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仁齋直指方論》~ 卷之六 (1)
卷之六 (1)
1. 脾疼方論
氣、血、痰、水,皆能作痛,而食積傷脾、風冷入脾,與夫脾間蟲動,其為痛也居多。氣、血、痰、水、食積、風冷諸證之痛,每每停聚而不散,惟蟲痛則乍作乍止,來去無定。又有嘔吐清沫之為可驗焉。俗謂脾家疼痛出於胃虛,大率用養脾之劑,而不知受病各有自來,苟不能推究其原,則和養等劑掩護邪氣,非徒無益而又害之。況夫風冷入脾,尤念慮之所不到,至有荏苒歲月,而不可揣度者。
有一田夫醉飽之餘,露星取快,一枕天明,自此脾疼攻刺,百藥罔功,淹淹數載,後遇至人,授以和劑抽刀散,溫酒調下,數服頓愈。則知風露之根入胃,良薑、菖蒲為能散其邪,巴、蝥借氣,為能伐其根,觀此可以通一畢萬矣。然而痛不復作,養脾之劑獨不可繼,是調理之乎。
療病如濯衣,必去其垢汙,而後可以加漿飾。醫言意也,請借是以為喻。
白話文:
脾臟疼痛的原因很多,氣、血、痰、水等因素,以及飲食積滯損傷脾臟、風寒入侵脾臟,甚至脾臟寄生蟲活動,都會引起疼痛。其中,氣、血、痰、水、飲食積滯、風寒等引起的疼痛,往往持續不散;但蟲引起的疼痛則發作不定,時有時無。嘔吐清水也是蟲痛的驗證方法之一。民間常說脾臟疼痛是胃虛弱造成的,多用補脾的藥物,卻不知道疾病的成因各不相同。如果不能追究病因,單純使用補益藥物反而會掩蓋邪氣,不僅無益反而有害。尤其是風寒入侵脾臟,更是容易被忽略,時間一長,病情就難以預料了。
曾經有個農夫,飲酒過量飽食後,在露天下乘涼睡了一夜,從此脾臟疼痛劇烈,各種藥物都無效,病了好幾年。後來遇到一位名醫,得到一個名叫「抽刀散」的溫和藥方,用溫酒送服,服藥幾次就痊癒了。這說明風寒侵入胃部,良薑、菖蒲能散寒邪,巴豆、斑蝥藉助氣機,能徹底清除病根。從這個例子可以推知許多道理。然而,疼痛痊癒後,單純的補脾藥物就不能再繼續服用,這才是調理疾病的正確方法。
治療疾病就像洗衣服一樣,必須先去除污垢,才能再進行漿洗和裝飾。這是醫學的道理,希望以此為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