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濬

《傷寒瘟疫條辨》~ 卷五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5)

1. 卷五

甘草(炙,四錢),乾薑(炮,二錢)

水煎溫服。

此即四逆湯去附子也。辛甘合用,專復胸中之陽氣。其夾食夾飲,面赤足厥,發熱喘咳,腹痛便滑,內外合邪,難於發散,或寒冷傷胃,不便參、術者,並宜服之,真胃虛挾寒之聖藥也。

芍藥甘草湯,婦人傷寒,汗解表除,熱入血室,經水過多,無實滿者,與雜病木克脾土,陰陽血氣不和而痛,並此方主之。

白芍(酒炒,四錢),甘草(炙,四錢或二錢)

水煎溫服。

虞天民曰:白芍不惟治血虛,大能行氣。腹痛者榮氣不和,逆於肉裡,得白芍之酸苦,行其榮氣;又以甘草之甘緩,和其逆氣,此不治之治,正所以深治之也。

本方加炮附子一錢五分,名芍藥甘草附子湯。治發汗病不解,反惡寒者,虛故也。白芍斂陰於內,附子復陽於外,甘草和其陰陽,而諸病自解矣。發汗後不惡寒但惡熱者,實也,與調胃承氣湯和之。(按:發汗病不解句之不字,衍文也。發汗病不解則當惡寒,何謂反?惟病解惡寒始可謂虛,當刪之。)
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,太陽病發汗過多,臍下悸者,欲發奔豚,此方主之。(汗多心液耗散,腎乘心虛上凌而克之,故動惕於臍間。)

白茯苓(六錢),桂枝(三錢),甘草(炙,一錢五分),大棗(三枚,劈)

甘瀾水煎,溫服。

茯苓淡滲伐腎以散水蓄,甘草益氣和中以補陽虛,桂枝走陰降腎御奔豚之未至,大棗益脾助土製奔豚之上衝。

生地黃連湯,治男婦血風證。此去血過多,因而燥涸,循衣撮空,錯誤失神,脈弦浮而虛者。加人參二錢更妙。(陽生陰長之意也。)

生地(酒浸),當歸(酒蒸),白芍(酒炒),川芎(各一錢五分),黃連(酒炒),梔子(薑汁炒黑),黃芩(酒炒,各一錢),防風(酒潤,二錢五分)

水煎溫服。脈實加大黃酒浸。

陶氏曰:大承氣湯,氣藥也,自外而之內者用之;生地黃連湯,血藥也,自內而之外者用之。氣血合病,循衣摸床證同。自氣之血,血而復之氣者,大承氣湯主之。自血之氣,氣而復之血者,生地黃連湯主之。二者俱不大便,此是承氣湯對子。又與三黃石膏湯相表裡,皆三焦包絡虛火之用也。

病既危急,只得以此降血中之伏火耳。《綱目》曰:四物湯與桂枝、麻黃、葛根、柴胡、青龍、白虎、涼膈、承氣、理中、四逆、吳茱萸、附子等湯,皆可做各半湯服之。此易老用藥之大略也。

茯苓四逆湯,汗下後煩躁不得眠,此方主之。

白茯苓(三錢),人參,乾薑,附子(生),甘草(炙,各一錢)

水煎溫服。去茯苓名四味回陽飲,治元陽虛脫。再加熟地、當歸名六味回陽飲,治陰陽虛脫。

按:煩出於心,用茯苓以養心;躁發於腎,用乾薑以潤腎;固表生津,用人參以益虛;溫里散寒,用附子以回陽;和中緩急,用甘草以安胃也。

白話文:

[卷五]

甘草(炙,四錢),乾薑(炮,二錢),水煎溫服。這是四逆湯去掉附子的方子。辛甘合用,專門恢復胸中的陽氣。適用於夾雜飲食、面紅腳冷、發熱咳嗽、腹痛便溏、內外邪氣交加難以散發,或者寒邪傷及胃部,不宜服用參、術等藥物的情況,是治療胃虛寒的良方。

芍藥甘草湯,適用於婦女傷寒,汗退表邪已除,但熱邪入血室,經水過多,沒有實滿症狀者,以及其他雜病因木克脾土,陰陽血氣不和而導致疼痛者,都可以用這個方子。

白芍(酒炒,四錢),甘草(炙,四錢或二錢),水煎溫服。

虞天民說:白芍不僅治療血虛,還能很好地行氣。腹痛是榮氣不和,逆於肉裡造成的,白芍的酸苦可以行其榮氣;再用甘草的甘緩之性,調和其逆氣,這是“不治之治”,正是深層治療的妙法。

這個方子加炮附子一錢五分,叫做芍藥甘草附子湯。治療發汗後病症未解,反而惡寒者,這是虛證。白芍斂陰於內,附子溫陽於外,甘草調和陰陽,諸病自然痊癒。發汗後不惡寒但惡熱者,是實證,則需配合調胃承氣湯使用。(注:發汗病不解句中的“不”字,是贅文。發汗病不解則應該惡寒,何謂反而?只有病症痊癒後才可稱為虛證,應將此字刪除。)
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,適用於太陽病發汗過多,臍下悸動,將要發生奔豚病者。 (汗多導致心液耗散,腎氣乘虛而上犯心臟,故在臍下悸動。)

白茯苓(六錢),桂枝(三錢),甘草(炙,一錢五分),大棗(三枚,劈開),用甘草水煎,溫服。

茯苓淡滲利水,瀉腎水以散水氣;甘草益氣和中,補益陽虛;桂枝走陰降腎,預防奔豚病的發生;大棗益脾助土,制止奔豚病的上衝。

生地黃連湯,治療男女血風證。這是因出血過多而導致陰液枯竭,形體消瘦,精神恍惚,脈象弦細而虛弱的病症。加人參二錢效果更佳。(這是陰陽互生的道理。)

生地(酒浸),當歸(酒蒸),白芍(酒炒),川芎(各一錢五分),黃連(酒炒),梔子(薑汁炒黑),黃芩(酒炒,各一錢),防風(酒潤,二錢五分),水煎溫服。脈實者加大黃(酒浸)。

陶氏說:大承氣湯,是治氣的藥,從外而內使用;生地黃連湯,是治血的藥,從內而外使用。氣血並病,症狀相似。從氣入手治血,再從血入手治氣的,用大承氣湯;從血入手治氣,再從氣入手治血的,用生地黃連湯。兩者皆無大便,這是承氣湯的配伍。它又與三黃石膏湯表裡相應,都是治療三焦、包絡虛火之藥。

病情危急時,只能用此方來降血中的伏火。《本草綱目》說:四物湯和其他如桂枝湯、麻黃湯、葛根湯、柴胡湯、青龍湯、白虎湯、涼膈散、承氣湯、理中湯、四逆湯、吳茱萸湯、附子湯等等,都可以互相配合服用。這是歷代名醫用藥的大概方法。

茯苓四逆湯,治療汗下後煩躁不安,不得安眠者。

白茯苓(三錢),人參,乾薑,附子(生),甘草(炙,各一錢),水煎溫服。去掉茯苓叫做四味回陽飲,治療元陽虛脫;再加熟地、當歸叫做六味回陽飲,治療陰陽俱虛。

注:煩躁出自於心,用茯苓以養心;躁動出自於腎,用乾薑以潤腎;固表生津,用人參以益虛;溫里散寒,用附子以回陽;和中緩急,用甘草以安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