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士瀛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(附補遺)卷之十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(附補遺)卷之十四 (1)

1. 瀉痢方論

痢與瀉,名目不同,而感受之源一也。風邪得之,鼻壅惡風,腰背強痛;寒邪得之,面慘惡寒,肢體拘攣;受暑得之,面垢背寒,自汗發渴;受濕得之,一身盡痛,重著浮黃,或停冷則悽清腸鳴,或蘊熱則發熱煩躁。冷熱不調者,乍澀乍溏;飲食傷飽者,注下酸臭。諸有積,以肚熱纏痛推之;諸有氣,以狀如蟹渤驗之。

白話文:

痢疾和瀉肚,儘管名稱不同,但都是因為同樣的病源引起的。疾病是因為風寒暑濕邪氣引起的,其中:

風邪引起的痢瀉,常伴有鼻子不通、怕冷,腰背痠痛。

寒邪引起的痢瀉,常伴有臉色蒼白、怕冷,四肢僵硬抽筋。

暑邪引起的痢瀉,常伴有臉色晦暗、背部發涼,自汗口渴。

濕邪引起的痢瀉,常伴有全身痠痛、尿液混濁或黃色,或者因為冷氣的停留而導致肚子陣痛、腸鳴;或者因爲體內溼熱凝聚而導致發熱煩躁。

因為冷熱交替不均勻,症狀出現時而乾燥時而稀溏;飲食不當,吃多了或太飽,大便中有酸味或臭味。

各種原因引起的痢瀉,有的是因為積滯,可用腹部發熱、纏住悶痛來推斷;還有一些是因為體內的有氣,可用症狀像螃蟹走路來驗證。

究其受病之源,決之對病之劑。大要以散風邪,行滯氣,開胃脘為先,不可遽用肉豆蔻、訶子、白朮輩,以補住寒邪。不可遽投罌粟殼、龍骨、牡蠣輩,以閉澀腸胃。邪氣得補而愈盛,補之愈盛而愈作,不為纏擾撮痛,則為裡急後重,所以日夕淹延而未已也。痢之赤白,其赤者,熱乘於血,血滲大腸則赤也。

白話文:

探求疾病的根源,決定對症下藥。中醫認為痢疾主要是由風邪、寒邪和濕邪引起的。因此,治療痢疾的藥物,應該以散風邪、行滯氣、開胃脘為先。不可草率使用肉豆蔻、訶子、白朮等藥物,以免補住寒邪。也不可草率使用罌粟殼、龍骨、牡蠣等藥物,以免閉澀腸胃。邪氣得到滋補而更加盛大,補得越盛,發作得越厲害,如果不變成纏擾撮痛,就會變成裡急後重,所以日夜拖延不愈。痢疾的赤白,赤色的,是熱邪侵襲血液,血液滲入大腸而出血所致。

若風邪挾熱,則所下黃而赤焉。其白者,冷搏腸間,津液凝滯則白也。若寒邪並之,則所下白而黑焉。冷熱相交,故赤白相半。重者,狀若膿涕而血雜之;輕者,白涕中間微有赤縷是也。內挾風邪,故清血流注,或濕毒乘虛入腸胃之間,則下如豆汁,或有淤血是也。論者以手足寒為冷,手足溫為熱,於理甚當,亦當合赤白而並觀之,庶乎其的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風邪夾雜熱氣,則大便會呈現黃色或赤色。若大便呈白色,則是冷邪侵犯腸胃,津液凝滯所致。如果寒邪同時存在,則大便呈白色或黑色。寒熱交雜,所以紅色與白色互相混合。嚴重者,大便狀如膿涕並夾雜血跡;輕微者,白色的大便中僅有幾條細細的紅色血絲。內挾風邪,所以清血流注,或者濕毒乘虛進入腸胃之間,則大便像豆汁一樣,或者有大便中帶有瘀血。有的人以手腳冰冷為寒,手腳溫熱為熱,這是很有道理的,並且應該把赤色與白色同時觀察,這樣才能準確判斷病情。

雖然,風寒暑濕感之於外者也,其有大嚼傷飽,宿酒漿醯醢以成積滯;房闥縱情,加奔走勞役,以耗精血,此非病生於內者乎?必明白內外而權度之,則受病淺深,用藥輕重,知有定向矣。毋概曰無積不成痢。下痢壯熱,須用敗毒散加陳米,間與五苓散、黃連阿膠丸。下痢雖曰有積、有暑,如用藥不效,即是腸胃有風邪。

白話文:

雖然,風寒暑濕是感受到外在的邪氣,但是也有大吃大喝、飲食積滯,房事過度以及奔波勞碌,耗損精血等,這些不都是疾病由內部產生的嗎?一定要清楚地瞭解內在和外在的致病原因,並權衡它們的輕重,才能知道疾病的淺深程度,用藥的輕重,就有所根據了。不要籠統地說沒有積滯就不會導致腹瀉。腹瀉伴有高燒,需要使用敗毒散加陳米,間隔服用五苓散、黃連阿膠丸。腹瀉雖然說是因為積滯、暑邪引起的,但是如果用藥治療無效,那麼就是腸胃有風邪。

熱者、赤者,與敗毒散;冷者、白者,不換金正氣散加木香。

白話文:

發熱、發紅的症狀,使用敗毒散。發冷、發白的症狀,使用金正氣散加木香。

2. 瀉痢證治

敗毒散,治風邪、寒邪,壯熱下痢。(方見寒類。)陳米飲調五苓散佐之。(方見水飲門。)

不換金正氣散,治風邪、寒邪,冷證下痢。(方見寒類。)

白話文:

敗毒散,用於治療風邪、寒邪所致的壯熱、下痢。(配方請參閱《寒類》。)用陳米飲來調服五苓散。(配方請參閱《水飲門》。)

不換金正氣散(方見寒類):

主治:

風邪、寒邪引起的下痢。

治要除濕湯(方見吐瀉門),加官桂、木香。治風寒冷證下痢;加乾薑、茯苓;治傷濕下痢,仍以五苓散,利其小便。

白話文:

治要除濕湯(配方見吐瀉病門),再加肉桂、木香。用於治療風寒證導致的下痢;加乾薑、茯苓。用於治療濕傷導致的下痢,仍然以五苓散,利其小便。

理中湯(方見瀉門),加厚朴、木香、茯苓,治濕冷下痢。

白話文:

理中湯(方劑詳見腹瀉),再加入厚朴、木香、茯苓,用於治療濕冷引起的腹瀉。

艾薑丸,治濕冷下痢膿血,腹痛,婦人下血。

干艾葉(四兩,炒焦存性),川白薑(一分,炮)

上為末,醋煮麵糊丸桐子大。每七十丸,食前清米飲下。

人參豆蔻散,冷證瀉痢通用。

白話文:

艾薑丸

**功效:**治療濕寒性腹瀉,有膿血,腹痛,婦女下血。

成分:

  • 艾葉(4兩,炒焦後存性)
  • 川白薑(1錢,炮製過)

製法:

將上述材料磨成粉末,用醋煮熟的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。

服用方法:

每次服用70顆,於飯前服用,用清水送服。

人參豆蔻散

**功效:**治療各種虛寒性腹瀉。

木香,厚朴(制),蒼朮(米泔浸,曬),乾薑(炮),肉豆蔻(生。各二兩),半夏曲,陳皮,阿膠(炒。各四兩),縮砂,甘草(炒。各二兩半),罌粟殼(去筋萼,醋醃,炒,四兩)

上銼。每三錢,薑、棗煎,食前服。

白話文:

木香、厚朴(炮製過的)、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,曬乾)、乾薑(炮製過的)、肉豆蔻(生的。各二兩)、半夏曲、陳皮、阿膠(炒過的。各四兩)、縮砂、甘草(炒過的。各二兩半)、罌粟殼(去掉筋萼,用醋醃製,炒過,四兩)

研磨為細粉末,每次三錢,與薑、棗子一起煎煮,於飯前服用。

香薷銼散、五物香薷湯、六和湯(方並見暑門。),治傷暑下痢,五苓散佐之。

升麻湯

白話文:

香薷銼散、五物香薷湯、六和湯(這三個方劑一同在暑門出現),治療因為暑氣而造成的腹瀉,五苓散可以作為輔助藥物。

升麻湯

組成:

  • 升麻
  • 柴胡
  • 當歸
  • 白芍
  • 川芎
  • 甘草
  • 生薑
  • 大棗

功效:

  • 表散風寒
  • 疏散肝鬱

適應證:

  • 風寒侵襲表裡,導致頭身疼痛、鼻塞流涕、惡寒發熱
  • 肝氣鬱結,導致胸脅脹滿、兩肋疼痛

用法:

  • 水煎服,一日一劑

注意事項:

  • 陰虛火旺者慎用
  • 孕婦禁用

升麻,白芍藥,甘草(炙。各十兩),白乾葛(十五兩)

上粗末。每三錢,薑三片,同煎,吞感應丸,治傷暑下痢,纏痛。

白話文:

升麻:十兩

白芍藥:十兩

甘草(炙):十兩

白乾葛:十五兩

每劑放三錢湯藥,薑三片,一起煎煮,服下感應丸,可治療因暑熱引起的腹瀉,肚子絞痛。

黃連阿膠丸(方見嗽門)、柏皮湯(方見瀉門,)治熱證,發熱下痢。亦治暑痢。

白話文:

黃連阿膠丸和柏皮湯,都是用來治療熱證、發熱下痢的方劑,也能治暑痢。

香連丸,治冷熱不調,瀉痢。

黃連(一兩,用茱萸半兩炒,去茱萸不用),木香(一分)

上取香連為末,醋糊丸桐子大。每三十丸,米飲下。前戊己丸通用。

真人養臟湯,治冷熱不調下痢。(方見瀉門。)依前法用之。

三稜散,治食積下痢,腹痛。(方見瀉門。)依前法用之。

白話文:

香連丸 治療寒熱不調,腹瀉。

材料:

  • 黃連(1 兩,與半兩茱萸炒過,去茱萸不用)
  • 木香(1 錢)

製法: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醋糊成桐子大小的丸劑。

服用方法: 每次服用 30 丸,用米湯送服。 與戊己丸合併使用。

真人養臟湯 治療寒熱不調,腹瀉。(方劑詳見「瀉門」) 依據上述方法使用。

三稜散 治療飲食積滯導致的腹瀉,腹痛。(方劑詳見「瀉門」) 依據上述方法使用。

感應丸(方見諸氣門)、解毒雄黃丸(方見積熱門,)治諸積下痢,用五苓散送下。

白話文:

感應丸(配方見諸氣門論)、解毒雄黃丸(配方見積熱門論),治療各種積滯性腹瀉,用五苓散送服。

和劑流氣飲、大異香散、五膈寬中散(方見諸氣門),治諸氣痢。

白話文:

和劑流氣飲、大異香散、五膈寬中散(其藥方見諸氣門),用來治療各類的痢疾。

牛乳湯,治氣痢,泄如蟹渤。

蓽茇末(二錢),牛乳(半升)

上同煎,減半,空腹服。

茱連丸,治赤白下痢。

吳茱萸(揀淨),黃連(去須,半寸一截,同炒熟,分為二處)

上各碾末,醋麵糊丸桐子大。赤痢,專服黃連;

白痢,專服茱萸;赤白並服。或多或少,以意增減。每服七十丸,陳米飲下,以愈為度。

胃風湯,治風冷客入腸胃,泄下鮮血,及腸胃濕毒,下如豆汁,或下瘀血。

白話文:

牛乳湯是用來治療氣痢的,症狀是腹瀉像蟹的淤積狀。

材料:蓽茇末(兩錢),牛乳(半升)。

將以上材料一起煮,煮到一半時空腹服用。

茱連丸是用來治療赤白痢的。

材料:吳茱萸(挑乾淨),黃連(去掉根須,切成半寸長的小段,然後一起炒熟,分成兩份)。

將這些材料各自碾成粉,用醋和麵粉調成糊狀,揉成桐子大小的丸子。對於赤痢,要專門吃黃連;對於白痢,要專門吃吳茱萸;如果有赤白痢一起發作,可以同時服用。數量上可以根據情況增減,每次服用七十丸,最好用陳米湯下嚥,直到病情好轉為止。

胃風湯是用來治療因風寒入侵腸胃而導致的腹瀉,伴有鮮血和腸胃濕毒,排出來的像豆汁一樣,或者排出瘀血。

人參,白茯苓,川芎,當歸,辣桂,白朮,白芍藥(等分)

白話文:

人參、白茯苓、川芎、當歸、桂皮、白朮、白芍藥(各等分)

上銼。每服三錢,粟米百餘粒同煎,食前熱服。腹痛加木香。

肉蔻散,治冷證久痢不止。(方見瀉門。)

白話文:

肉蔻散,用於治療因受寒導致的久瀉不止。(藥方見瀉利門。)

上銼。每次服用三錢,加粟米百餘粒同煎,於飯前熱服。若有腹痛,再加木香。

附子理中湯、薑附湯(方並見寒類)、朮附湯,(方見濕類。)治虛損久痢,四肢厥冷,以意擇用。

噤口痢方

石蓮肉(曬乾)

白話文:

附子理中湯、薑附湯(這些藥方都可以在寒症的類別中找到)、 朮附湯,(藥方可以在濕症的類別中找到)這些湯方都適用於治療虛損久痢,四肢厥冷,可以根據病情選擇使用。

石蓮花肉(曬乾)
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陳米飲調下,便覺思食,仍以日照東方壁土,炒真橘皮為末,薑、棗略煎佐之。

斷下湯,止赤白痢。

白話文:

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陳米水送服,服用後便會覺得想吃東西,另外再用日照東方牆壁上的土炒真橘皮成細末,用薑、棗略微煎熬後作為佐劑。

斷下湯,治療紅白色痢疾。

茯苓,白朮(各一錢),甘草(半錢),草果(連皮,一枚),大罌粟殼(十四枚,去筋萼,剪碎,醋浸,炒燥),加木香(半錢)

白話文:

茯苓、白朮(各一錢),甘草(半錢),草果(連皮,一枚),大罌粟殼(十四枚,去除筋萼,剪碎,用醋浸泡,炒乾),加上木香(半錢)。

上為粗末,分作兩服,每服薑五片,大棗三個,大烏梅三個,食前煎服。固腸散(方見瀉門)通用。

玉華白丹,治臟腑久虛,止瀉止痢。

白話文:

上述藥方為粗藥,分為兩份,每份加入五片生薑、三個棗子、三個烏梅,於飯前以水煎煮服下。固腸散(配方見下痢門)通用。

玉華白丹

主治:臟腑久虛所致的久瀉、久痢。

陽起石(入坩堝煅通紅,酒淬,頓陰地令乾,莫見日),白石脂(煅紅)左顧牡蠣(鹽泥固濟,煅紅,取白者。各半兩),鍾乳粉(一兩)

白話文:

  • 陽起石(放入坩堝中煅燒至通紅,用酒淬火,放置在陰涼處使其乾燥,避免陽光照射)

  • 白石脂(煅燒至紅色)

  • 左顧牡蠣(用鹽泥固濟,煅燒至紅色,取白色的部分。各半兩)

  • 鍾乳粉(一兩)

上研極細如粉,和畢,糯米糊丸。空心米飲下。渴者人參湯下。亦治腸風下血。又震靈丹(方見瀉門)通用。

赤石脂禹餘糧湯,治瀉痢諸藥不效,以此固其下焦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混合後,用糯米糊製成丸劑。空腹時,用米湯送服。口渴的人可以用人參湯送服。也可治療腸胃功能紊亂引起的便血。還可以服用震靈丹(配方請參閱瀉下門),通用。

赤石脂禹餘糧湯

功效:治療久瀉久痢,各種藥物治療無效,以此方藥固護下焦(腎)。

赤石脂(銼小塊),禹餘糧(煅,醋淬,以碎為度)

上等分夾和。每服四錢,空心,煎溫服。

白話文:

赤石脂(研磨成小塊),禹餘糧(煅燒,用醋淬火,以碎為度)

所有藥材等量配製,均勻混合。 每次服用四錢,早上空腹時,煎煮溫熱後服用。

瀉痢須要衣服周密,恐傷風冷。凡蘊熱血痢,裡急而痛甚,雖已疏通盪滌,然其痛不減者,非熱亦非積也,營血虧少,陽剛勝陰故爾,用藥當以川芎為佐,營血一調,其痛立止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了腹瀉,一定要注意周密防寒保暖,以免受風寒侵襲。凡是體內蘊熱而引起的痢疾,腹中急迫,疼痛劇烈。即使已經疏通腸道,清除了積熱,但是疼痛卻絲毫不減,這既不是因為熱氣太多,也不是因為積滯引起的,而是由於陰血虧少,陽氣過於亢盛,導致陰陽失衡。治療時,應當以川芎做佐藥,使陰血調理,那麼疼痛馬上就會停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