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六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15)

1. 辨內傷飲食用藥所宜所禁

內傷飲食,付藥者,受藥者,皆以為鎖未細事,是以所當重者為輕,利害非細。殊不思胃氣者,營氣也、衛氣也、穀氣也、清氣也、資少陽生髮之氣也。人之真氣衰旺,皆在飲食入胃,胃和則穀氣上升。穀氣者,升騰之氣也,乃足少陽膽、手少陽元氣始發生長萬化之別名也。

飲食一傷,若消導藥的對其所傷之物,則胃氣愈旺,五穀之精華上騰,乃清氣為天者也,精氣神氣皆強盛,七神衛護,生氣不乏,增益大旺,氣血周流,則百病不能侵,雖有大風苛毒,弗能害也。此一藥之用,其利溥哉!易水張先生嘗戒不可用峻利食藥。

食藥下咽,未至藥丸施化,其標皮之力始開,便言空快也,所傷之物已去,若更待一二時辰許,藥盡化開,其峻利藥必有性情,病去之後,脾胃安得不損乎?脾胃既損,是真氣元氣敗壞,促人之壽。

當時說下一藥,枳實一兩,麩炒黃色為度,白朮二兩,只此二味,荷葉裹燒飯為丸,以白朮苦甘溫,其甘溫補脾胃之元氣,其苦味除胃中之濕熱,利腰膝間血,故先補脾胃之弱,過於枳實克化之藥一倍。枳實味苦寒,泄心下痞悶,消化胃中所傷,此一藥下胃,其所傷不能即去,須待一二時辰許,食則消化,是先補其虛而後化其所傷,則不峻利矣。當是之時,未悟用荷葉燒飯為丸之理,老年味之始得,可謂神奇矣。

荷葉之一物,中央空虛,象震卦之體,震者,動也。人感之,生足少陽甲膽也。甲膽者,風也,生化萬物之根蒂也。《左傳》云:履端於始,序則不愆。人之飲食入胃,營氣上行,即少陽甲膽之氣也。其手少陽三焦經,人之元氣也。手足經同法,便是少陽元氣生髮也。胃氣、穀氣、元氣、甲膽上升之氣,一也。

異名雖多,止是胃氣上升者也。荷葉之體生於水土之下,出於穢汙之中,而不為穢汙所染,挺然獨立,其色青,形乃空清,而象風木者也,食藥感此氣之化,胃氣何由不上升乎?其主意用此一味為引用,可謂遠識深慮,合於道者也。更以燒飯和藥,與白朮協力,滋養穀氣而補,令胃厚,再不至內傷,其利廣矣,大矣。

若內傷脾胃以辛熱之物,酒肉之類,自覺不快,覓藥於醫者,此風習以為常。醫者亦不問所傷,即付之以集香丸、巴豆大熱藥之類下之,大便下則物去,遺留食之熱性、藥之熱性,重傷元氣,七神不熾。經云:熱傷氣。正謂此也。其人必無氣以動,而熱困四肢不舉,傳變諸疾不可勝數,使人真氣自此衰矣。

若傷生冷硬物,世醫或用大黃、牽牛二味大寒藥投之,物隨藥下,所傷去矣,遺留食之寒性、藥之寒性,重瀉其陽,陽去則皮膚、筋骨、肉、血脈無所依倚,便為虛損之證。論言及此令人寒心。夫辛辣氣薄之藥,無故不可亂服,非止牽牛而已。《至真要大論》云:五味入胃,各先逐其所喜攻。

白話文:

辨內傷飲食用藥所宜所禁

內傷飲食,用藥方面,無論開藥者或服藥者,都認為是小事,輕忽了真正重要的細節,因此造成許多後患。殊不知胃氣,就是營氣、衛氣、穀氣、清氣,也是滋養少陽生髮之氣的根本。人體真氣的盛衰,都取決於飲食的攝入和胃部的消化吸收。胃和則穀氣上升,穀氣是向上升騰的氣,也是足少陽膽經、手少陽三焦經元氣最初發生、生長、變化等的別稱。

飲食若受損傷,若使用消導藥來處理受損之物,則胃氣反而更旺盛,五穀精華上騰,這便是清氣上升,如同天一樣,精氣神都強盛,七神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、膽、胃)得以守護,生機不虞匱乏,益氣大增,氣血暢通,百病不侵,即使遇到寒邪毒風,也無法傷害。一味藥物,竟有如此廣泛的益處!易水張先生曾告誡不可使用峻利(過於猛烈的瀉下)的藥物。

藥物下咽,還沒到達藥丸溶解之處,藥物外皮的效力就開始發揮,便覺得很快痊癒了,認為受損之物已排出,但若再等上一兩個時辰,待藥物完全溶解後,峻利藥物的副作用就會顯現,病雖好了,脾胃卻難免受損。脾胃受損,真氣元氣就會衰敗,縮短人的壽命。

曾經有人用下一味藥:枳實一兩(麩炒至黃色),白朮二兩,只用這兩種藥,用荷葉包裹燒飯製成藥丸。白朮味苦甘溫,其甘溫之性可以補益脾胃的元氣,苦味可以去除胃中的濕熱,並利腰膝間的瘀血,所以先補益脾胃的虛弱,用量超過枳實(消導藥)一倍。枳實味苦寒,可以瀉去心下痞悶,消化胃中受損之物,但此藥下胃後,受損之物並不能立即排出,需要等待一兩個時辰,食物才能消化。這是在先補益虛弱之處,然後再化解受損之物,這樣就不會太峻利了。當時沒理解用荷葉燒飯製丸的道理,老年才明白其中奧妙,可謂神奇!

荷葉,中間空虛,如同震卦的卦象,震卦代表動。人體受到其影響,就會生發足少陽膽經之氣。足少陽膽經之氣,是風,是萬物生化的根本。《左傳》說:「從一開始就做好,之後就不會出錯。」人體飲食入胃後,營氣上升,就是少陽膽經之氣。手少陽三焦經,是人體的元氣。手足少陽經同理,都是少陽元氣生髮。胃氣、穀氣、元氣、少陽膽經上升之氣,都是一體的。

名稱雖然不同,但都是胃氣上升。荷葉生長在水土之下,出自污穢之中,卻不被污穢沾染,挺拔獨立,顏色青翠,形體空靈清淨,如同風木一樣。服食藥物,感受到荷葉這種氣的變化,胃氣怎能不向上升騰呢?用此一味藥來引導,可謂深謀遠慮,符合道家養生之道。再用燒飯和藥,與白朮一起,滋養穀氣,使胃氣充實,避免再次內傷,其益處廣大而深遠。

若內傷脾胃是因食用辛辣溫熱的食物,如酒肉之類,感到不適,向醫生求醫,這是常見的做法。但醫生卻不問清楚受損的原因,就開出集香丸、巴豆等大熱藥物,大便排出後,卻留下了食物的熱性以及藥物的熱性,嚴重損傷元氣,七神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、膽、胃)的機能減弱。《內經》說:「熱傷氣」,就是指這種情況。患者就會沒有力氣活動,熱邪困擾四肢,導致各種疾病,使人真氣從此衰敗。

若受傷是因食用生冷堅硬的食物,有些醫生就用大黃、牽牛等大寒藥物,排出食物,但卻留下了食物和藥物的寒性,嚴重損傷陽氣,陽氣不足,皮膚、筋骨、肌肉、血液就沒有依託,就會變成虛損。論述到這裡令人心寒。辛辣寒涼之藥,不應該亂服,不只是牽牛子而已。《至真要大論》說:「五味入胃,各先逐其所喜攻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