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濬

《傷寒瘟疫條辨》~ 卷三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9)

1. 大便自利

下利譫語者,有燥糞也。蓋下利則熱不結胃不實,何緣得有譫語?此必熱反於胃,內有燥糞,故雖下利而結者自若也,必用小承氣湯以蕩熱潤燥,微攻其胃則愈。熱利下重與下利慾飲水者,以有熱在腸胃故也,俱宜白頭翁湯。下利後更煩,按之心下濡者,為虛煩也,宜梔子豉湯。

若溫病怫鬱內盛,發熱煩渴,小便色赤,大便自利,升降散主之。內熱甚而利不止,躁悶狂亂者,增損三黃石膏湯加酒大黃,腹滿痛更加之。挾熱下利者,因其人大便素溏,邪忽乘胃便作煩渴,午後潮熱便作瀉泄,宜升降散、小承氣湯徹其餘邪而利自止。熱結旁流者,以胃家實,邪熱壅閉,大便先秘,續得下利純臭水,全然無糞,以加味六一順氣湯下之,得結糞而利立止。

若不得結糞,仍下臭水,及所進湯藥,因大腸邪深,失其傳送之職,知邪猶在也,再以前湯重下之,虛甚則宜黃龍湯。此《內經》通因通用之法也。大抵下利脫氣至急,五奪之中惟此為甚,故不厭詳審。傷寒下利日十餘行,脈反實大者死;傷寒發熱下利至甚,厥不止者死。夫厥證,但發熱則不死,以發熱則邪出於表,而里證自除,下利自止也。

若反下利,厥逆有加,則其發熱,又為真陽外散之候,陰陽兩絕,故主死也。傷寒發熱,下利厥逆,躁不得臥者死。躁不得臥,腎中陽氣越絕之象也。下利手足厥逆,皆為危候,以四肢為諸陽之本也,加以發熱,躁不得臥,不但虛陽發露,而真陽亦爍盡無餘矣,安得不死?《金匱要略》曰:六腑氣絕於外者,手足寒;五臟氣絕於內者,利不禁。氣已脫矣,孰能治之?

白話文:

大便自利

腹瀉伴有神志不清,是因大便乾燥引起的。因為腹瀉能使熱邪不鬱結於胃,胃氣不實,怎會有神志不清?這一定是熱邪反流入胃,腸內又有乾燥的大便,所以雖然腹瀉卻依然阻塞不通,必須使用小承氣湯來消除熱邪,潤燥通便,輕微攻瀉胃部就能痊癒。因熱邪導致腹瀉,大便下墜且想喝水,是因為腸胃有熱邪,都應該服用白頭翁湯。腹瀉後更加煩躁,按壓心窩部感覺濕潤,這是虛煩,應該服用梔子豉湯。

若溫病鬱結內盛,發熱煩渴,小便顏色深紅,大便卻自利,則使用升降散治療。內熱嚴重且腹瀉不止,煩躁、躁狂、胡言亂語,則在三黃石膏湯中加酒大黃,腹脹疼痛則再加藥。夾雜熱邪的腹瀉,是因為病人平時大便稀溏,邪氣突然侵犯胃腸,導致煩渴、午後潮熱,繼而腹瀉,應該服用升降散、小承氣湯徹底清除餘邪,腹瀉自然停止。熱邪鬱結旁流,因為胃部實證,邪熱阻塞,大便先便秘,繼而腹瀉排出臭水樣便,完全沒有糞便,應該服用加味六一順氣湯,使大便成形,腹瀉即可停止。

如果大便仍然不成形,持續排出臭水,即使服用湯藥也無效,是因為大腸邪氣深入,失去傳送的功能,可知邪氣仍在,應再次服用前述湯藥以加強治療,如果病人非常虛弱,就應該服用黃龍湯。《內經》就是運用這種通因通用之法。總之,腹瀉導致氣虛脫陷非常緊急,五種脫症中最嚴重就是這個,所以必須仔細審慎處理。傷寒導致腹瀉,每天十多次,脈象反而實大,則會死亡;傷寒發熱腹瀉嚴重,厥逆不止也會死亡。厥逆症狀,單純發熱則不致命,因為發熱代表邪氣從體表排出,裡證自然消除,腹瀉也會停止。

如果腹瀉加重,厥逆加劇,則發熱是真陽外散的徵兆,陰陽兩虛,就會死亡。傷寒發熱,腹瀉,厥逆,躁動不安無法臥床,則會死亡。躁動不安無法臥床,是腎中陽氣衰竭的表現。腹瀉、手足厥逆都是危急徵兆,因為四肢是諸陽之本,再加上發熱,躁動不安無法臥床,不僅虛陽外露,真陽也耗竭殆盡,怎麼可能不死?《金匱要略》說:六腑之氣外泄,則手足冰冷;五臟之氣內虛,則腹瀉不止。氣已經脫失了,還能治療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