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四 (1)
卷四 (1)
1. 卷四
2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第三
〔百三十五〕問曰:病有結胸,有藏結,其狀何如?答曰:按之痛,寸脈浮,關脈沉,名曰結胸也。
〔百三十六〕何謂藏結?答曰:如結胸狀,飲食如故,時時下利;寸脈浮,關脈小細沉緊,名曰藏結。舌上白胎滑者,難治。
〔百三十七〕藏結無陽證,不往來寒熱,其人反靜。舌上胎滑者,不可攻也。
上三條,系王叔和敷演之文。劉棟以為後人之言,是也。
〔百三十八〕病發於陽而反下之,熱入因作結胸;病發於陰而反下之,因作痞也。所以成結胸者,以下之太早故也。(成本全書,無「痞也」之「也」字;「痞」,《病源》作「否」。)
《病源》曰:結胸者,謂熱毒結聚於心胸也。此由病發於陽而早下之,熱氣乘虛而否結不散也。
錢潢曰:舊注咸謂,風傷衛而陽邪陷入為結胸,寒傷營而陰邪陷入為痞,此誠千古之誤。詳究論中,中風亦有成心下痞者,傷寒亦有成結胸者;更有中風傷寒並見,而祗作心下痞者;有但傷寒而心下滿硬痛者。但滿而不痛者為痞,參互交錯,未便分屬兩篇,故別編一卷,位置於上中二卷之後,以見風寒均有此二證之意。
又曰:發於陽者,邪在陽經之謂也;發於陰者,邪在陰經之謂也。反下之者,不當下而下也。兩「反下」其義迥別:一則以表邪未解,而曰「反下」;一則以始終不可下,而曰「反下」也。「因」者,因誤下之虛也。
正珍曰:發陰發陽,詳見上篇。陽言結胸,陰言痞,互文言之。(如《論語》:「死生有命,富貴在天」;《禮記》:「夫為人子者,出必告,反必面」,皆互文也。)其實陰陽,皆有痞,有結胸也。言「熱入」而不言「寒入」者,以結胸得諸外來之邪,痞得諸心氣之結也。言「所以成結胸」,而不言「所以成痞」者,
以結胸多得諸下早,而痞則不必然也。其所謂「病發於陰而反下之,因作痞」者,如《太陰篇》首條,是也。「成結胸」之「成」字,亦與「作」字、「為」字同,但古文不多有。(《晉書》童謠曰:「官家養蘆化成荻,蘆生不止自成積」;孫綽疏曰:「若遷都旋軫之日,中興五陵,即復緬成遐域。」)「痞」,否也,氣結而否塞之名。《周易》「否卦」云:「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。」又云:「天地不交否。」「痞」名蓋取諸此矣。《釋名》云:「痞,否也,氣否結也。」《病源》云:「否」者,心下滿也。《字彙》云:「痞」,氣隔不通也,皆是也。故無脹無痛,但心下妨悶而不知飢,亦不欲食也;非若結胸之有物,而且硬且痛也。按「痞」與「結胸」,同是心下之病,惟由其氣結與水結,以別之名已。成無己方有執諸人,皆以胸中心下,為之分別,非也。蓋結胸之為結,正唯在心下,而非通全腹而然;故不得名曰「結腹」,而隸諸胸部,以命「結胸」已。亦猶以胃隸腸,稱云「胃中有燥屎」,假立之名,以別彼「痞」耳。如「三陰三陽中風傷寒」諸名,可以見矣。
再按:凡傷寒不可下而反下之,熱入因作結胸者,是理之常,固不足怪也。其邪自解於外而內更生痞病者,何也?蓋以表邪有盛不盛,下劑有峻不峻。今邪自解於外,而內更生痞病者,以邪氣本微,而攻之太峻也。從來寒熱之證,一朝變為虛寒者,皆由此而來。成無己諸人。
白話文:
[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第三]
有人問:「疾病有結胸和藏結兩種情況,它們的樣子是怎樣的?」
回答說:「如果按壓胸部會感到疼痛,而且寸脈浮起,關脈沉下去,這就叫做結胸。」
又問:「什麼是藏結?」
回答說:「藏結的症狀類似結胸,但患者的飲食正常,只是會時常拉肚子。脈象上,寸脈浮起,關脈細小、沉而緊。這種情況叫做藏結。如果舌頭上有白色的滑膩舌苔,就比較難治療。」
藏結通常沒有陽證的表現,不會有時發冷時發熱的情況,病人反而會比較安靜。如果舌頭上的舌苔滑膩,就不能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。
以上三條,是王叔和對經文的闡釋,劉棟認為是後人補充的,這是對的。
疾病本來是陽證,卻反而用攻下藥治療,熱邪就會進入體內而形成結胸。疾病本來是陰證,卻反而用攻下藥治療,就會形成痞證。之所以會形成結胸,是因為過早地使用攻下藥的緣故。(《成本全書》中,「痞也」的「也」字是沒有的。《病源》中,「痞」寫作「否」。)
《病源》中說:「結胸,是指熱毒在心胸部位結聚。這是因為疾病本來是陽證,卻過早地使用攻下藥,熱邪趁虛進入體內,結聚而無法散開。」
錢潢說:「舊的註解都認為,風邪傷了衛氣,陽邪陷入體內就會形成結胸;寒邪傷了營氣,陰邪陷入體內就會形成痞證。這實在是千年以來的誤解。仔細研究《傷寒論》就會發現,中風也有可能形成心下痞證,傷寒也有可能形成結胸,甚至還有中風和傷寒同時出現,卻只出現心下痞證的,也有單純傷寒卻出現心下滿悶、硬痛的情況,也有只是滿悶而不痛的情況,這就屬於痞證。它們互相交錯,難以簡單地歸類到兩篇中,所以才另外編寫一卷,放在上中兩卷之後,以此來說明風寒都有可能導致這兩種病症。」
他又說:「所謂『發於陽』,是指邪氣在陽經;所謂『發於陰』,是指邪氣在陰經。而『反下之』,是指不應該使用攻下藥卻使用了。兩種『反下之』的意義截然不同:一種是指表證還沒解除就使用了攻下藥,另一種是指這種情況從頭到尾都不應該使用攻下藥。而『因』,是指因為誤用攻下藥導致身體虛弱。」
鄭珍說:「關於『發陰』和『發陽』,在上篇已經詳細說明。陽證指結胸,陰證指痞證,這是一種互文的說法。(就像《論語》說『死生有命,富貴在天』,《禮記》說『為人子者,出必告,反必面』,都是互文的用法。)其實,陰陽兩證都有可能出現痞證或結胸。這裡只說熱邪進入體內而沒說寒邪,是因為結胸是外來的邪氣導致,而痞證是心氣郁結所致。只說形成結胸的原因而沒說形成痞證的原因,是因為結胸大多是由於過早使用攻下藥,而痞證不一定是這樣。所謂『疾病本來是陰證,卻反而用攻下藥治療,就會形成痞證』,就像太陰篇第一條所描述的情況一樣。『成結胸』的『成』字,與『作』字和『為』字意思相同,只是古文中這種用法比較少見。(就像《晉書》童謠所說『官家養蘆化成荻』,孫綽註解說『如果遷都旋軫的那一天,中興五陵,就會恢復成遙遠的邊境。』)痞,是『否』的意思,是說氣機阻滯不通的狀態。
《周易》否卦說:『天地不交,而萬物不通。』又說:『天地不交,否。』痞證的命名大概就是取自這裡。《釋名》說:『痞,就是否,是說氣機否塞。』《病源》說:『否,就是心下滿悶。』《字彙》說:『痞,是說氣機阻隔不通。』這些說法都是正確的。所以痞證的表現是沒有腹脹、沒有疼痛,只是心下煩悶,沒有飢餓感,也不想吃東西。這與結胸不同,結胸有實質性的東西,而且是硬的,按壓時會疼痛。痞證和結胸都是心下部位的疾病。
區別它們的關鍵,在於它們分別是氣機鬱結和水液停聚所導致的。成無己等人都是以胸部和心下部位來區分這兩種病,這是錯誤的。結胸的「結」只在心下,而不是整個腹部,所以不能稱作「結腹」,而是歸屬於胸部,稱作「結胸」。這就好像把胃歸屬於腸,說「胃中有燥屎」一樣,都是一種假借的說法,為了區分痞證。如同三陰三陽、中風、傷寒等病名一樣,都是類似的說法。
再說,凡是傷寒不應該使用攻下藥卻使用了,導致熱邪進入體內而形成結胸,這是很常見的道理,不足為怪。但如果邪氣自己從體表散去,體內反而出現痞證,又是怎麼回事呢?這是因為表證的邪氣有強有弱,攻下藥的藥力有峻有緩。現在邪氣從體表散去,體內反而出現痞證,是因為邪氣本來就比較微弱,卻用了過於猛烈的攻下藥。從來寒熱的證候,一旦變為虛寒證的,都是這樣來的。成無己等人的觀點都是不對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