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六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11)

1. 立方本指

夫脾胃虛者,因飲食勞倦,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,其次肺氣受邪,須用黃耆最多,人參、甘草次之。脾胃一虛,肺氣先絕,故用黃耆以益皮毛而閉腠理,不令自汗,損其元氣。上喘氣短,人參以補之;心火乘脾,須炙甘草之甘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。若脾胃急痛並大虛,腹中急縮者,宜多用之。

經云:急者緩之。白朮苦甘溫,除胃中熱,利腰臍間血,胃中清氣在下,必加升麻、柴胡以引之,引黃耆、甘草甘溫之氣味上升,能補衛氣之散解而實其表也,又緩帶脈之縮急,二味苦平,物之薄者,陰中之陽,引清氣上升也。氣亂於胸中為清濁相干,用去白陳皮以理之,又能助陽氣上升以散滯氣,助諸甘辛為用也。

口乾、嗌乾加乾葛。脾胃氣虛,不能升浮,為陰火傷其生髮之氣,營血大虧,營氣不營,陰火熾盛,是血中伏火日漸煎熬,血氣日減。心包與心主血,血減則心無所養,致使心亂而煩,病名日悗。悗者,心惑而煩悶不安也,故加辛甘微溫之劑生陽氣,陽生則陰長。或曰甘溫何能生血?曰:仲景之法,血虛以人參補之,陽旺則能生陰血,更以當歸和之,少加黃柏以救腎水,能瀉陰中之伏火。如煩猶不止,少加生地黃補腎水,水旺而心火自降。

如氣浮心亂,以硃砂安神丸鎮固之則愈。

白話文:

立方本指

脾胃虛弱的人,由於飲食不節、過度勞累,心火旺盛而侵犯脾土;其次是肺氣受邪,因此藥方中黃耆用量最多,人參、甘草次之。脾胃虛弱,肺氣首先衰敗,所以用黃耆來滋養皮毛,閉合肌膚腠理,防止自汗損耗元氣。上喘氣短,用人參來補益;心火乘脾,則用炙甘草的甘味來瀉火熱,並補益脾胃的元氣。如果脾胃劇痛且極度虛弱,腹部急劇收縮,則應該增加藥量。

古籍記載:「急症要緩治」。白朮味苦甘溫,能清除胃中熱邪,通利腰臍間的瘀血;胃中清氣下陷,則需加入升麻、柴胡引導其上升,引導黃耆、甘草的甘溫之氣上升,能補益衛氣,疏解表邪,使表層得到充實,又能緩解帶脈的攣縮。升麻、柴胡二味藥苦而平,屬陰中之陽,能引導清氣上升。胸中氣機紊亂,清濁相混,則用陳皮來調理,又能幫助陽氣上升,散去滯氣,輔助其他甘辛藥物。

口乾、咽喉乾渴,則加入葛根。脾胃氣虛,不能上升浮揚,是因為陰火損傷了生髮之氣,營血大虧,營氣不能濡養全身,陰火熾盛,如同血中潛藏的火不斷煎熬,血氣日漸減少。心包與心臟主管血液,血液減少則心臟得不到滋養,導致心神紊亂而煩躁,此病名為「日悗」。「日悗」是指心神迷惑,煩悶不安。因此要加入辛甘微溫的藥物來生發陽氣,陽氣充足則陰氣才能滋長。有人問:甘溫之品怎能生血?答:張仲景的治療方法是,血虛用人參補益,陽氣旺盛就能生陰血,再用當歸調和,少加黃柏以滋補腎水,能瀉去陰中潛伏的火邪。如果煩躁仍然不止,再少加生地黃滋補腎水,腎水充足則心火自然下降。

如果出現氣浮心亂,則用硃砂安神丸鎮靜心神,則可痊癒。

2. 四時用藥加減法

《內經》曰:胃為水穀之海。又云:腸胃為市。無物不包,無物不入,寒熱溫涼皆有之,其為病也不一,故隨時證於補中益氣湯中權立四時加減法於後。

以手捫之而肌表熱者,表熱也,只服補中益氣湯一二服,得微汗則已,非正發汗,乃陰陽氣和,自然汗出也。

若更煩亂,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,皆血澀不足,加當歸身(五分或一錢)。

如精神短少,加人參(五分)、五味子(二十個)。

頭痛加蔓荊子(三分);痛甚加川芎(五分)。

頂痛腦痛加藁本(五分)、細辛(三分)。諸頭痛並用此四味足矣。

如頭痛有痰,沉重懶倦者,乃太陰痰厥頭痛,加半夏(五分)、生薑(三分)。

耳鳴目黃,頰頷腫,頸、肩、臑、肘、臂外後廉痛,面赤,脈洪大者,以羌活(一錢)、防風、藁本(以上各七分)、甘草(五分)通其經血;加黃芩、黃連(以上各三分)消其腫,人參(五分)、黃耆(七分),益元氣而瀉火邪,另作一服與之。

嗌痛頷腫、脈洪大、面赤者,加黃芩、甘草(以上各三分,),桔梗(七分)。

口乾嗌乾者,加葛根(五分),升引胃氣上行以潤之。

如夏月咳嗽者,加五味子(二十五個)、麥門冬(去心五分)。

如冬月咳嗽,加不去根節麻黃(五分。)如秋涼亦加。如春月天溫只加佛耳草、款冬花(以上各五分。)

若久病痰嗽,肺中伏火,去人參,以防痰嗽增益耳。食不下,乃胸中胃上有寒,或氣澀滯,加青皮、木香(以上各三分,),陳皮(五分,),此三味為定法。

如冬月加益智仁、草豆蔻仁(以上各五分)。

如夏月少加黃芩、黃連(以上各五分)。

如秋月加檳榔、草豆蔻仁、縮砂仁、白豆蔻仁(以上各五分)。

如春初猶寒,少加辛熱之劑,以補春氣之不足,為風藥之佐,益智、草豆蔻可也。

心下痞夯悶者,加芍藥、黃連(以上各一錢)。

如痞腹脹,加枳實、木香、縮砂仁(以上各三分)、厚朴(七分)。

如天寒,少加乾薑或中桂(桂心也)。

心下痞,覺中寒,加附子、黃連(以上各一錢);不能食而心下痞,加生薑、陳皮(以上各一錢);能食而心下痞,加黃連(五分)、枳實(三分);脈緩,有痰而痞,加半夏、黃連(以上各一錢);脈弦,四肢滿,便難而心下痞,加黃連(五分)、柴胡(七分)、甘草(三分)。

腹中痛者,加白芍藥(五分)、甘草(三分);如惡寒,覺冷痛,加中桂(五分)。

如夏月腹中痛,不惡寒不惡熱者,加黃芩、甘草(以上各五分),芍藥(一錢),以治時熱也。腹痛在寒涼時,加半夏、益智、草豆蔻之類。

如腹中痛,惡寒而脈弦者,是木來剋土也,小建中湯主之。蓋芍藥味酸,於土中瀉木,為君。如脈沉細,腹中痛,是水來侮土,以理中湯主之。乾薑辛熱,於土中瀉水,以為主也。如脈緩,體重節痛,腹脹自利,米穀不化,是濕勝,以平胃散主之。蒼朮苦辛溫,瀉濕為主也。

白話文:

四時用藥加減法

《內經》說:胃是水谷的倉庫。又說:腸胃像個市場,什麼東西都包容,什麼東西都吸收,寒熱溫涼的物質都存在其中,因此它所產生的疾病也不一樣。所以要根據季節和病情,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,制定四時加減法。

用手摸皮膚表面發熱的,是表熱,只要服用一兩劑補中益氣湯,微微出汗就可以了,這不是真正的發汗,而是陰陽氣調和,自然而然汗液排出。

如果更煩躁不安,例如腹部或全身刺痛,都是血虛瘀阻,要加入當歸(五分或一錢)。

如果精神萎靡不振,加入人參(五分)、五味子(二十個)。

頭痛加蔓荊子(三分);頭痛劇烈加川芎(五分)。

頭頂痛或腦部疼痛加藁本(五分)、細辛(三分)。各種頭痛都用這四味藥就夠了。

如果頭痛伴有痰,感覺沉重懶惰,這是太陰痰厥頭痛,加入半夏(五分)、生薑(三分)。

耳鳴、眼睛發黃、面頰頷部腫脹、頸、肩、臂外側後緣疼痛、面紅、脈搏洪大的,用羌活(一錢)、防風、藁本(以上各七分)、甘草(五分)疏通經絡血脈;再加入黃芩、黃連(以上各三分)消腫,人參(五分)、黃耆(七分)補益元氣並瀉除火邪,另煎一劑服用。

咽喉疼痛、頷部腫脹、脈搏洪大、面紅的,加入黃芩、甘草(以上各三分)、桔梗(七分)。

口乾咽乾的,加入葛根(五分),提升胃氣上行以滋潤。

如果是夏季咳嗽,加入五味子(二十五個)、麥門冬(去心五分)。

如果是冬季咳嗽,加入不去根節的麻黃(五分)。秋季涼爽也加。春季天氣溫暖只加佛耳草、款冬花(以上各五分)。

如果是久病引起的痰嗽,肺中有伏火,去掉人參,以免加重痰嗽。食慾不振,是胸中或胃上有寒,或氣機阻滯,加入青皮、木香(以上各三分)、陳皮(五分),這三味藥是固定方劑。

如果是冬季,加入益智仁、草豆蔻仁(以上各五分)。

如果是夏季,少加黃芩、黃連(以上各五分)。

如果是秋季,加入檳榔、草豆蔻仁、縮砂仁、白豆蔻仁(以上各五分)。

如果是春初還很寒冷,少加一些辛溫的藥物,以補足春季陽氣不足,作為風藥的輔助藥物,益智、草豆蔻就可以。

心下痞滿悶脹的,加入芍藥、黃連(以上各一錢)。

如果是痞塊腹脹,加入枳實、木香、縮砂仁(以上各三分)、厚朴(七分)。

如果天氣寒冷,少加一些乾薑或肉桂(桂心)。

心下痞滿,感覺裡邊寒冷,加入附子、黃連(以上各一錢);不能吃東西而心下痞滿,加入生薑、陳皮(以上各一錢);能吃東西而心下痞滿,加入黃連(五分)、枳實(三分);脈搏緩慢,有痰且痞滿,加入半夏、黃連(以上各一錢);脈搏弦數,四肢滿脹,大便困難且心下痞滿,加入黃連(五分)、柴胡(七分)、甘草(三分)。

腹部疼痛的,加入白芍藥(五分)、甘草(三分);如果怕冷,感覺冷痛,加入肉桂(五分)。

如果是夏季腹部疼痛,不寒不熱的,加入黃芩、甘草(以上各五分)、芍藥(一錢),治療夏季熱邪。腹部疼痛在寒冷季節,加入半夏、益智、草豆蔻之類的藥物。

如果是腹部疼痛,怕冷且脈搏弦數的,這是木克土,用小建中湯治療。因為芍藥味酸,在土中瀉木,是君藥。如果脈搏沉細,腹部疼痛,這是水侮土,用理中湯治療。乾薑辛溫,在土中瀉水,是君藥。如果脈搏緩慢,身體沉重關節疼痛,腹部脹滿腹瀉,米谷不消化,這是濕邪過盛,用平胃散治療。蒼朮苦辛溫,瀉濕是主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