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六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19)

1. 論酒客病

夫酒者,大熱有毒,氣味俱陽,乃無形之物也。若傷之,止當發散,汗出則愈矣,此最妙法也。其次莫如利小便,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濕,何酒病之有?今之酒病者,往往服酒症丸大熱之藥下之,又有用牽牛、大黃下之者,是無形元氣受病,反下有形陰血,乖誤甚矣。

酒性大熱,已傷元氣,而復重瀉之,況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陰血,俱為不足,如此則陰血愈虛,真水愈弱,陽毒之熱大旺,反增其陰火,是謂元氣消亡,七神無依,折人長命,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。《金匱要略》云:酒疸下之,久久為黑疸。慎不可犯此戒,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濕,葛花解酲湯主之。

葛花解酲湯

白豆蔻仁,縮砂仁,葛花(以上各五錢),乾薑,神麯(炒),澤瀉,白朮(以上各二錢),橘皮(去白),豬苓(去皮),人參(去蘆),白茯苓(各一錢五分),木香(五分),蓮花青皮(去瓤,三分)

上為細末,秤和勻。每服三錢匕,白湯調下,但得微汗,酒病去矣。此蓋不得已而用之,豈可恃賴日日飲酒。此藥氣味辛辣,偶因酒病服之,則不損元氣。何者?敵酒病故也。若頻服之,損人天年。

五苓散,治傷寒溫熱病,表裡未解,頭痛發熱,口燥咽乾,煩渴飲水,或水入即吐,或小便不利,及汗出表解,煩渴不止者,宜服之。又治霍亂吐利,燥渴引飲之證。

澤瀉(二兩五錢),豬苓,茯苓,白朮(以上各一兩五錢),桂(一兩)

上為細末。每服二錢,熱湯調服,不計時候,服訖多飲熱湯,有汗出即愈。

又治淤熱在裡,身熱黃疸。濃煎茵陳蒿湯調下,食前服之。

如疸發渴及中暑引飲,亦可用水調服之。

家秘加味枳朮丸,治脾胃虛弱,飲食減少,胸膈膨悶,酒傷食積,氣滯腹滿。常服則進食寬中,和暢脾胃。

白朮(泔浸,土炒,二兩),枳實(去瓤,麩炒,一兩),神麯(炒),麥糵(炒,研取粉),陳皮(去白),山楂肉,香附(炒。以上各一兩),縮砂仁(炒,五錢)

上為細末,荷葉燒陳老米飯為丸,如綠豆大。每服五十丸,用清米飲,或滾水送下;如胸膈膨悶,枳殼湯送下;如酒傷,乾葛湯送下;如脾胃虛弱者,加人參五錢。

白話文:

論酒客病

酒性燥熱且有毒性,氣味皆屬陽性,本為無形之物。若因飲酒傷身,只需發散汗出即可痊癒,這是最佳方法。其次是利尿,這兩種方法能上下分消濕熱,酒病自然不治而愈。但現在治療酒病,往往服用大熱的酒症丸等藥物瀉下,甚至使用牽牛、大黃等峻下之藥,這樣反而損傷了無形的元氣,卻去瀉掉有形的陰血,這是極大的錯誤。

酒性本就燥熱傷及元氣,又用瀉下之法加重損傷,更會損傷腎水真陰及有形的陰血,導致陰血更加虛弱,真水更加不足,陽毒之熱則更加旺盛,反而加重陰火,最終導致元氣消亡,七神失依,危及生命,輕則導致虛損之疾。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酒疸瀉下,久而會變成黑疸,務必謹慎,不可犯此大忌。不如讓濕熱上下分消,可用葛花解酲湯治療。

葛花解酲湯配方:

白豆蔻仁、縮砂仁、葛花(各五錢)、乾薑、神麴(炒)、澤瀉、白朮(各二錢)、橘皮(去白)、豬苓(去皮)、人參(去蘆)、白茯苓(各一錢五分)、木香(五分)、蓮花青皮(去瓤,三分)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混合均勻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白開水送服,只要微微出汗,酒病即可痊癒。此方只宜在不得已時服用,絕不可依賴它而每日飲酒。此藥氣味辛辣,偶爾因酒病服用,不至於損傷元氣,因為它能克制酒病。但若經常服用,則會損傷壽元。

五苓散:此方主治傷寒溫熱病,表裡未解,頭痛發熱,口乾舌燥,煩渴欲飲,或飲水即吐,或小便不利,以及汗出後仍煩渴不止者。也可用於治療霍亂吐瀉,口乾舌燥,飲水不止的症狀。

配方:澤瀉(二兩五錢)、豬苓、茯苓、白朮(各一兩五錢)、桂枝(一兩)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熱水送服,不拘時間,服藥後多喝熱水,若能出汗則可痊癒。

此方也可治療裡熱淤積,身熱黃疸,可用濃煎茵陳蒿湯送服,飯前服用。

若黃疸伴有口渴或中暑引起的煩渴欲飲,也可用水送服。

家秘加味枳朮丸:此方主治脾胃虛弱,飲食減少,胸悶腹脹,酒傷食積,氣滯腹滿。常服此方可增進食慾,舒暢脾胃。

配方:白朮(泔水浸泡,土炒,二兩)、枳實(去瓤,麩炒,一兩)、神麴(炒)、麥芽(炒,研成粉)、陳皮(去白)、山楂肉、香附(炒,各一兩)、縮砂仁(炒,五錢)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荷葉燒過的陳米飯做成丸藥,如綠豆大小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清米湯或滾水送服;若胸悶腹脹,可用枳殼湯送服;若因酒傷,可用乾葛湯送服;若脾胃虛弱,可加人參五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