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六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18)

1. 辨內傷飲食用藥所宜所禁

上為細末,湯浸蒸餅為丸,如綠豆大。每服五十丸,白湯下,量所傷多少,加減服之。

如冬月用,別作一藥,不用黃芩。歲火不及,又傷冷物,加以溫劑,是其治也。然有熱物傷者,從權以寒藥治之,隨時之宜,不可不知也。

三黃枳朮丸,治傷肉食濕面,辛辣味厚之物填塞,悶亂不快。

黃耆(二兩),黃連(酒洗),大黃(濕紙裹煨),神麯(炒),橘皮,白朮(以上各一兩),枳實(麩炒,五錢)

上為細末,湯浸蒸餅為丸,如綠豆大一倍。每服五十丸,白湯送下,量所傷服之。

除濕益氣丸,治傷濕面,心腹滿悶,肢體沉重。

枳實(麩炒黃色),神麯(炒黃色),黃芩(生用),白朮(以上各一兩),蘿蔔子(炒熟去穢氣,五錢),紅花(三分是三錢分十也。)

上為細末,荷葉裹燒飯為丸,如綠豆大。每服五十丸,白湯送下,量所傷多少服之。

三稜消積丸,治傷生冷硬物,不能消化,心腹滿悶。

京三稜(炮),術(炒),炒曲(以上各七錢),青橘皮,巴豆(和皮米,炒黑焦,去米),陳皮(以上各五錢),丁皮,益智(以上各三錢),茴香(五錢,炒)

上為細末,醋打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十丸,加至二十丸,溫生薑湯下,食前,量虛實加減。如更衣,止後服之。

備急大黃丸,療心腹諸猝暴百病。

大黃,巴豆(去皮),乾薑(以上各一兩)

上須要精新好藥,搗羅蜜和,更搗一千杵,丸如小豆大。每服三丸,老少量之。

益胃散,治服寒藥過多,或脾胃虛弱,胃脘痛。

陳皮,黃耆(以上各七錢),益智仁(六錢),白豆蔻仁,澤瀉,乾薑,薑黃(以上各三錢),縮砂仁,甘草,厚朴,人參(以上各二錢)

上為細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,溫服,食前。

如脈弦,惡寒腹痛,乃中氣弱也,以仲景小建中湯加黃耆,錢氏異功散加芍藥,選而用之。

如渴甚者,以白朮散加葛根倍之。

白話文:

辨內傷飲食用藥所宜所禁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湯浸泡蒸熟的餅做成藥丸,大小如綠豆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白開水送服,根據病情輕重調整服藥量。

冬天服用時,需另換一種藥方,不用黃芩。如果寒邪入侵,又誤食寒涼食物,則需加入溫性藥材來治療。但如果是熱邪入侵,則需用寒性藥材治療,需根據當時情況靈活調整,不可不知。

三黃枳朮丸,用於治療因食用肥肉、濕面、辛辣厚味等食物過多而導致的胸悶、不適。

黃耆(二兩)、黃連(酒洗)、大黃(濕紙包裹煨)、神麴(炒)、橘皮、白朮(以上各一兩)、枳實(麩炒,五錢)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湯浸泡蒸熟的餅做成藥丸,大小如綠豆的兩倍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白開水送服,根據病情輕重調整服藥量。

除濕益氣丸,用於治療因濕邪入侵而導致的心腹脹滿、悶痛,以及四肢沉重。

枳實(麩炒至黃色)、神麴(炒至黃色)、黃芩(生用)、白朮(以上各一兩)、蘿蔔子(炒熟去除異味,五錢)、紅花(三分,即三錢分十分之一)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荷葉包裹煮熟的米飯做成藥丸,大小如綠豆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白開水送服,根據病情輕重調整服藥量。

三稜消積丸,用於治療因食用生冷堅硬食物而導致的消化不良,以及心腹脹滿、悶痛。

京三稜(炮製)、白朮(炒)、神麴(炒)(以上各七錢)、青橘皮、巴豆(和米同炒至黑色焦糊,去米)、陳皮(以上各五錢)、丁香、益智仁(以上各三錢)、茴香(五錢,炒)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醋調和麵糊做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十丸,最多可加至二十丸,用溫熱的生薑湯送服,飯前服用,根據虛實情況調整用量。如病情好轉,則停止服用。

備急大黃丸,用於治療心腹急症及各種突發疾病。

大黃、巴豆(去皮)、乾薑(以上各一兩)

必須使用新鮮上等的藥材,搗碎後加入蜂蜜調和,反覆搗一千下,做成如小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丸,老年人應酌減劑量。

益胃散,用於治療服用寒涼藥物過多,或脾胃虛弱導致的胃脘疼痛。

陳皮、黃耆(以上各七錢)、益智仁(六錢)、白豆蔻仁、澤瀉、乾薑、薑黃(以上各三錢)、縮砂仁、甘草、厚朴、人參(以上各二錢)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三錢,加水一盞,煎至七分,溫服,飯前服用。

如果脈象弦急,伴有惡寒腹痛,這是中氣虛弱的表現,可以用仲景小建中湯加黃耆,或錢氏異功散加芍藥來治療。

如果口渴嚴重,則可以用白朮散加倍量的葛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