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小阪營升

《經穴纂要》~ 卷三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9)

1. 任脈

會陰,甲乙經曰。大便前小便後。兩陰之間。

大成曰。兩陰間。任督沖三脈所起。督由會陰而行背。任由會陰而行腹。沖由會陰而行足少陰。

曲骨,神照集曰。在臍下五寸。中極下一寸。橫骨之上。毛際之中。動脈應手是穴。(營昇按。此橫骨非指腎經橫骨穴。陰上橫骨也。)

中極,關元下一寸。

經穴指掌圖書曰。自頭至足。兩折中也。

關元,臍下三寸。

一名丹田。(資生經集書)

經絡全書曰。為生化之原。

圖翼曰。在臍下三寸。此穴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。故又名大中極。乃男子藏精。女子畜血之處。小腸募也。

六十六難集註曰。齊下腎間動氣者。丹田也。丹田者。人之根元也。精神之所藏。五氣之根元。太子之府也。男子藏精。女子主月水。以生養子息。合和陰陽之門戶也。

資生經曰。關元乃丹田也。諸經不言。惟難經疏曰。丹田在臍下三寸。又曰。臍下二寸。名石門。明堂載甲乙經。一名丹田。千金方素問注。亦謂丹田在臍下二寸。世醫因是。遂以石門為丹田。誤矣。丹田乃臍下三寸。難經疏論之詳。

石門,臍下二寸。

一名丹田。(甲乙經)

千金方曰。丹田在臍下二寸。

氣海,臍下一寸五分。

大成曰。臍下一寸半宛宛中。男子生氣之海。一名丹田。(本事方)

陰交,臍下一寸。

神闕,原始曰。臍中央。

水分,下脘下一寸。上臍一寸。(營昇按。千經方聚英醫統大成合參。下脘下一寸。臍上一寸。為是。)

下脘,建里下一寸。

建里,中脘下一寸。

中脘,甲乙經曰。上脘下一寸。居心蔽骨與臍之中。

上脘,醫統聚英。巨闕下一寸。臍上五寸。

神農皇帝針灸圖曰。在臍上五寸。

金鑑曰。從中脘上行在臍上五寸。(營昇曰。甲乙經外臺聖惠方針方六集。俱為巨闕下一寸五分。非。為一寸者是。)

巨闕,甲乙經曰。鳩尾下一寸。

千金方曰。灸心下三處。第一處去心下一寸。名巨闕。第二處去心下二寸。名上脘。第三處去心下三寸。名胃脘。然或人形大小不同。恐寸數有異。可繩度隨其長短寸數最佳。取繩從心頭骨名鳩尾。頭度取臍孔中屈繩取半。當繩頭名胃脘。又中屈半繩。更分為二分。從胃脘向上度一分。即是上脘。又上度取一分。即是巨闕。

金鑑曰。從上行在兩岐骨下二寸。(營昇按。甲乙經千金方外臺銅人經聚英醫統六集資生聖惠方大成原始。皆鳩尾下一寸。氣府論王注。巨闕上脘中脘建里下胺水分遞相去同身之一寸。共為是。)

鳩尾,金鑑曰。從巨闕上行一寸。(營昇按。醫統聚英蔽骨之端。在蔽骨下五分。無蔽骨者。從岐骨下行一寸。曰鳩尾。大成曰。兩岐骨下一寸。曰鳩尾者。言其骨垂下如鳩尾形。任脈之別。甲乙經外臺聖惠方資生經。皆在臆前蔽骨下五分。甲乙經注曰。蓋心上人無蔽骨者。

白話文:

會陰,根據《甲乙經》的說法,是在大便之前、小便之後,兩陰之間的位置。

《大成》認為,會陰是任脈、督脈、衝脈三條經脈起始的地方。督脈從會陰往背部走,任脈從會陰往腹部走,衝脈從會陰往足少陰經走。

曲骨,根據《神照集》的記載,位於肚臍下方五寸,中極穴下方一寸,橫骨上方,陰毛邊緣的中間,可以摸到動脈跳動的地方。 (營昇註:這裡說的橫骨,不是指腎經的橫骨穴,而是指陰部上方的橫骨。)

中極,在關元穴下方一寸。

《經穴指掌圖書》說,中極穴是從頭到腳的中間折點位置。

關元,在肚臍下方三寸。

又稱為丹田。(根據《資生經集書》)

《經絡全書》說,關元穴是人體生化之源。

《圖翼》說,關元穴在肚臍下方三寸,這個穴位在人體上下左右的中心點,所以又稱為大中極。是男子儲藏精氣,女子蓄養血液的地方,也是小腸的募穴。

《六十六難集註》說,肚臍下方腎臟間跳動的氣就是丹田。丹田是人體的根本,是精神儲藏的地方,也是五氣的根源,是太子的府邸。男子儲藏精氣,女子主宰月經,以繁衍子嗣,是陰陽調和的門戶。

《資生經》說,關元就是丹田。其他經脈沒有提到,只有《難經疏》說丹田在肚臍下方三寸,又說肚臍下方二寸名為石門。《明堂》記載《甲乙經》也說石門一名丹田,《千金方》、《素問注》也認為丹田在肚臍下方二寸。後世的醫生因此誤認為石門是丹田,這是錯誤的。丹田應該是肚臍下方三寸,這一點《難經疏》論述得很清楚。

石門,在肚臍下方二寸。

又名丹田。(根據《甲乙經》)

《千金方》說,丹田在肚臍下方二寸。

氣海,在肚臍下方一寸五分。

《大成》說,氣海在肚臍下方一寸半的凹陷處,是男子生氣之海,又稱為丹田。(根據《本事方》)

陰交,在肚臍下方一寸。

神闕,《原始》說,位於肚臍的正中央。

水分,在下脘穴下方一寸,肚臍上方一寸。(營昇註:根據《千經方》、《聚英》、《醫統》、《大成》綜合來看,水分穴應該是下脘穴下方一寸,肚臍上方一寸。)

下脘,在建里穴下方一寸。

建里,在中脘穴下方一寸。

中脘,《甲乙經》說,在中脘穴下方一寸,位於心蔽骨和肚臍的中間。

上脘,《醫統聚英》說,在巨闕穴下方一寸,肚臍上方五寸。

《神農皇帝針灸圖》說,上脘穴在肚臍上方五寸。

《金鑑》說,上脘穴從中脘穴向上走,在肚臍上方五寸。(營昇註:《甲乙經》、《外臺秘要》、《聖惠方》、《針方六集》都說上脘穴在巨闕穴下方一寸五分,這是錯誤的,應該是一寸才對。)

巨闕,《甲乙經》說,在鳩尾穴下方一寸。

《千金方》說,艾灸心下的三個地方,第一處在心下方一寸,名為巨闕,第二處在心下方二寸,名為上脘,第三處在心下方三寸,名為胃脘。但是人體大小不同,寸數可能會有差異,最好用繩子量度,依照各自的長短來定寸數。可以取繩子從心頭骨(鳩尾)開始量,然後到肚臍孔的中間,將繩子彎曲取一半,繩子的終點就是胃脘,再將一半的繩子對折,從胃脘向上量一分就是上脘,再往上量一分就是巨闕。

《金鑑》說,巨闕穴從上脘穴向上走,在兩條肋骨分叉的地方下方二寸。(營昇註:《甲乙經》、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、《銅人經》、《聚英》、《醫統》、《六集》、《資生》、《聖惠方》、《大成》、《原始》都說巨闕穴在鳩尾穴下方一寸。《氣府論》王冰註解說,巨闕、上脘、中脘、建里、下脘、水分這些穴位之間相隔都是一寸,這個說法才是正確的。)

鳩尾,《金鑑》說,從巨闕穴向上走一寸。(營昇註:《醫統聚英》說,鳩尾穴在蔽骨的末端,在蔽骨下方五分的地方。如果沒有蔽骨,就從兩條肋骨分叉處向下走一寸,這個位置就是鳩尾。《大成》說,兩條肋骨分叉處下方一寸的地方是鳩尾,這是因為肋骨下垂像鳩鳥的尾巴形狀。鳩尾穴是任脈的別絡。《甲乙經》、《外臺秘要》、《聖惠方》、《資生經》都說鳩尾穴在胸前蔽骨下方五分。《甲乙經》註解說,如果心臟上方的人沒有蔽骨。)