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三 (42)
卷之三 (42)
1. 附:諸賢論
《此事難知》云:色如重火黃,乃濕病也;一身盡痛,色如橘子黃,乃黃病也;一身不痛,干黃燥也。小便自利,四肢不沉重,渴而引飲者,梔子柏皮湯。濕黃,脾也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,似渴不欲飲者,大茵陳湯。若大便自利而黃者,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。往來寒熱,一身盡黃者,小柴胡加山梔子湯。
《略例》云:內感傷寒,勞役形體,飲食失節,中州變寒之病生黃,非傷壞之而得,只用建中、理中、大建中足矣,不必用茵陳也。
白話文:
附:諸賢論
《此事難知》記載:皮膚顏色像濃重的火一樣黃,是濕病;全身疼痛,皮膚顏色像橘子一樣黃,是黃疸;全身不痛,皮膚乾燥發黃,是燥黃。如果小便通暢,四肢不沉重,口渴想喝水,就用梔子柏皮湯。濕黃是脾臟的問題,小便不通暢,四肢沉重,雖然口渴卻不想喝水,就用大茵陳湯。如果大便通暢但皮膚發黃,就用茵陳、梔子、黃連三味藥組成的湯劑。如果寒熱往來,全身發黃,就用小柴胡加山梔子湯。
《略例》記載:內受寒邪,過度勞累,飲食不節,導致中焦(脾胃)變寒而產生黃疸,這並非臟腑損傷引起的,只需服用建中湯、理中湯、大建中湯即可,不必使用茵陳。
2. 附諸方
茵陳大黃湯,治傷寒大熱發黃,面目悉黃,小便赤。
茵陳蒿,梔子,柴胡,柏皮,黃芩,升麻,大黃(炒。各一兩),龍膽草(半兩)
上為粗末。每服五錢,水煎服。
茵陳五苓散(《局方》)治傷寒,或伏暑發黃,小便不利,煩渴。(方見濕門。)
加減五苓散(《濟生方》)治飲食、伏暑郁發為疸,煩渴引飲,小便不利。
茵陳,赤茯苓(去皮),豬苓(去皮),白朮,澤瀉(各等分)
上㕮咀。每服四錢,水一盞,姜五片,煎八分,溫服,不拘時。
葛根湯(《濟生方》),治酒疸。
枳實(去白),梔子仁,豆豉(各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,葛根(二兩)
上㕮咀。每服四錢,水一盞,煎八分,溫服,不拘時。
茯苓滲濕湯,治黃疸,寒熱嘔逆,渴飲冷水,身體面目俱黃,小便不利。
白茯苓(五分),茵陳(六分),豬苓,澤瀉,黃連,黃芩,梔子,漢防己,白朮,蒼朮陳皮,青皮,枳實(麩炒。各三分)
上㕮咀。每服水二鍾,煎至一鍾,去滓,食前溫服。
小溫中丸,治疸,又能去食積。
蒼朮,川芎,香附,神麯,針砂(醋炒紅)
春加芎,夏加苦參或黃連,冬加吳茱萸或乾薑。
大溫中丸,治食積與黃腫,又可借為制肝燥脾之用。脾虛者,以參、朮、芍藥、陳皮、甘草作湯使。
陳皮,蒼朮,厚朴,三稜,莪朮,青皮(各五兩),香附(一斤),甘草,針砂(醋炒紅。各二兩)
上為末,醋糊丸。空心,薑、鹽湯下,午後飲食可酒下。忌大肉、果菜。
搐藥瓜蒂散(《拔粹方》),治黃疸遍身如金色,累效。
瓜蒂(二錢),母丁香(一錢),黍米(四十九粒),赤小豆(五分)
上先將瓜蒂為末,次入三味,再碾,至夜令病人先含水一口,次將藥半字,搐入鼻內,待下或吐去水便睡,至半夜或次日,取下黃水,直候利水止,即服黃連散或茵陳五苓散,病輕者五日,病重者半月見效。
黃連散(《拔粹方》),治黃疸。大小便秘澀,臟腑壅熱。
黃連(二兩),川大黃(好酒拌炒,二兩),黃芩(去黑心),炙甘草(各一兩)
上為極細末。每服二錢,食後溫水調下,日三服。
一方,治黃腫及積滯浮腫。
皂礬(半斤,醋煮乾),膠棗仁(二斤,煮,去皮核),平胃散(四兩)
上用棗搗爛,入礬,丸如梧桐子大,以平胃散為衣。每服三五十丸,臨臥以溫酒送下。
針砂丸,治黃病,助脾去濕。
用針砂不拘多少,以水擂盡鏽,淘洗白色為妙,就用米醋於鐵銚內,浸過一指深,炒乾,再炒三五次,候銚內通紅,方可取出。又用陳粳米半升,隔夜以水浸,次日漉起,於臼內搗為粉,就作成塊,如鴨蛋大,入釜中煮如粉劑,又以生熟相停,再杵調黏為度,卻入百草霜炒過一兩半,針砂二兩半於粉內,仍搗數百下,為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用五加皮、牛膝根、木瓜浸酒吞下。
初服若泄瀉,其病源去也。
腎疸湯(東垣方),治腎疸目黃,甚至渾身黃,小便赤遺。(方見秘澀門。)
一方,治遍身黃,不浮腫,手足怠倦。
針砂(用水擂淨,醋煮),陳皮(去白,炒),蒼朮(米泔水淨,焙乾),青皮(去白,炒。各四兩),青礬(炒令赤黑,六兩),飛羅面(炒黃),百草霜(炒),三稜(煨),莪朮(煨。各二兩)
上為末,麵糊丸如梧桐子。每服三十丸,米湯、溫酒任下。
綠礬丸,治黃胖。
針砂(二兩,炒醋汁),綠礬(四兩,薑汁煮),五倍子,神麯(各半斤)
上為末,大棗半斤,取肉為丸。此方神效,但愈後宜忌食蕎麥、母豬肉、諸毒物,若犯之即死。余嘗見一人,服此藥後二年,下因食所犯,忽無故而就死。
一方,治黃胖。用明亮綠礬一斤,鍋內熔化,次下多年黃陳米四升,慢火煮、炒約一時許,煙盡為度,攤於地上,出火毒,為末,另用蒼朮一斤二兩,米泔水浸一晝夜,刮淨,銼,曬乾為末一斤,和前藥,以陳米醋為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七八十丸,空心臨臥溫酒送下,陳米湯亦可。忌糯米、面、生冷。
一方
用絲瓜全者,燒灰為末。病因面傷,麵湯下;因酒傷,酒調下。
針灸法,至陽一穴,(在第七椎下,灸二七壯,治渾身發黃,谷疸、酒疸、黃汗、心中痛、女勞疸發熱。)脾俞二穴,(在十一椎下。)胃俞二穴,(在十二椎下。)膽俞,(在十椎下,以上各開寸半。)百勞一穴,(在第一椎骨尖上。)中脘一穴,三里二穴。(穴法見前。)
白話文:
【附加各種處方】
茵陳大黃湯:主治傷寒導致的高燒及黃疸,臉部和全身泛黃,小便呈現紅色。成分包括茵陳蒿、梔子、柴胡、柏皮、黃芩、升麻、炒過的大黃(各一兩),以及龍膽草(半兩)。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服用。
茵陳五苓散(出自《局方》):主治傷寒或夏季潛藏的暑熱導致的黃疸,小便不順暢,煩躁口渴。(詳細處方請參考濕門部分)
加減五苓散(出自《濟生方》):主治飲食不當、夏季潛藏的暑熱導致的黃疸,煩躁口渴,小便不順暢。成分包括茵陳、赤茯苓(去皮)、豬苓(去皮)、白朮、澤瀉(各等分)。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煎煮,加入五片薑,煎煮至八分,溫服,不限定時間。
葛根湯(出自《濟生方》):主治酒疸。成分包括去白的枳實、梔子仁、豆豉(各一兩),炙過的甘草(半兩),以及葛根(二兩)。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煎煮,溫服,不限定時間。
茯苓滲濕湯:主治黃疸,寒熱交錯、嘔吐,渴求冷水,身體和臉部都泛黃,小便不順暢。成分包括白茯苓(五分)、茵陳(六分)、豬苓、澤瀉、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漢防己、白朮、蒼朮、陳皮、青皮、炒過的枳實(各三分)。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用水二鍾,煎煮至一鍾,去除渣滓,飯前溫服。
小溫中丸:主治黃疸,同時可以去除食物積滯。
大溫中丸:主治食物積滯和黃腫,也可用來調節肝臟和脾臟的乾燥。脾虛的人可以用參、朮、芍藥、陳皮、甘草煮湯服用。
搐藥瓜蒂散(出自《拔粹方》):主治全身泛黃如金色的黃疸,效果顯著。
黃連散(出自《拔粹方》):主治黃疸,大小便閉塞,臟腑壅熱。
皁礬丸:主治黃腫和食物積滯導致的浮腫。
針砂丸:主治黃疸,幫助脾臟去濕。
腎疸湯(東垣方):主治腎疸導致的眼黃,甚至全身泛黃,小便呈現紅色。
綠礬丸:主治黃胖。
另外,還有使用絲瓜全株燒成灰,根據不同的病因,用不同的方式服用。
針灸法:涉及的穴位包括至陽、脾俞、胃俞、膽俞、百勞、中脘和三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