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十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六 (2)

1. 附:諸賢論

《此事難知》云:色如重火黃,乃濕病也;一身盡痛,色如橘子黃,乃黃病也;一身不痛,干黃燥也。小便自利,四肢不沉重,渴而引飲者,梔子柏皮湯。濕黃,脾也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,似渴不欲飲者,大茵陳湯。若大便自利而黃者,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。往來寒熱,一身盡黃者,小柴胡加山梔子湯

白話文:

《此事難知》說:皮膚黃如火,這是濕病;渾身疼痛,皮膚黃如橘子皮,這是黃疸病;渾身不痛,皮膚乾枯,這是燥症。小便自然通暢,四肢不感到沉重,口渴而想喝水的人,可以服用梔子柏皮湯。濕黃症是由脾引起的,小便不通暢,四肢沉重,口渴卻不想喝水的人,可以服用大茵陳湯。如果大便自然通暢且發黃的人,可以服用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。如果有往來寒熱,全身發黃的人,可以服用小柴胡加山梔子湯。

《略例》云:內感傷寒,勞役形體,飲食失節,中州變寒之病生黃,非傷壞之而得,只用建中、理中、大建中足矣,不必用茵陳也。

白話文:

《略例》中說:內因感受了風寒、勞累身體、飲食不節制這些原因,導致中州的氣候變成了寒冷的,就會產生黃疸病,並不是因為傷壞了身體而得的,只需要使用建中、理中、大建中這類藥物就足夠了,不需要使用茵陳。

2. 附諸方

茵陳大黃湯,治傷寒大熱發黃,面目悉黃,小便赤。

白話文:

茵陳大黃湯,治療傷寒大熱,導致皮膚發黃、面部全黃,小便變紅。

茵陳蒿梔子柴胡,柏皮,黃芩升麻大黃(炒。各一兩),龍膽草(半兩)

白話文:

茵陳蒿:具有清熱利濕、退黃疸、止血的功效,常治療濕熱黃疸、濕熱泄瀉、痢疾、腫毒等症。

梔子:具有清熱瀉火、涼血止血、除煩安神的功效,常治療熱病、黃疸、痢疾、吐血、衄血、心煩不寐等症。

柴胡:具有疏肝解鬱、清熱退燒、昇陽舉陷的功效,常治療肝鬱氣滯、發熱、往來寒熱、胸脅脹痛、肝炎等症。

柏皮:具有固澀止血、止瀉、安神益氣的功效,常治療血痢、便血、崩漏、盜汗、遺精、滑精等症。

黃芩:具有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的功效,常治療熱症、黃疸、痢疾、濕熱瘡毒等症。

升麻:具有升陽舉陷、疏風解表、託瘡生肌的功效,常治療感冒、發熱、麻疹、風疹、瘡瘍腫毒等症。

大黃:具有泄熱通便、清肝退黃的功效,常治療熱結便祕、實熱黃疸、血熱吐衄、瘡瘍腫毒等症。

龍膽草:具有清熱燥濕、利濕退黃、明目降壓的功效,常治療濕熱黃疸、痢疾、泄瀉、目翳、高血壓等症。

上為粗末。每服五錢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每次服用五錢,以水煎煮後服用。

茵陳五苓散(《局方》)治傷寒,或伏暑發黃,小便不利,煩渴。(方見濕門。)

白話文:

茵陳五苓散(《局方》)可以治療傷寒,或因伏暑而導致的黃疸、小便不利、煩渴的症狀。(具體方劑可參閱濕門。)

加減五苓散(《濟生方》)治飲食、伏暑郁發為疸,煩渴引飲,小便不利。

白話文:

加減五苓散(出自《濟生方》):主治飲食過多、暑邪鬱積發為疸病,症狀包括煩渴想喝水,小便不利。

茵陳,赤茯苓(去皮),豬苓(去皮),白朮澤瀉(各等分)

白話文:

茵陳、赤茯苓(去除皮)、豬苓(去除皮)、白朮、澤瀉(各等分)

上㕮咀。每服四錢,水一盞,姜五片,煎八分,溫服,不拘時。

葛根湯(《濟生方》),治酒疸。

白話文:

葛根湯(出自《濟生方》),用於治療由飲酒過量引起的黃疸病。

每服用一次,取四錢藥材,加一碗水和五片薑,煎煮至八分熟,溫熱服用,不受時間限制。

枳實(去白),梔子仁,豆豉(各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,葛根(二兩)

白話文:

枳實(去除白色外皮),梔子仁,豆豉(各一兩),炙甘草(半兩),葛根(二兩)

上㕮咀。每服四錢,水一盞,煎八分,溫服,不拘時。

白話文:

每服四錢重(約12克),加水一碗,煎煮至剩八分之一,溫熱服用,不受時間限制。

茯苓滲濕湯,治黃疸,寒熱嘔逆,渴飲冷水,身體面目俱黃,小便不利。

白話文:

茯苓滲濕湯:用於治療黃疸、忽冷忽熱、嘔吐噁心、想喝冷水、身體和臉都發黃、小便不通暢等症狀。

茯苓(五分),茵陳(六分),豬苓,澤瀉,黃連,黃芩,梔子,漢防己,白朮,蒼朮陳皮青皮,枳實(麩炒。各三分)

白話文:

白茯苓(五分),茵陳(六分),豬苓,澤瀉,黃連,黃芩、梔子,漢防己、白朮、蒼朮、陳皮、青皮、枳實(用麩皮炒過。每樣各三分)

上㕮咀。每服水二鍾,煎至一鍾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小溫中丸,治疸,又能去食積。

白話文:

小溫中丸

用於治療黃疸,也能夠消解食滯。

服用方法:

每次以兩碗水煎煮,煎到剩下約一碗的量,過濾渣滓,於飯前溫服。

蒼朮,川芎香附,神麯,針砂(醋炒紅)

白話文:

  • 蒼朮:性味辛溫,歸脾胃經。具有燥濕健脾、祛痰止咳、安胎止瀉的功效。用於治療脾虛濕盛、食慾不振、腹瀉、水腫、痰飲咳喘、胎動不安、崩漏等症。

  • 川芎:性味辛溫,歸肝經。具有活血行氣、止痛鎮痙、祛風通絡的功效。用於治療月經不調、痛經、閉經、產後瘀血腹痛、頭痛、眩暈、中風偏癱、跌打損傷等症。

  • 香附:性味辛溫,歸肝脾經。具有理氣解鬱、活血止痛、化痰截瘧的功效。用於治療肝鬱氣滯、月經不調、痛經、閉經、產後瘀血腹痛、胸脅脹痛、痰飲咳喘、瘧疾等症。

  • 神麯:性味甘溫,歸脾胃經。具有健脾益氣、消食化積、生津止渴的功效。用於治療脾虛氣弱、食慾不振、腹脹腹痛、泄瀉、嘔吐、消渴等症。

  • 針砂(醋炒紅):性味酸澀,歸肝腎經。具有收斂固澀、止血止瀉的功效。用於治療遺精、滑精、尿頻、遺尿、久瀉久痢、崩漏、赤白帶下等症。

春加芎,夏加苦參或黃連,冬加吳茱萸乾薑

白話文:

春天加入川芎,夏天加入苦參或黃連,冬天加入吳茱萸或乾薑。

大溫中丸,治食積與黃腫,又可借為制肝燥脾之用。脾虛者,以參、朮、芍藥、陳皮、甘草作湯使。

白話文:

大溫中丸,用於治療飲食積滯和黃腫,還可以作為治療肝燥脾虛的藥物。對於脾虛的人,可以用人參、白朮、芍藥、陳皮、甘草等藥物煎湯服用。

陳皮,蒼朮,厚朴三稜莪朮,青皮(各五兩),香附(一斤),甘草,針砂(醋炒紅。各二兩)

白話文:

陳皮、蒼朮、厚朴、三稜、莪朮、青皮(各 250 克),香附(500 克),甘草、針砂(用醋炒成紅色。各 100 克)

上為末,醋糊丸。空心,薑、鹽湯下,午後飲食可酒下。忌大肉、果菜。

搐藥瓜蒂散(《拔粹方》),治黃疸遍身如金色,累效。

白話文:

(藥材研磨成粉末),醋糊丸。空心(空腹)時,用薑、鹽湯送服,下午飲食後可以用酒送服。忌食大塊肉類和水果蔬菜。

搐藥瓜蒂散(收錄於《拔粹方》),治療症狀為黃疸遍佈全身如金色,療效顯著。

瓜蒂(二錢),母丁香(一錢),黍米(四十九粒),赤小豆(五分)

白話文:

  • 瓜蒂(2錢):別稱苦瓜子、瓜蒂仁,為葫蘆科植物苦瓜的種子。性味苦、微寒,有清熱、化痰、止咳、平喘等功效。

  • 母丁香(1錢):別稱丁香、公丁香,為木樨科植物丁香的乾燥花蕾。性味辛、溫,有溫中止痛、溫腎壯陽、助陽起痿、理氣降逆等功效。

  • 黍米(49粒):別稱黍、黍子,為禾本科植物黍的種子。性味甘、平,有益氣補中、止渴除煩的功效。

  • 赤小豆(5分):別稱紅豆,為豆科植物赤小豆的種子。性味甘、酸,有健脾止瀉、利尿消腫、清熱解毒等功效。

上先將瓜蒂為末,次入三味,再碾,至夜令病人先含水一口,次將藥半字,搐入鼻內,待下或吐去水便睡,至半夜或次日,取下黃水,直候利水止,即服黃連散或茵陳五苓散,病輕者五日,病重者半月見效。

白話文:

首先將瓜蒂磨成粉末,然後加入三種藥材一起磨碎。到了晚上,讓病人先含一口水,接著將半片藥物塞入鼻腔內,等藥物溶解或吐出水後,病人就可以睡覺了。到了半夜或隔天早上,將黃色液體取下,一直等到利水症狀停止,再服用黃連散或茵陳五苓散。病情較輕的患者,五天後會見效;病情較重的患者,半個月後會見效。

黃連散(《拔粹方》),治黃疸。大小便秘澀,臟腑壅熱。

黃連(二兩),川大黃(好酒拌炒,二兩),黃芩(去黑心),炙甘草(各一兩)

上為極細末。每服二錢,食後溫水調下,日三服。

一方,治黃腫及積滯浮腫。

皂礬(半斤,醋煮乾),膠棗仁(二斤,煮,去皮核),平胃散(四兩)

白話文:

黃連散(《拔粹方》),治療黃疸。

對於大小便祕結,臟腑內熱的症狀。

材料:

  • 黃連(二兩)
  • 川大黃(用好酒拌炒,二兩)
  • 黃芩(去黑心)
  • 炙甘草(各一兩)

做法: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。

服用方法: 每次服用二錢,飯後用溫水調服,每天服用三次。

另一種方劑,治療黃腫及積滯浮腫。

材料:

  • 皁礬(半斤,用醋煮乾)
  • 膠棗仁(二斤,煮熟去皮核)
  • 平胃散(四兩)

上用棗搗爛,入礬,丸如梧桐子大,以平胃散為衣。每服三五十丸,臨臥以溫酒送下。

白話文:

將大棗搗碎,加入礬粉,做成像梧桐子一樣大小的藥丸,用平胃散做藥衣。每次服用三、五十丸,睡覺前用溫酒送服。

針砂丸,治黃病,助脾去濕。

白話文:

針砂丸

治療黃疸,幫助脾胃去除濕氣。

用針砂不拘多少,以水擂盡鏽,淘洗白色為妙,就用米醋於鐵銚內,浸過一指深,炒乾,再炒三五次,候銚內通紅,方可取出。又用陳粳米半升,隔夜以水浸,次日漉起,於臼內搗為粉,就作成塊,如鴨蛋大,入釜中煮如粉劑,又以生熟相停,再杵調黏為度,卻入百草霜炒過一兩半,針砂二兩半於粉內,仍搗數百下,為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用五加皮、牛膝根、木瓜浸酒吞下。

白話文:

不論針砂多少,都用水去除鏽跡,淘洗至白色最好。然後用米醋盛裝在鐵銚內,深度超過一指,炒乾後再炒三到五次,等到鐵銚內通紅,就可以取出了。另外,將陳年粳米半升,浸泡一晚,隔天濾乾水分,放在臼中搗成粉,將粉捏成如鴨蛋般大小的塊狀,放入鍋中煮成粉狀,再加入生粉和熟粉,繼續搗製成糊狀,加入1.5兩百草霜,2.5兩針砂均勻混合,並搗數百下,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搭配五加皮、牛膝根和木瓜浸泡的酒服用。

初服若泄瀉,其病源去也。

白話文:

初期服用中藥後若出現腹瀉,表示病因正在排出。

腎疸湯(東垣方),治腎疸目黃,甚至渾身黃,小便赤遺。(方見秘澀門。)

白話文:

腎疸湯(出自東垣方),治療腎疸導致的眼睛發黃,甚至全身發黃,小便赤紅、遺尿。(具體方劑請參考祕澀門。)

一方,治遍身黃,不浮腫,手足怠倦。

白話文:

一方,治療全身發黃,不浮腫,手腳無力。

針砂(用水擂淨,醋煮),陳皮(去白,炒),蒼朮(米泔水淨,焙乾),青皮(去白,炒。各四兩),青礬(炒令赤黑,六兩),飛羅面(炒黃),百草霜(炒),三稜(煨),莪朮(煨。各二兩)

白話文:

  1. 針砂(用水清洗乾淨,用醋煮沸)。

  2. 陳皮(將白色的果皮去除掉,然後炒製)。

  3. 蒼朮(用米泔水清洗乾淨,然後烘乾)。

  4. 青皮(將白色的果皮去除掉,然後炒製。以上各四兩)。

  5. 青礬(炒到呈現赤黑色,重量為六兩)。

  6. 飛羅面(炒至呈現黃色)。

  7. 百草霜(炒製)。

  8. 三稜(烘烤)。

  9. 莪朮(烘烤。以上各二兩)。

上為末,麵糊丸如梧桐子。每服三十丸,米湯、溫酒任下。

綠礬丸,治黃胖。

白話文:

末,麵糊丸如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可用米湯或溫酒送服。

[綠礬丸],用於治療黃色肥胖。

針砂(二兩,炒醋汁),綠礬(四兩,薑汁煮),五倍子,神麯(各半斤)

白話文:

針砂(100公克,炒醋汁),綠礬(200公克,薑汁煮),五倍子,神麯(各250公克)

上為末,大棗半斤,取肉為丸。此方神效,但愈後宜忌食蕎麥、母豬肉、諸毒物,若犯之即死。余嘗見一人,服此藥後二年,下因食所犯,忽無故而就死。

白話文:

將上品的艾絨研成粉末,再加入半斤的大棗,取棗肉做成丸藥。這個配方非常有效,但是服用後應忌食蕎麥、母豬肉和有毒物質,若吃了這些東西就會死亡。我曾經見過一個人,服用這個藥丸後兩年,因為吃了禁忌食物,突然無故死去。

一方,治黃胖。用明亮綠礬一斤,鍋內熔化,次下多年黃陳米四升,慢火煮、炒約一時許,煙盡為度,攤於地上,出火毒,為末,另用蒼朮一斤二兩,米泔水浸一晝夜,刮淨,銼,曬乾為末一斤,和前藥,以陳米醋為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七八十丸,空心臨臥溫酒送下,陳米湯亦可。忌糯米、面、生冷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方子,可以治療黃胖。使用明亮的綠礬一斤,在鍋中熔化,然後加入多年黃陳米四升,用文火慢慢煮、炒大約一個時辰,直到煙霧消失為止,攤開在地面上,去除火毒,研磨成粉末,另外使用蒼朮一斤二兩,用米泔水浸泡一晝夜,刮淨,切碎,曬乾,研磨成粉末一斤,與前面的藥物混合,用陳米醋製成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七八十丸,空腹睡前用溫酒送服,也可以用陳米湯送服。忌食糯米、麵粉和生冷食物。

一方

絲瓜全者,燒灰為末。病因面傷,麵湯下;因酒傷,酒調下。

白話文:

使用整條絲瓜,燒成灰後磨成粉末。若因臉部受傷而致疼痛,則用麵湯送服;若因酒傷而疼痛,則用酒調和後服用。

針灸法,至陽一穴,(在第七椎下,灸二七壯,治渾身發黃,谷疸、酒疸、黃汗、心中痛、女勞疸發熱。)脾俞二穴,(在十一椎下。)胃俞二穴,(在十二椎下。)膽俞,(在十椎下,以上各開寸半。)百勞一穴,(在第一椎骨尖上。)中脘一穴,三里二穴。(穴法見前。)

白話文:

針灸的方法:

至陽穴,位於第七椎骨下方,灸27壯,可治療全身發黃、谷疸、酒疸、黃汗、心中疼痛、婦女勞疸發熱等症狀。

脾俞穴,位於第十一椎骨下方。

胃俞穴,位於第十二椎骨下方。

膽俞穴,位於第十椎骨下方,以上各穴位皆向下開一寸半。

百勞穴,位於第一椎骨尖端上方。

中脘穴,位於肚臍上方四寸。

三里穴,位於膝蓋以下三寸,脛骨外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