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七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七 (2)

1. 膈噎方論

上㕮咀。用水一鍾半,姜三片,煎八分,不拘時服。

栝蔞實丸(《和劑方》)治膈噎,胸膈痞,痛徹背脅,喘急妨悶。

栝蔞實(去殼,別研),枳殼(去瓤,麩炒),半夏(湯泡七次),桔梗(炒。各一兩)

上為細末,薑汁、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生薑湯送下。

人參利膈丸(東垣方),治膈噎,胸中不利,大便結燥,痰嗽喘滿,脾胃壅滯,推陳致新。治膈氣之聖藥也。

木香,檳榔(各七錢半),人參,當歸,藿香,甘草,枳實(麩炒黃。各一兩),大黃(酒浸,蒸熟),厚朴(薑製。各二兩)

上為細末,滴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溫水下。

五膈寬中散,治七氣留滯,飲食不下,谷脹、氣脹通用。

撞氣阿魏丸,治五種噎疾,九般心痛,痃癖氣塊,冷氣攻刺。(並見諸氣門。)

參苓白朮散,治脾胃虛弱,不能運化。

白朮和胃丸

八珍湯,治證同前。

寬中進食丸,滋形氣,美飲食。(以上並見調理脾胃門。)

保和丸,消食開胃。(方見積聚門。)

橘杏麻仁丸,治噎膈,大便燥結。

橘皮(炙),杏仁(去皮尖),麻仁(去殼。各三兩),郁李仁(去殼,五錢)

下除陳皮為末,三仁俱搗成膏,用棗仁去核,以石臼內三味,搗和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六十丸,煎枳實湯送下,食前服。

謹按:膈噎翻胃之證,皆由七情太過,而動五臟之火,熏蒸津液,而痰火益盛,脾胃漸衰,飲食不得流利,為膈、為噎、為翻胃也矣。丹溪云:年高者不治。蓋年少之人,氣血未虛,用藥劫去痰火,調其脾胃,病不復矣。年老之人,氣血已虛,用藥劫去痰火,雖得暫愈,其病立復,所以然者,氣虛則不能運化而生痰,血虛則不能滋潤而生火也。又云:此證切不可用香燥之藥而厚滋味。

蓋證屬熱燥,固不用香燥之藥。香能散氣,燥能耗血,而滋味助火而生痰也。有等庸工,但見斯疾,不察病因,便以峻劑投入而取刻效,圖以厚賄,不思病危,復而不救,可不嘆哉!

白話文:

膈噎方論

上方用藥:取藥材上部,用水一碗半,加薑三片,煎至八分滿,不限時間服用。

栝蔞實丸(出自《和劑方》)治療膈噎、胸膈痞悶、疼痛延伸至背部兩側、呼吸急促、胸悶等症狀。

藥材組成:栝蔞實(去殼,研磨)、枳殼(去瓤,麩炒)、半夏(湯泡七次)、桔梗(炒,各一兩)。

製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用薑汁、米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生薑湯送服。

人參利膈丸(出自東垣方)治療膈噎、胸悶不適、大便乾燥、痰多咳嗽氣喘、脾胃阻塞等症狀,能促進新陳代謝,是治療膈氣的良藥。

藥材組成:木香、檳榔(各七錢半)、人參、當歸、藿香、甘草、枳實(麩炒至黃,各一兩)、大黃(酒浸,蒸熟)、厚朴(薑製,各二兩)。

製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加水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溫水送服。

五膈寬中散,治療七氣鬱滯、飲食不進、胃脹、氣脹等症狀。

撞氣阿魏丸,治療五種噎疾、九種心痛、痃癖(腹部腫塊)、寒氣刺痛等症狀。(詳見諸氣門)

參苓白朮散,治療脾胃虛弱,無法正常運化食物。

白朮和胃丸

八珍湯,治療症狀與前述相同。(詳見調理脾胃門)

寬中進食丸,滋補形氣,增進食慾。(詳見調理脾胃門)

保和丸,消食開胃。(詳見積聚門)

橘杏麻仁丸,治療噎膈、大便秘結。

藥材組成:橘皮(炙)、杏仁(去皮尖)、麻仁(去殼,各三兩)、郁李仁(去殼,五錢)。

製法:將陳皮磨成粉末,其餘三種藥材搗成膏狀,去核棗仁與三味藥膏一起搗碎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五六十丸,用煎好的枳實湯送服,飯前服用。

總結:膈噎、反胃等症狀,大多是由於七情過度,導致五臟之火亢盛,熏蒸津液,痰火更盛,脾胃日漸衰弱,飲食無法正常通過,從而產生膈噎、反胃等症狀。丹溪先生說:老年人此症難治。因為年輕人氣血未虛,用藥清除痰火,調理脾胃,疾病就能痊癒。老年人氣血已虛,用藥清除痰火,雖然能暫時好轉,但疾病很快就會復發,這是因為氣虛則無法運化而產生痰液,血虛則無法滋潤而產生火熱。又說:這種疾病絕對不能使用辛香燥烈的藥物,也不能用味道厚重的藥物。

因為此症屬於熱燥症,所以不用辛香燥烈的藥物。辛香之品能散氣,燥烈之品能耗血,而厚重的味道則會助長火熱,產生痰液。有些庸醫,只看到這種疾病,不察病因,就用峻猛的藥物,圖一時之效,收取重金,卻不考慮病情的嚴重性,導致病情反覆,難以治癒,實在令人惋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