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3)

1. 附諸方

上㕮咀,水二盞,姜三片,煎一盞。

五飲湯(《拔粹》方)一留飲心下,二癖飲脅下,三痰飲胃中,四溢飲膈上,五流飲腸間,凡此五飲,酒後傷寒,飲冷過多,故有此疾。

旋覆花,人參,陳皮,枳實,白朮,茯苓,厚朴,半夏,澤瀉,豬苓,前胡,桂心,芍藥,甘草(各等分)

上銼,每兩分四服,水二盞,生薑十片,同煎至六分,取清溫服,不拘時。忌食肉、生冷、滋味等物。因酒有飲加葛根、葛花、砂仁。

蠲飲枳實丸(《拔粹》方)逐飲消痰,導滯清膈。

枳實(炒),半夏(湯泡七次),陳皮(去白,各二兩),黑牽牛(半斤,取頭末三兩)

上為末,水煮麵糊為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薑湯下,食後。

辰砂祛痰丸(《聖惠方》)治酒食過多,酸鹹作成痰飲,聚於胸中。凝則嘔逆噁心;流則臂痛,頭目昏眩,腰腳疼痛;深則左癱右瘓;淺則蹶然倒地,此藥神效。

硃砂(一兩,水飛,一半入藥,一半為衣),半夏(四兩),槐角(炒),陳皮,白礬(生),荊芥(各一兩),生薑(四兩,與半夏製作餅,陰乾)

上為末,薑汁打糊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生薑湯下。

八味丸,治脾腎兩虛,痰唾而不咳者。(方見諸虛門。)

五虎湯,治痰喘氣急。(方見喘門。)

白話文:

附諸方

上方藥材,用藥材適量,加水兩杯,生薑三片,煎煮成一杯藥汁服用。

五飲湯的配方來自《拔粹》,用於治療五種不同位置的飲邪:一留飲在心窩處,二癖飲在脅肋下,三痰飲在胃中,四溢飲在膈膜上方,五流飲在腸道之間。這些飲邪通常是因飲酒過度、受寒或飲用過多冷飲引起的。

藥材包含旋覆花、人參、陳皮、枳實、白朮、茯苓、厚朴、半夏、澤瀉、豬苓、前胡、桂枝、芍藥、甘草,所有藥材份量相等。將藥材研磨後,每次服用二錢,分四次服用,加水兩杯,生薑十片,煎煮至六分,取其清澈溫熱部分服用,不限時間。忌食肉類、生冷食物及辛辣調味的食物。若因飲酒導致飲邪,則需額外加入葛根、葛花、砂仁。

蠲飲枳實丸的配方來自《拔粹》,用於治療飲邪和痰飲,疏通阻塞,清利膈膜。

藥材包含炒過的枳實、經過湯泡七次的半夏、去白陳皮(各二兩)、黑牽牛子(半斤,取其研磨後的末尾三兩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水煮成糊狀,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薑湯送服,飯後服用。

辰砂祛痰丸的配方來自《聖惠方》,用於治療因酒食過度、食用過多酸鹹食物而引起的痰飲,積聚於胸中。痰飲凝滯則會引起嘔逆、噁心;痰飲流動則會導致手臂疼痛、頭暈目眩、腰腳疼痛;痰飲深入則會導致半身不遂;痰飲輕微則會突然倒地。此藥效力神奇。

藥材包含水飛過的硃砂(一兩,取一半入藥,一半作為藥丸外衣)、半夏(四兩)、炒過的槐角、陳皮、生白礬、荊芥(各一兩)、生薑(四兩,與半夏一起製成餅,陰乾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薑汁調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生薑湯送服。

八味丸用於治療脾腎兩虛,有痰飲卻不咳嗽的症狀。(配方詳見諸虛門)

五虎湯用於治療痰飲導致的喘息、氣急。(配方詳見喘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