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之二十二

2. 癰疽

3. 癰疽方論

癰疽五發,發腦、髮鬢、發眉、發頤、發背是也。人之一身,血氣周流而無間,稍有壅聚,莫不隨所至而發見焉,又豈特五者而已哉?俗以癌、痼、瘭附於癰疽之列,以是為五,豈知瘭與痼、癌不過癰疽之一物,古書所載,僅有所謂瘭疽,則瘭亦同出而異名也。若癌、若痼,前未之聞,合是以為五發,其可乎?癰者,壅也;疽者,沮也。

血氣壅沮,寒熱不散,陰滯於陽則發癰,陽滯於陰則發疽,而所發無定處也。蓋衣服厚暖則易表招寒,滋味過多則里易生熱,感受日久,熱勝於寒,寒化為熱,六腑蘊熱,騰出於膚肉之間,其發暴盛,腫而光軟,皮薄以澤,侵展廣大者為癰,其患浮淺,不傷筋骨,此可治也。

五臟蘊熱,攻焮乎肌骨之內,其發停蓄,狀如㾦癗,皮厚以堅,淡白焦枯者為疽,其患沉深,傷筋蝕骨,此不可治也。凡發熱憎寒,頭痛惡心,筋節拘牽,氣急悶悶,或病渴經年,是皆欲發癰疽之證。發於喉舌、頭面、腦項、肩背、胸腹、四肢大節,女子妒乳,數者為險,其他為緩。

腫高而軟者,發於血脈;腫下而堅者,發於筋骨;肉皮色不變者,發於骨髓。近骨者多冷;近虛者多熱。近骨久不愈,則化血成蟲;近虛久不愈,則傳氣成漏。成蟲則多癢少痛,或先癢後痛;成漏則多痛少癢,或不痛不癢。若形狀腫大,按而後痛者,其膿深;小按即痛者,其膿淺;按之軟而即復者,有膿;按之強而不復者,無膿。瘡淺者,欲在厚處;瘡深者,欲在薄處。

腫起堅硬膿稠者為實;腫下軟慢、膿稀者為虛。有實熱者易療,虛寒而邪熱多者難瘳。癰疽已決去其膿,而煩疼尚未全退,其脈洪粗者,又難為力。要之,癰疽脈來帶澀,但得和緩為平,若洪粗則銳毒不收,鮮有濟也。然則治療之法將何如?曰:血得溫則流行,氣得溫則和暢,服餌貼敷,藥用和平。

初覺則散腫內消,已潰則排膿斂毒,膿盡則去腐內塞,惡肉盡則生肌附痂,此定則也。瘡家臟腑生熱,熱蒸其血,血敗則腐肉,肉腐則成膿。當膿血焮聚之時,所賴朝夕洗瘡,以外舒其毒氣;才覺有膿,即暖醋蘸熨而破之;才見敗肉,即煮藥蕩射而去之。稍或稽延,不反掌而侵蝕筋骨。

是必腐敗盡除,庶幾真氣得復,好肉得生耳!而況癰疽險惡,古人以虎口、鴆毒喻之,一芽初萌,灸熨宣散,急作主張,殆有甚於拯溺救焚之不可緩也。奈何人多翫忽,荏苒成形,潰裂四出,往往不救,伊誰咎歟?大抵癰疽,自內發外,最不可服冷藥,亦不可敷冷藥,但以溫和調治,使毒氣自內發出可也。

若服冷藥,則必至傷動臟腑;若敷冷藥,則逼令毒氣內行,內氣有虧,毒從外入,衝心煩躁,嘔逆嗽喘,以至泄瀉,此為內壞,殺人無疑。或不隨順療理,妄以急澀匕劑行之,斂口太速,毒氣舒泄未盡,必於其旁復發大疽。

活血排膿,斂毒去腐,生新收口,人所共知也,孰知諸痛癢瘡,皆屬於心,心主血脈,心通諸竅,如茯苓、茯神、遠志、益智、石菖蒲等輩,又當佐助於其間,抑使病人不得憂驚嗔怒,勞精疲神有觸於心,尤關利害。

五臟六腑所包者,一膜耳!人有患疽,醫療兩月,新肉已平,夜寐中乾者,攻擊疾呼,驚觸入心,新肉開裂,醫者謂其肉膜已破,而後肉開,神仙莫救,果非心乎?於此又能精加飲食,使胃氣有所充,和劑救里,使內氣得所養,有諸中,形諸外,理勢必然。切戒癰疽成形以後,不得通利大便。

上醫宣毒,蓋用車螯、栝蔞、甘草、紫草等類,以乳香、沒藥佐之,若大黃則不敢輕用也。如其有熱,即以赤茯苓、麥門冬、桑白皮、燈心草,利其熱於小便之中,或以杯勺黑豆,入紫蘇、生薑,如豆湯法,亦能疏導。若夫瘡口淤熱而焮疼,卻暫用升麻、山豆根、厚黃柏煎湯入麝,為之熏洗。

或瘡口斂平,尚留一竅,經時汁水不幹者,其中必有淫蟲朽骨,當以藥消蝕而盡除之。婦人患此,適值月候不行,尤當急為調血。所謂大寒大熱,大渴大吐,大痛狂言,無事喜笑,鼻青唇慘,赤暈不收,膿青血黯,膿血腥臭,血流不止,小便如淋,結硬過月方發,硬如石榴不破,多日不腫不疼,昏睡不知痛癢,患熱恣意取涼,沉重痿弱,氣乏,肩項動掉不便,心病臉如脂坯,貼藥鮮血常流,膿如赤白下痢,眼小竄視,而白睛青黑,膿血大泄,而焮腫且堅,聲嘶色脫,而肢體腫浮,氣短喘粗,而恍惚嗜腫煩躁,時嗽而腹痛,渴甚,飲食不下,而服藥即嘔,與夫吃逆嗽喘、大便泄瀉,皆惡證也。

抑尤有內外之別焉,疽初發來,一粒如麻豆許,身體即熱,患處亦熱,腫大而高,多生疼痛,破後肉色紅紫,此為外發,縱使極大,用藥有條,百無一失。自發疽以來,不問小大,身體無熱,但覺倦怠,瘡亦不熱,數日之間漸漸開闊,不腫不高,不焮不痛,低陷而壞爛,肉色紫黑,此為內發,盧扁無如之何。蓋其未發以前,臟腑已先潰爛矣,此又善惡之衡鑑云。

雖然,癰疽治法,已條列於前矣,究其病源有風、有氣、有食、有藥毒、有勞損、而所受不同焉。風則多癢,氣則多痛,食則發寒熱,藥毒則堅硬,勞損則瘦弱,此外證之為可驗也。風氣食三種易療,藥毒勞損二者難醫,大概風毒當驅風,氣毒當調氣,食毒當消積,勞損當補虛,藥毒則黑豆汁利之,甘草、生薑解之,丹砂則羊血、綠豆可以為佐。登山到頂,酌水問源,故推明本始,以為瘍醫一發之助。

白話文:

癰疽有五種發病部位,包括腦部、鬢角、眉毛、頜部和背部。人體的血液和氣息流動全身,一旦有阻塞,就會在阻塞的地方形成癥狀,不僅限於這五個部位。一般人認為癌、痼和瘭是獨立於癰疽之外的疾病,事實上,這些只是癰疽的不同表現形式。古籍中只提到'瘭疽',顯示'瘭'只是另一種稱呼。對於'癌'和'痼',我們過去並沒有聽說,將它們歸類為五種癥狀之一,是否適當?

'癰'指的是血液和氣息的阻塞,'疽'指的是血液和氣息的滯留。血液和氣息阻塞或滯留,導致寒熱無法散發,陰氣滯留在陽氣中會形成癰,陽氣滯留在陰氣中會形成疽,而且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。如果穿著過暖,身體表面容易受寒;如果飲食過度,身體內部容易產生熱量。長期下來,熱量超過寒冷,寒冷轉換為熱量,六腑中積累的熱量會影響皮膚和肌肉,造成突然的腫脹,皮膚光亮柔軟,腫脹範圍擴大的就是癰,這種情況比較容易治療。

如果五臟積累熱量,影響肌肉和骨骼,形成固定病竈,皮膚厚實堅韌,顏色蒼白或焦黃的就是疽,這種情況比較難以治療。如果出現發燒怕冷、頭痛、噁心、筋骨僵硬、呼吸困難、持續性口渴等症狀,都是癰疽的前兆。如果癰疽出現在咽喉、舌頭、頭部、面部、頸部、肩膀、背部、胸部、腹部、四肢大關節,或是女性乳房,都屬於危險的情況,其他部位則相對較安全。

腫脹高而柔軟的,是血液脈絡引起的;腫脹低而堅硬的,是筋骨引起的;皮膚顏色沒有改變的,是骨髓引起的。靠近骨頭的通常比較冷;靠近空腔的通常比較熱。靠近骨頭長時間不癒合,血液可能轉變為蟲子;靠近空腔長時間不癒合,可能會形成瘻管。形成蟲子的癥狀通常是癢多於痛,或者先癢後痛;形成瘻管的癥狀通常是痛多於癢,或者完全沒有感覺。如果腫脹很大,按壓後才感到痛,表示膿液很深;輕輕按壓就痛,表示膿液很淺;按壓後迅速恢復原狀,表示有膿液;按壓後不會馬上恢復原狀,表示沒有膿液。如果傷口很淺,應該選擇厚度較厚的地方;如果傷口很深,應該選擇厚度較薄的地方。

腫脹堅硬,膿液粘稠的是實癥;腫脹柔軟,膿液稀薄的是虛癥。實熱容易治療,虛寒和邪熱多的癥狀難以痊癒。癰疽排出膿液後,如果仍然感到煩惱和疼痛,脈搏粗大,治療會比較困難。總之,癰疽的脈象如果帶有凝滯,只要和緩就表示病情穩定,如果脈象粗大,表示劇烈的毒性無法消除,治療效果通常不佳。那麼,治療的方法應該是什麼呢?血液受到溫暖會流動,氣息受到溫暖會順暢,服藥和外敷的藥物應該溫和。

剛開始的時候,應該散腫和內消;已經潰爛的時候,應該排膿和收斂毒素;膿液排盡後,應該清除腐肉和內塞;腐肉清除後,應該生肌和結痂,這是基本原則。傷口處的臟腑產生熱量,熱量蒸發血液,血液敗壞後會腐爛肌肉,肌肉腐爛後會形成膿液。當膿液和血液聚集的時候,必須早晚清潔傷口,讓毒素從外部排出;一旦發現膿液,應該立即用溫醋浸泡和破開;一旦發現腐爛的肌肉,應該立即用藥物清洗和去除。稍微拖延,就會侵蝕筋骨。

必須徹底清除腐敗的組織,才能讓真氣恢復,健康的組織才能生長!更何況,癰疽是一種危險的疾病,古人用虎口和鴆毒來比喻,一開始就必須灸療和外敷,及早處理,比拯救溺水者和撲滅火災還要緊急。但是,為什麼很多人會忽視這個問題,等到病情加重,才開始治療,結果往往無法挽回,這該怪誰呢?一般來說,癰疽是由內而外發病,千萬不能服用冷藥,也不能外敷冷藥,只能用溫和的方式治療,讓毒素從內往外排出。

如果服用冷藥,可能會傷害臟腑;如果外敷冷藥,可能會逼迫毒素向內侵襲,如果內氣不足,毒素從外部進入,可能會衝擊心臟,引起煩躁、嘔吐、咳嗽、氣喘、腹瀉等症狀,這是內部衰弱的表現,死亡風險非常高。如果治療方式不當,隨意使用急性的止血藥物,可能會導致傷口快速癒合,毒素無法完全排出,很可能在附近再次形成大的癰疽。

活血排膿、收斂毒素、清除腐肉、生肌結痂,這些都是大家都知道的治療方法,但是很少有人知道,所有的疼痛、癢和瘡,都跟心臟有關。心臟主管血液循環,心臟與各種器官相通,例如茯苓、茯神、遠志、益智、石菖蒲等藥材,都可以輔助治療。此外,必須避免患者情緒波動、勞累、精神疲憊,這些都會影響心臟,對病情非常不利。

五臟六腑都被一層薄膜包裹著!有一個人長了癰疽,治療兩個月後,新肉已經長平,但是在睡覺的時候突然發作,大聲呼叫,驚嚇到了心臟,新肉開裂,醫生說肉膜已經破裂,然後肉才開裂,即使是神仙也救不了,這難道不是心臟的問題嗎?在這種情況下,還必須精心調理飲食,讓胃氣得到補充,調和藥物,讓內氣得到滋養,內在健康,外表也會跟著改善,這是必然的道理。千萬不能在癰疽形成後,讓大便通暢。

高明的醫生會宣導排毒,通常會使用車前草、栝樓、甘草、紫草等藥材,加上乳香、沒藥等輔助藥物,但是不會輕易使用大黃。如果體內有熱量,可以使用赤茯苓、麥門冬、桑白皮、燈心草,通過小便排除熱量,或者用一杯黑豆,加入紫蘇、生薑,像煮豆湯一樣,也能達到疏導的效果。如果傷口有淤熱和疼痛,可以暫時使用升麻、山豆根、厚黃柏煎湯,加入麝香,進行燻洗。

如果傷口已經癒合,但是還有一個小洞,長時間有分泌物,裡面可能有蟲子和腐爛的骨頭,必須用藥物消滅,然後徹底清除。女性患者如果遇到月經不調,必須及時調節血液。以下是一些危險的症狀:極度寒冷或極度炎熱、極度口渴、極度嘔吐、極度疼痛、狂言、無緣無故開心、鼻子和嘴脣顏色暗淡、紅色暈圈無法消散、膿液顏色暗綠、血液顏色暗紅、膿液和血液有腥臭味、血液不停流動、小便像淋病、硬塊一個月後纔出現、硬塊像石榴一樣堅硬、長時間不腫脹不疼痛、昏睡不知道痛癢、患者喜歡取涼、身體沉重、四肢無力、肩頸活動不便、臉色像塗了油脂、貼藥後鮮血不斷流出、膿液像痢疾一樣、眼睛變小、白眼球變青黑、膿液和血液大量流失、但是傷口仍然堅硬、聲音嘶啞、面色蒼白、四肢浮腫、呼吸急促、恍惚不安、喜歡腫脹、煩躁、偶爾咳嗽、腹部疼痛、極度口渴、無法吞嚥食物、服用藥物後嘔吐、以及吃飯、咳嗽、氣喘、腹瀉等症狀,這些都是危險的症狀。

但是,還有內外的區別。如果癰疽剛開始發病,像麻豆一樣大小,身體發熱,患處也發熱,腫脹高大,多有疼痛,破後肉色紅紫,這是外發,即使非常嚴重,只要用藥得當,幾乎不會失敗。如果從癰疽發病開始,無論大小,身體沒有發熱,只有倦怠感,瘡口也不熱,幾天之內逐漸擴大,不腫脹不高,不發紅不疼痛,凹陷且腐爛,肉色紫黑,這是內發,即使扁鵲也無能為力。因為在發病之前,臟腑已經先潰爛了,這是判斷病情好壞的標準。

不過,關於癰疽的治療方法,已經在前面詳細列出了,接下來要探討的是病因。癰疽可能是由風、氣、食物、藥物中毒、勞損等因素引起的,不同因素會有不同的症狀。風邪會引起瘙癢,氣邪會引起疼痛,食物會引起寒熱,藥物中毒會引起堅硬,勞損會導致消瘦和虛弱,這些都可以從外在症狀看出來。風邪、氣邪和食物中毒比較容易治療,藥物中毒和勞損則比較難以治療。大體上,風邪應該用驅風的藥物,氣邪應該用調氣的藥物,食物中毒應該用消積的藥物,勞損應該用補虛的藥物,藥物中毒可以用黑豆汁排毒,甘草和生薑可以解毒,硃砂可以用羊血和綠豆輔助。如同登山到達頂峯,尋找水源的源頭,因此要深入探究病因,以幫助瘍醫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