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一 (13)
卷之一 (13)
1. 附:原脈論(出《保命集》)
故經曰:血氣者,人之神。不可不謹養也。《陰陽別論》曰: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。此陽者,言脈也。胃者,土也。脈乃天真造化之氣也。若土無氣,則何以生長收藏?若氣無土,何以養化萬物?是無生滅也。以平人之氣,常稟於胃。正理論曰:谷入於胃,脈道乃行,陰陽交會,胃和脈行,人稟天地之候。
故春胃微弦曰平,得弦而無胃曰死。夏胃微鉤曰平,但鉤而無胃曰死。長夏微軟曰平,但弱而無胃曰死。秋胃微毛曰平,但毛而無胃曰死。冬胃微石曰平,但石而無胃曰死。
陰者,真臟也,見則敗,敗則必死。五臟為陰,肝脈至,中而無外,急如循刀刃,責責然如按琴絃。心脈至,堅而搏,如循薏苡仁累累然。肺脈至,大而虛,如毛羽中人皮膚。腎脈至,搏而絕,如以指彈石辟辟然。脾脈弱而乍數乍疏。夫如此脈者,皆為臟脈獨見而無胃脈,五臟皆至懸絕而死。
故經曰:別於陽者,知病忌時,別於陰者,知生死之期。故人性候躁急、懁促、遲緩、軟弱、長短、大小、皮堅肉厚各隨其狀而脈應之。常以一息四至為準者,言呼出心與肺,吸入腎與肝,五者胃兼主四旁,在呼吸之間也。數則為熱,遲則為寒。如天之春秋,二分陰陽,兩停晝夜,各得五十度。
自此添一遭則熱,減一遭則寒。脈之妙道從此可知矣。或如散葉,或如燃薪,或如丸泥,或如絲縷,或如湧泉,或如吐頹、或如偃刀,或如轉索,或如游魚,假使千變萬化,若失常者,乃真元之氣離絕矣。經曰:積陽為天,積陰為地。陽化氣,陰成形。此言一氣判而清濁分也。
元氣者,天地之本。天和者,血氣之根。華佗云:脈者,謂血氣之先也。孔子曰:天不言而四時行焉,百物生焉。而脈亦如之。又經曰: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,皆通乎天氣也。通天者,謂通元氣天真也。然形體者,假天地之氣而生,故奉生之氣通計於天,稟受陰陽而為根本。
天地合氣,命之曰人。天氣不絕,真靈內屬,動靜變化悉與天通。《易》云:乾坤成列,而易立乎其中矣。故天地之體得易而後生,天地之化得易而後成。故陽用事則春生夏長,陰用事則秋收冬藏。寒往則暑來,暑往則寒來,始而終之,終而復始,天地之化也。而易也,默然於其間,而使其四序各因時而成功。
至於寒不凌暑,暑不奪寒,無愆陽伏陰之變,而不至於大肅大溫,故萬物各得其沖和之氣,然後不為過而皆中節也。《道經》曰: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,百姓日用而不知。斯脈之道也,故脈不得獨浮沉,獨大小,獨盛衰,獨陰陽,須可沉中有浮,浮中有沉,大中有小,小中有大,盛中有衰,衰中有盛,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充塞一身之中,盈溢百骸之內,無經絡不有,無氣血不至,養筋骨毛髮,堅壯膩澤,非心,非腎,非肝,非脾,五臟之盛,真氣固密,不為邪傷。若憂愁思慮、飢飽勞逸、風雨寒暑、大驚猝恐,真氣耗亂,氣血分離,為病之本。
白話文:
故經書說:血液和氣是人的精氣神,不可不謹慎保養。《陰陽別論》說:所謂的陽,指的是胃脘的陽氣。這裡的陽,指的是脈象。胃屬土,脈則是先天造化之氣。如果土沒有氣,怎麼能生長收藏?如果氣沒有土,怎麼能滋養萬物?這樣就沒有生滅變化了。人的氣血通常都依賴於胃。正理論說:食物進入胃中,脈道才能運行,陰陽才能交合,胃氣平和,脈象才能正常,人才能順應天地氣候。
所以,春天胃脈微微弦細為正常,脈弦而無胃氣則死。夏天胃脈微微鉤曲為正常,脈鉤曲而無胃氣則死。長夏胃脈微微柔軟為正常,脈弱而無胃氣則死。秋天胃脈微微細小如毛髮為正常,脈細小如毛髮而無胃氣則死。冬天胃脈微微沉實如石為正常,脈沉實如石而無胃氣則死。
陰是指臟腑,若單獨顯現則為病,病則必死。五臟屬陰,肝脈來到時,在脈中而不在外,急速如刀刃劃過,細密如撥動琴弦。心脈來到時,堅實有力,如一串薏苡仁。肺脈來到時,寬大而虛弱,如羽毛在皮膚上。腎脈來到時,搏動而突然停止,如用手指彈石頭的聲音。脾脈則弱而時快時慢。這些脈象,都是臟腑脈象單獨出現而無胃脈,五臟氣血都懸絕而死。
故經書說:從陽氣的脈象,可以知道疾病的禁忌和時間;從陰氣的脈象,可以知道生死的期限。所以人的性情虛實、急躁、遲緩、軟弱、長短、大小、皮膚堅實肌肉厚薄等,都會在脈象中反映出來。通常以一息四脈為標準,這是因為呼氣時心肺之氣外泄,吸氣時腎肝之氣內收,而胃氣兼主四肢,都在呼吸之間。脈象數則為熱,脈象遲則為寒。如同天上的春秋二分,陰陽各佔一半,晝夜各佔一半,各佔五十度。
比正常多一次脈搏則為熱,少一次脈搏則為寒。脈象的奧妙由此可知。脈象有的像散落的樹葉,有的像燃燒的柴薪,有的像泥丸,有的像絲線,有的像湧出的泉水,有的像吐出來的唾液,有的像倒伏的鐮刀,有的像盤繞的繩索,有的像遊動的魚,等等千變萬化。如果脈象失去常態,就是元氣離絕了。經書說:積聚的陽氣形成天,積聚的陰氣形成地。陽氣化生氣,陰氣形成形體。這說明一氣分化,清濁分離。
元氣是天地之根本,天地的調和是氣血的根本。華佗說:脈象是氣血的先兆。孔子說:天不說話,卻運行四季,萬物生長。脈象也是如此。經書又說:自古以來,與天相通的,都是生命的根本,都通達於天之氣。與天相通,指的是通達元氣和先天之氣。人的形體依靠天地之氣而生,所以奉養生命之氣要順應天道,稟受陰陽作為根本。
天地之氣交合,稱為人。天之氣不絕,真靈內在,人體的動靜變化都與天相通。《易經》說:乾坤佈列,而易就在其中。所以天地之體依靠易經的道理而生,天地之變化依靠易經的道理而成。所以陽氣主事則春天生長夏天茂盛,陰氣主事則秋天收穫冬天收藏。寒冷過去則炎熱來臨,炎熱過去則寒冷來臨,開始和結束,結束又開始,這是天地之變化。而易經的道理默然運行其間,使四季的變化各按時序而成功。
因為寒冷不侵犯炎熱,炎熱也不奪取寒冷,沒有違背陽氣潛伏陰氣變化的規律,所以不會出現過於寒冷或過於炎熱的現象,因此萬物都能得到調和之氣,然後不至於過度而都能適中。《道經》說:萬物依託陰氣而懷抱陽氣,陰陽之氣調和,人們每天都在使用卻不知道。這就是脈象的道理,所以脈象不能只論浮沉、大小、盛衰、陰陽,必須是沉中帶浮,浮中帶沉,大中帶小,小中帶大,盛中帶衰,衰中帶盛,陰中帶陽,陽中帶陰,充滿全身,遍及四肢百骸,沒有經絡不到,沒有氣血不至,滋養筋骨毛髮,使身體強健潤澤。這不是單憑心、腎、肝、脾、五臟的強盛,而是真氣充實,不被邪氣侵害。如果憂愁思慮、飢飽勞逸、風雨寒暑、大驚恐懼,真氣就會耗損紊亂,氣血就會分離,這便是生病的根本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