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筱衫

《釐正按摩要術》~ 卷一·辨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辨證 (5)

1. 診指紋

幼科指紋,迄無定論。有謂不必用者,有用而至於怪誕不經,惑人聞見者,皆未深悉指紋之理。指紋與寸關尺同一脈,按《內經》十二經絡,始於手太陰,其支者從腕後出次指之端,而交於手陽明,即指紋是也。指紋起於宋人錢仲陽,以食指三節,分為三關。寅曰風關,卯曰氣關,辰曰命關,紋見風關,證輕;紋見氣關,證重;紋見命關,證危。

雖未必其言悉應,而其義可取者,位則自下而上,證則自輕而重也。總之,指紋與太淵脈相通。凡有外邪在皮毛腠理之間,太淵脈浮,指紋亦顯露於外,謂之表證。及邪入里也,淺深有別。若指紋半沉,邪在陽明胃經,指紋極沉,邪在陽明胃府,所謂以浮沉分表裡也。小兒肌膚晃白,唇色慘淡,多屬陽虛。

白話文:

古代醫學中,兒童指紋診斷一直沒有統一的結論。有些人認為指紋無用,甚至有人將指紋診斷誇大其詞,令人困惑。這些人都不曾深入了解指紋的原理。指紋與脈象中的寸關尺脈是相通的,《黃帝內經》中記載十二經絡,始於手太陰經,其分支從手腕後方延伸至手指末端,與手陽明經交匯,這就是指紋所在。

指紋診斷始於宋代的錢仲陽,他將食指分成三節,分別稱為風關、氣關、命關。如果紋路出現在風關,病情較輕;出現在氣關,病情較重;出現在命關,病情危急。

雖然他的說法不一定完全正確,但其原理是合理的,即診斷位置從下往上,病情由輕到重。總之,指紋與太淵脈息息相關。如果有外邪入侵皮毛腠理,太淵脈浮,指紋也會顯露在外,稱為表證。如果邪氣深入內裡,則指紋的深淺有所不同。指紋半沉,邪氣在陽明胃經;指紋極沉,邪氣在陽明胃府,這就是用浮沉來區分表裡證。

兒童膚色白淨,嘴唇蒼白,大多屬於陽虛。

指紋四時皆淡,雖有病亦止淡紅、淡青、淡紫而已。淡紅為虛寒,淡青為虛風,淡紫為虛熱,此蓋根本不堅,中氣怯弱,無論新病久病,總歸於虛。切不可攻伐克削。若病邪遏郁,營衛阻滯,升降羈留,指紋推而澀滯,絕無流利之象,由痰食風熱相搏,是為實證。所謂以淡滯定虛實也。

其審紋也,紋直則熱,紋曲則寒,紋多如脈數,紋少如脈遲。紋入掌中,主腹中寒痛;紋向中指彎者,為內,為順證,為外感風寒;紋向大指彎者,為外,為逆證,為內傷痰食;紋如魚刺,風痰皆熱。紋如三叉,痰嗽不止;紋如生花,紋如丫樣,或兩丫齊上,透出三關,或向外彎而侵於指甲者,為難治。其辨色也,紫主熱,紫而兼青主傷食。

白話文:

指紋顏色在四季都比較淡,即使有病也只會呈現淡紅色、淡青色、淡紫色。淡紅色代表虛寒,淡青色代表虛風,淡紫色代表虛熱,這都是因為身體基礎虛弱,中氣不足,無論是新病還是舊病,都屬於虛證。切記不可使用攻伐克削的治療方法。

如果病邪鬱結,營衛氣血運行受阻,升降功能失調,指紋摸起來會很澀,完全沒有順暢的感覺,這是因為痰、食積、風、熱互相影響造成的實證。這就是用指紋的顏色和觸感來判斷虛實的方法。

觀察指紋的形狀,紋路直代表熱證,紋路曲代表寒證。紋路密集像脈搏跳得快一樣,紋路稀疏像脈搏跳得慢一樣。紋路延伸到手掌中,代表腹部寒痛。紋路向中指彎曲,代表內證、順證,是外感風寒引起的;紋路向大拇指彎曲,代表外證、逆證,是內傷痰食引起的。紋路像魚刺一樣,代表風痰都屬於熱證。紋路像三叉一樣,代表痰咳不止。紋路像生花一樣,像丫字一樣,或者兩個丫字同時向上延伸,穿過三關,或者向外彎曲延伸到指甲,都是難治之症。

觀察指紋的顏色,紫色代表熱證,紫色伴隨著青色代表傷食。

青主風、主驚。青而兼黑,主痰滯抑鬱。紅主寒,白主疳疾,黃主脾困,黑主中惡、危險、無治。或謂黃為中和之氣,紅乃文明之色。紅黃隱隱,主身安無病。要不可不察。或又謂青主肝病,或發驚,或傷風。肝木乘土,或腹痛泄瀉,糞帶青色,以兒常啼哭為驗。黃主脾病,食積內傷,腫脹腹滿,吐瀉痞積疳疾等證。

赤主心病,痰涎壅盛,驚悸不寧。白主肺病,咳嗽痰積。黑主腎病,臟腑中寒中惡,危急堪虞。其診指紋也,令人抱兒對立於向光之處,醫者以左手握兒食指,以右手大拇指側面,蘸口津,由命關推上氣關、風關,指紋愈推愈出,切不可覆指以指面推之,以指面螺紋有火,剋制肺金,紋必變色,大損肺氣,慎之戒之。

白話文:

青色主風,主驚恐。青色中帶黑色,主痰滯鬱結。紅色主寒,白色主疳疾,黃色主脾臟虛弱,黑色主中惡、危險、無救治。有人說黃色是中和之氣,紅色是文明之色。紅黃色隱隱約約,主身安無病。這一點要仔細觀察。

也有人說青色主肝病,可能發驚恐,也可能傷風。肝屬木,克制脾土,可能導致腹痛、腹瀉,大便帶有青色,以孩子經常哭鬧作為驗證。黃色主脾病,食積內傷,腫脹腹滿,吐瀉痞積疳疾等症狀。

紅色主心病,痰涎壅盛,驚悸不安。白色主肺病,咳嗽痰積。黑色主腎病,臟腑中寒,中惡,危急難以應付。診斷指紋時,要讓抱著孩子的家長和孩子站在光亮處,醫生用左手握住孩子的食指,用右手拇指側面沾取口津,由命關推至氣關、風關,指紋要越推越出來,切不可用指面覆蓋著指紋推,因為指面螺紋帶有火氣,剋制肺金,會讓指紋變色,嚴重損害肺氣,要謹慎小心。

按:診指紋以辨證,肇自錢氏,而其說有然有不然,必須參以望色諸法,方昭確實。論語注醫所以寄死生,非泛常托業者比。(惕厲子)

白話文:

以下是簡化的回答:

要按照手指上的脈搏來分辨病症,這個方法最早是由錢氏提出的,但他的理論有些地方是對的,有些則不是。因此,我們必須參考其他的方法,例如觀察病人的面色等,才能得到更確切的答案。

醫生的工作非常重要,因為他們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命和死亡,這並不像一般從事某種行業的人那樣簡單。

2. 察手足

指爪屬筋余,脾為之運。小兒指尖冷,主驚厥。中指獨熱者屬寒;中指獨冷者,分男左女右為痘痧發見之象。或其掌心冷而十指或開或合者,無治。(夏禹鑄)

小兒拳四指己握,而大指加於四指上者,男順女逆,小兒拳大指先屈於掌中,而四指加於大指上者,女順男逆。小兒拳將大指插入食指叉而後握之,無論男女急慢驚風,均屬險證,三歲內至十歲外,皆可以此決之。(周於蕃)

指甲青者為心痛,又為肝氣絕;指甲黑者筋絕;指甲白者死;指上有紅絲縷者必夭。(《大全》)

小兒熱邪傷神,手如數物,謂十指屈伸不定,如數物之狀然也。(《大全》)

白話文:

手指和指甲是筋的延伸部分,脾臟負責運化它們。小孩指尖冰冷,就容易驚厥。中指單獨發熱屬於寒症;中指單獨冰冷,則依據男性左手女性右手來判斷是否會出現痘疹或痧症。如果手掌心冰冷,而且十指不斷開合,則無法治療。

小孩握拳時,四指已握緊,而大拇指壓在四指之上,男性順時針,女性逆時針。小孩握拳時,大拇指先屈於掌心,而四指壓在大拇指之上,女性順時針,男性逆時針。小孩握拳時,將大拇指插入食指的指縫中,然後握緊,不論男女,發病迅速或緩慢的驚風,都屬於險症,三歲以內至十歲以外,都可以以此來判斷。

指甲青色代表心痛,也代表肝氣絕;指甲黑色代表筋斷;指甲白色代表死亡;手指上有紅色絲縷,則必定夭折。

小孩因熱邪傷神,手像數物一般,是指十指屈伸不定,像數物那樣。

凡病者手足、指甲下肉黑,八日死。(《大全》)

凡病者手掌腫而無紋,為無治。(《大全》)

抽衣撮空,循衣摸床,以及手撒不收者,皆無治。(周於蕃)

手熱足冷,頭痛發熱者,為挾陰證。(周於蕃)

手熱足冷,汗多妄言者,暑濕病也。(周於蕃)

足心熱,主熱;足脛冷,主寒。(《集成》)

足趺腫,嘔吐頭重者。不治。(《大全》)

足趺上腫,兩膝大如斗者,十日死。(《大全》)

手背熱與背上熱者,外感;手心熱與小腹熱者,內傷。(周於蕃)

手心冷者腹中寒,手心熱者虛火旺。(周於蕃)

足冷而暈者,氣虛也。手足抽搐,身反向後者,痙病。(周於蕃)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手腳、指甲下肉變黑,八天內就會死亡。手掌腫脹且沒有紋路,就無法治癒。病人脫衣服時會抓空,沿著衣服摸床,或手撒東西拿不起來,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徵兆。手熱腳冷,頭痛發燒,是夾陰證。手熱腳冷,出汗多且胡言亂語,是暑濕病。腳心熱代表身體有熱症,腳脛冷代表身體有寒症。腳背腫脹,伴隨嘔吐和頭重,無法治癒。腳背腫脹,雙膝像斗一樣大,十天內就會死亡。手背和背部發熱,是外感;手心和小腹發熱,是內傷。手心冰冷,代表腹部寒涼;手心發熱,代表虛火旺盛。腳冷伴隨昏厥,是氣虛。手腳抽搐,身體往後仰,是痙攣病。

額上及手足冷者為陰證。如不能久立,行則掉動者,骨敗故也。(周於蕃)

仰睡而腳伸者熱證,覆臥而腳蜷者寒證。(周於蕃)

手腫至腕,足腫至跗,面腫至頸,皆氣虛不還,為最危。(周於蕃)

按:脾主四肢。四肢厥逆,有寒有熱,三陰證四肢厥冷,人所習見者寒厥也。厥盡也,陽盡而陰生,故四肢冷也。若熱厥較寒厥尤多。《經》云:熱深厥亦深,熱微厥亦微,同此厥逆,寒熱不分,生死立判,以之辨證,則手足尤為至要。(惕厲子)

白話文:

額頭和手腳冰冷屬於陰證。如果不能長時間站立,走路時身體會搖晃,這是骨頭虛弱的緣故。

仰著睡覺時腳伸直屬於熱證,俯臥時腳蜷縮屬於寒證。

手腫到手腕,腳腫到腳踝,臉腫到脖子,都是氣虛無法回歸,是最危險的徵兆。

脾臟主宰四肢。四肢厥逆,有寒有熱,三陰證的四肢厥冷,人們常見的是寒厥。厥指的是氣血衰竭,陽氣耗盡,陰氣滋生,所以四肢冰冷。而熱厥比寒厥更常見。《經》書上說:「熱深厥亦深,熱微厥亦微」,指的是熱厥的程度與寒厥的程度相同,寒熱不分,生死立判,以此辨證,手腳就顯得格外重要。

3. 聽聲

凡小兒聲音清亮者壽,有迴音者壽,哭而聲澀者病,散而無聲者夭。(陳飛霞)

凡聲微者氣不足,聲壯者氣有餘,哭而無淚者實,哭而多淚者虛。(惕厲子)

發熱而靜默者邪在表,發熱而煩燥者邪入里。(周於蕃)

聞聲而受驚者,肝虛也。(《集成》)

聲濁而重者感於濕;或聲如從甕中出者,亦中濕。(周於蕃)

言遲者風,言急者火。聲高而響者,主內熱外達。(周於蕃)

凡癇證,聲如羊者為心癇,聲如雞聲為肺癇,聲如豬者為腎癇,聲如犬者為肝癇,聲如牛者為脾癇。(《蘭臺規範》)

聲塞者為痰,聲戰者為寒,聲壯者為熱。(惕厲子)

白話文:

孩子聲音清亮或有回音,預示著長壽;哭聲沙啞,則預示著生病;哭聲微弱或無聲,則預示著夭折。聲音微弱者氣虛,聲音洪亮者氣足;哭泣時沒有眼淚,則體內實,哭泣時眼淚多,則體內虛。發熱時安靜,表示邪氣在體表;發熱時煩躁不安,表示邪氣侵入內部。聽到聲音就受驚嚇,說明肝氣虛弱。聲音嘶啞沉重,是受了濕氣侵襲;聲音像從甕裡發出,也是受了濕氣。說話遲緩是風邪作祟,說話急促是火邪作祟;聲音高亢響亮,則說明內熱外達。抽搐病症,聲音像羊叫是心癇,像雞叫是肺癇,像豬叫是腎癇,像狗叫是肝癇,像牛叫是脾癇。聲音嘶啞是痰邪阻滯,聲音顫抖是寒邪侵襲,聲音洪亮是熱邪亢盛。

氣衰言微者為虛,氣盛言厲者為實,狂言怒罵者為實熱。久病聞呃者為胃絕,痰聲漉漉者死。(陳修園)

寒病懶言,熱病多語;言壯為實,言輕為虛,言微則氣奪,出言而首尾不相顧者,為神喪。(《心法》)

凡病者語言聲音,不異於平時為吉,反者為凶。(陳修園)

聲啞於勞損見之,為無治。(周於蕃)

譫語為實,鄭聲為虛,皆主熱。鄭聲者如夢如囈。(《傷寒論》)

小兒聲大而亮者,臟腑充實。如向無大聲啼哭,必有一臟陰竅未通,或音如啾唧咿唔之狀,主夭傷。(陳紫山)

聲雖啞而咳者,水寒傷肺。聲如破而咳者,外寒裡熱。(周於蕃)

白話文:

呼吸微弱,說話聲音輕微的人是虛證;呼吸強勁,說話聲音洪亮的人是實證;胡言亂語,怒罵咆哮的人是實熱證。久病的人,經常打嗝,是胃氣衰竭的徵兆;痰聲漉漉,是將要死亡的徵兆。

寒症患者說話懶散,熱症患者則多言;說話聲音洪亮是實證,說話聲音輕微是虛證,聲音微弱是氣虛,說話前言不搭後語是神志渙散。

凡是生病的人,如果說話聲音和往常一樣,就是吉兆;反之,就是凶兆。

聲音嘶啞,是因為勞損所致,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。

譫語是實證,鄭聲是虛證,這兩種情況都屬於熱症。鄭聲,就是像做夢一樣,迷迷糊糊的說話。

小兒說話聲音洪亮,表示臟腑充實。如果孩子從來沒有大聲哭過,就一定有某個臟腑陰竅不通,或者聲音像鳥叫一樣,咿咿呀呀,這是夭折的徵兆。

聲音嘶啞,但是咳嗽,是寒邪侵襲肺部,導致肺氣受損;聲音嘶啞,並且咳嗽,像是破裂一樣,這是外寒內熱的表現。

中醫聽聲,聲合五音。火聞水聲,煩悶干驚。木聞金聲,恐畏相刑。脾者,土也,生育萬物,回動四旁,太過則四肢不舉;不及則九竅不通,六識閉塞,猶如醉人。四季運轉,終而復始。(《後漢書》)

出言遲懶,先輕後重者,內傷氣虛。出言雄壯,先重後輕者,外感邪盛。(周於蕃)

聲重鼻塞者,傷風。聲暴啞者,風痰伏火。或暴怒叫喊,聲濁者痰火。平時無寒熱,氣短不足以息者,亦痰火。(周於蕃)

按:扁鵲云:聞而知之謂之聖。寒主靜則少語,熱主煩則多言。虛則聲細,實則聲出如常。若精而求之,則以五藏有正聲,以合於五音者為常,變則病生,其義蘊載於《素問》、《金匱》者居多。(惕厲子)

白話文:

中醫聽聲,聲合五音

《後漢書》

中醫診病時會聽患者的聲音,聲音與五音相合。火性燥熱,聞水聲會感到煩悶、心慌。木性舒展,聞金聲會感到恐懼、不安,如同刑罰。脾臟屬土,生養萬物,運化四肢,過度則四肢無力,不足則九竅不通,六識閉塞,如同醉酒之人。四季輪迴,週而復始。

周於蕃

說話遲緩,先輕後重者,是內傷氣虛。說話洪亮,先重後輕者,是外感邪氣入侵。

聲音沉重鼻塞者,是受風寒。聲音嘶啞,突然失聲者,是風痰伏火。或者暴怒喊叫,聲音嘶啞者,是痰火。平常沒有寒熱症狀,呼吸氣短不足者,也是痰火。

惕厲子

扁鵲說:「聽聲就能診斷疾病,這叫做聖人。」寒性凝滯,則少言寡語;熱性躁動,則多言善辯。身體虛弱,則聲音微弱;身體強健,則聲音洪亮如常。若要精研此道,就要明白五臟有各自正常的聲音,與五音相合才是常態。聲音發生變化,就預示著疾病的產生。這些道理大多記載在《素問》、《金匱》等醫書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