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十七 (7)
卷之十七 (7)
1. 附諸方
治十種水氣病根源證方法
先從面腫者,曰熱水,其根在肺,桑白皮為主。
先從四肢腫者,曰黃水,其根在脾,大戟為主。
先從背腫者,曰鬼水,其根在膽,雄黃為主。
先從胸腫者,曰食水,根在皮膚,茯苓為主。
先從脅腫者,曰飲水,其根在肚,芫花為主。
先從腰腫者,曰肝水,其根在胃,甘遂為主。
先從腹腫者,曰冷水,其根在肺,商陸為主。
先從陰腫者,曰勞水,其根在腎,澤瀉為主。
先從手腫者,曰心水,其根在腹,巴戟為主。
先從腳腫者,曰清水,其根在心,葶藶為主。
白話文:
十種水氣病根源證方法
臉腫:熱水,根源在肺,以桑白皮為主藥。
四肢腫:黃水,根源在脾,以大戟為主藥。
背腫:鬼水,根源在膽,以雄黃為主藥。
胸腫:食水,根源在皮膚,以茯苓為主藥。
脅腫:飲水,根源在胃,以芫花為主藥。
腰腫:肝水,根源在腎,以甘遂為主藥。
腹腫:冷水,根源在膀胱,以商陸為主藥。
陰莖腫:勞水,根源在腎,以澤瀉為主藥。
手腫:心水,根源在胃,以巴戟為主藥。
腳腫:清水,根源在心,以葶藶為主藥。
上十味為末,所主藥加倍,余藥各等分。每服一錢,空心井水調服,以利為度。忌鹽百日,外忌魚、蝦、麵食、一切毒物、房事,病痊後更服調補藥。
調補藥方
白話文:
將以上十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其中主要藥材加倍,其他藥材各取等量。每次服用一錢,空腹時用井水調服,以大便通暢為度。忌食鹽一百天,另外忌食魚、蝦、麵食、一切有毒食物,以及房事,病癒後再服用調補藥物。
古代文字:
丹溪曰:治傷寒,傷寒見症,表邪未解,脈浮大者。
又曰:桂枝湯證,脈浮大,惡風寒,無汗者,表邪未解,宜桂枝湯。
又曰:傷寒症,脈浮大,發熱惡寒,無汗者,表邪未解,宜桂枝湯。
繁體中文翻譯:
朱丹溪說:治療傷寒,如果傷寒出現症狀,表面的邪氣尚未消散,脈象浮大的人。
又說:桂枝湯的證狀,脈象浮大,畏懼風寒,沒有出汗的人,表面的邪氣尚未消散,適合使用桂枝湯。
又說:傷寒的症狀,脈象浮大,發熱畏寒,沒有出汗的人,表面的邪氣尚未消散,適合使用桂枝湯。
肉桂,乾薑(炮),肉豆蔻,青皮,白朮,川芎,檳榔,桔梗(各等分)
上為細末。每服三錢,食遠白湯調服。
神效丸,治十種水氣。
白話文:
肉桂、乾薑(炮製)、肉豆蔻、青皮、白朮、川芎、檳榔、桔梗(各等份)
每服三錢,用白湯調服。
[神效丸],治療十種水腫。
大戟(微炒),澤瀉,葶藶(炒),連翹,桑白皮,木香(炒),甘遂(炒),赤小豆(炒),芫花(醋炒),巴戟(去心,以上各等分)
白話文:
大戟(微炒):具有清熱解毒、行滯下氣的功效。
澤瀉:具有利水滲濕、清熱除濕的功效。
葶藶(炒):具有利尿通淋、清熱解毒的功效。
連翹: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的功效。
桑白皮:具有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的功效。
木香(炒):具有理氣止痛、溫中散寒的功效。
甘遂(炒):具有瀉下通便、逐水消腫的功效。
赤小豆(炒):具有利水消腫、清熱解毒的功效。
芫花(醋炒):具有利尿通淋、清熱解毒的功效。
巴戟(去心):具有補腎壯陽、益精固攝的功效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桑白皮湯送下。
白話文:
將藥材上為盡的研磨成粉末,並用蜂蜜煉製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桑白皮湯送服。
道滯通經湯,治脾濕有餘,氣不宣通,面目四肢浮腫。
桑白皮,白朮,木香,茯苓,澤瀉,陳皮(各等分)
上㕮咀。每服七錢,水二盞,煎八分,去滓,食遠溫服。
香蘇飲,治上氣喘嗽,面目浮腫。
白話文:
通經湯 治療脾濕過剩,氣血不暢,導致面部和四肢浮腫。
配方:
- 桑白皮
- 白朮
- 木香
- 茯苓
- 澤瀉
- 陳皮(各等分)
使用方法: 將藥材磨成細粉。每次取 7 錢,加水 2 碗,煎煮至剩下 8 分之一,去渣,趁溫熱時服用。
香蘇飲 治療上氣喘咳,面部浮腫。
紫菀,紫蘇子(炒。各一錢二分),大腹皮,烏梅肉,杏仁(去皮尖),五味子,陳皮,桔梗,桑白皮(炙),麻黃(去節),阿膠(炒),甘草(炙。各一錢)
白話文:
紫菀、紫蘇子(炒製,各 1 錢 2 分)、大腹皮、烏梅肉、杏仁(去皮尖)、五味子、陳皮、桔梗、桑白皮(炙製)、麻黃(去節)、阿膠(炒製)、甘草(炙製,各 1 錢)。
上㕮咀,分二貼,每貼水二盞,薑三片,煎八分,食遠溫服。
葶藶丸,治肺氣咳喘,面目浮腫,喘促不安,小便赤澀。
白話文:
葶藶丸
適用症狀: 治療肺氣導致的咳嗽喘息、臉部浮腫、呼吸急促不適、小便發紅且排尿困難。
用法: 每次取一丸,加水二碗,搭配三片生薑煎煮,煮至剩八分之一的量,服用前稍微溫熱。
防己,木通,甜葶藶(紙炒。各一兩),杏仁(去皮尖,麩炒黃),貝母(煨。各一兩)
白話文:
防己、木通、甜葶藶(用紙張包裹後炒)。各一兩;
杏仁(去皮去尖,用麩皮炒黃),貝母(用火煨過)。各一兩。
上為末,棗肉搗膏為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食遠桑白皮煎湯下。
治男子、婦人十種水氣,取水法。
白話文:
將中藥材取至全部用盡後,將紅棗肉搗成膏狀,製作成像梧桐子般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「桑白皮煎」湯送服。
用於治療男女十種水氣,採用利水療法。
大鯽魚(一個,去腸肚),大戟,甘遂(各二錢半),雄黃(另研,半錢),木香,牽牛(各半錢)
白話文:
一條大鯽魚(去腸肚)、大戟、甘遂(各二錢半)、雄黃(另研,半錢)、木香、牽牛(各半錢)
上先以大戟同甘遂一半,入魚肚裡,水濕紙裹,煨令焦,取出焙乾,同眾藥為末。每服三二錢,用土狗一個,爛研,入藥內冷水調下。
塗臍膏,治腫滿小便少。
白話文:
首先將大戟和甘遂各一半,一起放進魚腹中,用潮濕的紙包起來,烘焙至焦黃,取出後烘乾,與其他藥物一起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三至四錢,再取一隻土狗,研磨至爛,加入藥粉中,用冷水調和服用。
塗臍膏:治療腫脹腹滿,小便量少。
地龍,豬苓,針砂(各等分)
白話文:
地龍、豬苓、針砂(各等份)
上為末,蔥涎調敷臍中寸高,以帛束之。
五皮飲,治水氣,遍身浮腫,宜先此藥數日,次服消水丸。
白話文:
用蔥涎調敷於肚臍上,高一寸,以布條包紮。
五皮飲治水氣,全身浮腫,宜先服此藥數日,再服用消水丸。
茯苓皮,陳皮,生薑皮,大腹皮,桑白皮,加蘿蔔子,蘇子,葶藶子,漢秋子
白話文:
茯苓皮、陳皮、生薑皮、大腹皮、桑白皮,加上蘿蔔子、蘇子、葶藶子、漢秋子。
上四子同炒,㕮咀。每服五錢,水一鍾,生薑三片,同煎至七分,去滓,不拘時服。
一方,治酒腫及脾虛作腫。
蘿蔔(十枚),皂角(五斤)
白話文:
四人參同時炒熱,研碎成粉。每次服用五錢,加水一碗,生薑三片,一起煎煮至剩七分,去除渣滓,不限時間服用。
一方,治酒腫和脾虛導致的腫脹。
蘿蔔(十枚),皁角(五斤)
上二味,用水同煮乾,去皂角,將蘿蔔搗爛,入蒸餅和丸如雞頭實大,蘿蔔子煎湯,如意送下。
白話文:
把以上兩種藥材用水一起煮乾,去掉皁角,把蘿蔔搗爛,加入蒸糬中和成藥丸,像雞蛋頭那樣大,用蘿蔔子煎的湯,隨意送服藥丸。
一方,治水腫氣蠱。
木香,檳榔,陳皮,青皮,大戟,甘遂,肉豆蔻(各二錢半),牽牛(末,一兩半)
上為末,水丸或商陸汁丸如綠豆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白湯下。
白話文:
一方,治水腫氣蠱。
木香、檳榔、陳皮、青皮、大戟、甘遂、肉豆蔻(各二錢半),牽牛(末,一兩半)
以上研磨成粉末,可以用水丸或商陸汁丸,大小如綠豆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。
三花神祐丸,治一切水濕腫病,大腹實脹,喘滿。舟車丸。(方見濕門。)
白話文:
三花神祐丸,治療一切由水濕造成的腫病,大肚子脹氣,呼吸困難和喘悶。又名舟車丸。(方劑詳見濕門。)
針灸法,水分一穴(在臍上一寸,灸七壯,療腹腫不能食,若是水病,灸大良。),神闕一穴(當臍中灸三壯,主水腫、鼓脹、腸鳴如流水聲。),石門一穴(在臍下二寸,灸七壯,主水脹,水氣行皮中,小便黃,氣滿)。三里二穴(在膝下三寸,胻外臁兩筋間,灸七壯,主水腹脹皮腫)。水溝,名人中(在鼻柱下,灸三壯,主水腫,人中滿。)
-
水溝穴:
- 人中穴:位於鼻柱下,灸三壯,主治水腫,人中部位滿脹。
白話文:
針灸方法,水分穴位於肚臍上方一寸,灸七壯,可以治療腹部腫脹、不能進食;如果是水病,則灸大良穴。神闕穴位於肚臍正中,灸三壯,主治水腫、鼓脹、腸鳴如流水聲。石門穴位於肚臍下方二寸,灸七壯,主治水脹、水氣行於皮膚之中、小便發黃、氣滿。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三寸,脛骨外側胻外臁兩筋之間,灸七壯,主治水腹脹、皮腫。水溝穴,即人中穴,位於鼻柱下方,灸三壯,主治水腫,人中部位滿脹。
水腫,惟得針水溝,若針余穴,水盡即死,此《明堂銅人》所戒也。庸醫多為人針水分,殺人多矣。若其他穴亦有針得瘥者,特幸焉,再不可為法也。
白話文:
水腫,只有針灸湧泉穴和水溝穴纔有效,如果針灸其他穴位,水流盡就會死亡,這是《明堂銅人》中所警告的。平庸的醫生大多為人針灸水分,殺死的人很多了。如果其他穴位也有針灸治癒的,只是運氣好罷了,再也不能以此作為方法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