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八 (1)
卷之八 (1)
1. 卷之八
2. 咳嗽
3. 咳嗽方論
江流滔滔,日夜無聲,狂瀾激石,不平則鳴。所以咳嗽者,痰塞胸脘,氣逆不下,衝擊而動肺耳。然亦何以致此哉?曰:感風傷冷,挾熱受濕,淤血停水,與夫肺實肺虛,皆能壅痰而發嗽也。夫肺為嬌臟,外主一身之皮毛,內為五臟之華蓋,形寒飲冷,最易得寒,燥氣鬱蒸,最易生熱。惟其易為冷熱,所以內外交侵,動則邪氣窒塞矣。
此非不平而鳴乎?感風者,鼻塞聲重,傷冷者,悽清怯寒,挾熱為焦煩,受濕為纏滯,淤血則膈間腥悶,停水則心下怔忡,或實或虛,痰之黃白,唾之稀稠,從可知也。治嗽大法,肺脈浮,為風邪所客,以發散取之;肺脈實,為氣壅內熱,以清利行之;脈濡散為肺虛,以補肺安之。其間久嗽之人,曾經解利,以致肺胃俱寒,飲食不進,則用溫中助胃,加和平治嗽等輩。
至若酒色過度,虛勞少血,津液內耗,心火自炎,遂使燥熱乘肺,咯唾膿血,上氣涎潮,其嗽連續而不已。惟夫血不榮肌,故邪在皮毛,皆能入肺,而自背得之尤速,此則人參、芎、歸所不可無。一種傳注,病涉邪惡;五臟反克,毒害尤深,近世率用蛤蚧、天靈蓋,桃柳枝、丹砂、雄黃、安息香、蘇合香丸通神之劑,然則咳嗽證治,於此可以問津索途矣。抑尤有說焉,肺出氣也,腎納氣也,肺為氣之主,腎為氣之藏。
凡咳嗽暴重,動引百骸,自覺氣從臍下逆奔而上者,此腎虛不能收氣歸元也,當以補骨脂、安腎丸主之,毋徒從事於寧肺。諸氣諸痰、咳嗽喘壅之煩,須用枳殼為佐。枳殼不惟寬中,又能行其氣,氣下痰下,他證自平。
白話文:
咳嗽方論
咳嗽的原因,就像江河奔騰,日夜不息,激盪岩石,不平則鳴一樣。咳嗽是因為痰堵塞胸腔,氣體逆流而下不去,衝擊肺部而引起的。那麼,是什麼導致這種情況呢? 寒風侵襲、感受熱邪、濕邪、淤血、停水,以及肺實或肺虛,都會導致痰液阻塞而引發咳嗽。肺臟嬌嫩,外主皮毛,內為五臟之華蓋,容易受寒受熱。 因此,內外邪氣侵犯,就會阻塞氣機,導致咳嗽。這不也是因為氣機不暢而發聲嗎?
感受風邪者,鼻子堵塞,聲音沉重;感受寒邪者,感到寒冷害怕;感受熱邪者,煩躁不安;感受濕邪者,身體沉重;淤血者,胸膈部有腥臭、悶脹感;停水者,心窩部悸動不安。痰液的顏色(黃白)、唾液的黏稠度(稀稠),都可以判斷病情屬實或屬虛。
治療咳嗽的大原則是:脈象浮,為風邪入侵,需用發散之法;脈象實,為氣機壅塞、內有熱邪,需用清熱利濕之法;脈象濡弱,為肺虛,需用補益肺氣之法。對於久咳的人,如果曾經服用過瀉下藥物,導致肺胃俱寒,飲食不進,則應溫中補脾胃,再配合治療咳嗽的藥物。
如果因為縱慾傷身,導致體虛血少,津液耗損,心火旺盛,就會引起燥熱侵犯肺臟,咳出膿血,唾液粘稠,咳嗽連綿不斷。因為血液不足不能滋養肌膚,所以外邪容易侵入肺部,尤其從背部侵入更快,此時人参、川芎、當歸等藥物不可缺少。
一些傳染性疾病,邪氣侵犯,五臟互相克制,毒害更深。現代常用蛤蚧、天靈蓋、桃柳枝、丹砂、雄黃、安息香、蘇合香等藥物,這些都是治療咳嗽的有效藥物。
此外,肺主出氣,腎主納氣,肺是氣的主人,腎是氣的倉庫。如果咳嗽劇烈,牽動全身,感覺氣體從臍下逆衝向上,這是腎虛不能收攝元氣,應當使用補骨脂、安腎丸等藥物,不要只著眼於滋陰潤肺。各種氣滯、痰阻、咳嗽喘息等症狀,可以用枳殼輔助治療。枳殼不僅能寬胸理氣,還能使氣機下行,痰液下行,其他症狀自然會好轉。
4. 咳嗽證治
華蓋散,治肺感風寒,痰壅咳嗽。
麻黃(去節),紫蘇子(炒),杏仁(去皮尖,炒),桔紅,桑白皮(炒),赤茯苓(各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
上細銼。每服二錢半,薑棗煎,食後服,隨意加製半夏,添姜煎。
加減麻黃湯,治肺感寒邪,咳嗽。
麻黃(去節,一兩),辣桂,甘草(炙。各半兩),杏仁(五十枚,去皮尖,微炒,別研),陳皮半夏(制。各半兩)
上細銼,拌和杏仁,每三錢,紫蘇三葉,姜四片,煎服。
溫肺湯,治肺虛感冷,咳嗽,嘔吐痰沫。
乾薑,辣桂,甘草(炙),半夏(制),陳皮,北五味子,杏仁(去皮尖。各一兩),細辛,阿膠(炒。各半兩)
上粗散。每二錢半,薑棗煎服。
三拗湯,治寒燠不常,暴嗽喘急,鼻塞痰壅。
麻黃(不去節),杏仁(不去皮尖。各一兩),甘草(不炙,半兩)
上銼散。每二錢半,姜五片,煎服。
金沸草散,治上壅熱嗽。
荊芥穗(二兩),旋覆花(去梗),麻黃(去節),北前胡(各一兩半),半夏(制),赤芍藥,甘草(炒。各半兩)
上細銼。每二錢半,加炒葶藶半錢,姜四片,煎服。如咽喉焦燥,加朴硝,食後。又治傷風,鼻塞流涕,壅嗽。若聲啞,嗽不止,兼服人參款花膏。
人參款花膏
款冬花,紫菀茸(洗去土,炒用),人參,北五味子,桑白皮(炒。等分)
上為末,煉蜜丸小彈子大。含化一丸,或淡薑湯嚼下。若身熱口乾,兼服天麻防風丸。
天麻防風丸
人參,天麻,防風(各一兩),全蠍(炒),直殭蠶(炒。各半兩),硃砂(研),雄黃(研),甘草(炙。各一分),牛黃(一錢),麝(一字)
上細末,煉蜜丸桐子大。每二丸,紫蘇薄荷湯嚼下。
清肺飲,治肺氣上熱咳嗽。
前胡,荊芥,桑白皮(炒),甘草(炙),枳殼(制。各三分),知母,貝母(去心,炒),腦荷,赤茯苓,北梗,紫蘇,阿膠(炒),杏仁(去皮),天門冬(去心。各半兩)
上銼散。每三錢,姜三片,烏梅一枚,食後煎服。如更內實,與解毒雄黃丸。(方在積熱門。)
黃連阿膠丸,治肺熱或咯血。
黃連(淨,三兩),赤茯苓(二兩),阿膠(炒,一兩)
上黃連、茯苓同末,水調阿膠和,眾手丸桐子大。每三十丸,食後米飲下。黃連、赤茯苓能抑心火,則肺得其清。
不換金正氣散,治傷濕咳嗽。(方見寒類。),如赤茯苓、生乾薑煎服。
大阿膠丸,治肺虛客熱,咳嗽咯血、嘔血。
阿膠(炒熱),地黃(淨),白茯苓,北五味子,山藥(各一兩),貝母(去心,炒),百部,柏子仁,茯神,丹參,杜仲(去粗皮,銼,炒),麥門冬(去心。各半兩),遠志(浸,去心,炒),人參,防風(各一分)
上細末,煉蜜丸彈子大。每一丸,少水略煎,食後臨臥服。或金沸散加腦荷煎湯,嚼下。凡嗽藥不效,覺胸膈腥悶,乃宿血乘肺,黑豆入紫蘇、生薑煎汁與之。
白話文:
咳嗽證治
華蓋散:治療肺部感受風寒,痰液阻塞引起的咳嗽。藥材包括麻黃(去節)、紫蘇子(炒)、杏仁(去皮尖,炒)、桔梗、桑白皮(炒)、赤茯苓(各一兩)、炙甘草(半兩)。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二錢半,用生薑、紅棗煎服,飯後服用,可依情況加製半夏,再加薑煎服。
加減麻黃湯:治療肺部感受寒邪引起的咳嗽。藥材包括麻黃(去節,一兩)、桂枝、炙甘草(各半兩)、杏仁(五十枚,去皮尖,微炒,另研)、制半夏、制陳皮(各半兩)。將藥材切碎,與研磨好的杏仁拌勻,每次服用三錢,加紫蘇三葉、生薑四片煎服。
溫肺湯:治療肺虛感受寒冷,咳嗽,並伴有嘔吐泡沫痰的症狀。藥材包括乾薑、桂枝、炙甘草、制半夏、陳皮、北五味子、杏仁(去皮尖,各一兩)、細辛、炒阿膠(各半兩)。將藥材粗略研磨,每次服用二錢半,用生薑、紅棗煎服。
三拗湯:治療寒熱失調,突然劇烈咳嗽、呼吸急促,鼻塞痰多的症狀。藥材包括麻黃(不去節)、杏仁(不去皮尖,各一兩)、不炙甘草(半兩)。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二錢半,加生薑五片煎服。
金沸草散:治療肺熱壅盛引起的咳嗽。藥材包括荊芥穗(二兩)、旋覆花(去梗)、麻黃(去節)、北前胡(各一兩半)、制半夏、赤芍藥、炒甘草(各半兩)。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二錢半,加炒葶藶子半錢、生薑四片煎服。如果咽喉乾燥灼熱,可加朴硝,飯後服用。此方也可治療傷風、鼻塞流涕、咳嗽等症狀。若聲音嘶啞,咳嗽不止,可同時服用人參款冬花膏。
人參款冬花膏:藥材包括款冬花、紫菀(洗淨泥土,炒用)、人參、北五味子、炒桑白皮(等量)。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小丸子。含服一丸,或用淡薑湯送服。如果身體發熱口乾,可同時服用天麻防風丸。
天麻防風丸:藥材包括人參、天麻、防風(各一兩)、炒全蠍、炒僵蠶(各半兩)、研磨朱砂、研磨雄黃、炙甘草(各一分)、牛黃(一錢)、麝香(少許)。將藥材磨成細粉,用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二丸,用紫蘇、薄荷湯送服。
清肺飲:治療肺氣上逆引起的熱咳。藥材包括前胡、荊芥、炒桑白皮、炙甘草、制枳殼(各三分)、知母、炒貝母(去心)、薄荷、赤茯苓、北沙參、紫蘇、炒阿膠、杏仁(去皮)、天門冬(去心,各半兩)。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三錢,加生薑三片、烏梅一枚,飯後煎服。如果內熱較盛,可配合服用解毒雄黃丸(方劑在積熱門)。
黃連阿膠丸:治療肺熱或咯血。藥材包括淨黃連(三兩)、赤茯苓(二兩)、炒阿膠(一兩)。將黃連、赤茯苓研磨成粉,用水調和阿膠,搓成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飯後用米湯送服。黃連、赤茯苓能抑制心火,使肺氣清淨。
不換金正氣散:治療傷風感冒引起的咳嗽(方劑詳見寒類),可用赤茯苓、生薑煎服。
大阿膠丸:治療肺虛夾熱,咳嗽咯血、嘔血。藥材包括炒阿膠、淨地黃、白茯苓、北五味子、山藥(各一兩)、炒貝母(去心)、百部、柏子仁、茯神、丹參、炒杜仲(去粗皮,切碎)、麥門冬(去心,各半兩)、浸泡去心炒遠志、人參、防風(各一分)。將藥材磨成細粉,用蜂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少量水略微煎煮,飯後睡前服用。或者用金沸草散加薄荷煎湯送服。如果服用其他咳嗽藥物無效,感覺胸膈腥悶,是宿血停留在肺部,可用黑豆加紫蘇、生薑煎煮的汁液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