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
1. 卷之十三
2. 霍亂吐瀉
3. 吐瀉方論
乾上坤下,其卦為否。陽隔陰而不降,陰無陽而不升,此否之所以痞而不通也。人具此陰陽,揮霍變亂,結搏於中,猝然吐瀉,或瀉而不吐,或吐而不瀉,大抵心腹擾悶煩疼,其視天地不交之否,異乎?否乎?霍亂之證;心腹猝痛,嘔吐下利,發熱憎寒,頭痛眩暈。
先心痛則先吐,先腹痛則先瀉,心腹俱痛,則吐瀉俱作,甚則轉筋頹頓,特反掌間,蓋足陽明屬胃,以養宗筋,暴吐暴下,津液驟亡,宗筋失其所養,故攣急,甚則舌卷、縮囊,危甚風燭矣。然亦何以致此哉?曰:胃傷暑毒,露臥卑濕,當風取涼,風冷邪氣入於腸胃,加以嗜好肥腥,飲啖生冷,居處不節,激而發焉。於是邪正相干,中脘節閉,氣不得通,吐利暴作,所謂脾受賊邪,木來勝土者此也。
治法藿香正氣散加藿香、生薑為上,不惟可以溫散風邪,抑亦可以調理吐瀉。其若傷暑所致,未可遽投香薷散沉冷之劑,自合先治中脘,如二陳湯、橘皮半夏湯輩,次則以香薷溫服,散暑解煩。
昧者指為脾胃虛冷,遽用人參、白朮、訶子、肉豆蔻之屬,以壯胃澀腸,不思風冷未散,輒以參、朮、訶、蔻,攔補寒邪,邪氣得之,愈盛愈作,縱得淹延,或下痢、或久瀉、或腹脹虛浮,或中滿不食,變證百出矣。抑猶有說焉,濕霍亂死者少,乾霍亂死者多。許仁則嘗有是言矣。
蓋謂所傷之物,因吐利而出泄,泄盡則止,猶可倖免。若上不得吐,下不得利,所傷之物擁閉正氣,關格陰陽,躁擾喘脹,其能生乎?則知揮霍變亂,如人被髮交爭,必有以挨之可也。古方用來復丹,正取疏利之意,但多則太溫,莫若薑湯下蘇感丸為愈。霍亂氣息劣,不欲言者,不治。
白話文:
吐瀉方論
人體陰陽失衡,導致氣機阻滯不通,就會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。有時只吐不瀉,有時只瀉不吐,大多伴隨心腹脹悶、疼痛等不適。這就像天地不通的“否”卦一樣。霍亂的症狀表現為心腹突然疼痛,嘔吐腹瀉,發熱畏寒,頭痛頭暈。
先心痛則先嘔吐,先腹痛則先腹瀉,心腹同時疼痛則同時嘔吐腹瀉。嚴重者還會抽搐、昏厥,病情發展迅速。這是因為胃經與宗筋相關,暴吐暴瀉導致津液大量流失,宗筋失養,就會出現肌肉痙攣,甚至舌頭捲曲、肛門收縮等危重症狀。
這些症狀的產生,多半是因為胃受暑毒侵襲,例如露宿潮濕之地、貪涼受風、飲食不節(嗜好油膩腥臭食物,或吃生冷食物)、起居無度等因素,導致邪氣入侵腸胃。邪正相搏,中脘(胃部)氣機阻滯不通,便會出現劇烈的嘔吐腹瀉。這如同脾受邪氣侵犯,木克土的道理。
治療方法:藿香正氣散加藿香、生薑,可以溫散風邪,調理嘔吐腹瀉。如果是暑邪所致,不要急於使用寒涼的香薷散等藥物,應先調理中脘,比如用二陳湯、橘皮半夏湯等,然後再服用香薷散以散暑解煩。
錯誤的做法是,一些人誤以為是脾胃虛寒,就使用人參、白朮、訶子、肉豆蔻等溫補藥物以健脾止瀉。但這樣做是不對的,因為風寒未散,反而用溫補藥物阻礙寒邪排出,反而會加重病情,甚至導致下痢不止、久瀉不止、腹脹虛浮、腹部飽滿不思飲食等各種併發症。
還有人說,濕邪引起的霍亂死亡率低,而燥邪引起的霍亂死亡率高。許仁就曾有此論述。
這是因為,如果能通過嘔吐腹瀉將致病因素排出體外,病情就能好轉。但如果嘔吐腹瀉都不行,致病因素阻塞正氣,阻礙陰陽調和,就會出現煩躁、喘息、腹脹等危重症狀,性命難保。所以,需要疏通氣機,就像理順糾纏的頭髮一樣。古代的來復丹就是這個意思,但它溫性較強,用量需謹慎,薑湯送服蘇合丸效果更好。如果病人氣息微弱,不願說話,則預後不良,難以治療。
4. 又論
治嘔吐莫先於助胃,既助胃而復嘔吐者,中脘挾風寒也。治喘嗽莫先於調肺,既調肺而復喘嗽者,風寒在表或在裡也。瀉痢之疾,固腸斷下,終不作效,非腸胃間留蓄風寒邪氣之所致乎?故必隨其感受,解散於其先,則某病某藥庶乎其對證矣。解散風寒,不換金正氣散為上,其間增益,則青皮、官桂、良薑、乾薑擇用最良。
若欲其清解,則紫蘇、荊芥、乾葛、柴胡等輩劑量可也。惟暑亦然,每每隱伏作病,或為熱嘔、或為焦煩、或為腹痛、或泄痢不止,暑中類多有之。炎爍蘊隆,念慮又當及此。此說雖詳於卷首,敬用申之。
白話文:
治療嘔吐,首先要調理脾胃。如果調理脾胃後還是嘔吐,那是中脘(胃部)受風寒侵襲。治療咳嗽喘息,首先要調理肺部。如果調理肺部後還是咳嗽喘息,那是風寒在體表或體內。瀉痢疾病,即使固腸止瀉,最終仍無效,是不是因為腸胃之間積存了風寒邪氣呢?所以必須根據患者感受風寒的情況,先將風寒邪氣散掉,那麼針對某種疾病使用某種藥物才能對症下藥。
散寒解表,最好使用金匱要略中的「正氣散」,如果需要增強藥效,可以選擇青皮、官桂、良薑、乾薑等藥材。如果想要清熱解表,可以使用紫蘇、荊芥、葛根、柴胡等藥材,並注意用量。暑熱也是如此,常常潛伏在體內而發病,可能引起熱性嘔吐、煩躁不安、腹痛或持續性瀉痢,這些在暑熱季節都很常見。炎熱的季節,治療疾病時也要考慮暑熱因素。雖然在前面已經詳細說明,但還是再次強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