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5)

1. 瘧後調理

瘧之為厲,大抵連綿,有病瘥以後,或飲食失節,或恚怒傷中,或梳洗感風又再發者,何以處之?曰:熱多者,二陳湯青皮甘草;熱少者,二陳湯加青皮、草果堅守胃氣而已。二藥並用生薑烏梅、蜜水同煎,空心進劑。其間斡運,更用巴豆丸子藥疏利大便,以泄毒氣,其何厲之有?或服巴藥過多,以致腹痛,可用生薑、甘草煎湯,溫和解之。甘草、生薑解諸藥毒。

白話文:

瘧疾的危害很大,大多都是連續發作。病人病癒之後,由於飲食不節制,或者生氣導致身體受傷,或者梳洗時感受風寒,又會復發。該如何處理呢?

如果熱度較高,可以使用二陳湯加入青皮、甘草;如果熱度較低,可以使用二陳湯加入青皮、草果來堅固胃氣。這兩種藥方都加入生薑、烏梅、蜂蜜一起煎煮,空腹時服用。

在服藥期間,可以服用巴豆丸子藥來疏通大便,以排出毒氣,這樣就不會再受到瘧疾的危害。如果服用巴豆藥過多,導致腹痛,可以使用生薑、甘草煎湯來溫和地緩解。甘草、生薑可以解諸藥的毒性。

2. 退熱

退熱用涼藥,不可十分盡,或餘熱些少未去,不足關心,自然無事,否則熱去則寒起,古人戒之。一方多用川芎茯苓甘草,少用白朮,粗末水煎,病後和胃,收斂浮陽,屢試得效。

白話文:

退燒用涼藥,不能十分徹底,或有一些餘熱沒有清除,不足以擔心,自然就會康復,否則熱退了寒氣就會出現,古人告誡我們要小心。一方藥常用川芎、茯苓和甘草,少用白朮,用粗末水煎服,病後可以調理脾胃,收斂浮陽,屢試有效。

3. 柴胡退熱不及黃芩

若藥弗瞑眩,厥病弗瘳。世俗治熱,例用柴胡,最為穩當。至若黃芩一輩,則指為大寒,不敢用之,不思藥病不相當,鮮克有濟,繼今退熱而熱不去者,須用黃芩。

白話文:

如果藥物不能使人昏迷或頭暈目眩,疾病就不能痊癒。一般人治療熱症,慣用柴胡,是最安全穩當的。至於黃芩一類的藥物,就被認為是大寒之藥,不敢使用,不考慮藥物與疾病不相應,很少有療效的;繼而退熱而熱症沒有消除的,必須使用黃芩。

4. 退熱有法

凡壯熱煩躁,用柴胡黃芩大黃解利之。其熱乍輕而不退,盍用黃芩、川芎甘草烏梅作劑,或用黃連生地黃赤茯苓同煎,臨熟入燈心一捻主之,其效亦速。蓋川芎、生地黃皆能調血,心血一調,其熱自退。

白話文:

凡是壯熱煩躁,用柴胡、黃芩、大黃來通利解熱。其熱症間歇緩解而未完全退卻,可以用黃芩、川芎、甘草、烏梅配劑,或者用黃連、生地黃、赤茯苓一同煎煮,將要煮熟時,放入燈芯草捻,即可治療。這些藥物都有顯著的療效。因為川芎、生地黃都能夠調和血液,心血調和後,熱症自然就能退去。

5. 小兒風證解熱有三

痰盛搐掣,大便秘結,當以枳殼大黃、靈脂、甘草利之。小便赤澀,心熱狂吼,以辰砂五苓散入燈心行之,既利大腸矣,利小便矣。而風證乍作,面色乍紅,常有怫鬱之狀何耶?表熱表邪猶未解也。人參羌活散青皮、紫蘇、薄荷主之,參蘇飲亦可矣。

白話文:

痰液盛多導致抽搐、大便祕結,應以枳殼、大黃、靈脂、甘草通利。小便赤熱,心火亢盛,狂躁大吼,以辰砂五苓散加入燈心草升化心火。大腸通利後,小便也就通利了。然而風邪突然發作,面色時而發紅,常常有心煩抑鬱的表現,這是什麼原因呢?外感熱邪尚未完全解除。人參羌活散加青皮、紫蘇、薄荷治療,參蘇飲也可以。

6. 滯血發熱

其人脈澀,必有漱水之證,必有嘔惡痰涎之證,必有兩腳厥冷之證,亦必有小腹結急之證,或唾紅,或鼻衄,此皆滯血作熱之明驗也。用藥不止於柴胡黃芩,當以川芎白芷桃仁五靈脂甘草佐之。大便秘結者,於中更加大黃、濃蜜,使滯血一通,黑物流利,則熱不復作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搏澀滯,必定有口乾舌燥且想吐口水和痰液的情形,也必定有雙腳冰涼的症狀,還必定有小腹緊繃的感覺,也許還會吐血或流鼻血,這些都是滯血而導致發熱的明顯跡象。用藥不僅止於用柴胡、黃芩,還應該加入川芎、白芷、桃仁、五靈脂、甘草來輔助。如果是大便不通的情況,則在藥方中再加入大黃、濃蜜,讓滯留的血液通暢,黑色的便便順暢無阻,這樣熱症就不會再發作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