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一 (10)
卷之一 (10)
1. 火濕分治論
肥人氣虛生寒,寒生濕;濕生痰。瘦人血虛生熱,熱生火,火生燥。故肥人多寒濕,瘦人多熱燥也。夫以人形分寒濕熱燥,此得之於外,然其中臟腑為病,亦有寒濕熱燥之殊,不可不知。
白話文:
肥胖的人氣虛就會產生寒氣,寒氣會產生濕氣;濕氣會產生痰液。消瘦的人血虛就會產生熱氣,熱氣會產生火氣,火氣會產生燥氣。所以肥胖的人大多有寒濕的症狀,消瘦的人大多有熱燥的症狀。用人體的外表來區分寒濕熱燥,這是由於外在因素造成的。但是,人體的內臟器官也會生病,也會出現寒濕熱燥的不同症狀,這一點不能不知道。
《玉匱金鑰》曰:肝臟由來同火治,三焦包絡都無異,脾胃常將濕處求,肺與大腸同濕類,腎與膀胱心小腸,寒熱臨時旋商議,惡寒表熱小膀濕,發熱表寒心腎熾,十二經最端的,四經屬火四經濕,四經有熱有寒時,攻裡解表細消息,裡熱表寒宜越竭,表熱表寒宜汗釋,濕同寒,火同熱,寒熱到頭無兩說,六分分來火熱寒,寒熱中停真浪舌,熱寒格拒病機深,亢則害兮承乃制,緊寒數熱脈正邪,標本治之真妙訣,休治風,休治燥,治得火時風燥了,當解表時莫攻裡,當攻裡時莫解表,表裡如或兩可攻,後先內外分多少,治濕無過似決川,此個筌蹄最分曉,感謝軒岐萬世恩,爭奈醯雞笑天小。
白話文:
《玉匱金鑰》上說:肝臟原先同火一起治理,三焦包絡這些臟腑沒有不同,脾胃常常需要溫暖濕潤的地方,肺和大腸都屬於濕潤類,腎和膀胱、心和小腸,寒熱臨時觀察然後商量決定。惡寒,外感表熱,小便不通暢;發熱,外感表寒,心腎旺盛。十二經中最主要的是,四條經絡屬火,四條經絡屬濕,四條經絡有時有熱症,有時有寒症,針對體內治療,針對體外治療,要細緻地觀察消息。體內有熱症,體外有寒症,應當使用越竭,體外有熱症,體外有寒症,應當發汗排熱。濕症同寒症,火症同熱症,寒症熱症到最後沒有差別。六分分的情況,熱症、寒症,寒症熱症在中間停止,確實是舌症。熱症寒症互相抵觸,病機深奧。亢盛就會危害,順應它就能制約它。脈搏緊,有寒症,脈搏數,有熱症,脈正,邪正相爭。標本一起治理,是真正的妙訣。不要治療風,不要治療燥,治療時要取決於火,治療時知道風燥了,應當解除表症,不要攻裡,應當攻裡,不要解除表症,表症裡症如果都要攻治,前後內外要區分輕重多少。治療濕症,沒有超過決川藥方的,這個方法最為分明。感謝軒岐上師萬世的恩德,可惜醯雞笑天不夠寬宏。
2. 虛實分治論
夫疾病之生也,皆因外感內傷生火生濕,濕而生熱,火而生痰,四者而已。審其為少壯新病,是濕則燥之,是火則瀉之,是濕而生熱則燥濕而兼清熱,是火而生痰則瀉火而兼豁痰,無餘蘊矣。審其為老衰久病,又當半攻半補焉。如氣虛而有濕熱痰火,則以四君子湯補氣而兼燥濕清熱、豁痰瀉火;如血虛而有痰火濕熱,則以四物湯補血而兼瀉火豁痰、清熱燥濕。如此則攻補兼施,庶乎可也。
白話文:
疾病的產生,都是因為外感內傷而產生的火氣和濕氣,濕氣會生熱,火氣會生痰,就只有這四種因素。要判斷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的新病,如果是濕氣重的,就用燥烈藥物來治療;如果是火氣重的,就用瀉火藥物來治療;如果是濕氣重而生的熱,就用燥濕兼清熱的藥物來治療;如果是火氣重而生的痰,就用瀉火兼豁痰的藥物來治療,這樣就沒有多餘的病氣了。要判斷是老年人的久病,那就應該採取一半攻病一半補身體的方法。比如氣虛而有濕熱痰火的,就用四君子湯來補氣,同時用燥濕清熱、豁痰瀉火的藥物來治療;比如血虛而有痰火濕熱的,就用四物湯來補血,同時用瀉火豁痰、清熱燥濕的藥物來治療。這樣攻補兼施,纔有可能治好疾病。
予故曰:少壯新病攻邪為主,老衰久疾補虛為先。若夫陰虛火動,脾胃衰弱,真陰者水也。脾胃者土也,土雖喜燥,然太燥則草木枯槁;水雖喜潤,然太潤則草木濕爛。是以補脾胃補腎之劑務在潤燥得宜,亦隨病加減焉。
白話文:
我所以說:年輕力壯的人治療新發疾病,要以攻邪為主;年老體弱的人治療久治不癒的疾病,要以補虛為先。如果是陰虛火動,脾胃衰弱,真陰就是水,脾胃就是土。土雖喜燥,但是太燥則草木枯槁;水雖喜潤,但是太潤則草木腐爛。因此,在補脾胃補腎的時候,必須做到滋潤和乾燥的適當結合,也要根據病情的不同而加減。
3. 附:病機賦
竊謂醫雖小道,乃寄死生,最要變通,不宜固執,明藥、脈、病、治之理,(藥性、脈訣、病機、治法。)悉望、聞、問、切之情。(望色、聞聲、問故、切脈。)藥推寒熱、溫涼、平和之氣,辛甘、淡苦、酸鹹之味,升降、浮沉之性,宣通、瀉補之能。脈究浮沉、遲數、滑澀之形,表裡、寒熱、實虛之應,阿阿嫩柳之和,弦鉤毛石之順。
白話文:
我認為醫術雖然是種小技藝,但卻與生死密切相關,最重要的是能夠靈活變通,不應固執己見。醫者必須精通藥物、脈象、病機和治法的道理,並且能仔細觀察、詢問和切診。
藥物可分為寒熱、溫涼和平和之氣;辛甘、淡苦和酸鹹之味;升降、浮沉之性;宣通、瀉補之能。
脈象可分為浮沉、遲數、滑澀之形;表裡、寒熱、實虛之應;阿阿嫩柳之和;弦鉤毛石之順。
藥用君臣佐使,(主病之謂君,最多;輔君之謂臣,次之;應臣之謂佐使,又其次之。)脈分老幼瘦肥。(老人脈濡,小兒脈數,瘦者脈大,肥者脈細。)藥乃天地之精,藥宜切病,(藥不泛用,則切病矣。)脈者氣血之表,脈貴有神。(脈中有力,謂有神也。)病有外感內傷、風寒、暑濕、燥火之機,治用宣通、瀉補、滑澀、溫燥、重輕之劑。
白話文:
中藥的藥效,分為君、臣、佐、使四種,其中,主治疾病的藥物稱為君藥,數量最多;輔佐君藥的藥物稱為臣藥,數量次之;配合臣藥的藥物稱為佐藥和使藥,數量再次之。
中醫把脈,要區分老幼瘦肥。老人的脈搏和緩而濡潤,小孩子的脈搏數而快,瘦的人脈搏大而有力,肥胖的人脈搏細而弱。
藥物是天地精華,用藥要切合病症,不應濫用。脈搏是氣血的表現,脈搏有神,纔有生機。
疾病有外感和內傷之分,外感有風寒、暑濕、燥火等,內傷有氣虛、血虛、陰虛、陽虛等。治療外感,要用宣通、瀉補、滑澀等藥物;治療內傷,要用溫燥、重輕等藥物。
外感異乎內傷,(外感乃有餘之症,內傷乃不足之證。)寒證不同熱證。(傷寒直中之邪為寒,傷寒傳經之邪為熱。)外感宜瀉而內傷宜補,寒證可溫而熱證可清。補瀉得宜,須臾病愈;溫清失度,頃刻人亡。外感風寒宜分經而解散,(外感風寒傳變不一,宜分經絡解散方可。
白話文:
外感病與內傷病不同,(外感病是多餘的症狀,內傷病是虛損的證狀。)寒證與熱證也不同。(傷寒直中之邪是寒邪,傷寒傳經之邪是熱邪。)外感病宜瀉而內傷病宜補,寒證可以用溫法治療,熱證可以用清法治療。補瀉得宜,很快就能治好病;溫清失度,很快就會死亡。外感風寒病應分清經絡,然後才能解散病邪。(外感風寒傳變不一,宜分經絡解散方可。)
)內傷飲食可謂胃以消溶。(內傷飲食只在一處,不過調胃消導而已。)胃陽主氣,司納受,陽常有餘。脾陰主血,司運化,陰常不足。胃乃六腑之本,(能納受水穀方可傷化氣液。)脾為五臟之源。(能運化氣液方可克營衛。)胃氣弱則百病生,脾陰足而萬邪息。調理胃脾為醫中之王道,節戒飲食乃卻病之良方。
白話文:
(內傷飲食只會損傷胃,使胃的功能減弱或喪失。)胃是陽性器官,主要功能是受納和消化食物,陽氣通常比較旺盛。脾是陰性器官,主要功能是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,陰氣通常比較不足。胃是六腑的根本,(只有能夠吸收食物,才能轉化成精氣。)脾是五臟的來源。(只有能夠運化精氣,才能滋養氣血。)胃氣虛弱則會產生各種疾病,脾陰充足則能避免一切邪氣的侵襲。因此,調理脾胃是醫學中的首要之道,控制飲食則是預防疾病的良方。
病多寒冷、鬱氣,氣鬱發熱。(寒謂風寒外感,晝夜發熱。冷謂生冷內傷,午後發熱。)或出七情動火,火動生痰。有因行藏動靜以傷暑邪,或是出入雨水而中濕氣。亦有飲食失調而生濕熱,倘或房勞過度以動相火。(以上六條言病機。)制伏相火要滋養其真陰,(以下六條言治法。
白話文:
-
病多寒冷、鬱氣,氣鬱發熱。(寒指風寒外感,晝夜發熱。冷指生冷內傷,午後發熱。)
-
或因七情動火,火動生痰。
-
有因行藏動靜以傷暑邪,或是出入雨水而中濕氣。
-
亦有飲食失調而生濕熱,倘或房勞過度以動相火。(以上六條說明疾病的病因。)
-
制伏相火要滋養其真陰,(以下六條說明治療方法。)
)祛除濕熱須燥補其脾胃。外濕宜表散,內濕宜淡滲。陽暑可清熱,陰暑可散寒。尋火尋痰分多分少而治,究表究里或汗或下而施。(是風寒則汗之,謂溫散也;是生冷則下之,謂溫利也。)痰因火動,治火為先;火因氣生,理氣為本。治火輕者可降,重者從其性而升消。理氣微則宜調,甚則究其源而發散。
白話文:
-
要祛除濕熱,需要燥補脾胃。外濕應該發散,內濕應該淡滲。
-
陽暑可以清熱,陰暑可以散寒。
-
痰火同源,痰因火動。因此治療痰病,首先要治療火。
-
火因氣生,因此治療火病,根本在於理氣。
-
治療火病,病情較輕的,可以採用降法;病情較重的,可以採用升法。
-
理氣的治療方法,病情較輕的,可以採用調和法;病情較重的,可以採用發散法。
實火可瀉,或瀉表或瀉里。(指外感也。)虛火宜補,或補陰而或補陽。(指內傷也。)暴病之謂火,怪病之謂痰。寒、熱、濕、燥、風,五痰有異;溫、清、燥、潤、散,五治不同。(寒痰溫之,熱痰清之,濕痰燥之,燥痰潤之,風痰散之。)有因火而生痰,有因痰而生火,或郁久而成病,或病久而成郁。
白話文:
實際存在的上火可以瀉火,或瀉表或瀉裏。(是指外感。)不存在的上火應該補益,或補陰或補陽。(是指內傷。)突然發生的疾病稱為火病,奇奇怪怪的疾病稱為痰病。寒、熱、濕、燥、風,五種痰病的症狀不同;溫、清、燥、潤、散,五種治療方法也不同。(寒痰用溫藥治療,熱痰用清藥治療,濕痰用燥藥治療,燥痰用潤藥治療,風痰用散藥治療。)有因為上火而產生痰的,有因為痰而產生火的,或情緒抑鬱時間長了而生病,或生病時間長了而情緒抑鬱。
金、水、木、火、土,五郁當分;泄、折、達、發、奪,五法宜審。(金鬱泄之、水鬱折之、木鬱達之、火鬱發之、土鬱奪之。)鬱則生火生痰而成病,病則耗氣耗血以致虛。病有微甚,治有逆從。微則逆治。(以寒藥治熱,以熱藥治寒。)甚則從攻,(以寒藥治熱佐以熱藥,以熱藥治寒佐以寒藥。
白話文:
金、水、木、火、土,五種病症應當分別對待;泄、折、達、發、奪,五種治療方法應該審慎選擇。(金屬性病症瀉之,水屬性病症折之,木屬性病症達之,火屬性病症發之,土屬性病症奪之。)鬱結則生火生痰而導致疾病,疾病則耗氣耗血導致虛弱。疾病有輕有重,治療有逆有從。輕微的疾病則逆治。(用寒藥治療熱症,用熱藥治療寒症。)嚴重的疾病則從攻,(用寒藥治療熱症佐以熱藥,用熱藥治療寒症佐以寒藥。
)病有本標,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。法分攻補,虛而用補,實而用攻。少壯新邪專攻則是,老衰久病兼為補為規。
白話文:
疾病有本標之分,急性病治標,慢性病治本。治療方法分為攻補,虛弱的就用補益,實熱的就用攻下。年少體壯,新發之邪專用攻法;年老體衰,久病之邪兼用補益,這是法則。
久病兼補虛而兼解鬱,陳症或盪滌而或消溶。積在胃腸可下而愈,塊居經絡宜消而痊。女人氣滯淤血宜開血而行氣;男子陽多乎陰,可補陰以配陽。蓯蓉、山藥,男子之佳珍,(補陰故也。)香附、縮砂,女人之至寶,(行氣故也。)氣病血病二者宜分,陽虛陰虛兩般勿紊。
白話文:
對於已經患病很久的病人,既要補虛,又要解鬱。對於長期的病症,有的要盪滌,有的要消溶。積聚在胃腸中的可以通過瀉下而治癒;塊塞在經絡中的則宜消散而痊癒。女人氣滯血瘀的,應該疏導血脈,運行氣血;男人陽盛於陰的,可以滋補陰液以調和陰陽。蓯蓉和山藥是男子的良藥(因為它們具有補陰的作用);香附和縮砂是女人的珍寶(因為它們具有行氣的作用)。對於氣病和血病,應該分別治療;陽虛和陰虛,兩種情況不要混淆。
陽虛氣病晝重而夜輕,(自子至巳為晝。)血病陰虛晝輕而夜重。(自午至亥為夜。)陽虛生寒,寒生濕,濕生熱。(陽為氣、為真火。)陰虛生火,火生燥,燥生風。(陰為血,為真水。)陽盛陰虛則生火,火逼血而錯輕妄行。陰盛陽虛則生寒,寒滯氣而周身浮腫。陽虛畏外寒,(陽氣虛不能外,故畏外寒。
白話文:
當陽虛導致氣病時,白天症狀會比晚上嚴重(子時至巳時為白天)。而當血病是由陰虛引起的時,白天症狀會比晚上輕微(午時至亥時為晚上)。陽虛會產生寒,寒則生濕,濕則生熱(陽氣指氣,亦稱真火)。陰虛會產生火,火則生燥,燥則生風(陰是指血,亦稱真水)。陽盛陰虛會產生火,火逼血就會產生錯誤的輕妄運行。陰盛陽虛會產生寒,寒凝氣,導致全身浮腫。陽虛會畏懼外寒(陽氣虛弱無法外發,所以害怕外寒)。
)陰虛生內熱。(陰血虛不能配氣,故生內熱。)補陽補氣用甘溫之品,滋陰滋血以苦寒之流。調氣貴用辛涼,(氣屬陽,無形者也。氣鬱則發熱,故宜用辛涼之藥以散之。)和血必須辛熱。(血屬陰,有形者也。血積則作痛,故宜用辛熱之藥以開之。)陽氣為陰血之引導,陰血乃陽氣之依歸。
白話文:
*陰液虛弱的人體內會產生內熱*(*因為陰血虛弱,不能夠平衡陽氣,所以才會產生內熱*)*用溫和的藥材來補陽益氣,用寒涼的藥材來滋陰補血*。*調節氣體的運行,必須使用辛涼的藥物*(*氣體屬於陽,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。氣體鬱結就會發熱,所以要使用辛涼的藥物來把它驅散*)*想讓血液運行順暢,則必須使用辛熱的藥物*(*血液屬於陰,是有形狀的東西。血液積聚就會疼痛,所以要使用辛熱的藥物來把它疏通*)。*陽氣是陰液的引導者,陰液是陽氣的依靠*。
陽虛補陽,而陰虛滋陰;氣病調氣,而血病和血。陰陽兩虛,惟補其陽,陽生而陰長;氣血俱病,只調其氣,氣行而血隨。藏冰發冰以節陽氣之燔,滋水養水以制心火之亢。火降水升斯人無病,陰平陽秘我體長春。小兒純陽而無陰,老者多氣而少血。肥人氣虛有痰宜豁痰而補氣,瘦者血虛有火可瀉火以滋陰。
膏粱無厭發癰疽,熱燥所使;痰薄不堪生腫脹,寒濕而然。北地聳高宜清熱而用燥,南方洿下可散濕以溫寒。
白話文:
陽虛體質的人要補陽,陰虛體質的人要滋陰;氣病就要調理氣,血病就要調和血。陰陽兩虛的人,只要補其陽,陽氣生長,陰氣自然增長;氣血俱病的人,只要調理其氣,氣運行,血自然運行。收藏冰塊發行冰塊,用來節制陽氣的灼熱;滋養水源培養水源,用來制止心火的上亢。火衰水旺,身體沒有疾病,陰平陽祕,身體永保青春。小孩是純陽之體沒有陰,老年人多氣而少血。肥胖的人,氣虛有痰,宜豁痰補氣,瘦弱的人,血虛有火,可瀉火滋陰。
飲食過於肥膩,會發作癰疽,這是因為熱燥所致;痰液稀薄不足,會產生腫脹,這是因為寒濕所致。北部地區高燥,適合清熱用燥;南部地區潮濕,適合散濕而溫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