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2)

1. 附諸方

上為末,薑汁煎水,打糊為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食後、臨臥各一服。如腸胃燥實,加酒炒大黃、芒硝各一兩。

此方即二陳湯、涼膈散加香附、蒼朮相合是也。蓋痰者因火而動,氣者因鬱而成,故作胸膈痞滿,頭目昏眩。今用二陳湯以豁痰,涼膈散以降火而散風熱,香附、蒼朮開鬱順氣,何疾之不愈哉!

節齋化痰丸

論曰:痰者,病名也。人之一身,氣血清順則津液流通,何痰之有?惟夫氣血濁逆,則津液不清,熏蒸成聚而變為痰焉。痰之本,水也,原於腎;痰之動,濕也,主於脾。古人用二陳湯為治痰通用者,所實脾燥濕治其標也。然以之而治濕痰、寒痰、痰飲、痰涎則固是矣。

若夫痰因火上,肺氣不清,咳嗽時作,及老痰、郁痰結成黏塊,凝滯喉間,吐咯難出,此等之痰,皆因火邪炎上,熏於上焦,肺氣被郁,故其津液之隨氣而升者,為火熏蒸,凝濁鬱結而成,歲月積久,根深蒂固,故名老、名郁,而其源則火邪也。病在上焦心肺之分,咽喉之間,非中焦脾胃溫痰、冷痰、痰飲、痰涎之比也。

故湯藥難治,亦非半夏、茯苓、蒼朮、枳殼、南星等藥所能治也。惟在開其鬱、降其火、清潤肺金而消化凝結之痰,緩以治之,庶可取效。今制一方於後。

天門冬(去心),黃芩(酒炒),海粉(別研),栝蔞仁(別研),橘紅(各一兩),桔梗(去蘆),連翹香附子(槌研,淺鹽水浸,炒。各五錢),青黛(別研,二錢),芒硝(別研,三錢)

上為細末,煉蜜入生薑汁少許,和藥末杵極勻,丸如小龍眼大。噙化一丸,或嚼爛,清湯細嚥之。或丸為細丸,如黍米大,淡薑湯送下五六十丸。

此等老痰,大率飲酒之人多有之。酒氣上升為火,肺與胃脘皆受火邪,故鬱滯而成。此方用天門冬、黃芩泄肺火也,海粉、芒硝咸以軟堅也,栝蔞仁潤肺降痰,香附米開鬱降氣,連翹開結降火,青黛解鬱火,故皆不用辛燥之藥。

秘傳豁痰丸,治食積痰熱。

陳皮(去白,四兩),山楂,神麯(各二兩),當歸,黃芩,白朮(各四兩),半夏(薑汁浸七日)黃連,白茯苓,甘草(各一兩五錢),枳實(二兩五錢)

上為細末,湯浸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四五十丸,臨臥或食後淡薑湯送下。

秘傳滾痰丸,降痰火神效。

大黃(八兩,銼片,用皮硝三兩,酒一碗,水一碗和勻,蒸乾用),黃芩(八兩,銼碎,用明礬三兩,酒水各一碗,蒸用),沉香(五錢),礞石(一兩,用硝一兩,入罐固濟煅紅取出用),硃砂(一兩,研末為衣)

上為細末,水丸如梧桐子大,硃砂為衣。每服四五十丸,量虛實加減。

加味二陳湯

半夏(薑汁,一錢五分),白茯苓,白朮(各一錢),香附(一錢二分),連翹,黃芩,枳實(麩炒),前胡,甘草,栝蔞仁,桔梗,麥牙,神麯(炒),陳皮(鹽水浸,炒。各一錢)

白話文:

附諸方

將藥磨成粉末,用薑汁煎水,調成糊狀做成丸藥,如梧子般大小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飯後和睡前各服用一次。如果腸胃燥熱積實,可以加入酒炒大黃、芒硝各一兩。

此方是二陳湯、涼膈散加上香附、蒼朮的組合。因為痰是因火而動,氣是因鬱而生,所以造成胸膈痞滿、頭昏眼花。現在用二陳湯來化痰,涼膈散來降火散風熱,香附、蒼朮則開鬱順氣,有什麼病治不好的呢!

節齋化痰丸

論述說:痰,是一種疾病的名稱。人體內氣血通暢順利,津液就能流通,哪來的痰呢?只有氣血阻塞逆亂,津液才會不清澈,熏蒸聚集而變成痰。痰的本源是水,來自於腎;痰的活動,是濕,主要在脾。古人用二陳湯治療痰的通用方法,是針對脾燥濕的標證治療。用它來治療濕痰、寒痰、痰飲、痰涎當然有效。

但是,如果痰是因火邪上炎,肺氣不暢,時常咳嗽,以及陳舊的痰、鬱結的痰結成黏塊,阻塞在喉嚨,難以咳出,這些痰都是因為火邪上炎,熏蒸上焦,肺氣受阻,所以津液隨著氣上升,被火熏蒸,凝結成塊而阻塞,日積月累,根深蒂固,所以稱為老痰、鬱痰,而其根本原因是火邪。病位在上焦心肺之間,咽喉部位,與中焦脾胃的溫痰、寒痰、痰飲、痰涎不同。

所以很難用湯藥治療,也不是半夏、茯苓、蒼朮、枳殼、南星等藥物所能治療的。只有疏通鬱結、降火、滋潤肺金,才能化解凝結的痰,緩慢地治療,才能見效。現在制定一個方子如下:

天門冬(去心)、黃芩(酒炒)、海粉(研磨)、栝蔞仁(研磨)、橘紅(各一兩)、桔梗(去蘆)、連翹、香附子(捶碎,淡鹽水浸泡,炒,各五錢)、青黛(研磨,二錢)、芒硝(研磨,三錢)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加入煉蜜和少許生薑汁,充分混合搗勻,製成如小龍眼般大小的丸藥。含化一丸,或嚼爛後,用清湯細細嚥下。也可以製成更小的丸藥,如黍米般大小,用淡薑湯送服五六十丸。

這些老痰,大多是嗜酒的人容易患上。酒氣上升化火,肺和胃都受到火邪的侵害,所以鬱結而成。這個方子用天門冬、黃芩來泄肺火,海粉、芒硝來軟堅散結,栝蔞仁潤肺降痰,香附子開鬱降氣,連翹疏散鬱結降火,青黛解鬱火,所以都不用辛燥的藥物。

秘傳豁痰丸,治療食積痰熱。

陳皮(去白,四兩)、山楂、神麴(各二兩)、當歸、黃芩、白朮(各四兩)、半夏(薑汁浸泡七天)、黃連、白茯苓、甘草(各一兩五錢)、枳實(二兩五錢)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用湯浸泡蒸餅做成丸藥,如梧桐子般大小。每次服用四五十丸,睡前或飯後用淡薑湯送服。

秘傳滾痰丸,治療痰火,療效神奇。

大黃(八兩,切片,用芒硝三兩,酒一碗,水一碗混合均勻,蒸乾使用)、黃芩(八兩,切碎,用明礬三兩,酒水各一碗,蒸用)、沉香(五錢)、礞石(一兩,用硝石一兩,放入罐中密閉煅燒至紅,取出使用)、硃砂(一兩,研磨成粉做藥衣)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用水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丸藥,用硃砂做藥衣。每次服用四五十丸,根據虛實情況增減藥量。

加味二陳湯

半夏(薑汁,一錢五分)、白茯苓、白朮(各一錢)、香附(一錢二分)、連翹、黃芩、枳實(麩炒)、前胡、甘草、栝蔞仁、桔梗、麥芽、神麴(炒)、陳皮(鹽水浸泡,炒,各一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