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小阪營升

《經穴纂要》~ 卷五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7)

1. 一穴有二名

雲門(肺),雲門(資生經),大淵(肺),太泉(千金方徐氏)

商陽(大腸),絕陽(甲乙經),二間(大腸),間谷(甲乙經)

三間(大腸),少谷(甲乙經),合谷(大腸),虎口(甲乙經)

陽谿(大腸),中魁(甲乙經),曲池(大腸),鬼巨(千金方)

肘髎(大腸),肘尖(外科樞要),五里(大腸),尺之五里(靈樞)

臂臑(大腸),頭沖(千金方),天鼎(大腸),天頂(大全)

扶突(大腸),水穴(外臺徐氏),迎香(大腸),衝陽(甲乙經)

大迎(胃),髓孔(甲乙經),缺盆(胃),天蓋(甲乙經)

大巨(胃),腋門(甲乙經),歸來(胃),溪穴(甲乙經)

氣衝(胃),氣街(素問),伏兔(胃),外勾(大全)

陰市(胃),陰鼎(甲乙經),解谿(胃),鞋帶(六集)

衝陽(胃),會原(甲乙經),漏谷(脾),太陰胳(千金方)

地機(脾入門作箕),脾舍(甲乙經),陰陵泉(脾),陰之陵泉(素問)

血海(脾),百蟲窠(大全),大橫(脾),人橫(西方子明堂經)

少海(心),曲節(甲乙經),少衝(心),經始(甲乙經)

少澤(小腸),小吉(甲乙經),天窗(小腸),窗籠(甲乙經)

顴髎(小腸),兌骨(甲乙經),晴明(膀胱),淚孔(甲乙經千金方晴作精外臺銅人作淚孔聚英醫統作淚空),眉沖(膀胱),小竹(資生經)

曲差(膀胱),鼻沖(甲乙經),督俞(膀胱),高蓋(資生經)

白環俞(膀胱),腰俞(經脈馬氏),會陽(膀胱),利機(甲乙經)

譩譆(膀胱),五胠俞(刺瘧論王注),崑崙(膀胱),下崑崙(大全)

僕參(膀胱),安邪(甲乙經),金門(膀胱),關梁(甲乙經聚英醫統作梁關)

束骨(膀胱),刺骨(脈經),湧泉(腎),地衝(甲乙經)

照海(腎),陰蹻(大全),大溪(腎),呂細(醫統)

橫骨(腎),下極(神照集),四滿(腎),髓中(聚英)

商曲(腎),高曲(千金方),石關(腎),右關(千金方)

幽門(腎),上門(甲乙經),天池(心包),天會(甲乙經)

天泉(心包),天溫(甲乙經),間使(心包),鬼路(千金方)

太陵(心包),鬼心(千金方),陽池(三焦),別陽(甲乙經)

支溝(三焦),飛虎(神照集),瘛脈(三焦),資脈(甲乙經)

顱息(三焦),顱囟(聚英),曲賓(膽),曲發(聚英)

竅陰(膽),枕骨(聚英),陽白(膽),楊白(入門)

目窗(膽),至榮(甲乙經),腦空(膽),顳顬(甲乙經)

肩井(膽),髆井(聚英),淵液(膽),泉液(千金方)

維道(膽),外樞(甲乙經),風市(膽),垂手(醫學原始)

白話文:

這些內容在描述一些中醫穴位的古名與今名對照。

雲門穴,這是肺經上的穴位,在《資生經》中也稱為雲門。

大淵穴,同樣是肺經上的穴位,《千金方徐氏》中則叫它太泉。

商陽穴,這是大腸經上的穴位,而在《甲乙經》中被叫做絕陽。

二間穴,同屬大腸經,《甲乙經》中稱其為間谷。

三間穴,也是大腸經上的穴位,但在《甲乙經》中被稱為少谷。

合谷穴,大腸經上的重要穴位,又被稱為虎口。

陽谿穴,同樣位於大腸經上,《甲乙經》中稱之為中魁。

曲池穴,大腸經上的另一個重要穴位,《千金方》中則稱之為鬼巨。

肘髎穴,大腸經上的穴位,又稱為肘尖。

五里穴,同屬大腸經,但《靈樞》中稱之為尺之五里。

臂臑穴,大腸經上的穴位,又稱為頭沖。

天鼎穴,同屬大腸經,《大全》中稱之為天頂。

扶突穴,大腸經上的穴位,又稱為水穴。

迎香穴,大腸經上的穴位,又稱為衝陽。

大迎穴,胃經上的穴位,又稱為髓孔。

缺盆穴,胃經上的穴位,又稱為天蓋。

大巨穴,胃經上的穴位,又稱為腋門。

歸來穴,胃經上的穴位,又稱為溪穴。

氣衝穴,胃經上的穴位,又稱為氣街。

伏兔穴,胃經上的穴位,又稱為外勾。

陰市穴,胃經上的穴位,又稱為陰鼎。

解谿穴,胃經上的穴位,又稱為鞋帶。

衝陽穴,胃經上的穴位,又稱為會原。

漏谷穴,脾經上的穴位,又稱為太陰胳。

地機穴,脾經上的穴位,《脾入門作箕》中稱之為箕。

脾舍穴,脾經上的穴位,《甲乙經》中稱之為脾舍。

陰陵泉穴,脾經上的穴位,《素問》中稱之為陰之陵泉。

血海穴,脾經上的穴位,又稱為百蟲窠。

大橫穴,脾經上的穴位,《西方子明堂經》中稱之為人橫。

少海穴,心經上的穴位,又稱為曲節。

少衝穴,心經上的穴位,又稱為經始。

少澤穴,小腸經上的穴位,又稱為小吉。

天窗穴,小腸經上的穴位,又稱為窗籠。

顴髎穴,小腸經上的穴位,又稱為兌骨。

晴明穴,膀胱經上的穴位,《甲乙經》和《千金方》中稱之為淚孔。

眉沖穴,膀胱經上的穴位,又稱為小竹。

曲差穴,膀胱經上的穴位,《甲乙經》中稱之為鼻沖。

督俞穴,膀胱經上的穴位,《資生經》中稱之為高蓋。

白環俞穴,膀胱經上的穴位,《經脈馬氏》中稱之為腰俞。

會陽穴,膀胱經上的穴位,《甲乙經》中稱之為利機。

崑崙穴,膀胱經上的穴位,《大全》中稱之為下崑崙。

僕參穴,膀胱經上的穴位,《甲乙經》中稱之為安邪。

湧泉穴,腎經上的穴位,《甲乙經》中稱之為地衝。

照海穴,腎經上的穴位,《大全》中稱之為陰蹻。

大溪穴,腎經上的穴位,《醫統》中稱之為呂細。

橫骨穴,腎經上的穴位,《神照集》中稱之為下極。

商曲穴,腎經上的穴位,《千金方》中稱之為高曲。

幽門穴,腎經上的穴位,《甲乙經》中稱之為上門。

天池穴,心包經上的穴位,《甲乙經》中稱之為天會。

間使穴,心包經上的穴位,《千金方》中稱之為鬼路。

太陵穴,心包經上的穴位,《千金方》中稱之為鬼心。

陽池穴,三焦經上的穴位,《甲乙經》中稱之為別陽。

支溝穴,三焦經上的穴位,《神照集》中稱之為飛虎。

顱息穴,三焦經上的穴位,《聚英》中稱之為顱囟。

竅陰穴,膽經上的穴位,《聚英》中稱之為枕骨。

陽白穴,膽經上的穴位,《入門》中稱之為楊白。

肩井穴,膽經上的穴位,《聚英》中稱之為髆井。

大敦穴,肝經上的穴位,《正傳》中稱之為大順。

中封穴,肝經上的穴位,又稱為懸泉。

中都穴,肝經上的穴位,又稱為中郄。

蠡溝穴,肝經上的穴位,又稱為交儀。

陰包穴,肝經上的穴位,《大全》中稱之為陰胞。

大椎穴,督脈上的穴位。

百勞穴,《大全》中稱之為百勞。

強間穴,督脈上的穴位,《甲乙經》中稱之為大羽。

後頂穴,督脈上的穴位,《甲乙經》中稱之為交沖。

至陽穴,督脈上的穴位,《醫學原始》中稱之為肺底。

風府穴,督脈上的穴位,《甲乙經》中稱之為舌本。

神庭穴,督脈上的穴位,《本事方》中稱之為髮際。

兌端穴,督脈上的穴位,《甲乙經》中稱之為壯骨。

玉堂穴,任脈上的穴位,《甲乙經》中稱之為玉英。

中庭穴,任脈上的穴位,《千金翼》中稱之為龍頷。

齗基穴,任脈上的穴位,《王注》中稱之為下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