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三 (1)
卷之三 (1)
1. 附:諸賢論
劉宗厚曰:痰之為病,仲景論四飲六證,無擇敘內外三因,俱為切當。蓋四飲則敘因痰而顯諸證者,三因則論其因有所傷而生痰者也。惟王隱君論人之諸疾悉出於痰。此發前人所未論,可謂深識痰之情狀,而得其奧者矣。制滾痰丸一方,絲治斯疾,固為簡便,較之仲景三因有表裡內外,而分汗下溫利之法,則疏闊矣。
況又有虛實寒熱之不同者哉!夫痰病之原,有因熱而生痰者,亦有因痰而生熱者,有因風寒暑濕而得者,有因驚而得者,有因氣而得者,有因酒食而得者,有因食積而得者,有脾虛不能運化而生者,有腎虛不能降火而生者。若熱痰,則多煩熱;風痰多成癱瘓、奇證;冷痰多成骨痹;濕痰多倦怠軟弱;驚痰多成心痛、癲疾;飲痰多成脅痛、臂痛;食積痰多成癖塊、痞滿。其為病狀,種種難名。
王隱君論中頗為詳盡,學者但察其病形脈證,則知所挾之邪,隨其表裡、上下、虛實以治之。若夫子和謂飲無補法,必當去水,故用吐、汗、下之三法治人常愈。又論熱藥治痰之誤,固為詳切,亦有挾寒、挾虛之證,不可不論。
夫久痰凝結,膠固不通,狀若寒凝,不用溫藥引導,必有拒格之患,況有風寒外來,痰氣內郁者,不出溫散亦何以開鬱行滯?又有血氣虧乏之人,痰客中焦,閉塞清道,以致四肢百骸發為諸病,理宜導去痰滯,必當補接兼行,又難拘於子和之三法也。大凡病久淹延,卒不便死者,多因食積、痰飲所致,何以然者?蓋胃氣亦賴痰積所養,飲食雖少,胃氣卒不便虛故也。亦有治痰用峻利過多,則脾氣愈虛,津液不運,痰反生而愈盛。
法當補脾胃,清中氣,則痰自然運下,此乃治本之法也,謂醫中之王道者,正此類也。
白話文:
附:諸賢論
劉宗厚認為:痰的病症,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論述的四飲六證,以及內外三因,都非常恰當。四飲是敘述因痰而顯現各種症狀的,三因則是論述因為某些因素受傷而產生痰的。唯獨王隱君認為人所有的疾病都源於痰,這是在前人未曾論述過的,可謂深刻了解痰的狀況,並掌握其奧妙之處。他所制的滾痰丸一方,治療此病簡便有效,但與仲景的三因論,分表裡內外,而有汗、下、溫、利等治療方法相比,則略顯粗略,況且還有虛實寒熱的不同。
痰病的根源,有因熱而生痰的,也有因痰而生熱的;有因風寒暑濕而致的,有因驚嚇而致的,有因氣機失調而致的,有因飲酒飲食不節而致的,有因食積而致的,有因脾虛不能運化而生的,有因腎虛不能降火而生的。熱痰則多煩熱;風痰多導致癱瘓、奇特的症狀;冷痰多導致骨痺;濕痰多倦怠乏力;驚痰多導致心痛、癲癇;飲痰多導致脅痛、臂痛;食積痰多導致癖塊、痞滿。其病症變化多端,難以一一列舉。
王隱君的論述相當詳盡,學習者只要觀察病人的形狀、脈證,就能知道是哪種邪氣所致,然後根據表裡、上下、虛實來治療。然而,有人認為單純的飲邪沒有補法的治療效果,必須要排出水分,所以用吐、汗、下三法治療,病人常常痊癒。又論及用熱藥治療痰的錯誤,非常詳細且貼切,但也提及夾雜寒邪、虛證的情況,不可忽視。
久痰凝結,膠固不通,狀似寒凝,不用溫藥引導,必然會有阻礙的風險;況且又有風寒外邪入侵,痰氣內鬱的情況,不用溫散的方法,又怎麼能疏通鬱結,排除阻塞呢?又有些血氣虧乏的人,痰阻中焦,阻塞氣血運行通道,導致四肢百骸出現各種疾病,理應導引排出痰滯,同時也必須補益,不能拘泥於吐、汗、下三法。大多數病症久拖不癒,最終導致死亡的,多是由於食積、痰飲所致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胃氣也依靠痰積來滋養,即使飲食很少,胃氣也不會馬上虛弱。也有人因為治療痰證使用了過於峻烈的瀉下之法,導致脾氣更加虛弱,津液運行不暢,痰反而越積越多。
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補益脾胃,調理中氣,那麼痰自然會向下運行,這是治本的方法,也是醫學中的王道。
2. 附諸方
金沸草散,治外感風寒,痰氣內郁,咳唾稠黏。參蘇飲亦治外感風寒,痰飲停積胸膈,咳嗽氣促,言語不能相續。(並見傷風門。),小青龍湯,治外感風寒,內生溢飲、支飲,倚怠喘滿。(方見咳嗽門。)蘇子降氣湯,治虛陽上攻,氣不升降,上盛下虛,痰涎壅盛。(方見諸氣門。)
中和丸,治濕痰氣熱。
蒼朮,黃芩,半夏,香附(等分)
上為末,粥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,薑湯下。
導痰湯
南星(炮),橘紅(去白),赤茯苓(去皮),枳殼(麩炒。各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,半夏(四兩)
上㕮咀。水煎,生薑五片,食前服。
茯苓丸(出《千金》第一方)
半夏(四兩),茯苓(二兩),枳殼(一兩),風化硝(半兩)
上為末,蒸餅或神麯、薑汁糊丸,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薑湯下。
此方治中脘停痰,臂痛難舉,手足不得轉有效。
清膈化痰丸
黃連,黃芩(各一兩),黃柏,山梔(半兩),香附(一兩半),蒼朮(二兩)
上為末,蒸餅丸,白湯下。
搜風化痰丸
人參,槐角子,殭蠶,白礬,陳皮(去白),天麻,荊芥(各一兩),半夏(四兩,薑汁炒),辰砂(半兩,另研)
上為末,薑汁浸,蒸餅為丸,辰砂為衣。服四十丸,薑湯下。
利膈化痰丸
南星,蛤粉(研細,一兩),半夏,栝蔞仁,貝母(去心,治胸膈痰氣妙),香附(半兩,童便浸)
上為末,用豬牙皂角十四鋌,敲碎,水一碗半。煮;杏仁去皮、尖,一兩,煮水將干,去皂角,擂杏仁如泥,入前藥搜和,再入薑汁,泡蒸餅丸如綠豆大,青黛為衣。每服五六十丸,薑湯下。
清痰丸,專清中脘熱痰積。
烏梅,枯礬,黃芩,蒼朮,陳皮,活石(炒),青皮,枳實(各半兩),南星,半夏,神麯,山楂,乾生薑,香附(各一兩)
上為末,湯浸,蒸餅丸服。
王隱君滾痰丸
括曰:甑里翻身甲掛金,於今頭戴草堂深,相逢二八求斤正,硝煅青礞倍若沉,十七兩中零半兩,水丸桐子意常斟,千般怪證如神效,水瀉雙身卻不任。
大黃(酒蒸),黃片芩(酒洗淨。各八兩),沉香(半兩),礞石(一兩,捶碎,焰硝一兩,用入小砂罐內,瓦片蓋之,鐵線練定,鹽泥固濟曬乾,火煅紅,候冷取出)
一方加硃砂二兩,(研為細末為衣。)
上為細末,水丸梧子大。每服四五十丸,量虛實加減服,茶清溫水任下,臨臥食後服。
六君子湯,治脾虛不進飲食,嘔吐痰水。(方見調理脾胃門。)
清氣化痰丸,清頭目,涼膈化痰利氣。
半夏(湯洗七次,二兩),陳皮(去白),茯苓(去皮,各一兩半),薄荷葉,荊芥穗(各五錢),黃芩(酒浸,炒,),連翹,梔子仁(炒),桔梗(去蘆),甘草(炙。各一兩),蒼朮(泔浸,銼,焙乾,炒),香附子(醋浸,炒。各一兩)
白話文:
附諸方
金沸草散:治療外感風寒,痰氣鬱結於內,咳嗽痰稠黏膩。參蘇飲也治療外感風寒,痰飲停滯於胸膈,咳嗽氣喘,說話斷斷續續。(詳見傷風門)小青龍湯:治療外感風寒,內生溢飲、支飲,身體倦怠,胸悶氣喘。(方劑詳見咳嗽門)蘇子降氣湯:治療虛陽上亢,氣機升降失調,上盛下虛,痰涎壅塞。(方劑詳見諸氣門)
中和丸:治療濕痰、氣熱。組成:蒼朮、黃芩、半夏、香附(等分)。將藥磨成粉末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、七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
導痰湯:組成:南星(炮製)、橘紅(去白)、赤茯苓(去皮)、枳殼(麩炒,各一兩)、炙甘草(半兩)、半夏(四兩)。將藥材研磨成粗末,水煎服,加生薑五片,飯前服用。
茯苓丸(出自《千金要方》):組成:半夏(四兩)、茯苓(二兩)、枳殼(一兩)、風化硝(半兩)。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蒸餅或神麴、薑汁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此方治療中脘停痰,手臂疼痛難以抬起,手腳不能轉動有效。
清膈化痰丸:組成:黃連、黃芩(各一兩)、黃柏、山梔(各半兩)、香附(一兩半)、蒼朮(二兩)。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蒸餅做成藥丸,白開水送服。
搜風化痰丸:組成:人參、槐角子、殭蠶、白礬、陳皮(去白)、天麻、荊芥(各一兩)、半夏(四兩,薑汁炒)、辰砂(半兩,另研)。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薑汁浸泡,再用蒸餅做成藥丸,以辰砂為藥丸外衣。每次服用四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
利膈化痰丸:組成:南星、蛤粉(研細,一兩)、半夏、栝蔞仁、貝母(去心,治療胸膈痰氣效果好)、香附(半兩,童便浸泡)。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十四鋌豬牙皂角敲碎,加水一碗半煮沸;杏仁去皮尖,一兩,煮至水快乾,取出皂角,將杏仁研磨成泥,加入之前的藥粉混合均勻,再加入薑汁,用蒸餅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,青黛為藥丸外衣。每次服用五、六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
清痰丸:專門治療中脘熱痰積滯。組成:烏梅、枯礬、黃芩、蒼朮、陳皮、活石(炒)、青皮、枳實(各半兩)、南星、半夏、神麴、山楂、乾薑、香附(各一兩)。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湯水浸泡,用蒸餅做成藥丸服用。
王隱君滾痰丸:組成:大黃(酒蒸)、黃芩(酒洗淨,各八兩)、沉香(半兩)、礞石(一兩,捶碎,焰硝一兩,用小砂罐盛裝,瓦片蓋好,鐵線捆紮,鹽泥封固曬乾,火煅至紅,冷卻後取出)。另有一方加硃砂二兩(研磨成細末做外衣)。將藥材磨成細末,用水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四、五十丸,根據虛實情況增減劑量,可用茶或溫水送服,睡前或飯後服用。
六君子湯:治療脾虛不思飲食,嘔吐痰涎。(方劑詳見調理脾胃門)
清氣化痰丸:清利頭目,清熱化痰,理氣。組成:半夏(湯洗七次,二兩)、陳皮(去白)、茯苓(去皮,各一兩半)、薄荷葉、荊芥穗(各五錢)、黃芩(酒浸,炒)、連翹、梔子仁(炒)、桔梗(去蘆)、炙甘草(各一兩)、蒼朮(泔浸,銼,焙乾,炒)、香附子(醋浸,炒,各一兩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