。凡是發燒畏寒、頭痛噁心、 筋骨關節牽拉拘攣,氣短,或者生病口渴長達一年,這些都是將要發作瘡與膿瘡的徵兆。發生在喉嚨、舌頭、頭面、頭頸、肩背、胸腹四肢的大關節,女子乳房疼痛,這幾種情況都比較危險,其他情況則較輕微。

腫高而軟者,發於血脈;腫下而堅者,發於筋骨;肉皮色不變者,發於骨髓。近骨者多冷;近虛者多熱。近骨久不愈,則化血成蟲;近虛久不愈,則傳氣成漏。成蟲則多癢少痛,或先癢後痛;成漏則多痛少癢,或不痛不癢。若形狀腫大,按而後痛者,其膿深;小按即痛者,其膿淺;按之軟而即復者,有膿;按之強而不復者,無膿。瘡淺者,欲在厚處;瘡深者,欲在薄處。

白話文:

腫塊隆起而柔軟的,病因在於血脈;腫塊低下而堅硬的,病因在於筋骨;肉皮顏色不變的,病因在於骨髓。靠近骨頭的腫塊多為寒性;靠近空虛處的腫塊多為熱性。靠近骨頭的腫塊久不痊癒,則會化血成蟲;靠近空虛處的腫塊久不痊癒,則會傳氣成漏。化血成蟲的腫塊,多癢而少痛,或先癢後痛;傳氣成漏的腫塊,多痛而少癢,或不痛不癢。如果腫塊形狀較大,按壓後才疼痛的,膿液較深;輕微按壓就疼痛的,膿液較淺;按壓柔軟而立即恢復原狀的,有膿液;按壓堅硬而不恢復原狀的,沒有膿液。瘡瘍淺的,膿液在腫塊較厚處;瘡瘍深的,膿液在腫塊較薄處。

腫起堅硬膿稠者為實;腫下軟慢、膿稀者為虛。有實熱者易療,虛寒而邪熱多者難瘳。癰疽已決去其膿,而煩疼尚未全退,其脈洪粗者,又難為力。要之,癰疽脈來帶澀,但得和緩為平,若洪粗則銳毒不收,鮮有濟也。然則治療之法將何如?曰:血得溫則流行,氣得溫則和暢,服餌貼敷,藥用和平。

白話文:

腫脹堅硬膿稠的是實證;腫脹鬆軟進展緩慢,膿液稀薄的是虛證。有實熱證的容易治療,虛寒而邪熱多的難以治癒。癰疽已經潰爛膿液排出,但煩躁疼痛還沒有完全退去,脈搏洪大粗壯的,也很難治療。總之,癰疽的脈搏來時帶澀,只要得到溫和緩和的治療就能平復,如果脈搏洪大粗壯,則毒性猛烈不收斂,很難治癒。那麼治療的方法將如何呢?說:血得到溫暖則流通,氣得到溫暖則和暢,服用藥物敷藥,要用和緩平和的藥物。

初覺則散腫內消,已潰則排膿斂毒,膿盡則去腐內塞,惡肉盡則生肌附痂,此定則也。瘡家臟腑生熱,熱蒸其血,血敗則腐肉,肉腐則成膿。當膿血焮聚之時,所賴朝夕洗瘡,以外舒其毒氣;才覺有膿,即暖醋蘸熨而破之;才見敗肉,即煮藥蕩射而去之。稍或稽延,不反掌而侵蝕筋骨。

白話文:

在瘡瘍的初期,治療可以使腫脹消散,內部吸收。在潰瘍已經形成流膿後,可用排除毒素,膿液排盡後去除腐肉,內部慢慢堵塞。當所有腐肉消失後,新的皮膚會再生,最後結痂。這就是治療瘡瘍的一般法則。瘡瘍患者臟腑生熱,熱氣蒸發血液,敗血後,腐蝕肌肉,腐肉又會形成膿液。當膿血聚集在一起的時候,必須及時早晚清洗瘡瘍,以釋放毒氣。一旦發現有膿,就用溫醋浸泡、熨燙,使膿液破出。一旦發現腐肉,就用煮沸的藥物沖洗,去除腐肉。如果稍微延遲治療,就會蔓延到筋骨,難以治癒。

是必腐敗盡除,庶幾真氣得復,好肉得生耳!而況癰疽險惡,古人以虎口、鴆毒喻之,一芽初萌,灸熨宣散,急作主張,殆有甚於拯溺救焚之不可緩也。奈何人多翫忽,荏苒成形,潰裂四出,往往不救,伊誰咎歟?大抵癰疽,自內發外,最不可服冷藥,亦不可敷冷藥,但以溫和調治,使毒氣自內發出可也。

白話文:

只有將腐敗的物質完全清除掉,才能使正氣恢復,健康的肉才能生長出來!何況癰疽的險惡,古人用虎口和鴆毒來比喻,如果一出現小膿芽,就應該立即進行針灸、熨燙和疏散,即使延誤了時間,也比解救溺水者、撲滅火災更緊迫。為什麼很多人卻翫忽職守、拖延成形,最終潰爛四處擴散,往往無法救治,這該怪誰呢?一般來說,癰疽是由內向外發作的,最忌服用和敷用寒涼藥物,應該使用溫和的藥物調理,讓毒氣從內部自行排出即可。

若服冷藥,則必至傷動臟腑;若敷冷藥,則逼令毒氣內行,內氣有虧,毒從外入,衝心煩躁,嘔逆嗽喘,以至泄瀉,此為內壞,殺人無疑。或不隨順療理,妄以急澀匕劑行之,斂口太速,毒氣舒泄未盡,必於其旁復發大疽。

白話文:

如果服用冰涼的藥物,那麼必然會損傷臟腑;如果塗抹冰涼的藥物,則會迫使毒氣向內行進,內氣不足,毒氣從體外進入,攻擊心臟,讓人煩躁,嘔吐、咳嗽、喘息,直至腹瀉,這是從體內損害身體,毫無疑問會殺死人。或者不按照順序治療,隨意使用迅速收斂的藥物,把膿口收斂得太快,毒氣沒有完全排出,必然會在旁邊長出更大的毒瘡。

活血排膿,斂毒去腐,生新收口,人所共知也,孰知諸痛癢瘡,皆屬於心,心主血脈,心通諸竅,如茯苓茯神遠志、益智、石菖蒲等輩,又當佐助於其間,抑使病人不得憂驚嗔怒,勞精疲神有觸於心,尤關利害。

白話文:

活血排膿、斂毒去腐、生新收口,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各種疼痛和皮膚瘡瘍都屬於心臟。心臟主管血脈,與全身各個部位相通。像茯苓、茯神、遠志、益智、石菖蒲等草藥,應該作為輔助藥品。另外,要讓病人遠離憂慮、驚嚇、憤怒和生氣,也不要勞累傷神,以免影響到心臟,這一點尤其重要。

五臟六腑所包者,一膜耳!人有患疽,醫療兩月,新肉已平,夜寐中乾者,攻擊疾呼,驚觸入心,新肉開裂,醫者謂其肉膜已破,而後肉開,神仙莫救,果非心乎?於此又能精加飲食,使胃氣有所充,和劑救里,使內氣得所養,有諸中,形諸外,理勢必然。切戒癰疽成形以後,不得通利大便。

白話文:

五臟六腑包在的,只是一層薄膜。一個人長了癰疽,治療了兩個月,新肉已經平覆。這個人在睡覺時發高燒,叫喊著驚醒了。驚嚇觸動了心臟,新肉開裂,醫生說他的肉膜已經破裂,以後肉就開裂了,神仙也救不活,難道不是心臟出了問題嗎?

在此之後,又能精心地飲食,使胃氣得到充實,用調和的藥物拯救體內,使內氣得到滋養,內在有,外在就會表現出來,這是必然的道理。強烈告誡在癰疽形成後,不能讓大便通暢。

上醫宣毒,蓋用車螯、栝蔞、甘草紫草等類,以乳香沒藥佐之,若大黃則不敢輕用也。如其有熱,即以赤茯苓麥門冬桑白皮燈心草,利其熱於小便之中,或以杯勺黑豆,入紫蘇、生薑,如豆湯法,亦能疏導。若夫瘡口淤熱而焮疼,卻暫用升麻山豆根、厚黃柏煎湯入麝,為之熏洗。

白話文:

優秀的醫生能夠宣散毒素,通常使用車前子、栝蔞、甘草、紫草等藥物,輔以乳香、沒藥。但是大黃這種藥物不敢輕易使用。如果患者有熱症,就使用赤茯苓、麥門冬、桑白皮、燈心草,藉由小便來幫助熱症排出。也可以將黑豆放入紫蘇、生薑中,用沸水沖泡成豆湯,也有疏導作用。如果瘡口有淤熱並且疼痛,可以暫時使用升麻、山豆根、厚黃柏煎湯加入麝香,用來燻洗瘡口。

或瘡口斂平,尚留一竅,經時汁水不幹者,其中必有淫蟲朽骨,當以藥消蝕而盡除之。婦人患此,適值月候不行,尤當急為調血。所謂大寒大熱,大渴大吐,大痛狂言,無事喜笑,鼻青唇慘,赤暈不收,膿青血黯,膿血腥臭,血流不止,小便如淋,結硬過月方發,硬如石榴不破,多日不腫不疼,昏睡不知痛癢,患熱恣意取涼,沉重痿弱,氣乏,肩項動掉不便,心病臉如脂坯,貼藥鮮血常流,膿如赤白下痢,眼小竄視,而白睛青黑,膿血大泄,而焮腫且堅,聲嘶色脫,而肢體腫浮,氣短喘粗,而恍惚嗜腫煩躁,時嗽而腹痛,渴甚,飲食不下,而服藥即嘔,與夫吃逆嗽喘、大便泄瀉,皆惡證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如果瘡口已經癒合,但還留有一個小洞,並且長時間有汁水流出,那麼裡面一定有寄生蟲或腐爛的骨頭,需要用藥物腐蝕消滅它們。

  2. 如果婦女患有這種疾病,又恰逢月經不調,就更應該趕緊調理月經。

  3. 所謂的大寒、大熱、大渴、大吐、大痛、狂言、無事喜笑、鼻青脣慘、赤暈不收、膿青血黯、膿血腥臭、血流不止、小便如淋、結硬過月方發、硬如石榴不破、多日不腫不疼、昏睡不知痛癢、患熱恣意取涼、沉重痿弱、氣乏、肩項動掉不便、心病臉如脂坯、貼藥鮮血常流、膿如赤白下痢、眼小竄視、而白睛青黑、膿血大泄、而焮腫且堅、聲嘶色脫、而肢體腫浮、氣短喘粗、而恍惚嗜腫煩躁、時嗽而腹痛、渴甚、飲食不下、而服藥即嘔、與夫吃逆嗽喘、大便泄瀉,皆惡證也。

抑尤有內外之別焉,疽初發來,一粒如麻豆許,身體即熱,患處亦熱,腫大而高,多生疼痛,破後肉色紅紫,此為外發,縱使極大,用藥有條,百無一失。自發疽以來,不問小大,身體無熱,但覺倦怠,瘡亦不熱,數日之間漸漸開闊,不腫不高,不焮不痛,低陷而壞爛,肉色紫黑,此為內發,盧扁無如之何。蓋其未發以前,臟腑已先潰爛矣,此又善惡之衡鑑云。

白話文:

瘡瘍也可以分為內發和外發兩種:外發的瘡瘍,一開始長出一個像麻豆那麼大的小疙瘩,身體馬上就會發熱,患處也會發熱,腫脹增大而且很高,並且十分疼痛,破潰後肉色紅紫,這種是外發的瘡瘍,即使長得很大,只要用藥有條理,很少會出現問題。從瘡瘍開始發作以來,無論大小,身體都不會發熱,只覺得疲倦乏力,瘡瘍也不發熱,幾天之內瘡瘍逐漸擴大,不腫不脹,不紅不痛,低陷而且潰爛,肉色紫黑,這種是內發的瘡瘍,即使是扁鵲、華佗也無能為力。因為這種瘡瘍在沒有發出來之前,臟腑已經先潰爛了,這也是判斷善惡的標準。

雖然,癰疽治法,已條列於前矣,究其病源有風、有氣、有食、有藥毒、有勞損、而所受不同焉。風則多癢,氣則多痛,食則發寒熱,藥毒則堅硬,勞損則瘦弱,此外證之為可驗也。風氣食三種易療,藥毒勞損二者難醫,大概風毒當驅風,氣毒當調氣,食毒當消積,勞損當補虛,藥毒則黑豆汁利之,甘草、生薑解之,丹砂則羊血綠豆可以為佐。登山到頂,酌水問源,故推明本始,以為瘍醫一發之助。

白話文:

雖然,治療癰疽的方法,已經在前面條列出來了,但追究其病因,有風、有氣、有飲食、有藥毒、有勞損,而所受到的影響也不同。風邪引起的癰疽,多半會癢;氣邪引起的癰疽,多半會痛;飲食引起的癰疽,會發冷發熱;藥毒引起的癰疽,會堅硬;勞損引起的癰疽,會瘦弱。此外,從證狀也可以驗證。風、氣、食三種病因引起的癰疽,比較容易治療;藥毒、勞損二種病因引起的癰疽,較難醫治。總的來說,風毒引起的癰疽,應當驅風;氣毒引起的癰疽,應當調氣;食毒引起的癰疽,應當消積;勞損引起的癰疽,應當補虛;藥毒引起的癰疽,可以用黑豆汁來利尿,甘草、生薑來解毒,丹砂可以用羊血、綠豆來輔助治療。就像登山到頂,就可以看到水源,所以要弄清楚病因,作為治療方法的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