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小阪營升

《經穴纂要》~ 卷三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1)

1. 陰維脈

八脈考曰。陰維起於諸陰之交。其脈發於足少陰築賓穴。為陰維之郄。在內踝上五寸腨肉分中。上循股內廉。上行入小腹。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於府舍。上會足太陰於大橫腹哀。循脅肋會足厥陰於期門。上胸膈挾咽。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。上至頂前而終。凡一十四穴。

築賓(足少陰腎經穴足內踝上五寸)

府舍(足太陰脾經穴衝門上七分去中行四寸半)

大橫(足太陰肺經穴臍旁四寸半)

腹哀(足太陰肺經穴膽經日月下一寸五分)

期門(足厥陰肝經穴任脈巨闕旁四寸半)

天突(任脈穴璇璣上一寸)

廉泉(任脈穴結喉上舌本)

白話文:

根據「八脈考」的記載,陰維脈起源自人體各陰脈的交匯處,這條脈絡從腳部的足少陰腎經的築賓穴開始,此穴位於腳內踝骨上方五寸處。

接著,脈絡沿著大腿內側上行,進入小腹部,並在府舍穴與足太陰脾經、厥陰肝經、少陰腎經和陽明胃經相會,府舍穴位於衝門穴上方七分,離中行穴四寸半的位置。

再往上,陰維脈在大橫穴與足太陰脾經相會,大橫穴位於肚臍旁四寸半的地方。之後,脈絡在腹哀穴再次與足太陰脾經相會,腹哀穴位於膽經的日月下約一寸五分處。

脈絡繼續沿著脅肋上行,在期門穴與足厥陰肝經相會,期門穴則在任脈的巨闕穴旁四寸半的地方。

脈絡再向上穿過胸膈,緊挨著咽喉,然後在天突穴和廉泉穴與任脈相會,天突穴位於璇璣穴上方一寸,廉泉穴則位於喉結上方,舌根處。最終,脈絡上達頭頂前方結束,整條脈絡共有十四個穴位。

築賓穴(足少陰腎經的穴位,位於腳內踝上方五寸)

府舍穴(足太陰脾經的穴位,位於衝門穴上方七分,離中行穴四寸半)

大橫穴(足太陰脾經的穴位,位於肚臍旁四寸半)

腹哀穴(足太陰脾經的穴位,位於膽經的日月下約一寸五分)

期門穴(足厥陰肝經的穴位,位於任脈的巨闕穴旁四寸半)

天突穴(任脈的穴位,位於璇璣穴上方一寸)

廉泉穴(任脈的穴位,位於喉結上方,舌根處)

2. 陽維脈

八脈考曰。陽維起於諸陽之會。其脈發於足太陽金門穴。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。上外踝七寸。會足少陽於陽交。為陽維之郄。循膝外廉上髀厭。抵少腹側。會足少陽於居髎。循脅肋斜上肘。上會手陽明手足太陽於臂臑。過肩前與手少陽會於臑會天髎。卻會手足少陽足陽明於肩井。

入肩後會手太陽陽蹻於臑俞。上循耳後會手足少陽於風池。上腦空承靈正營目窗臨泣下額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會於陽白。循頭入耳。上至本神而止。凡三十二穴。

金門(足太陽膀胱經穴)

陽交(足少陽膽經穴,外踝上七寸)

居髎(足少陽膽經穴)

臂臑(手陽明大腸經穴)

臑會(手少陽三焦經穴)

天髎(手少陽三焦經穴)

肩井(足少陽膽經穴)

臑俞(手太陽小腸經穴)

風池(足少陽膽經穴,天牖與天柱中間)

腦空(足少陽膽經穴,承靈後一寸五分)

承靈(同正營後一寸五分)

正營(同目窗後一寸)

目窗(同臨泣後一寸)

臨泣(同本神與曲差中間)

陽白(同眉上一寸)

本神(同神庭旁三寸)

十四經發揮。凡二十四次。無居髎臂臑承靈目窗四穴。

針灸節要曰。凡二十四穴。無居髎臂臑臑會目窗承靈五穴。有風府瘂門二穴。

白話文:

【陽維脈】

根據《八脈考》所述,陽維脈源自各陽脈的交匯處,起源於腳太陽膀胱經的金門穴,位於腳外踝下方一寸五分的位置。往上七寸,在陽交穴與足少陽膽經相會,此為陽維脈的郄穴。沿膝蓋外側上行至大腿根部,抵達少腹部側面,在居髎穴與足少陽膽經相遇。脈絡沿脅肋斜向上至肘部,再上行至手臂臑穴,與手陽明大腸經、手足太陽膀胱經在此相會。經過肩前方,與手少陽三焦經在臑會穴和天髎穴相會,再回轉與手足少陽膽經及足陽明胃經在肩井穴相會。

脈絡進入肩後方,在臑俞穴與手太陽小腸經、陽蹻脈相會。沿著耳朵後方,在風池穴與手足少陽膽經相會。脈絡上行至腦部空隙,再沿著承靈穴、正營穴、目窗穴、臨泣穴下行至額頭,與手足少陽膽經、陽明胃經在陽白穴相會。脈絡繞頭部入耳,再上行至本神穴停止。總共有三十二個穴位。

其中提到的穴位有:金門、陽交、居髎、臂臑、臑會、天髎、肩井、臑俞、風池、腦空、承靈、正營、目窗、臨泣、陽白、本神等。

《十四經發揮》中記載了二十四次針灸治療,但未提及居髎、臂臑、承靈、目窗這四個穴位。

《針灸節要》則提到共二十四個穴位,除了居髎、臂臑、臑會、目窗、承靈這五個穴位之外,還包括風府和瘂門兩個穴位。

3. 陰蹻脈

八脈考曰。陰蹻者。足少陰之別脈。其脈起於跟中足少陰然谷穴之後。同足少陰循內踝下照海穴。上內踝之上二寸。以交信為郄。直上循陰股入陰上。循胸裡入缺盆。上出人迎之前。至咽嚨交貫衝脈入頄內廉。上行屬目內眥。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蹻五脈會於晴明而上行。凡八穴。

然谷(足少陰腎經穴),照海(同)

交信(同足內踝上二寸),晴明(足太陽膀胱經穴目內眥)

十四經發揮。凡二穴。無照海晴明二穴。

經脈篇。凡四穴。有然骨交信照海晴明四穴。

針灸聚英針灸節要。無照海晴明二穴。

六集。無然谷晴明二穴。有照海交信二穴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「八脈考」所述,陰蹻脈是足少陰腎經的一條分支脈絡。這條脈絡起源於腳跟部位,在足少陰腎經的然谷穴後方開始,沿著腳踝內側的照海穴向上延伸,到達腳踝上方兩寸處的交信穴作為此脈的穴位。然後此脈直上,沿著大腿內側進入生殖器部位,再沿胸腔內側進入頸部的缺盆部位,向上穿出人迎穴前方,抵達咽喉部位,穿過衝脈進入頰部內側,再向上延伸連接到眼睛內角,與手太陽小腸經、足太陽膀胱經、足陽明胃經和陽蹻脈等五條脈絡在睛明穴相遇並向上延伸,總共有八個穴位。

然谷穴和照海穴均屬於足少陰腎經。交信穴位於腳踝內側上方兩寸的位置,睛明穴則屬於足太陽膀胱經,位於眼睛內角。

在「十四經發揮」中,僅記載了兩個穴位,未包含照海穴和睛明穴。

在「經脈篇」中,共記錄了四個穴位,分別為然骨穴、交信穴、照海穴和睛明穴。

在「針灸聚英針灸節要」中,也未記載照海穴和睛明穴。

在「六集」中,未記錄然谷穴和睛明穴,但有記載照海穴和交信穴。

4. 陽蹻脈

八脈考曰。陽蹻者,足太陽之別脈。其脈起於跟中,出於外踝,下足太陽申脈穴,當踝後繞跟,以僕參為本,上外踝上三寸,以附陽為郄,直上循股外廉,循脅後胛,上會手太陽陽維於臑俞,上行肩髆外廉,會手陽明於巨骨,會手陽明少陽於肩髃,上人迎,夾口吻,會手足陽明任脈於地倉。

同足陽明上而行巨髎,復會任脈於承泣,至目內眥,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蹻五脈會於晴明穴。從晴明上行入髮際,下耳後入風池而終。凡二十二穴。

申脈(足太陽膀胱經穴,外踝微前)

僕參(同崑崙,直下)

附陽(同外踝上三寸)

臑俞(手太陽小腸經穴,肩髎後)

巨骨(手陽明大腸經穴,肩尖上行兩叉骨)

肩髃(同肩端兩骨間)

地倉(足陽明胃經穴,口吻旁)

巨髎(同鼻孔旁八分)

承泣(同目下七分)

晴明(足太陽膀胱經穴,目內眥)

風池(足少陽膽經穴,三焦經天牖與膀胱經天柱中間)

十四經發揮,凡二十穴。有居髎穴,無晴明、風池二穴。針方六集、針灸聚英同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「八脈考」所述,陽蹻脈是足太陽經的一條分支。此脈發源於腳跟,從外踝處出來,並在足太陽申脈穴位置通過,繞過腳踝後方,以僕參穴為起點,向上到外踝上三寸的附陽穴為主要穴位。再沿著大腿外側,經過脅後胛,上至臑俞穴,與手太陽陽維脈交匯。再向上至肩部外側,與手陽明脈在巨骨穴相遇,又在肩髃穴與手陽明和手少陽脈相會,最終上至面部,與手足陽明脈和任脈在地倉穴交匯。

脈絡再沿著足陽明經上行至巨髎穴,再次與任脈在承泣穴交匯,直至眼睛內角,與手足太陽、足陽明、陰蹻五脈在晴明穴交匯。從晴明穴往上行,進入頭髮邊緣,再向下至耳後,最後進入風池穴結束。總共有二十二個穴位。

這些穴位包括:申脈、僕參、附陽、臑俞、巨骨、肩髃、地倉、巨髎、承泣、晴明、風池等。根據「十四經發揮」記載,共有二十個穴位,其中不包括晴明和風池兩個穴位,針灸相關的書籍也有相同的記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