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三 (46)
卷之三 (46)
1. 附諸方
治十種水氣病根源證方法
先從面腫者,曰熱水,其根在肺,桑白皮為主。
先從四肢腫者,曰黃水,其根在脾,大戟為主。
先從背腫者,曰鬼水,其根在膽,雄黃為主。
先從胸腫者,曰食水,根在皮膚,茯苓為主。
先從脅腫者,曰飲水,其根在肚,芫花為主。
先從腰腫者,曰肝水,其根在胃,甘遂為主。
先從腹腫者,曰冷水,其根在肺,商陸為主。
先從陰腫者,曰勞水,其根在腎,澤瀉為主。
先從手腫者,曰心水,其根在腹,巴戟為主。
先從腳腫者,曰清水,其根在心,葶藶為主。
上十味為末,所主藥加倍,余藥各等分。每服一錢,空心井水調服,以利為度。忌鹽百日,外忌魚、蝦、麵食、一切毒物、房事,病痊後更服調補藥。
調補藥方
肉桂,乾薑(炮),肉豆蔻,青皮,白朮,川芎,檳榔,桔梗(各等分)
上為細末。每服三錢,食遠白湯調服。
神效丸,治十種水氣。
大戟(微炒),澤瀉,葶藶(炒),連翹,桑白皮,木香(炒),甘遂(炒),赤小豆(炒),芫花(醋炒),巴戟(去心,以上各等分)
上為末,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桑白皮湯送下。
道滯通經湯,治脾濕有餘,氣不宣通,面目四肢浮腫。
桑白皮,白朮,木香,茯苓,澤瀉,陳皮(各等分)
上㕮咀。每服七錢,水二盞,煎八分,去滓,食遠溫服。
香蘇飲,治上氣喘嗽,面目浮腫。
紫菀,紫蘇子(炒。各一錢二分),大腹皮,烏梅肉,杏仁(去皮尖),五味子,陳皮,桔梗,桑白皮(炙),麻黃(去節),阿膠(炒),甘草(炙。各一錢)
上㕮咀,分二貼,每貼水二盞,姜三片,煎八分,食遠溫服。
葶藶丸,治肺氣咳喘,面目浮腫,喘促不安,小便赤澀。
防己,木通,甜葶藶(紙炒。各一兩),杏仁(去皮尖,麩炒黃),貝母(煨。各一兩)
上為末,棗肉搗膏為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食遠桑白皮煎湯下。
治男子、婦人十種水氣,取水法。
大鯽魚(一個,去腸肚),大戟,甘遂(各二錢半),雄黃(另研,半錢),木香,牽牛(各半錢)
上先以大戟同甘遂一半,入魚肚裡,水濕紙裹,煨令焦,取出焙乾,同眾藥為末。每服三二錢,用土狗一個,爛研,入藥內冷水調下。
塗臍膏,治腫滿小便少。
地龍,豬苓,針砂(各等分)
上為末,蔥涎調敷臍中寸高,以帛束之。
五皮飲,治水氣,遍身浮腫,宜先此藥數日,次服消水丸。
茯苓皮,陳皮,生薑皮,大腹皮,桑白皮,加蘿蔔子,蘇子,葶藶子,漢秋子
上四子同炒,㕮咀。每服五錢,水一鍾,生薑三片,同煎至七分,去滓,不拘時服。
一方,治酒腫及脾虛作腫。
蘿蔔(十枚),皂角(五斤)
上二味,用水同煮乾,去皂角,將蘿蔔搗爛,入蒸餅和丸如雞頭實大,蘿蔔子煎湯,如意送下。
一方,治水腫氣蠱。
木香,檳榔,陳皮,青皮,大戟,甘遂,肉豆蔻(各二錢半),牽牛(末,一兩半)
上為末,水丸或商陸汁丸如綠豆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白湯下。
三花神祐丸,治一切水濕腫病,大腹實脹,喘滿。舟車丸。(方見濕門。)
針灸法,水分一穴(在臍上一寸,灸七壯,療腹腫不能食,若是水病,灸大良。),神闕一穴(當臍中灸三壯,主水腫、鼓脹、腸鳴如流水聲。),石門一穴(在臍下二寸,灸七壯,主水脹,水氣行皮中,小便黃,氣滿)。三里二穴(在膝下三寸,胻外臁兩筋間,灸七壯,主水腹脹皮腫)。水溝,名人中(在鼻柱下,灸三壯,主水腫,人中滿。)
水腫,惟得針水溝,若針余穴,水盡即死,此《明堂銅人》所戒也。庸醫多為人針水分,殺人多矣。若其他穴亦有針得瘥者,特幸焉,再不可為法也。
白話文:
附諸方
治療十種水氣病的病根、證狀和方法:
首先,從臉部腫脹開始的,稱為熱水,病根在肺,以桑白皮為主藥。
首先,從四肢腫脹開始的,稱為黃水,病根在脾,以大戟為主藥。
首先,從背部腫脹開始的,稱為鬼水,病根在膽,以雄黃為主藥。
首先,從胸部腫脹開始的,稱為食水,病根在皮膚,以茯苓為主藥。
首先,從脅部(肋部)腫脹開始的,稱為飲水,病根在腹部,以芫花為主藥。
首先,從腰部腫脹開始的,稱為肝水,病根在胃,以甘遂為主藥。
首先,從腹部腫脹開始的,稱為冷水,病根在肺,以商陸為主藥。
首先,從陰部腫脹開始的,稱為勞水,病根在腎,以澤瀉為主藥。
首先,從手部腫脹開始的,稱為心水,病根在腹部,以巴戟為主藥。
首先,從腳部腫脹開始的,稱為清水,病根在心,以葶藶為主藥。
以上十味藥磨成粉末,主藥劑量加倍,其餘藥物等量。每次服用一錢,空腹用井水送服,以利尿為度。忌食鹽一百天,另外忌食魚、蝦、麵食及一切毒物,禁止房事,病癒後再服用調理補益的藥物。
調理補益藥方:
肉桂、乾薑(炮製)、肉豆蔻、青皮、白朮、川芎、檳榔、桔梗(各等分)
將以上藥物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三錢,飯後用白湯送服。
神效丸,治療十種水氣:
大戟(微炒)、澤瀉、葶藶(炒)、連翹、桑白皮、木香(炒)、甘遂(炒)、赤小豆(炒)、芫花(醋炒)、巴戟(去心,以上各等分)
將以上藥物磨成粉末,用蜂蜜煉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桑白皮湯送服。
道滯通經湯,治療脾濕過盛,氣機不暢,導致面目四肢浮腫:
桑白皮、白朮、木香、茯苓、澤瀉、陳皮(各等分)
將以上藥物切碎。每次服用七錢,加水二盞,煎至八分,去渣,飯後溫服。
香蘇飲,治療上氣喘咳,面目浮腫:
紫菀、紫蘇子(炒,各一錢二分)、大腹皮、烏梅肉、杏仁(去皮尖)、五味子、陳皮、桔梗、桑白皮(炙)、麻黃(去節)、阿膠(炒)、甘草(炙,各一錢)
將以上藥物切碎,分為兩劑,每劑加水二盞,生薑三片,煎至八分,飯後溫服。
葶藶丸,治療肺氣咳嗽喘息,面目浮腫,呼吸急促不安,小便赤澀:
防己、木通、甜葶藶(紙包炒,各一兩)、杏仁(去皮尖,麩炒至黃)、貝母(煨,各一兩)
將以上藥物磨成粉末,用棗肉搗成膏狀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飯後用桑白皮煎湯送服。
治療男女十種水氣,取水法:
大鯽魚(一條,去除內臟)、大戟、甘遂(各二錢半)、雄黃(另研磨,半錢)、木香、牽牛(各半錢)
先將大戟和一半甘遂放入魚肚中,用濕紙包裹,煨至焦黃,取出焙乾,再與其他藥物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三到二錢,取土狗一隻,搗爛,加入藥末中,用冷水送服。
塗臍膏,治療腫脹、小便減少:
地龍、豬苓、針砂(各等分)
將以上藥物磨成粉末,用蔥汁調和,塗敷在肚臍上方一寸處,用布固定。
五皮飲,治療水氣,全身浮腫,宜先服用此藥數日,再服用消水丸:
茯苓皮、陳皮、生薑皮、大腹皮、桑白皮,加蘿蔔子、蘇子、葶藶子、漢秋子
將以上四種子炒制,切碎。每次服用五錢,加水一鍾,生薑三片,同煎至七分,去渣,不拘時服用。
一方,治療酒腫及脾虛引起的腫脹:
蘿蔔(十枚)、皂角(五斤)
將以上兩種藥材加水同煮至乾,除去皂角,將蘿蔔搗爛,加入蒸餅和成如雞頭大小的丸藥,用蘿蔔子煎湯送服。
一方,治療水腫氣蠱:
木香、檳榔、陳皮、青皮、大戟、甘遂、肉豆蔻(各二錢半)、牽牛(磨成粉末,一兩半)
將以上藥物磨成粉末,製成水丸或用商陸汁製成如綠豆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用白湯送服。
三花神祐丸,治療一切水濕腫脹,大腹脹滿,喘息胸悶。(方劑見濕門)
針灸法:
水分穴(在肚臍上方一寸,灸七壯,治療腹部腫脹不能進食,如果是水病,灸大陵穴)、神闕穴(在肚臍中央,灸三壯,主治水腫、鼓脹、腸鳴如流水聲)、石門穴(在肚臍下方二寸,灸七壯,主治水脹,水氣行於皮膚之中,小便黃色,氣滿)、三里穴(在膝蓋下方三寸,脛骨外側腓腸肌兩筋之間,灸七壯,主治水腹脹滿、皮膚腫脹)、水溝穴(又名人中穴,在鼻柱下方,灸三壯,主治水腫,人中飽滿)。
水腫,只能針刺水溝穴,如果針刺其他穴位,水氣盡洩則會死亡,這是《明堂銅人》中所告誡的。庸醫多為人針刺水分穴,因此致死的人很多。如果其他穴位也有針刺而痊癒的例子,那只是偶然幸運,不可作為方法效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